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新種的貝殼及齒舌(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深海研究》。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為進一步確認其分類地位,研究人員利用多基因聯合建樹的方法對馬蹄螺科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它們並沒有與馬蹄螺科中任何已知的亞科聚在一起,而是單獨聚成一支。

新種原位圖(圖片來源:海洋所)

基於上述研究,將這兩種馬蹄螺分別命名為馬裡肋馬蹄螺和威氏肋馬蹄螺,並為此建立了1個新亞科肋馬蹄螺亞科及1新屬肋馬蹄螺屬。其中,馬裡肋馬蹄螺生活在竹珊瑚上,以其上附著的水螅為食。通過化石年代標定與分子鐘分析推測,該類群可能是於晚白堊紀時期(距今約8千萬年)由淺海向深海擴散。據推測,該類群的進化擴散路徑可能與一些底層洋流驅動的幼蟲擴散密切相關。另外,基於分子數據分析,目前這個新屬在西南太平洋還可能存在另外兩個未經描述的新種。

基於化石年代標定和分子鐘分析的分化時間推測(圖片來源:海洋所)

馬蹄螺科隸屬於原始腹足目、馬蹄螺總科,是該總科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科,包括10個亞科,近100個屬,目前已報導的種類超過1000種。該科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潮間帶或淺海,並在熱帶西太平洋海域顯示出更高的多樣性,但關於深海種類的研究相對缺乏。肋馬蹄螺亞科及這些新種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深海馬蹄螺科物種多樣性研究內容,而且為深海軟體動物的起源、擴散與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依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dsr.2020.10323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海洋所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 2020-03-30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
  •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Esben Horn 現在的軟體動物包含諸多類型,從章魚和牡蠣到蝸牛和蛞蝓,如此複雜的構成讓科學家難以想像,這些動物的最古老的共同祖先看上去像什麼。 現在,研究人員從摩洛哥東南部挖掘的少量具有4.8億年歷史的化石顯示,這些軟體動物的祖先可能類似一隻長有刺的蛞蝓,其頭部有一個小小的腳趾甲狀的殼。古生物學家將這種動物歸入一個新種屬Calvapilosa(拉丁文裡「毛茸茸的頭皮」的意思)。 完整化石的長度為16.7 ~68.3毫米,不過這些碎片暗示該動物活著時至少120毫米。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雲南南部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這裡的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 這是「馬蹄螺」,不是「馬蹄糕」
    看到馬蹄螺,吃貨們可能對馬蹄糕更為熟悉吧。但是,這兩者並沒有啥直接的聯繫。要說形狀上,馬蹄螺跟馬蹄蓮更為相似,因為他們都長得比較像「馬蹄」吧。左圖:馬蹄蓮(圖片來自網絡),右圖:馬蹄螺(圖片來源:中科院海洋所張樹乾)馬蹄螺是一種軟體動物。軟體動物又統稱為貝類。談到貝類,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海螺、河蚌、扇貝等這些具有貝殼的種類。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的「超大型」異足動物新物種
    各種各樣令人著迷的發現很可能躺在深海等待我們。現在,科學家已經從印度尼西亞海岸的水域中撤出了一個新的怪物。該生物是「超大型」異足動物的新物種,這是常見p蟲的巨大海洋親緣種。該發現是在2018年南爪哇深海生物多樣性考察(SJADES 2018)期間做出的。在950至1,260 m(3,115至4,135 ft)之間的深度處,研究小組發現了兩個巨大的等足動物標本,這些標本不久被確定屬於新物種。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深海章魚是「水母癮君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蒙特利灣海洋館 水母對海灘上的遊客和漁業而言可能是一種威脅,但在一些深海生物眼中,它們是「美味」。 即便水母全身大部分是低卡路裡的動物明膠——就像沒有糖的果凍,科學家卻發現烏賊和金槍魚等捕食者都以它為食。可以說,水母是這些深海觸手動物喜愛的點心。 現在,科學家又將一種巨型深海章魚——七胳膊章魚列入了水母食客的名單中。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在我國華南地區,關於最早的三葉蟲的歸屬問題雖有爭議,但通常認為,似小阿貝德蟲屬(Parabadiella)是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種類。 此次,研究人員首次出現在陝西南部鎮巴縣小洋壩剖面西蒿坪段的灰巖中,發現了三葉蟲似小阿貝德蟲屬。該發現也表明此類生物在華南地區既可以在淺海碎屑巖中保存,也可以在碳酸鹽巖中出現,進而說明了該三葉蟲比早期研究的地理分布範圍更為廣泛。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超巨型」等足類動物新物種
    據外媒報導,在深海中,各種奇妙的生物可能正等著人類去發現。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從印度尼西亞海岸打撈出了一隻新的「怪物」。這種生物是「超巨型」等足類動物的一個新物種,其是普通潮蟲的巨大海洋親戚。這一生物是在2018年爪哇南部深海生物多樣性考察(SJADES 2018)中被發現。
  • 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的8種神秘而又怪異的生物
    每年,科學家們發現約18000種人類以前不知道的物種,各種各樣令人奇怪的生物,它們無一例外的都擁有著許多讓人類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著迷的特徵。在所有的科學發現當中,深海生物的發覺尤為不易,而科學家們也的確發現了一些非常神秘的生物。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介紹,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的8種神秘而又怪異的生物。
  • 德國科學家在深海發現四眼怪魚 擁有360度視覺(高清組圖)
    原標題:德國科學家在深海發現四眼怪魚 擁有360度視覺(高清組圖) 德國科學家在深海發現四眼怪魚。發現它的科學家們認為,這種魚進化出額外的眼睛,可以幫助它們從各個角度發現獵物、掠食者以及潛在配偶。 玻璃頭桶眼魚又被稱為Rhynchohyalus natalensis,主要生活在800米到1000米深水下。它有兩個如水桶形向上看的大圓眼睛,可以幫助其發現隱藏在暗中的獵物或捕食者。它的頭部兩側還各有一隻銀色眼睛,就像鏡子似的的透鏡和視網膜,可觀察到身體下面和身後的情況。
  • 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了詭異新物種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已經比以往更加深入地探索海底,今天給你們介紹4種深海中真實存在的詭異生物。 雀尾螳螂蝦 雀尾螳螂蝦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水域,海洋中最迷人的生物之一。它的硬殼滿是鮮紅、靚綠、橘紅和寶藍的色澤,它的前螯上布滿斑點,而它的頭頂上有一副突出的眼睛。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紫色烏賊,這種從未被發現的海底動物太可愛啦~
    深海也有不可怕的一面啊!
  • 鱂魚胚胎假死偷生—新聞—科學網
    為了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許多物種已經演化出進入幾種獨特的生命暫停能力。滯育是最常見類型中的一種,它能在惡劣條件下暫停胚胎發育,並使該生命體堅持等到情況變好後再恢復發育過程。而且,在滯育中所花的時間不會影響動物的壽命,也不會影響其在「醒來」後的整體衰老及繼續生長。然而,滯育能保護動物免於衰老的生理機制仍屬未知。
  • 科學家發現具有360度視野深海「四眼魚」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它頗似來自外太空的外星生物,但事實上這種奇異生物是生活在地球深海的四眼魚類。雖然它們生活在漆黑的海底,長著的兩對眼睛賦予其360度視野範圍。 科學家認為,玻璃頭桶眼魚的一對額外眼睛可探測到獵物、掠食者和潛在的配偶,它們的學名是Rhynchohyalus natalensis,生活在800-1000米深海底。
  • 大西洋發現12支新物種隱藏在深海之中
    來源:新浪科技一種叫做Epizoanthus martinsae的鞘群海葵屬生物生活在海底近400米的黑珊瑚上。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五年間對大西洋深海進行全面勘測研究,發現了12種新物種。他們表示,由於此前海底環境未被深入勘測,一些海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一直沒被發現。
  • 科學家發現最早的動物蛻皮行為—新聞—科學網
    日前,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及其博士研究生王鄧等人發現了目前已知最為古老最直接的動物蛻皮的證據,將動物蛻皮行為從距今5.19億年前提前到5.35億年前(寒武紀最早期)。相關成果7月10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生物科學》上。 韓健告訴《中國科學報》,通常科學家們通過幾種線索來推斷化石記錄的動物蛻皮行為。
  • 小海螺的絕境—新聞—科學網
    採集自克蘭—克利普頓帶深海海底的深海動物 圖片來源:DeepCCZ Project   ■本報見習記者 辛雨 近日 該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角腹足海螺成為因採礦威脅被列入瀕危名錄的第一個深海軟體動物。名錄稱,由於深海捕撈、油氣開採以及深海採礦等人類活動的開展,這些深海魚類正面臨生存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