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給出對抗耐藥菌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科學家給出對抗耐藥菌新思路
有望用新型T細胞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圖片來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本報訊 美國科學家如今對葡萄球菌感染的生物學機制,以及小鼠如何調動免疫系統對抗這些皮膚感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人員在5月14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金黃色葡萄球菌通常會引起皮膚感染,但也可能蔓延至全身,導致膿毒症之類的侵襲性感染並可能致死。

這些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多種不同抗生素的抗性越來越強,使得它們特別難以治療。在健康人群中,身體的天然免疫防禦通常可以將細菌感染保持在皮膚中,並可使用適當的抗生素進行有效治療。然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往往難以抵抗細菌,這使得後者更容易侵入並導致威脅生命的感染。

「雖然抵禦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人體免疫反應仍然難以捉摸,但作為一個起點,我們已經在小鼠中確定了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保護性免疫是由被稱為γδT細胞的特定免疫細胞策動的,這些細胞在感染時會從淋巴結移動至受感染的皮膚,從而引發保護性宿主反應。」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皮膚病學副教授Lloyd S. Miller說。

Miller指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其他多重耐藥細菌正在成為一個更大的問題,因為大多數抗生素不再能夠抵抗這些感染,而開發出來的新抗生素又很少。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目前只剩下兩三種口服抗生素可以治療此類感染。

Miller及其團隊正在努力了解小鼠免疫系統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具體細節,以研究探測人體免疫系統的方法,從而開發出可與抗生素治療方案配合使用的替代性免疫治療,或完全消除對抗生素的需要。

在之前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被稱為IL-17的「細胞因子」蛋白質對於開啟宿主對葡萄球菌感染的防禦至關重要。然而直到現在,他們還不知道哪種細胞,具體地說,哪種類型的T細胞會產生該蛋白質。此外,存在兩種類型的IL-17,一種為「IL-17A」,另一種為「IL-17F」,但研究人員不知道發起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宿主反應需要其中一種還是兩種都需要。

因此,他們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同事合作,後者改變了小鼠的基因結構,使其根據製造的IL-17類型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然後,他們在這些小鼠的皮膚中注射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發現受感染的皮膚發出綠光和紅光。他們得出結論,兩種類型的IL-17都參與了對細菌的免疫反應。

「我們相當肯定IL-17是由T細胞製造的,但我們不知道是通常處於皮膚中的T細胞還是從淋巴結遷移到感染部位的T細胞。」Miller說。研究人員想知道,在使用相同發光小鼠的情況下,如果他們阻止T細胞離開淋巴結並用FTY720(芬戈莫德)治療小鼠會發生什麼。FTY720是一種通常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它通過阻止T細胞從淋巴結移動來最大程度地減輕炎症反應。

研究人員向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小鼠施用FTY720後看不到發光,這意味著在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部位皮膚看到的IL-17僅由從淋巴結遷移的T細胞製造。

在小鼠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前後,研究人員從感染部位以及淋巴結提取了細胞。根據在每個細胞表面發現的蛋白質類型,他們用不同的顏色標記了這些細胞。研究人員發現,在未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小鼠中,γδT細胞在小鼠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後急劇增多。

然後,他們開始研究具體是哪些細胞在增多。研究人員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同事合作,確定了小鼠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前後淋巴結中所有T細胞受體的基因序列。他們發現,只有一種類型的γδT細胞克隆擴增了特異性T細胞受體。

Miller說:「雖然不知道人體中是否存在完全相同的細胞類型,但我們相信能找到類似的東西,這意味著我們在開發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新型T細胞療法的道路上處於正確的方向。」接下來的步驟涉及檢查人體中的T細胞反應以確定是否存在類似的機制。(趙熙熙)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1818256116

《中國科學報》 (2019-05-17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來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沙門菌是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對畜禽養殖業危害嚴重,也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對沙門菌感染和免疫機制的研究意義重大。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近代抗菌藥物的發現和發明,讓人類對抗細菌有了強大而「萬能」的武器。然而以為「萬能」的抗菌藥物,卻由於被過度使用、不合理應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連我們生存的環境都受到了抗菌藥物的汙染。下面讓我們走近「超級細菌」-多重耐藥菌。一、何謂多重耐藥?
  • 瘧疾越來越耐藥了,怎麼辦?科學家又有了新思路:餓死瘧原蟲
    後來,即使科學家分離出了其中的有效成分,但依然難以人工合成,因此金雞納樹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都是製造奎寧的唯一原材料。那些擁有金雞納樹的國家把它們當搖錢樹一樣嚴密的保護起來,盜取金雞納樹的種子就是死罪,還要被施以酷刑。金雞納樹樹皮 | Wikimedia Commons, H.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該綜述為深入研究生鮮肉品質調控機制提供了新方向,為實現肉品減損保鮮提供了新思路。 據悉,該團隊研究發現蛋白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影響肉品質,揭示了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僵直和成熟進程而調控肉品質的新機制,在《食品化學》等領域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 科學網—發現重症感染致敗血症治療新思路
    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王紅豔研究組發現,巨噬細胞受細菌感染或細菌脂多糖LPS刺激後,升高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3(VEGFR-3VEGFR-3形成負反饋環路,抑制TLR4-NF-κB介導的炎症反應,降低細菌感染致敗血症或內毒素休克的發生。相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於《免疫》雜誌。 據介紹,宿主的巨噬細胞通過Toll樣受體4(TLR4)識別細菌,並啟動免疫應答。但TLR4信號通路是把雙刃劍,過度或持續性的TLR4活化引起過激炎症反應,造成靶器官損傷。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不過,現在看來,幾千年前似乎是人類首先感染了沙門氏菌,而後又將其傳染給了無辜的豬。   據《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早期農民,在從狩獵、採集為主的遊牧生活轉變為農耕生活時,身上已經攜帶了一種更為致命的沙門氏菌。
  • 鱂魚胚胎假死偷生—新聞—科學網
    為了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許多物種已經演化出進入幾種獨特的生命暫停能力。滯育是最常見類型中的一種,它能在惡劣條件下暫停胚胎發育,並使該生命體堅持等到情況變好後再恢復發育過程。而且,在滯育中所花的時間不會影響動物的壽命,也不會影響其在「醒來」後的整體衰老及繼續生長。然而,滯育能保護動物免於衰老的生理機制仍屬未知。
  • 我國學者發現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氏菌耐藥機制—新聞—科學網
    因此,國內外眾多研究成果均顯示,兼具有多藥耐藥和高毒力特性的碳青黴烯類藥物耐藥肺炎克雷伯氏菌已成為重症肺炎的重要病原,給感染控制帶來了巨大挑戰。   杜向黨團隊通過試驗發現了兼具有高毒力和多藥耐藥特性的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出現,並且發現其多個毒力基因和耐藥基因分別位於毒力質粒和耐藥質粒上,同時他們還發現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氏菌流行株中已存在替加環素耐藥株,且通過試驗找到了導致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氏菌流行株對替加環素耐藥的基因變異體,再加上其他研究人員關於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氏菌多粘菌素耐藥的研究,也就是說,
  • 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 鑑於該研究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 美洲駝微型抗體可對抗新冠病毒—新聞—科學網
    美洲駝 圖片來源:ginton / stock.adobe.com 12月22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發表研究稱,他們從一隻名叫Cormac的美洲駝身上分離出了一組有希望對抗新冠病毒的微型抗體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為闡明成熟調控網絡提供了新思路
  •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宏智團隊破解了毛茛科植物的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為理解被子植物其他類群眾的花瓣丟失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植物學雜誌》上。 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他們此前發現,毛茛科植物的最近共同祖先是有花瓣的,但在九個分支中獨立演化出了無花瓣類群。
  • 2019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發布!
    革蘭陽性菌分離率排名前五位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337039株(佔革蘭陽性菌32.3%)、肺炎鏈球菌113136株(佔革蘭陽性菌10.8%)、屎腸球菌105437株(佔革蘭陽性菌10.1%)、表皮葡萄球菌103173株(佔革蘭陽性菌9.9%)和糞腸球菌98418株(佔革蘭陽性菌9.4%)。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過去5年 世界多出了這五種耐藥細菌 幾乎無藥可治
    以下是五種過去5年中新發現的最可怕抗生素耐藥性細菌,讓我們一窺未來可能普遍存在的問題:1.廣泛耐藥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這種高傳染性的細菌會導致傷寒,這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感染,每年影響全球約2100萬人。大約1%的患者將會死亡,也就是22.3萬人。2016年11月,一種傷寒沙門氏菌在巴基斯坦出現。
  • 過去5 年世界多出這五種耐藥細菌,幾乎無藥可治
    以下是五種過去5年中新發現的最可怕抗生素耐藥性細菌,讓我們一窺未來可能普遍存在的問題:1.廣泛耐藥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這種高傳染性的細菌會導致傷寒,這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感染,每年影響全球約2100萬人。大約1%的患者將會死亡,也就是22.3萬人。2016年11月,一種傷寒沙門氏菌在巴基斯坦出現。
  • 從仰視到平視,科學家精神亦須抬頭—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袁江洋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談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其特殊意義。 近日,在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科學報社共同主辦的科學家精神沙龍上,多位與會專家圍繞科學家精神進行了探討。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指出,中國科技發展到今天,已經走過了仰視階段,到了可以平視的時候,甚至在有些方面更為領先,要真正成為科技強國,弘揚科學家精神必不可少。
  • 青蛙沒了,蛇還遠嗎—新聞—科學網
    研究結果顯示,在壺菌席捲巴拿馬的一個偏遠森林後,大量青蛙死亡,與之相伴的是蛇類物種數量急劇下降,導致蛇類群落變得更加同質化。該研究為生物多樣性危機或全球野生動物的消失敲響警鐘。 「這項研究強調了由於失去兩棲動物而導致的其他變化可能是不可見或不顯著的。」該研究合著者、馬裡蘭大學生物學Karen Lips說。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 畜禽養殖業應謹慎使用四環素類—新聞—科學網
    築造健康防禦塔 土黴素片、金黴素眼膏,這些名詞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作為抗生素藥物四環素類的一種,它們的新兄弟替加環素來得可不算早,直到2011年才走入國人的生活。 不過,好戲總是在後頭。「姍姍來遲」的替加環素剛出場就展現了驚人的實力,對抑制一些高適應性細菌生長發揮著良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