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領銜完成首個蠍子基因組測序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昨日獲悉,美國《科學》雜誌及其國際性非營利出版機構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剛剛評選出2013年度「具有重要意義的基因組學研究」,由武漢大學領銜完成的「馬氏正鉗蠍基因組測序」入選。

對該項研究的評價指出:蠍子是眾所周知的活化石。馬氏正鉗蠍基因組含有3.2萬多個蛋白編碼基因,比人類多1萬個基因。基因組分析回答了蠍子在夜間如何捕食和對食物中有毒物質進行解毒的基礎科學問題,揭開了蠍毒素多樣性的面紗。

該項研究由武漢大學領銜,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完成,在國際上第一個揭示了蠍子這一獨特的節肢動物適應模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10月15日出版的《自然》子刊雜誌上。

據了解,武大生命科學學院李文鑫教授團隊對蠍子及其毒素持續進行了近20年深入系統研究,在我國蠍子資源及蠍毒素遺傳資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李文鑫:最遠到北極找蠍子

專訪>>>

昨日,記者獨家專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文鑫。這位「蠍子王」跑遍全國22個省份,最遠跑到北極找蠍子。

李文鑫告訴記者,1993年底,他從法國做訪問學者歸國。當時,全國都在推進中藥現代化,他將目光投向了蠍子。「蠍子在我國民間作藥用已有2000多年歷史。由於生存的需要,蠍子在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了毒液腺體,其分泌的毒液作為捕獲獵物與防禦天敵的主要武器,其中的許多活性成分已成為現代生物藥物開發的重要資源,如神經毒素、抗腫瘤肽、抗病毒及抗超級細菌肽等」。

李文鑫介紹,這次被關注的馬氏正鉗蠍,就是中藥及其他民族醫藥的重要原料,被用於治療如類風溼性關節炎、中風、癲癇、慢性疼痛等疾病。他的團隊一直致力研究的東亞鉗蠍,則能篩選出一條全長氯毒素基因。這種新的氯毒素能像制導飛彈一樣,準確命中一種叫「神經膠質瘤」的顱內腫瘤細胞,將其殺死。

「目前,我們已取得多項專利,正在與企業接觸,爭取蠍毒入藥產業化。」李文鑫說。

他介紹,蠍子能夠很好地適應各種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除南極外,所有大陸都能找到蠍子的足跡。「中國的蠍種有24種,如湖北隨州的東亞鉗蠍、海南尖峰嶺的細尖狼蠍、寧夏大羅山的蠍、西藏的色豚蠍和廣西愛店鎮的熱帶雨林蠍等。它們分布在全國22個省份的近200個縣。這些地方我們全都跑到了,在國內率先摸清了中國蠍物種資源分布情況」。

2009年,李文鑫到中國北極黃河站進行科學考察,成為找蠍子到極地的第一人。「我暫時沒有在那裡發現蠍子」。

每年,他和團隊成員都要到各地採集蠍子標本。團隊每個人基本都被蠍子蜇過。「我們用口水抹抹,或塗點肥皂水,疼兩天就好了。中國蠍毒的致死性比美洲地區小,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

李文鑫說,蠍子蘊藏著巨大的價值。由於農藥化肥過度使用、土地過度開發和環境汙染,許多蠍種已瀕臨滅絕,如湖北的琶蠍和上海的盾蠍。

編輯 黃適

 

相關焦點

  • 武大首繪蠍子基因圖譜 揭蠍毒神秘面紗
    日前,由武漢大學領銜,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對全世界生物量最大的蠍種——馬氏正鉗蠍(俗稱東亞鉗蠍)的基因組測序。由此在國際上第一個揭示了蠍子這一種獨特的節肢動物適應模式,並為尋找新的蠍毒功能分子甚至藥物開發提供了可靠依據。
  • 蠍子基因組圖譜繪就
    昨日(11月2日),武漢大學傳出消息:由該校領銜並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全球生物量最大的蠍種——馬氏正鉗蠍(俗稱東亞鉗蠍)的基因組測序
  • 斑胸草雀基因組測序完成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4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成功地對俗稱「珍珠鳥」的斑胸草雀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由於斑胸草雀學習唱歌的過程同人類學習說話類似,因此,該測序結果將有助於研究人類的語言學習過程。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衛斯理·沃倫領導的該科研小組由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斑胸草雀屬於鳴禽,是用於研究脊椎動物的腦、行為和演化的一種動物模型,其基因組有約12億個鹼基對,不到人類基因組的一半。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對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關於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變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Peregrine
  • 鴨茅基因組測序完成 我國牧草「生命天書」被破譯
    鴨茅基因組測序完成 我國牧草「生命天書」被破譯 2020-01-21 03:48:44 責任編輯:卞立群 2020年01月21日 03:48 來源:科技日報參與互動   鴨茅基因組測序完成
  • 科研人員完成新版樹鼩基因組測序 填補首版約73%拼裝缺口
    圖為最新版樹鼩基因組與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攝中新網昆明8月21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科研人員完成了新版的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和注釋。
  • 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基因組測序完成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對兩種獼猴屬動物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 中國發布首個海洋生物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首張貝類
    新華網青島7月31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中國科學家31日在青島宣布,他們繪製完成了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組序列,也是世界上首張貝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國範介紹說,根據繪製成功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發現牡蠣基因組由8億個鹼基對組成,大約包含2萬個基因,基因組數據支持了海洋低等生物具有高度遺傳多樣性的結論。據張國範介紹,牡蠣全基因組序列的完成對牡蠣養殖和減少牡蠣所帶來的海洋生物汙損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而且也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 新知丨全球首個穿山甲基因組測序完成:鱗甲背後的奧秘,和人類免疫...
    穿山甲有8個種群,分布在中國的僅有一個種群,稱為中華穿山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極度瀕危級。&nbsp&nbsp&nbsp&nbsp由西交利物浦大學醫療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朱紹和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對這種瀕危動物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研究,該研究成果將有助於人類對其他哺乳動物(包括人類自身)的免疫力建立更深入的了解。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原標題: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芳 通訊員/劉旭林)3日,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和深圳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了高山倭蛙基因組,這是迄今為止破譯的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也是目前破譯的第二個兩棲動物的基因組,為兩棲動物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
  • 外媒稱新方法讓基因組測序更便捷:可發現血液裡癌症DNA
    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導 法媒稱,1月2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科學家用一種不比手機大的裝置給最完整的人類基因組測出序列。據法新社1月29日報導,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的該研究報告的作者們提出,這項突破使人們離家庭醫生在正常體檢時能夠做基因組測序更近了一步。
  • 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第一個基因組測序
    1月9日,記者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新全教授團隊已完成了鴨茅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這是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組測序,將為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 陽光燦爛、雨水充足的夏季是不少植物「瘋長」的季節,但對於鴨茅卻格外難熬。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2014-09-23 12:2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瀏覽量: 1201 次 我要評論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成為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鯉科魚類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解析和遺傳選育研究全面進入基因組時代
  • 中外科學家成功破譯首個毒蛙基因組
    中新社昆明1月23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聯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世界首個毒蛙基因組——草莓箭毒蛙基因組。
  • 納米孔長讀長測序完成蜂鳥高度連續基因組組裝並提高異構體識別
    PromethION測序結合短讀長測序從頭組裝高度連續準確的紅喉蜂鳥基因組利用納米孔高通量測序儀PromethION,生成超過25 Gb的測序數據,N50大於40 Kb,結合短讀長測序,使用由Aleksey Zimin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Salzberg實驗室開發的MaSuRCA工作流程進行基因組混合組裝, 「安娜的蜂鳥(Anna’s hummingbird)」作為參考基因組
  • 西藏公布首個青藏高原特有魚類黑斑原鮡基因組
    近日,自治區農科院水產所聯手諾禾致源及武漢理工大學,公布了首個青藏高原特有魚類黑斑原鮡的基因組,這意味著填補了青藏高原魚類基因組空白,為後期種質資源保護和魚類適應性研究奠定了基礎。2017年4月,開始進行基因組提取、測序和分析工作,從肌肉組織中提取總基因組DNA進行並啟動建庫、測序和分析工作,共得到603.99 Gb高質量基因組數據。「中間經歷了基因組初步組裝和驗證等分析工作,通過近半年的反覆推敲,我們才最終確認了黑斑原鮡基因組版本。」劉海平博士告訴記者。
  • 老廣喜歡的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記者黎旭陽攝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記者黃茜 通訊員王麗霞)「老廣」喜歡吃的石斑魚,藏著怎樣的生命奧秘?昨日,中山大學和華大基因在中大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 首個「現代蛙類」——高山倭蛙基因組破譯
    隨著基因組測序、組裝、及注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通過破譯物種的基因組信息,並通過一系列基因組的比較分析已經成為目前研究基因組的進化模式的較普遍的研究思路。然而對於兩棲動物這一重要的生物類群,目前僅有熱帶爪蟾(Xenopus tropicalis)一個物種的基因組被測定。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四校 破譯世界首個毒蛙基因組
    今天(1月2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該所聯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世界首個毒蛙基因組—草莓箭毒蛙基因組。研究人員對草莓箭毒蛙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組裝分析,發現草莓箭毒蛙的基因組的大部分區域是由高度重複序列組成。進一步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發現,草莓箭毒蛙的重複元件在魚和蛙類之間存在著大量的水平轉移。草莓箭毒蛙的基因組大小為6.76–9Gb,相比於四足動物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