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獲悉,美國《科學》雜誌及其國際性非營利出版機構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剛剛評選出2013年度「具有重要意義的基因組學研究」,由武漢大學領銜完成的「馬氏正鉗蠍基因組測序」入選。
對該項研究的評價指出:蠍子是眾所周知的活化石。馬氏正鉗蠍基因組含有3.2萬多個蛋白編碼基因,比人類多1萬個基因。基因組分析回答了蠍子在夜間如何捕食和對食物中有毒物質進行解毒的基礎科學問題,揭開了蠍毒素多樣性的面紗。
該項研究由武漢大學領銜,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完成,在國際上第一個揭示了蠍子這一獨特的節肢動物適應模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10月15日出版的《自然》子刊雜誌上。
據了解,武大生命科學學院李文鑫教授團隊對蠍子及其毒素持續進行了近20年深入系統研究,在我國蠍子資源及蠍毒素遺傳資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李文鑫:最遠到北極找蠍子
專訪>>>
昨日,記者獨家專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文鑫。這位「蠍子王」跑遍全國22個省份,最遠跑到北極找蠍子。
李文鑫告訴記者,1993年底,他從法國做訪問學者歸國。當時,全國都在推進中藥現代化,他將目光投向了蠍子。「蠍子在我國民間作藥用已有2000多年歷史。由於生存的需要,蠍子在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了毒液腺體,其分泌的毒液作為捕獲獵物與防禦天敵的主要武器,其中的許多活性成分已成為現代生物藥物開發的重要資源,如神經毒素、抗腫瘤肽、抗病毒及抗超級細菌肽等」。
李文鑫介紹,這次被關注的馬氏正鉗蠍,就是中藥及其他民族醫藥的重要原料,被用於治療如類風溼性關節炎、中風、癲癇、慢性疼痛等疾病。他的團隊一直致力研究的東亞鉗蠍,則能篩選出一條全長氯毒素基因。這種新的氯毒素能像制導飛彈一樣,準確命中一種叫「神經膠質瘤」的顱內腫瘤細胞,將其殺死。
「目前,我們已取得多項專利,正在與企業接觸,爭取蠍毒入藥產業化。」李文鑫說。
他介紹,蠍子能夠很好地適應各種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除南極外,所有大陸都能找到蠍子的足跡。「中國的蠍種有24種,如湖北隨州的東亞鉗蠍、海南尖峰嶺的細尖狼蠍、寧夏大羅山的蠍、西藏的色豚蠍和廣西愛店鎮的熱帶雨林蠍等。它們分布在全國22個省份的近200個縣。這些地方我們全都跑到了,在國內率先摸清了中國蠍物種資源分布情況」。
2009年,李文鑫到中國北極黃河站進行科學考察,成為找蠍子到極地的第一人。「我暫時沒有在那裡發現蠍子」。
每年,他和團隊成員都要到各地採集蠍子標本。團隊每個人基本都被蠍子蜇過。「我們用口水抹抹,或塗點肥皂水,疼兩天就好了。中國蠍毒的致死性比美洲地區小,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
李文鑫說,蠍子蘊藏著巨大的價值。由於農藥化肥過度使用、土地過度開發和環境汙染,許多蠍種已瀕臨滅絕,如湖北的琶蠍和上海的盾蠍。
編輯 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