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海量的遺傳變異「淹沒了」腫瘤治療之效!

2021-01-19 恆瑞源正

【編者按】海量的遺傳變異「淹沒了」腫瘤治療之效,引發了腫瘤遺傳異質性形成的達爾文選擇和隨機突變之爭;由於具有海量的突變,即使經過積極的治療,極少數的腫瘤細胞能夠生存下來的概率是很高的,這些細胞可以增殖形成新的耐藥性腫瘤克隆;理論上講所有的靶向藥最終都會產生耐藥!免疫治療方面,現在已經有研究證明患者外周血總T淋巴細胞庫的多樣性(亞兵種的種類)與癌症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臨床效果密切相關(J Immunother Cancer 2015);相比於單靶點,多靶點的免疫治療理論上可以降低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


來源: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圖:通過蜂窩式取樣、超高深度測序和分型,精確的突變探測,研究團隊解析出腫瘤的空間克隆結構如右圖(左下圖為展開的克隆結構)。通過群體遺傳學方法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腫瘤內部遺傳異質性(ITGH)符合非達爾文過程(左上圖)的預測。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PNAS發表史上最深度腫瘤基因組測序研究成果:發現海量的遺傳變異「淹沒了」腫瘤治療之效,引發腫瘤遺傳異質性形成的達爾文選擇和隨機突變之爭。


癌症及其治療的研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尤其是近幾十年在腫瘤生物學、診斷技術、藥物研發、基因組指導的個性化醫學等方面取得的進展,使部分癌症的治療和控制有了一定的成效。然而,2014年的調查表明癌症仍舊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我們對癌症的基本生物學問題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這其中包括腫瘤內部的異質性。雖然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從基因變異、基因表達、表觀遺傳、細胞形態和行為等多層面闡述腫瘤異質性,對癌症的分型、臨床治療產生了很大影響。但由於無法全面解析腫瘤的異質性和亞克隆結構,一個具有百萬以上細胞數量的腫瘤的內部異質性和頑強性往往是被低估的,加上治療後容易產生抗藥性和發生轉移,給治療提出極大的挑戰。


在自然群體中,突變、遺傳漂變、遷移和自然選擇這幾種進化驅動力決定了自然群體的遺傳多樣性水平; 著名學者Peter Nowell於1976刊登在Science上的文章提出:正如自然群體一樣,腫瘤發生是受到以上幾種進化驅動力作用的體細胞群體演化過程。這使得腫瘤內部遺傳異質性(Intratumoral Genetic Heterogenetity:ITGH)的形成遵從經典的達爾文過程成為40年以來癌症生物學領域根深蒂固的觀點。更多的研究表明腫瘤內部的異質性會與患者的預後或生存相關似乎也表明ITGH很有可能受到自然選擇的作用。由於腫瘤群體演化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很難回答:如從單個細胞祖先到具有106以上的後代腫瘤細胞群體,突變是如何積累的?腫瘤內部多樣性和克隆組成分布如何?為什麼治療之後復發或抗藥會經常發生?腫瘤轉移的速率大小如何,有沒有受到進化驅動力的作用等。研究ITGH形成的歷史過程和進化機制則變得難上加難。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簡稱:基因組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一個肝癌切片上切取近300個樣品和近2000倍覆蓋度的基因組測序分析,揭示了腫瘤細胞中遺傳多樣性水平遠遠大於預期:一個直徑約3.5釐米的腫瘤中攜帶了上億個基因編碼區的突變,幾千倍於以往的估算值。由於高度的遺傳多樣性分布在10億甚至更多的腫瘤細胞群體中,成百上千的突變存在於較大克隆中(大於10000個細胞的克隆),而大部分的突變只在小於100個細胞的小克隆中出現。正如項目負責人吳仲義研究員所強調的:「由於具有這麼多的突變,即使經過積極的治療,極少數的腫瘤細胞能夠生存下來的概率是很高的,這些細胞可以增殖形成新的耐藥性腫瘤克隆。」該成果於2015年11月1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這項研究是對腫瘤內部多樣性程度最深入和徹底地探測,不但第一次刻畫了腫瘤的空間克隆結構,同時通過建立腫瘤細胞群體遺傳理論第一次對腫瘤的遺傳異質性水平進行估算(如圖一)。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還揭示了巨大的多樣性在群體中如此迅速和大量的產生,遠遠超出了達爾文進化過程(Darwinian process)的估計。這使得在進化領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並持續了30年的選擇理論與中立理論的辯論「突然變得與醫學相關」。


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在1968年提出進化生物學中著名的自然選擇-中性理論的爭論,他指出達爾文自然選擇對物種內部高度的遺傳多樣性作用甚微。事實上,即使是達爾文自己也對在自然群體中觀察到的多樣性表示疑惑。達爾文好奇的是:如果遊戲的規則是適者生存(適應性差的會減少),那麼為什麼在同一個物種中仍然存在這麼多不同的類型。木村資生提出了「分子進化的中性理論(Neutral theory或Non-Darwinian process)」。在非達爾文進化中,突變的隨機出現、散布或消失服從簡單的數學法則。中性主義可能強調最幸運者生存,但並沒有否認自然選擇的作用。好的突變是可能隨時出現的;而一旦出現,它會像野火般「燃遍」整個群體。燎原之後,只見燃跡,不見烽火(遺傳多樣性)。基因組所呂雪梅研究員表示ITGH形成的非達爾文過程並沒有完全否認達爾文選擇力在細胞水平上的作用,她們研究團隊甚至已經發現同一器官不同腫瘤之間的遺傳異質性形成過程受到自然選擇的作用。


文章的第一作者凌少平博士表示:「由於主流的腫瘤基因組研究過程中存在腫瘤組織取樣數目較少、所取樣品太大和測序深度太低、突變探測不準等缺陷,加之腫瘤細胞群體遺傳模型尚未系統地建立,科學家們很難真正估算ITGH水平和刻畫克隆空間分布,更無從推斷其是否受到自然選擇的作用。」他提到:能發現ITGH形成符合非達爾文過程是非常幸運的,這當然跟他們運用的蜂窩式取樣、極高深度測序、準確的體細胞變異探測和精細的群體遺傳學分析是分不開的。他感到更幸運的是該研究成果第一次使得ITGH變得在理論上是可計算的,同時也有可能使得非達爾文過程成為人們未來在研究腫瘤內部遺傳異質性的零假設」。


吳仲義研究員還強調:「這項研究所估算出的腫瘤的高度遺傳異質性也對腫瘤的臨床治療策略提出了明確的指示:高度的遺傳異質性表明腫瘤細胞群體中存在抗性突變的概率很高。因此,通常為迅速清除腫瘤細胞所採用的化療、放療等殺傷性很強的策略,不但可能失效,甚至由於主要克隆被滅活反而會助長抗性克隆的膨脹和發展。」腫瘤的發生本質上是體細胞進化過程,進化遺傳學和臨床醫學的交叉,無疑會給醫學問題帶來更多的啟示和解答。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吳仲義研究員和呂雪梅研究員都表示,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展開的理論或實驗上的研究,將會對臨床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他們也特別感謝這一次參與到這項研究中的北大腫瘤醫院的兩位臨床研究人員:田秀雲和郝純毅博士。基因組所胡正博士、楊祖玉博士和楊芳博士對此研究都付出了卓絕的努力,同時該研究得到了基因組所的測序中心、生物信息室和超算中心的鼎力支持。芝加哥大學、中山大學和臺灣遺傳多樣性研究中心都參與到這項研究當中。值得一提的是進化學界泰鬥李文雄院士對此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並多次修改。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與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科技部973項目的支持。


參考文獻:

Extremely high genetic diversity in a single tumor points to prevalence of non-Darwinian cell evolution, PNAS,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5/11/11/1519556112

恆瑞源正微信平臺

主編:周向軍

E-mail:joe@thyx.com

編輯部主任:楊粉娣

E-mail:yangfd@thyx.com

相關焦點

  • 深入:腫瘤模型「基因組進化」研究對科研及臨床應用的重大影響
    基因表達的變異反映了遺傳變異,並且特定的遺傳改變通常與遺傳擾動途徑的轉錄特徵相關。(二)PDCL源自患者的原代細胞株 ( PDCL ) 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發性腫瘤的基因組特徵,但是在連續傳代過程中還是會出現拷貝數變異 ( CNA ) 。
  • 遺傳名詞解釋
    群體遺傳學:以群體為單位,研究人群中的遺傳結構及其變化的規律,為遺傳病的群體監控和預防制定對策和措施藥物遺傳學:藥物代謝的遺傳差異和不同個體對藥物反應的遺傳差異,實現用藥的個體化腫瘤遺傳學:腫瘤發生的遺傳基礎--染色體改變、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以闡明腫瘤發生機理
  • 科學網—我學者破譯食蟹猴與中國恆河猴基因組
    繼人類、黑猩猩、印度恆河猴之後 本報訊(記者李潔尉 通訊員劉慧嬋 樊麗) 記者從華南理工大學獲悉,近日,該校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王小寧為共同責任作者,青年教師凌飛為共同第一作者參與完成的《食蟹猴與中國恆河猴兩種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基因組測序與比較》在影響因子達31的Nature Biotechnology上在線發表。
  • 我國科學家破譯食蟹猴與恆河猴基因組
    南方日報訊 (記者/雷雨 通訊員/劉慧嬋 樊麗)本月17日,由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王小寧教授為共同責任作者,青年教師、副研究員凌飛為共同第一作者參與完成的論文《食蟹猴與中國恆河猴兩種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基因組測序與比較》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實現了華工生物學院教師問鼎自然系列雜誌零的突破
  • Nature:12個腫瘤類型的基因組「景觀」
    作為「癌症基因組圖譜」之Pan-Cancer項目的一部分,本文作者發表了對來自超過3000個腫瘤、代表12個腫瘤類型的點突變和小「得失位」所做的數據分析。他們還發現,腫瘤形成所需的驅動突變的數量是相對較小的。進一步的分析還識別出了對存活有顯著影響的基因以及腫瘤發生過程中的突變事件的可能時間順序。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檢測12種主要的癌症類型,鑑別出了127個似乎驅動了機體眾多腫瘤發生與發展的多次突變基因。這一研究發現為設計出新的診斷工具及更個體化的癌症治療創造了條件。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異質性|腫瘤|基因|-健康界
    「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認為腫瘤是癌細胞拼湊出來的,但是這是第一次我們能夠使用前沿的基因組測序技術來極其精細地描繪出一個腫瘤的遺傳全貌」,論文通訊作者和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倫敦研究所腫瘤遺傳學家Charles Swanton說。Swanton和他的同事們追蹤腫瘤基因組進化並研究人腎臟腫瘤的遺傳異常性。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樹鼩已被用於感染性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皰疹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感染等模型創建,在視覺系統研究、近視模型,以及一些腫瘤模型構建方面,顯示了很好的前景。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科研人員完成新版樹鼩基因組測序 填補首版約73%拼裝缺口
    圖為最新版樹鼩基因組與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攝中新網昆明8月21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科研人員完成了新版的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和注釋。
  • 『珍藏版』Nature Reviews Genetics綜述 | 深度解析腫瘤異質性
    二代測序已經提供了大多數癌症的遺傳變異全景圖,並且癌症基因組學方法也提供癌症時空演化模式上新的見解。癌症的克隆進化與物種進化相反,因為腫瘤細胞群有巨大的規模、染色體的不穩定性及其表型可塑性的潛力。腫瘤克隆進化是研究癌症進展和治療失敗的有力武器,也可以用於預測個體腫瘤的行為並支持相關治療策略。
  • 無性繁殖龍蝦將能幫助科學家更好了解腫瘤的發育過程
    這種複製基因組的進化非常驚人,與此同時它還能幫助人類了解癌症腫瘤的發展過程。
  • 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基因組測序完成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對兩種獼猴屬動物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 昆明動物所揭示家雞體型的遺傳機制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和比較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方法的飛速發展,通過對不同品種群體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分析成為研究複雜性狀進化的遺傳機制的有力手段。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選取了以小體型著稱的元寶雞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利用比較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揭示了家雞體型大小進化的遺傳機制。
  • 犬類生殖器傳染性腫瘤活化石基因組揭示從郊狼到北美土著家犬的...
    ,作為最初患瘤個體(CTVTfounder)的活化石,其基因組記錄了一隻古代犬科動物的遺傳信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亞平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合作,對CTVT的起源和基因組組分展開系統的研究。
  • 昆明動物所等成功破譯樹鼩基因組
    2月5日,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破譯樹鼩基因組研究工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研究人員通過完成高質量的樹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全基因組測序及比較基因組分析,闡明了其系統分類地位和相關生物學特徵的遺傳基礎,尤其是樹鼩用於若干重要疾病如HBV、HCV感染以及抑鬱症模型創建的遺傳學基礎。該研究將能推動樹鼩應用於生物醫藥的系統研究。樹鼩是一種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地區的小型哺乳類動物。
  • 臨床需求「催熟」大Panel基因檢測市場 貝瑞基因搶佔腫瘤精準治療...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張敏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是腫瘤治療的熱門領域,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都需要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未來進行精準的醫學是現代醫學向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的方向,精準醫學的目的實際上是通過現有的技術手段把患者從當年的一個病分成真正的不同群體,為每一個群體的合適的患者找到合適的治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楊帆教授向記者介紹,隨著腫瘤基因組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腫瘤驅動基因被揭示,藥物靶點也越來越多,臨床對大Panel基因檢測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央廣網昆明7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膠質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其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異常的快速增殖、極強的浸潤性及高度異質性是膠質母細胞瘤的典型特徵。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僅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類腫瘤中死亡率極高的腫瘤之一。膠質母細胞瘤難以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高度異質性。
  • 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基因組圖譜出爐
    近日,《臨床腫瘤研究》和《治療診斷學》相繼刊登了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醫院主任醫師張志願領導的團隊一項成果。
  • 昆明動物所發布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
    蝴蝶因其豐富的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已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鳳蝶科是具有重要進化地位的蝴蝶支系,其豐富的色彩和形態等多樣性是昆蟲生態與進化研究的主題。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文章分析了3萬人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發現了可能和膽固醇和脂醯甘油的有關聯的新的罕見遺傳變異位點。 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醫學院林希虹院士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厲希豪與博士後李子林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科學家繪製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基因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繪製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基因組圖譜將推動臨床個體化治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醫院張志願院士領導的團隊開展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