飼養野生動物 遺傳後果嚴重—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南非一個私人狩獵保護區中的白犀牛及其幼崽。圖片來源:ANN AND STEVE TOON/MINDEN PICTURES  

  科學家近日在《南非科學雜誌》上警告說,南非政府決定將包括犀牛、獅子和獵豹等在內的30多種野生物種,列入可通過繁殖和基因研究加以改良的動物名單,這一做法可能會對這些動物的基因多樣性造成極大破壞。

  這一於2019年5月宣布的決定事先並未徵求公眾意見。納爾遜·曼德拉大學動物學家、論文作者之一Graham Kerley說,該決定提供了「一種馴化野生動物的法律機制」,這項修正案允許南非越來越多的娛樂飼養者註冊協會,以決定獅子或獵豹的長相。他說,這製造了一個「漏洞」,使得飼養者可以選擇商業上需要的特徵,比如更長的角或更大的體型,而這是國家野生動物法所不允許的。科學家寫道,這種選擇性繁殖可能會給動物帶來「嚴重」的遺傳後果。

  這是野生物種第二次被列入該名單。2016年,政府將12種羚羊列入其中,包括角馬和黑斑羚。當時環保人士也反對這一舉動,但無法改變這一決定。這一次,將一些南非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物種列入名單的舉動受到了更多批評,反對者對修正案發起了法律挑戰。

  研究人員說,旨在提高某些性狀的育種可能會帶來遺傳瓶頸。論文指出,這是現代集約化養殖動物中的普遍現象,這也可能導致物種發展成兩個種群——馴化的和野生的。但是將野生種群和馴化種群分開成本很高。馴化野生動物品種將對南非本土野生動物構成新的基因汙染威脅,這幾乎不可阻止或逆轉。

  當南非農業、林業和漁業部(DAFF)2019年公布這一在1998年動物改良法案基礎上擴大範圍的修正案時並沒有給出理由。然而,2019年7月,DAFF解釋說,它是在野生動物牧場業2017年提出的要求下做出這一舉動的。

  在南非,提供狩獵、肉類和旅遊的野生動物牧場是一個日益增長的行業。2018年,其佔地1870萬公頃,佔南非總面積的15.3%。野生動物拍賣為南非政府提供了約合1.16億美元的收入,政府希望在2030年前,每年將其所謂的「野生動物經濟」增長10%。DAFF在2019年7月的聲明中說,野生動物「已經是農場動物生產系統的一部分」,動物改良法「規定改善遺傳優勢動物,以提高產量和性能」。

  DAFF還以「科學家沒有對此進行任何研究」來解釋這項政策。然而,2018年,一份由14名科學家和野生動物出口公司應南非環境部要求編制的報告指出,野生動物的集約管理和選擇性繁殖是南非生物多樣性面臨的「重大風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7159/sajs.2020/772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販賣和飼養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後果嚴重!
    飼養期間,因經驗不足,3隻水獺死亡。後謝某以15000元的價格出售一隻水獺給嶽某,剩餘水獺出售時被公安機關抓獲。2月21日,謝某、周某因犯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一審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6個月、1年2個月,並處罰金20000元、8000元。可是,為什麼在承擔刑事責任之後,還要起訴三被告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呢?
  • 爬寵網絡交易正在威脅野生種群—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供圖)   爬行動物無疑是一種很酷的動物,如今,全球飼養爬寵的人遠比你想像的要多,僅在英國,爬寵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狗,成為最受歡迎的寵物。 「和狗不同的是,這些爬寵中有許多並不是源自人工繁殖的。」
  •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因為承擔不了的後果太多……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是由許多複雜的生態系構成的,這些環環相扣的生物鏈其中任何一環被破壞,都可能給人類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例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的卡巴森林為保護鹿群,捕殺肉食動物,導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後沒有食物,瀕臨滅絕。
  • 新策略提高糯玉米雜交育種效率—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程備久告訴《中國科學報》,傳統回交育種需要的年限較長,而且在糯性基因wx的轉育中往往會帶入供體親本的染色體片段,即育種上通常所說的連鎖累贅,從而嚴重製約了育種效率。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昌林介紹,該研究利用遺傳背景為ZC01且含有CRISPR/Cas9系統的株系ZC01-DTMwx,通過活體基因編輯活性突變受體材料的Wx基因,進而產生糯性性狀,然後在突變後代中篩選獲得遺傳背景恢復率高、轉基因陰性且wx基因突變的株系。
  • 買球蟒當寵物 違法後果很嚴重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下面這條新聞,喜歡養寵物的觀眾可得看仔細了,一些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可千萬別隨意去飼養,否則一不小心,但是他並不知道,這兩條蟒蛇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中的保護動物,很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 野生動物:城市裡的野生「近鄰」—新聞—科學網
    我們又該與城市中的這些野生動物達成怎樣和諧共存的關係? ■本報記者 張文靜 近兩年,野生動物在大都市的鋼筋水泥「森林」中現身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我們又該與城市中的這些野生動物達成怎樣和諧共存的關係? 我們有多少野生「近鄰」 在現代城市中,你能見到多少野生動物?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麻雀、烏鴉、喜鵲。
  • X射線給古動物木乃伊拍快照—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三維X射線成像技術對古埃及的3隻動物木乃伊(一隻貓、一隻鳥和一條蛇)進行了分析。這項技術有助於研究人員深入了解這些動物的飼養條件、複雜的木乃伊化過程及其可能的死亡原因,同時不會對標本造成損害。
  • 野生動物全面禁食,那家養畜禽有哪些?《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文多濫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動物及製品,不僅危害野生動物種群安全、生態安全,還成為公共衛生安全的重大隱患。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側重點放在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上,但並不能有效遏制人們濫食野生動物,比如,果子狸就並不屬於珍稀動物。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新聞—科學網
    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我們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鳥類的喙是一種典型的多基因性狀,其形態的多樣化是其功能(覓食、梳理、築巢、挖洞等行為)和生存環境多樣化導致的結果,這也使得鳥類應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快速做出反應。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一種假說認為,動物發聲或起源於夜行動物。一項新的進化分析表明,這可能有一定道理。
  •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義明研究組揭示了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 上。
  • 全面禁止野生動物經營和飼養?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出來說話了
    新冠病毒肆虐,輿論中有人將矛頭指向野生動物經營許可證,稱正是有了野生動物經營許可證制度,野生動物食用才大行其道而免受懲罰,因此有人提出,要想不再上演此類疫情的悲劇,就需要從野生動經營許可證制度開刀,全面取消野生動物經營許可。針對這些討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輾轉聯繫到專門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的人士,了解野生動物經營的現狀及其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看法。
  • —新聞—科學網
  • 餘姚有人養了兩條球蟒當寵物,沒想到後果這麼嚴重!
    花600元在網上買了兩條小蟒蛇 沒想到後果這麼嚴重5月15日,餘姚市森林公安局接到群眾舉報,稱馬渚鎮小馬路一家紋身店裡有人飼養蟒蛇。民警當即對這家紋身店依法進行搜查。當民警問小謝這兩條蟒蛇的來源時,小謝說,這兩條蟒蛇是以每條300元的價格從網上買來的,養蛇的木箱子也是網上買來的,他想把蟒蛇當寵物來飼養。「我事先不知道養小蟒蛇的後果有這麼嚴重。」小謝在審訊中說。球蟒在我國參照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保護專家在仔細檢查後認定,這兩條蟒蛇為球蟒。本案涉案價值為人民幣22500元。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發現家雞真正的「祖先」 「家雞是目前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其數量超過現有豬、狗、牛等家養動物的總和。據統計,家雞有約240億隻,比其它所有鳥類還多出一個數量級。中國是全世界地方雞品種資源最多的國家,約有120個地方品種,養雞歷史非常久遠。」
  • 飼養了兩年的愛寵竟是瀕危野生動物 溫州一「龜迷」被判刑
    溫州網永嘉支站訊 「我只是對飼養烏龜感興趣,雖然知道這些烏龜品種比較稀有,但不知道會有這樣嚴重的後果……」因「買龜養龜」走上被告人席的王某悔不當初。近日,永嘉縣人民法院判決了一起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案件,判處被告人王某拘役四個月,緩刑八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6000元。
  • 南通市陸生野生動物保護行動倡議新聞發布會
    歡迎大家出席由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 今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全面禁止和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
  •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將舉辦生態科普雲沙龍—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將舉辦生態科普雲沙龍7月2日,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將以「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為題舉辦生態科普雲沙龍。 論壇將採取思辨式、啟迪式的現場圓桌討論與遠程嘉賓雲講座相結合的方式,從生態學、動物學的視角為我們解讀疫情之下,人類應如何處理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探討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 青蛙沒了,蛇還遠嗎—新聞—科學網
    壺菌病導致全球物種滅絕大於預期由於真菌病原體batrachochyum,即通常所說的壺菌,500多種兩棲動物數量下降,其中90種已經滅絕。 美國馬裡蘭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首次表明,兩棲動物的滅絕對蛇產生了連鎖反應。該論文2月14日刊登於《科學》。 研究結果顯示,在壺菌席捲巴拿馬的一個偏遠森林後,大量青蛙死亡,與之相伴的是蛇類物種數量急劇下降,導致蛇類群落變得更加同質化。
  • 虎鯨的命運呼喚立法保障動物福利—新聞—科學網
    例如,不使用嚴重限制動物活動自由的「限位欄」和「格子籠」飼養方式,採用電擊暈等先致暈再屠宰的人道屠宰方式等。實踐證明,提高農場動物的福利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動物的痛苦,也有助於提高養殖效率,提升產品品質和企業效益。 而關於畜禽的動物福利,作為聯合國的政府間機構的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曾經頒布了《陸生動物衛生法典》,明確規定了養殖、運輸、屠宰等環節的動物福利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