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臨床腫瘤研究》和《治療診斷學》相繼刊登了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醫院主任醫師張志願領導的團隊一項成果。該團隊開展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研究,繪製了相關基因組特徵圖譜,從而為該疾病的治療提供循證醫學依據。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教授Alexander N. Shoushtari稱讚該研究為黏膜惡性黑色素瘤(MM)的臨床轉化及臨床試驗開展提供了「藍圖」。
全球癌症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惡性黑色素瘤預計新增發病人數約104萬例,死亡人數預計超過6.5萬例。儘管惡性黑色素瘤在我國是少見腫瘤,但其病死率高,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惡性黑色素瘤明顯區別於歐美白種人發生的惡性黑色素瘤,常見於口腔、口鼻咽部的黏膜惡性黑色素瘤(MM)在中國人群中佔全部惡黑的20%~30%,遠高於歐美人群中1%~5%的比例。由於缺乏大規模循證醫學證據,目前臨床上還沒有系統的治療建議和用藥規範。
研究人員發現,與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相比,MM的遺傳學特徵存在顯著差異,比如大規模的遺傳學事件基因拷貝數變異和染色體結構變異,尤其是在5號和12號染色體間頻發的染色體結構變異, 對於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可能起到驅動性作用。
為了更快地把研究結果應用於患者臨床治療,依託課題組建立的全球最大的口腔—頭頸腫瘤病人組織來源的細胞及小鼠移植瘤(PDC/PDX)模型藥物篩選平臺,研究人員首次利用遺傳信息學註解的黏膜惡性黑色素瘤PDX模型隊列開展了「一個模型利用一個老鼠開展一個藥效實驗」模式的「1×1×1」臨床替代性試驗,進一步證實了在分子分型的MM患者中開展Palbociclib 「生物標誌物驅動」臨床試驗的可行性。
「我們已經開始了針對分子分型的MM患者進行Palbociclib藥效評估的相關臨床試驗設計和申請工作。」張志願表示,可將該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指南,為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黃辛 徐英)
相關論文信息:http://clin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25/12/3548.longhttp://www.thno.org/v09p1952.htm
《中國科學報》 (2019-07-08 第5版 醫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