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一個私人狩獵保護區中的白犀牛及其幼崽。圖片來源:ANN AND STEVE TOON/MINDEN PICTURES
科學家近日在《南非科學雜誌》上警告說,南非政府決定將包括犀牛、獅子和獵豹等在內的30多種野生物種,列入可通過繁殖和基因研究加以改良的動物名單,這一做法可能會對這些動物的基因多樣性造成極大破壞。
這一於2019年5月宣布的決定事先並未徵求公眾意見。納爾遜·曼德拉大學動物學家、論文作者之一Graham Kerley說,該決定提供了「一種馴化野生動物的法律機制」,這項修正案允許南非越來越多的娛樂飼養者註冊協會,以決定獅子或獵豹的長相。他說,這製造了一個「漏洞」,使得飼養者可以選擇商業上需要的特徵,比如更長的角或更大的體型,而這是國家野生動物法所不允許的。科學家寫道,這種選擇性繁殖可能會給動物帶來「嚴重」的遺傳後果。
這是野生物種第二次被列入該名單。2016年,政府將12種羚羊列入其中,包括角馬和黑斑羚。當時環保人士也反對這一舉動,但無法改變這一決定。這一次,將一些南非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物種列入名單的舉動受到了更多批評,反對者對修正案發起了法律挑戰。
研究人員說,旨在提高某些性狀的育種可能會帶來遺傳瓶頸。論文指出,這是現代集約化養殖動物中的普遍現象,這也可能導致物種發展成兩個種群——馴化的和野生的。但是將野生種群和馴化種群分開成本很高。馴化野生動物品種將對南非本土野生動物構成新的基因汙染威脅,這幾乎不可阻止或逆轉。
當南非農業、林業和漁業部(DAFF)2019年公布這一在1998年動物改良法案基礎上擴大範圍的修正案時並沒有給出理由。然而,2019年7月,DAFF解釋說,它是在野生動物牧場業2017年提出的要求下做出這一舉動的。
在南非,提供狩獵、肉類和旅遊的野生動物牧場是一個日益增長的行業。2018年,其佔地1870萬公頃,佔南非總面積的15.3%。野生動物拍賣為南非政府提供了約合1.16億美元的收入,政府希望在2030年前,每年將其所謂的「野生動物經濟」增長10%。DAFF在2019年7月的聲明中說,野生動物「已經是農場動物生產系統的一部分」,動物改良法「規定改善遺傳優勢動物,以提高產量和性能」。
DAFF還以「科學家沒有對此進行任何研究」來解釋這項政策。然而,2018年,一份由14名科學家和野生動物出口公司應南非環境部要求編制的報告指出,野生動物的集約管理和選擇性繁殖是南非生物多樣性面臨的「重大風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7159/sajs.2020/772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