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青島7月31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中國科學家31日在青島宣布,他們繪製完成了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組序列,也是世界上首張貝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國範介紹說,根據繪製成功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發現牡蠣基因組由8億個鹼基對組成,大約包含2萬個基因,基因組數據支持了海洋低等生物具有高度遺傳多樣性的結論。
據張國範介紹,牡蠣全基因組序列的完成對牡蠣養殖和減少牡蠣所帶來的海洋生物汙損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而且也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牡蠣隸屬軟體動物門,共100餘種,除極地地區的各大洲沿海均有分布,是目前人類世界上產量最大的海水養殖品種,年產值達到35億美元,中國牡蠣年產量超過海水養殖產量的四分之一。
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李乃勝說,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繪製完成,使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分子水平對生物的目標性狀進行預先設計,有效解決常規育種方式中周期長和準確性低的問題,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同時,隨著牡蠣基因組數據的深入挖掘,有可能改變牡蠣生活習性,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所利用。
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完成也為研製和生產新材料奠定了基礎。科研人員介紹說,牡蠣附著在礁石或者船舶上時的粘度很大,可能是世界上粘度最大的膠體,在牡蠣基因組中找到相關基因後,就可製成粘度很強的新材料。
基因組測序項目科技合作夥伴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總監倪培相說,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完成也為高雜合物種的基因組測序奠定了基礎。
張國範說,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的繪製完成還可解答一系列科學之謎。「例如,為何牡蠣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但是絕大部分後代卻都在出生後不久就死亡?這可從基因圖中找到答案。」他說。
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範和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郭希明於2008年5月發起,並成立了牡蠣基因組計劃,歷時兩年,於今年7月底完成了繪製工作。
基因組是生物所攜帶遺傳信息的總和,包括單倍體細胞核、細胞器或病毒粒子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或RNA分子。
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於2000年6月完成,發現人類基因由30億個鹼基對組成。從2000年至2009年,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物種從42個上升至1100個,每年平均增加118個。
目前,中國已完成了水稻、家蠶和家雞等重要經濟種類物種和大熊貓及藏羚羊等瀕危物種的基因組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