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雲南南部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這裡的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本研究發現的寮國擬須唇蛇頭部特寫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研究寮國擬須唇蛇標本照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該研究得到了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項目(2019~2023年)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的支持。

該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動物學雜誌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認為,由於保存條件苛刻,海生四足類的水下行跡很少得以保存下來。
  • 狗能聞到新冠病毒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Fatemeh Bahrami/Anadolu Agency/Getty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訓練犬類來檢測新冠病毒感染的跡象。狗訓練師聲稱,他們取得了非凡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狗能夠準確地檢測出病毒。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表示,犬類可以幫助控制疫情,因為它們可以在繁忙的地方(如機場或體育場),每小時對數百人進行篩查,而且比核酸檢測等常規檢測方法成本更低。
  • 最古老的「毛毛」蝸牛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對我們理解白堊紀蝸牛的多樣化,以及蝸牛與被子植物的協同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新種的貝殼及齒舌(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為進一步確認其分類地位,研究人員利用多基因聯合建樹的方法對馬蹄螺科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
  • 科學家提出刪除基因組大片段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耀光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微同源介導的末端連接修復(MMEJ)的方式促進CRISPR/Cas9的植物基因組大片段刪除新策略
  • 從仰視到平視,科學家精神亦須抬頭—新聞—科學網
    此時探討科學家精神,可以促進中國科學與社會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戰略創新研究院院長任福君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學家形象塑造的核心元素,而科學家形象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緊密聯繫。 潘教峰亦指出,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大,並且科學家精神對塑造全社會的創新氛圍有重要影響。「科學研究是創造性勞動,最根本的還是人才驅動。
  • 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鑑於該研究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論文通訊作者、作科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大田生產上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不育系和利用不育系制種是雜種優勢利用的關鍵技術。現階段,作物雜交種創製技術已發展到了第三代。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在瀾滄江流域發現淡水魚類2個新紀錄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在瀾滄江流域發現淡水魚類2個新紀錄 2017-12-03 中國新聞網 馬騫 【字體:大 中 小】
  • 生物制新餐具60天就能分解—新聞—科學網
    生物材料杯子   圖片來源:Liu et al 科學家設計了一套由甘蔗和竹子製成的「綠色」餐具,它不會犧牲便利性和功能性,並有可能成為塑料杯子和其他一次性塑料容器的替代品。添加了該成分後,新餐具在機械強度、耐油脂性和無毒性方面優於其他甘蔗渣餐具和裝蛋盒等商用生物降解食品容器。 研究人員開發的餐具還有另一個優點:碳足跡明顯更小。這種新產品的製造過程比商用塑料容器製造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少97%,比紙製品和可生物降解塑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少65%。該團隊下一步目標是提高生產過程的能源效率,並進一步降低成本,以便與塑料競爭。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猜想:溫度與性別間存在媒介 通過研究發現,紅耳龜在31℃以上的高溫條件下,產出的蛋都是雌性的,而在27℃以下的低溫條件下,產出的蛋都是雄性的。性別作為生物界最顯著的性狀之一,它和溫度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浙江萬裡學院葛楚天教授等人關心的問題。
  • 新紀錄!在珠海這裡發現!
    新紀錄!在珠海這裡發現!珠海市觀鳥協會在平沙發現鳥類新紀錄!>小布從珠海市觀鳥協會獲悉,該會會員近期在高欄港區平沙鎮發現鳥類新紀錄,發現三隻短嘴豆雁。
  • 大蜜蜂能找到最好的花—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埃克塞特大學副教授Natalie Hempel de Ibarra 一項新研究表明,大黃蜂會花時間去尋找最好的花朵。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蘇塞克斯大學等機構科學家們研究了大多數蜜蜂在離開花朵後進行的學習飛行。眾所周知,蜜蜂會這樣飛行,但研究表明,大黃蜂也會這樣做,它們會反覆回顧來記住一朵花的位置。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當代生物學》。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新聞—科學網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該綜述為深入研究生鮮肉品質調控機制提供了新方向,為實現肉品減損保鮮提供了新思路。 據悉,該團隊研究發現蛋白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影響肉品質,揭示了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僵直和成熟進程而調控肉品質的新機制,在《食品化學》等領域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 紐西蘭鸚鵡「能掐會算」—新聞—科學網
    無論是計算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還是測量假期下雨的可能性,你都需要綜合利用統計、物理和社會信息來做決定。近日,科學家表示,紐西蘭食肉鸚鵡(keas)似乎也能這樣做。科學家把兩個裝有各種標記的透明罐子放在食肉鸚鵡旁邊,並用一隻手拿掉標記,這些鳥更有可能會啄伸進裝有更多黑色標記罐子裡的手。即使這個罐子裡黑色和橙色標記的比例接近63比57。 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上報告說,該實驗與其他測試結果相結合,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證明食肉鸚鵡具有真正的統計推斷能力。 研究人員還向這些鸚鵡展示了兩個瓶子,每個瓶子都含有等量的黑色和橙色標記。
  • 始椎類最「長壽」化石紀錄誕生!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種「陽泉長壽螈」
    【始椎類最「長壽」化石紀錄誕生!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種「陽泉長壽螈」】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成果發表於《化石記錄》雜誌。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這次報導的新種被命名為陽泉長壽螈,是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到目前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鱂魚胚胎假死偷生—新聞—科學網
    為此,科學家研究了非洲綠松石鱂魚的滯育和其對以後生命的影響。在大約5到6個月的時間裡,這條拇指大小的鱂魚暫停了胚胎的大部分關鍵的發育過程,包括肌肉和神經細胞的生長。這種狀態就是滯育。 這是一種極端的生存技巧。研究人員在《科學》上報導稱,為了在乾旱中存活下來,鱂魚的胚胎會進入滯育期(有時會在該狀態度過一生),直到降雨重新填注它們的淺水家園。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第一步,學習實驗幫助科學家確定了大黃蜂對某些營養物質的偏好——在這裡指的是脂肪和蛋白質。 研究人員在花粉中加入少量脂肪酸以增加其脂肪含量,結果發現,大黃蜂能明顯區分正常花粉和脂肪含量增加的花粉,並對正常花粉表現出明顯的偏好。 哪些營養物質會影響大黃蜂的覓食行為,對它們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有什麼影響?這些是隨後的餵養實驗關注的中心問題。
  • 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來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沙門菌是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對畜禽養殖業危害嚴重,也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對沙門菌感染和免疫機制的研究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