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基因組測序完成

2021-01-10 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對兩種獼猴屬動物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測序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雜誌《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

 

猴子與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親緣關係,二者在基因水平和生理水平上較為相近,常被當作靈長類動物模型應用於生物醫藥及疾病研究,其中又尤以獼猴的使用最為廣泛。據悉,每年全世界會有數以千計的獼猴被用於臨床前研究。獼猴是亞洲和北非地區最常見的一類猴,常被用於各類醫學臨床試驗,如發病機理研究,藥物篩選,藥物用量以及治療的耐受和藥物不良反應測試等。通過對猴基因組水平的研究,可快速,方便的了解猴的遺傳學背景,為生物醫藥及疾病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新線索及思路。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高通量的新一代測序和全基因組鳥槍法策略獲得了一隻雌性食蟹猴以及一隻雌性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序列。測序深度分別達到各自基因組54倍和47倍的覆蓋率。通過與外國已測序的印度獼猴基因組序列的比較,他們共發現了2000多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以及大量的結構變異包括插入、缺失、基因重排,表明三種獼猴屬動物存在顯著的遺傳異質性。基因組結構變異統計發現三種獼猴屬動物基因均顯示出正選擇跡象。遺傳趨勢分析證實食蟹猴基因組中存在著基因滲入現象,表明與恆河猴間發生了種間雜交。

 

此外,研究人員還證實這些獼猴基因組疾病基因與人類基因組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這一結果表明以獼猴為對象的生物學和臨床前醫學研究將為人類醫學研究提供具有重要價值的信息。

 

來自中山大學的顏光美教授、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王小寧教授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的汪建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這一項目獲得了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政府、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製」等資金資助。(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我學者破譯食蟹猴與中國恆河猴基因組
    繼人類、黑猩猩、印度恆河猴之後 本報訊(記者李潔尉 通訊員劉慧嬋 樊麗) 記者從華南理工大學獲悉,近日,該校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王小寧為共同責任作者,青年教師凌飛為共同第一作者參與完成的《食蟹猴與中國恆河猴兩種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基因組測序與比較》在影響因子達31的Nature Biotechnology上在線發表。
  • 我國科學家破譯食蟹猴與恆河猴基因組
    南方日報訊 (記者/雷雨 通訊員/劉慧嬋 樊麗)本月17日,由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王小寧教授為共同責任作者,青年教師、副研究員凌飛為共同第一作者參與完成的論文《食蟹猴與中國恆河猴兩種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基因組測序與比較》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實現了華工生物學院教師問鼎自然系列雜誌零的突破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對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關於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變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Peregrine
  • 斑胸草雀基因組測序完成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4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成功地對俗稱「珍珠鳥」的斑胸草雀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由於斑胸草雀學習唱歌的過程同人類學習說話類似,因此,該測序結果將有助於研究人類的語言學習過程。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衛斯理·沃倫領導的該科研小組由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斑胸草雀屬於鳴禽,是用於研究脊椎動物的腦、行為和演化的一種動物模型,其基因組有約12億個鹼基對,不到人類基因組的一半。
  • 鴨茅基因組測序完成 我國牧草「生命天書」被破譯
    鴨茅基因組測序完成 我國牧草「生命天書」被破譯 2020-01-21 03:48:44 責任編輯:卞立群 2020年01月21日 03:48 來源:科技日報參與互動   鴨茅基因組測序完成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科研人員完成新版樹鼩基因組測序 填補首版約73%拼裝缺口
    圖為最新版樹鼩基因組與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攝中新網昆明8月21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科研人員完成了新版的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和注釋。
  • 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食蟹猴卵巢單細胞衰老圖譜
    該研究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卵巢結構複雜,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其中包含處於多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還有其它為卵泡發育提供必要營養和支撐的多種細胞類型。。
  • 轉基因猴為治療自閉症打開一扇窗
    之前美國、中國科學家都做過相關工作,將人類的一些致病基因導入到猴子身上試圖建立疾病模型,但是有的沒法繁殖,有的是沒法完全再現人類的疾病症狀,所以就不能稱之為模型。為此,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的仇子龍研究組和蘇州靈長類平臺孫強博士通過使用慢病毒載體侵染帶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圖2A),成功建立了在神經系統中特異性過表達MeCP2基因的轉基因食蟹猴模型(圖2B)。
  • 武漢大學領銜完成首個蠍子基因組測序
    昨日獲悉,美國《科學》雜誌及其國際性非營利出版機構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剛剛評選出2013年度「具有重要意義的基因組學研究」,由武漢大學領銜完成的「馬氏正鉗蠍基因組測序」入選。對該項研究的評價指出:蠍子是眾所周知的活化石。馬氏正鉗蠍基因組含有3.2萬多個蛋白編碼基因,比人類多1萬個基因。
  • 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系基因組測序完成
    中外研究人員7月31日在英國著名學術雜誌《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網絡版上說,他們已完成對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系的基因組測序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2014-09-23 12:2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瀏覽量: 1201 次 我要評論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成為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鯉科魚類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解析和遺傳選育研究全面進入基因組時代
  • 食蟹猴患上帕金森病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對其圈養的實驗猴大群體進行了篩選,併集中對篩選出的60隻食蟹猴和恆河猴進行對比實驗後發現,其中一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自發地表現出典型並且嚴重的帕金森病症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人類以外的動物上觀察到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案例。相關研究成果12月10日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 遊隼和獵隼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2011年12月16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艾恩市舉行的第二屆國際獵鷹節上,來自英國、中國和阿拉伯的研究人員聯合宣布遊隼和獵隼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該研究成果對遊隼和獵隼的起源、進化及其它生物學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對挽救和保護遊隼和獵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老廣喜歡的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記者黎旭陽攝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記者黃茜 通訊員王麗霞)「老廣」喜歡吃的石斑魚,藏著怎樣的生命奧秘?昨日,中山大學和華大基因在中大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 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第一個基因組測序
    1月9日,記者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新全教授團隊已完成了鴨茅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這是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組測序,將為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 陽光燦爛、雨水充足的夏季是不少植物「瘋長」的季節,但對於鴨茅卻格外難熬。
  • 納米孔長讀長測序完成蜂鳥高度連續基因組組裝並提高異構體識別
    PromethION測序結合短讀長測序從頭組裝高度連續準確的紅喉蜂鳥基因組利用納米孔高通量測序儀PromethION,生成超過25 Gb的測序數據,N50大於40 Kb,結合短讀長測序,使用由Aleksey Zimin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Salzberg實驗室開發的MaSuRCA工作流程進行基因組混合組裝, 「安娜的蜂鳥(Anna’s hummingbird)」作為參考基因組
  • 外媒稱新方法讓基因組測序更便捷:可發現血液裡癌症DNA
    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導 法媒稱,1月2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科學家用一種不比手機大的裝置給最完整的人類基因組測出序列。據法新社1月29日報導,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的該研究報告的作者們提出,這項突破使人們離家庭醫生在正常體檢時能夠做基因組測序更近了一步。
  • 中國再添新冠滅活疫苗 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巨大潛力
    來自中國的科研團隊研發了名為BBIBP-CorV的新冠滅活疫苗,已在動物實驗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該疫苗高效、安全,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猴子和恆河猴)體內均能誘導高水平的中和抗體滴度,2μg/劑便能提供針對新冠病毒的高效保護。同時,該候選疫苗是國內開發的第二個重要滅活疫苗,增加了國內的候選疫苗選擇。
  • 上海生科院在恆河猴自我意識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2月1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經過鏡前視覺-本體位置偶聯訓練的恆河猴自發的表現出鏡像自我識別的能力》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研究員蒲慕明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