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的基因組圖譜誕生

2021-01-16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9月25日,《細胞》旗下iScience雜誌發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以下簡稱西藏農科院)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牟振波團隊最新成果。

他們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基因組多倍化和極端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參考。

牟振波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50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一直處於隆升過程,並伴隨著極端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這使得青藏高原成為了研究高原環境下動物進化和適應機制的「天然實驗室」,也是全世界生物學家關注的熱點區域。

魚類相對於陸生生物而言,更容易受到地質變化和氣候波動下的水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高原特色魚類是研究高原環境下生物進化、物種形成和適應性機制良好的生物材料。然而,目前高原生物進化和適應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動物和植物等陸生生物。

「裂腹魚亞科隸屬鯉形目、鯉科,是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出現的特化類群,屬青藏高原魚類三大類群之一。在中國有70多種,佔世界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湖泊和河流中。裂腹魚亞科大多數為四倍體或六倍體,因此,裂腹魚是研究多倍體魚類和高原適應性機制的重要材料。異齒裂腹魚是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中分布量最大、對生態環境最重要的一種裂腹魚。」論文通訊作者、西藏農科院研究員劉海平說。

劉海平研究員在雅魯藏布江進行採樣和資源調查 西藏農科院供圖

研究團隊在獲得了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序列後,對基因組進行了深入分析。論文第一作者肖世俊介紹,研究發現,異齒裂腹魚在大約123萬年前發生了全基因組複製,目前複製後的二套染色體之間序列的一致性高達95%以上,但是它們之間存在大量的重複序列插入。

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重複序列的插入,不僅形成了再二倍化的初步序列特徵,而且影響了附近基因的表達模式,導致了基因表達和功能的再二倍化。同時,與DNA修復、葉酸吸收代謝和能量平衡相關的基因受到了顯著的自然選擇,這可能促動了異齒裂腹魚的高原適應性的形成。

劉海平說,異齒裂腹魚全基因組複製的時間與末次冰期青藏高原加速隆起時間一致,進一步體現了異齒裂腹魚基因組對於研究高原特色魚類進化和高原地理氣候演化關係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與目前已經報導的其他多倍體魚類不同,異齒裂腹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較年輕的自然多倍體魚類,這為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多倍體基因組早期進化和再二倍化非常珍貴的材料。該研究是青藏高原魚類基因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研究的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評價道:「多倍體魚類不僅是重要的育種材料,而且在極端自然環境下魚類進化、物種形成和適應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研究對於闡釋青藏高原裂腹魚多倍化與其環境適應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家畜研究所研究員韓建林對《中國科學報》說:「青藏高原的生物資源為生物進化和育種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源。異齒裂腹魚基因組的公布和挖掘,揭示了青藏高原四倍體魚類的進化和早期再二倍化的基因組特徵,填補了國際上青藏高原多倍體魚類基因組研究的空白。」

西藏農科院水產科學研究所為該研究第一完成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和吉林農業大學共同完成。西藏農科院肖世俊博士和範丁丁為本文的第一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西藏自治區財政專項資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497

來源:小柯生命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特有四倍體魚類基因組繪就
    他們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基因組多倍化和極端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參考。「裂腹魚是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出現的特化類群,屬青藏高原魚類三大類群之一。裂腹魚亞科大多數為四倍體或六倍體,因此,裂腹魚是研究多倍體魚類和高原適應性機制的重要材料。異齒裂腹魚是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中分布量最大、對生態環境最重要的一種裂腹魚。」論文通訊作者、西藏農科院研究員劉海平說。
  • 西藏公布首個青藏高原特有魚類黑斑原鮡基因組
    西藏公布首個青藏高原特有魚類黑斑原鮡基因組2018-08-22 10:2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西藏商報近日,自治區農科院水產所聯手諾禾致源及武漢理工大學,公布了首個青藏高原特有魚類黑斑原鮡的基因組,這意味著填補了青藏高原魚類基因組空白,為後期種質資源保護和魚類適應性研究奠定了基礎。
  • 國內首個魚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破譯
    國內首個魚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破譯2014-02-13 10:5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青島日報        瀏覽量: 1874 次 我要評論   國內首個完成的魚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也是國際首個比目魚基因組——半滑舌鰨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日前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自然·遺傳》發表。這也是我國漁業領域在此雜誌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公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學燕副研究員帶領的昆蟲研究團隊運用三代長讀長測序技術,結合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Hi-C)技術,成功地組裝了碧鳳蝶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這是首個利用Hi-C技術完成的染色體水平的蝴蝶基因組。
  • 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從全基因組層面證實條石鯛雄魚存在染色體融合現象,解決了雄魚異型染色體Y融合起源問題,為魚類異型染色融合演化及性別決定機制解析奠定了重要基礎。 條石鯛隸屬於石鯛科,該科包含7個種,其中條石鯛和斑石鯛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其它5種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海域。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2014-09-23 12:2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瀏覽量: 1201 次 我要評論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成為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鯉科魚類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解析和遺傳選育研究全面進入基因組時代
  • 中國發布首個海洋生物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首張貝類
    新華網青島7月31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中國科學家31日在青島宣布,他們繪製完成了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組序列,也是世界上首張貝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國範介紹說,根據繪製成功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發現牡蠣基因組由8億個鹼基對組成,大約包含2萬個基因,基因組數據支持了海洋低等生物具有高度遺傳多樣性的結論。據張國範介紹,牡蠣全基因組序列的完成對牡蠣養殖和減少牡蠣所帶來的海洋生物汙損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而且也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 海洋所在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從全基因組層面證實條石鯛雄魚存在染色體融合現象,解決了雄魚異型染色體Y融合起源問題,為魚類異型染色融合演化及性別決定機制解析奠定了重要基礎。據已報導的文獻資料顯示,世界上具有復性性染色體系統的硬骨魚類有60餘種,其中具有X1X1X2X2/X1X2Y系統的硬骨魚類有37
  • 老廣喜歡的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記者黎旭陽攝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記者黃茜 通訊員王麗霞)「老廣」喜歡吃的石斑魚,藏著怎樣的生命奧秘?昨日,中山大學和華大基因在中大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 科學網—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破譯
    本報訊(記者丁佳、張晴丹 通訊員張剛強)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以及研究員車靜課題組與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及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等單位合作,成功破譯了首個「現代蛙類」——高山倭蛙的基因組。
  • 昆明動物所發布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兩種鳳蝶基因組(Li et al.,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基礎上,對廣泛分布在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並對體色進化及物種分化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的碧鳳蝶Papilio bianor Cramer, 1777進行了基因組研究。
  • 首個魚類遠緣雜交品系:開啟新魚類種群之門—新聞—科學網
    1558 年,科學家用鯉魚與金魚雜交得到世界上第一個有記錄的遠緣繁衍形成雜種。400多年來,雖有上千種魚類做過雜交試驗,卻一直沒有獲得可育且體能穩定遺傳的四倍體魚群體,遠緣雜交一代能否繁衍到二代以至於最終形成雜交品系一直是個謎。 「在動物遠緣雜交研究中,親本的選擇非常重要。」
  • 首個「現代蛙類」——高山倭蛙基因組破譯
    測定「現代蛙類」基因組具有重要的意義。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以及車靜研究員課題組與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及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等單位合作,成功破譯了首個「現代蛙類」—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的基因組。高山倭蛙系青藏高原的土著物種,同時也是青藏高原上的絕對優勢種,因此,該基因組的破譯同時也為研究兩棲類物種的高原適應奠定了基礎。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這些關鍵基因的丟失對於鳥類許多特有表型的演化可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發現,通常認為的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新性狀和表現一般是新產生的遺傳物質的產物,然而鳥類獨特的演化過程提供了很特殊的例子,說明基因的丟失也能引發出新表型。」 研究人員還發現,從整個染色體水平到基因順序,鳥類的基因組結構在過去1億多年的時間內非常穩定。與哺乳動物相比,鳥類的基因演化速率也很慢。
  • 天敵昆蟲龜紋瓢蟲染色體水平基因序列組裝成功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蟲害防控與生物安全團隊公布了龜紋瓢蟲高準確性、完整性和連續性的基因組精細圖譜,並對其抗藥性、耐高溫特性相關的功能基因進行了挖掘分析,同時篩選出大量可用於群體遺傳研究的分子標記。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生態資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 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原標題: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芳 通訊員/劉旭林)3日,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和深圳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了高山倭蛙基因組,這是迄今為止破譯的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也是目前破譯的第二個兩棲動物的基因組,為兩棲動物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
  • 【新華社】科學家破譯首個「現代蛙類」——高山倭蛙基因組
    【新華社】科學家破譯首個「現代蛙類」——高山倭蛙基因組 2015-03-04 新華社 吳晶晶 【字體:大 中 小】
  • Nature:鴨嘴獸和針鼴基因組
    這兩個物種的基因組使基因組能夠檢測出祖先和譜系特有的基因組變化,這些變化既影響了單體進化又影響了哺乳動物的進化。分析表明,最極端的性染色體複合體起源於祖先的染色體環構型。reads,10XG,Hi-C和物理圖譜數據,組裝鴨嘴獸基因組。
  • ...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鳥基因組圖譜、新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該研究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轉錄因子是先天免疫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後汪激揚和王如意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寧約瑟等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博士後基金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