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相似,或有助於揭示睡眠起源的秘密

2021-01-09 騰訊網

撰文:JENNY HOWARD

根據一項研究小型水生動物神經活動的新研究,斑馬魚,就像圖中的成年斑馬魚一樣,似乎有著與人類快速眼動睡眠相似的睡眠周期。

攝影:BLICKWINKEL,ALAMY

研究人員耗費十年的時間,或許還度過了若干不眠之夜,才首次確定了斑馬魚大腦的睡眠模式,而這些模式與人類睡眠時的大腦活動非常相似。

在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報告中,科學家稱發現了魚類和哺乳動物睡眠模式相似的證據,或許能為我們的共同祖先的睡眠進化提供線索,進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打瞌睡的生物學功能。

「睡眠是神經科學中的一個巨大謎團,」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William Joiner說,他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不過他從事研究果蠅的睡眠。經常會被問起我們為什麼要從事這類研究,「人們真的還沒找到一個好答案。」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成像技術觀察斑馬魚的睡眠情況,他們發現,這種小魚的睡眠狀態轉換與人類的情況類似: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之前研究者曾在很多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身上觀察到這種模式,不過在魚類身上發現則是首次。

基於人類對魚類和哺乳動物進化關係的理解,研究小組認為,類似快速眼動的睡眠狀態在4.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因此這種睡眠是一種存在已久的生物學現象。

「我們都有脊柱,但我們的共同之處遠不止於此,」研究報告的合作者、史丹福大學的神經學家Philippe Mourrain說。「這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睡眠以及睡眠對人類的影響。」

其他專家表示,研究者使用的方法為科學家研究睡眠設定了一個新的標準,Joiner稱這篇論文是「技術傑作」。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研究揭示了有關睡眠進化的很多信息。

「對於能否將魚與老鼠、鳥類、爬行動物和人類之間的血統關係完全分開,我表示懷疑,」 瑞士洛桑大學的神經科學家Paul Franken說,他主要研究老鼠的睡眠。

魚的睡眠

科學家們單憑觀察斑馬魚的行為就能判斷它們有睡眠行為。不過,Franken說,研究睡眠的黃金標準是使用生理學手段。

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Louis C. Leung設計了研究進行複雜的成像所需的顯微鏡。動物的大多數身體活動都是由錯綜複雜的神經細胞網絡控制。當神經元活躍時,動物體內的鈣含量會上升,因此研究人員對斑馬魚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含有某種蛋白質,當這種蛋白質檢測到鈣時,會閃現出螢光綠色,表明斑馬魚體內的某個區域處於活躍狀態。

接著,研究者便開始進行真正的研究工作。研究團隊主要研究兩周大的斑馬魚,因為這個年齡的斑馬魚是透明的。Leung說,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在不切開動物或植入電極的情況下觀察其大腦和身體內部的其他活動。

研究者在顯微鏡下將小魚放入類似凝膠的物質中固定,然後開始觀測關鍵的生理指標:大腦活動、心率、肌肉活動和眼球運動。

活躍和不活躍神經元的模式幾乎立即顯示出來,表現出與快速眼動和非快速眼動睡眠周期類似的「指紋」活動。

「我激動得無法呼吸,」Leung說。

為了證實這些活動模式是真正的睡眠,研究者之後阻止斑馬魚「打盹」,使小魚保持睏倦狀態。當他們對遭到睡眠剝奪的斑馬魚進行測試後,發現了同樣的神經元模式,只是活動的神經元更多。此外,當斑馬魚處於非快速眼動狀態時,它們的心率減半,身體肌肉處於放鬆狀態。

Leung說,與睡眠狀態相比,斑馬魚處於清醒狀態的大腦非常嘈雜,神經元的活動非常混亂。

打瞌睡的共同祖先

對許多生物體來說,諸如溫度等環境因素會影響睡眠的持續時間和強度。例如,人類在更低的溫度下會睡得更久。哺乳動物必須調節體溫來保持溫暖或涼爽,而體溫調節長期以來一直與睡眠有關。不過,研究小組認為,由於斑馬魚的睡眠狀態與人類相似,這表明這種睡眠在體溫調節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然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睡眠科學家Jerry Siegel認為,很難把這項研究的結果與哺乳動物聯繫起來,因為哺乳動物和魚類之間相隔著大量的進化時間。他承認,睡眠幾乎是動物都有的生理功能,但哺乳動物的睡眠千差萬別。

「你不能說睡覺就是睡覺,」他說。哺乳動物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從3小時到20小時不等。與許多鯨類動物一樣,許多動物沒有快速眼動睡眠現象。或者快速眼動睡眠可能構成睡眠的很大一部分,比如像鴨嘴獸這樣的哺乳動物,其快速眼動睡眠可以持續8小時。

此外,Siegel說,雖然研究者在非常年幼的魚身上發現了睡眠特徵,但這些結果不一定適用於成年魚。在整個動物界,嬰兒的睡眠都與他們的父母不同。

睡眠的未來?

其他專家則更為樂觀,尤其是對研究中使用的技術。魚類的睡眠不一定存在神經信號,但研究者發現了這種神經信號,華盛頓大學的睡眠科學家Paul Shaw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我確實認為這很令人驚訝。太酷了!」

Shaw和其他人特別讚揚了用於觀察睡眠過程的精細成像技術。

「眼見為實,這就是我喜歡這項技術的原因,你不必通過推斷來研究睡眠,」Shaw說。

對試圖研發新藥解決許多國家日益嚴重的睡眠不足問題的保健專業人士來說,這一進展可能具有巨大的價值。更好的睡眠增強藥物可以為那些難以入睡的人提供一些緩解。Leung說,未來通過實施這些技術,我們或許可以更好地篩選藥物,看看它們是否激活了正確的細胞,從而讓患者醒來時感到精神煥發。

Franken說:「看到活體動物的單個神經元,並觀察它們對不同藥物的反應,這令人難以置信。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譯者:流浪狗)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官V)

相關焦點

  • 斑馬魚幫助科學家揭開睡眠的起源之謎
    睡眠在整個動物界是無處不在的。然而,它們的睡眠方式因物種而異。更重要的是,儘管研究人員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仍然對睡眠有很多不了解。即使是最基本的問題,比如「它有什麼好處?」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好的進展。
  •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大腦屏狀體在睡眠中扮演重要角色
  • 斑馬魚睡眠過程與哺乳動物等類似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人類祖先和魚曾經擁有共同的睡眠模式嗎?根據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成功鑑定斑馬魚首個神經元睡眠標誌,並發現,斑馬魚會經歷與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類似的睡眠階段。
  • 斑馬魚造福實驗室
    撰文:帕特裡夏·埃德蒙茲 Patricia Edmonds一條斑馬魚不過三、四釐米長,可這小小的魚類卻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發揮著大作用。斑馬魚可以在實驗中充當人類的角色,二者同為脊椎動物,有許多身體部位是類似的,包括大腦、心臟、肝臟和腎臟。並且,基因組測序顯示,84%的人類致病基因也能在斑馬魚中找到。
  • 光線幹擾深度睡眠被證實:別再開燈了
    已經有很多研究對光對植物和動物(包括人類)的晝夜節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專注於探討光線對睡眠的直接影響。於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始著手調查光線直接影響睡眠的方式和原因。他們想知道,為什麼黑暗會有催眠的作用,光亮又為什麼會干擾到深度睡眠。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 斑馬魚為人類篩藥物
    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相似度高達87%,可以很好地為生物學家和醫生研究各種疾病提供幫助。上圖為斑馬魚胚胎,下圖為人類早期胚胎。  斑馬魚僅有三到四釐米長。它身軀玲瓏而纖細,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這小魚兒竟然和人類基因有著高度同源性。
  • 神經遞質掌控睡眠? 安定兒治療儀"撥亂反正"找回睡眠
    常見的有心理因素引發的失眠,如生活發生重大事件,會造成失眠焦慮;環境因素引發的失眠,睡眠環境的突然改變、強光、噪音等都有可能影響睡眠;此外還有藥物因素、身體疾病因素、精神疾病因素引發的失眠。而大量研究和學說表明,失眠和神經遞質存在密切聯繫。20世紀初,著名"美國醫學會醫生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埃裡克·布雷弗曼博士在《大腦邊緣風暴》一書指出,失眠存在與腦神經遞質活動異常有關。
  • 突變的斑馬魚揭示了脊柱進化的轉折點
    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導致斑馬魚脊柱缺損的偶然突變為我們過去的腥史打開了一個小窗口。佩斯金說:「然後他們倆都非常興奮,因為他們注意到祖先化石標本和我們的突變體之間的相似之處。」微小的突變表明,在魚類基因組中仍未找到兩種促進脊柱發育的方法。在被稱為硬骨魚的骨魚中,建立脊柱依賴於管狀結構,該結構在發育中的胚的長度上稱為脊索。
  • 睡眠不好怎麼辦?做好四件事,有助於睡眠,做一個也好
    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保持好的睡眠,對於促進健康是很有幫助的,幻想著擁有高質量的睡眠,但是,很多人的睡眠質量並不好,夜裡翻來覆去睡不著十分的常見。隨即會也影響到第二天的狀態,對於工作、學習都是有影響的,其實想要睡眠更好,不妨做好這些事情,讓你能安然入睡,即使做一個也好,希望你能多重視。
  • 研究顯示斑馬魚和我們一樣睡覺
    用於睡眠研究的斑馬魚(由研究人員提供)北青網訊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大學和靜岡縣三島市國家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斑馬魚和人類一樣也會睡覺。根據7月10日發表在英國科學雜誌《自然》上的研究結果,斑馬魚的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與哺乳動物相似。快速眼動睡眠已經在人類、其他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身上被發現,但魚類的睡眠行為卻一直是個謎,而且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研究人員監測了一到兩周大的斑馬魚在睡眠時的神經活動。
  • 身體的秘密:睡眠抽動的原因是我們在長個兒?
    身體的秘密:睡眠抽動的原因是我們在長個兒?時間:2017-04-19 12:16   來源:真相問答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身體的秘密:睡眠抽動的原因是我們在長個兒?有說法稱,睡覺狀態下忽然的抖動是神經系統發現你忽然陷入睡眠,很久沒有活動,它以為你死了,所以它就動動,想試試你死了沒有;還有一些人認為這種抽動是因為在長個兒。 看到這裡,小編我笑了。事實上,對於睡覺的   原標題:身體的秘密:睡眠抽動的原因是我們在長個兒?
  • 斑馬魚與人類基因相似度87% 能得與人類相同疾病
    斑馬魚與人類基因相似度87% 能得與人類相同疾病 2014-10-11 10:54:21身長4釐米  具深藍與銀色縱條紋  斑馬魚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  專家介紹,一對斑馬魚一次可生下300個「魚寶寶」,這種魚的胚胎發育一天相當於人類胚胎在母體內發育21天。這也為科研提供了便利。  與人類基因高度相似 成「水中小白鼠」  2012年10月,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在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
  • 【長江日報】研究斑馬魚揭示器官再生之謎
    >   斑馬魚連結>>>身長約4釐米,具暗藍與銀色縱條紋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87%心臟能再生約2000種人類疾病能出現在其身上胚胎在體外發育,且完全透明一種經濟實惠的實驗動物,一對斑馬魚一次可生產300隻「魚寶寶」
  • 關注睡眠|泡澡真的有助於睡眠嗎?
    白天是交感神經的主場,它能開啟人體的「活動模式」。但是到了晚上,我們就得切換到「放鬆模式」,否則就睡不熟了。一整天的全力奔走會讓大腦與身心沉浸在緊張的狀態中,所以我們必須給它們創造放鬆休息的條件。要讓副交感神經興奮起來,把身心切換到「放鬆模式」,泡澡就是你的最佳選擇。泡澡是通往優質睡眠的捷徑。
  • 斑馬魚,揭開人類膚色之謎(組圖)
    斑馬魚是人類疾病研究的重要生物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猶他大學、北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小組11年前便開始了對人類膚色的研究。以拉馬遜(RebeccaL.Lamason)教授為領頭人的科研小組,通過對普通斑馬魚及金斑馬魚基因的區別研究,找到了一個基因可能與人類膚色差異相關。
  • 動物的「半睡眠」現象
    當研究處於睡眠狀態的半邊大腦時,另一半就成了實驗必要的對照組。如今,都市人倍感焦慮,失眠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關於動物睡眠方面的研究很將有助於了解人類的睡眠疾病。  1.睡眠周期和醒覺周期  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地球上的生物都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它們的生理和行為已經適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 基因組分析揭示豬和人類有潛在的相似
    現在一項新的基因組分析揭示了豬和人類之間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潛在有利的相似之處,以及一些明顯的差異。由伊利諾大學、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豬基因組測序聯盟(International Swine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完成了這一分析。這是對於家豬和野豬開展的最為全面的一次基因組研究。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斑馬魚是生物醫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
  • 斑馬魚的DNA與人類竟有87%的相似度,孩子們在科普講座中認識「水中...
    長江網11月18日訊(記者施政 通訊員馬亮)「這堂科普講座太好玩了,除了收穫有趣的知識,還能領到一條可愛的斑馬魚」。18日,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的禮堂內傳來陣陣歡呼,孩子們在聽完華中農業大學生物學家陳振夏教授的科普講座《神奇的斑馬魚》後,除了踴躍參加有獎競答,每個人還可以領到一條可愛的斑馬魚。當天,華中農業大學與美加外校籤訂協議,在美加外校設立國家農業生命科學技術科普校外基地,為小學生們普及最新鮮有趣的生命科學知識。 陳振夏教授把魚缸搬到了講臺上。
  • 睡眠革命,重新定義你的睡眠
    睡眠前後的例行程序:睡眠前後的例行程序會影響睡眠的質量,睡前不劇烈運動、保持溫度涼爽、不使用電子產品;睡後吃頓豐盛的早餐、進行適當的鍛鍊等,可以讓我們一天都更有活力。日間小睡:日間小睡有助於維持或改善隨後的表現,提高生理和心理的靈敏度,並能有效改善情緒。寢具套裝:選擇合適的枕頭和床墊,保持頭部、頸部和脊柱形成一條直線。選擇適合自己的睡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