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睡眠過程與哺乳動物等類似

2020-12-04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人類祖先和魚曾經擁有共同的睡眠模式嗎?根據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成功鑑定斑馬魚首個神經元睡眠標誌,並發現,斑馬魚會經歷與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類似的睡眠階段。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表明,人類所擁有的睡眠模式,可能早在4.5億年前就已出現。

動物界所有分支的睡眠,都已經通過行為標準加以描述。儘管看起來魚類似乎不用睡覺,但實際上魚屬脊椎動物,同樣需要用睡覺的方式消除神經系統和肢體的疲勞。就人類而言,睡眠的主要電生理特徵是: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動(REM)睡眠。這些睡眠狀態也存在於其他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中。但是,魚類、兩棲動物和較早的人類共同祖先是否存在同樣的睡眠狀態,一直不甚明了。

此次,美國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系、睡眠科學與醫學中心科學家菲利普·莫蘭及同事,測量了兩周齡的斑馬魚幼魚在睡眠期間的全腦活動、眼動、肌肉動態和心率。藉助這些測量結果,研究團隊得以鑑定斑馬魚的首個神經元睡眠標誌。

與此同時,研究團隊鑑定出了不同的睡眠狀態,包括慢爆睡眠(slow-bursting)、深度睡眠和快速眼球運動睡眠,也鑑定出了獨特的肌肉特徵(包括心臟和眼睛中的特徵)。進一步分析顯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斑馬魚會經歷與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類似的睡眠階段。

研究人員認為,以上發現可能代表了存在於先祖中的睡眠功能,這對脊椎動物至關重要。由此可以判斷:人類所擁有的睡眠模式,或早在4.5億年前就已出現了。

總編輯圈點

斑馬魚,長得漂亮,好養,而且和人類基因有著87%高度同源性,是一種好用的模式生物。科研人員一直很好奇,魚這種古老的脊椎動物,在睡眠時究竟處於怎樣的狀態?現在,謎底終於揭曉。通過全面測量其睡眠期間的各種信號,人們發現,原來斑馬魚的睡眠,和高級哺乳動物並無太大差異,一樣也有深度睡眠和快速眼球運動睡眠。看來,人在睡覺上花費的生命的三分之一時間,絕對不是浪費,而是在漫長的演化時光中一直保留下來的重要功能啊。

相關焦點

  • 斑馬魚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相似,或有助於揭示睡眠起源的秘密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成像技術觀察斑馬魚的睡眠情況,他們發現,這種小魚的睡眠狀態轉換與人類的情況類似: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之前研究者曾在很多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身上觀察到這種模式,不過在魚類身上發現則是首次。
  • 斑馬魚幫助科學家揭開睡眠的起源之謎
    一項新的研究正在幫助科學家們解開睡眠的一些奧秘。令人驚訝的是,這項研究描述了斑馬魚大腦中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睡眠模式驚人地相似。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展示了斑馬魚在睡眠狀態之間的循環,從快速眼動(REM)睡眠到非快速眼動睡眠。這種模式不僅出現在人類身上,也出現在大多數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身上。
  • 斑馬魚造福實驗室
    撰文:帕特裡夏·埃德蒙茲 Patricia Edmonds一條斑馬魚不過三、四釐米長,可這小小的魚類卻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發揮著大作用。斑馬魚可以在實驗中充當人類的角色,二者同為脊椎動物,有許多身體部位是類似的,包括大腦、心臟、肝臟和腎臟。並且,基因組測序顯示,84%的人類致病基因也能在斑馬魚中找到。
  • 研究顯示斑馬魚和我們一樣睡覺
    用於睡眠研究的斑馬魚(由研究人員提供)北青網訊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大學和靜岡縣三島市國家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斑馬魚和人類一樣也會睡覺。根據7月10日發表在英國科學雜誌《自然》上的研究結果,斑馬魚的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與哺乳動物相似。快速眼動睡眠已經在人類、其他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身上被發現,但魚類的睡眠行為卻一直是個謎,而且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研究人員監測了一到兩周大的斑馬魚在睡眠時的神經活動。
  • Science:斑馬魚如何長出新的神經元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使得斑馬魚的大腦能夠在其受到創傷性損害之後再生的機制。與哺乳動物不同,這些在淡水中生長的小鰷魚因為腦部損傷所致的炎症會伴有新神經元的產生。如今,Nikos Kyritsis及其同事展示,在損傷反應中,斑馬魚腦部的炎症會激活特定的信號傳導分子及神經膠質細胞,後者可促進替代神經元的生長。
  • 再生醫學新進展 人類抗癌基因抑制斑馬魚組織再生
    在這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eLife上的最新研究中,Pomerantz以及他的團隊發現新的證據表明哺乳動物可能已經放棄了肢體再生能力以換取一些重要的抗癌基因表達。 對於生物學家來說,斑馬魚以及蠑螈的再生潛能能否代表哺乳動物已經喪失的古老能力,哺乳動物是否將這種能力換取了一些重要的抗癌基因表達仍然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問題。
  • 它們是地球上睡眠最少的哺乳動物,曾被認為是斑馬和長頸鹿的後代
    人類和哺乳動物相比,身體結構在進化過程中已經沒有抵禦天敵的需求,所以人類的睡眠時間在動物之中是比較長的,在休息時間尤其是處於深度睡眠時間,人體的細胞也會處於休息狀態,這對於消除疲勞、恢復精力、免疫抗病等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斑馬魚分子生物學研究——臺灣大葉大學
    斑馬魚食物(豐年蝦)的養殖斑馬魚的食物「洄水」,俗稱灰水:其主要成分是草履蟲、輪蟲、豐年蝦,以及一些大型浮遊生物幼體溫度斑馬魚生長適溫:28.5℃飼養水溫20~23℃,在水溫11~15℃時仍能生存,對水質的要求不高#2大葉大學,學習斑馬魚基因轉染技術
  • 以斑馬魚為模型,揭開帕金森氏疾病的「面紗」 |MDPI
    近來,許多研究利用斑馬魚動物模型來觀測α-syn的擴散及預測PD病情發展,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戴維·格芬醫學院的Lisa M. Barnhill教授及其同事在Biomedicines期刊上發表的綜述回顧了基於斑馬魚模型的PD病理生理學新發現,總結了PD發病機制規律及開發斑馬魚模型的方法,為未來的PD病理生理學研究及其治療方法提供了啟示。
  • 【學術前沿】斑馬魚胰島β細胞的體內發生和再生
    於是人們調整了策略,把β細胞誘導再生的過程放到了體內環境,效果卻有了驚人的提升。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的優點包括強大的生殖能力、卵生帶來的基因編輯易操作性、轉基因或突變株製備成本低廉、胚胎易觀察易篩選、快速的生長發育節約研究時間等方面。斑馬魚的胰臟是具備強大再生能力的。下圖展示了斑馬魚β細胞再生過程中涉及到上述三種生物學機制的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圖中的參考文獻還請大家有興趣查閱原文)。
  • 海歸攜帶「斑馬魚」「遊」進中國健康產業新藍海
    但在中國,斑馬魚在醫藥行業領域的應用還是一片空白。  15日,一場關於「斑馬魚新技術在藥物及保健食品臨床前研究中的應用」的技術鑑定會在杭州舉行。  2003年,斑馬魚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列為繼人和小鼠之後的第三大脊椎類模式生物,美國食藥監局和歐洲藥監局均已認可了斑馬魚藥物篩選技術。同時,全球醫藥巨頭輝瑞、羅氏、諾華等都開始嘗試使用斑馬魚技術進行藥物研發。
  • Nat Commun:斑馬魚研究發現脊椎損傷修復新機制
    2017年7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研究者們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神經纖維再生的關鍵分子,這一發現將為神經損傷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線索。具體地,這一發現將為脊神經損傷後大腦與肌肉之間連接的重建提供幫助。
  • 無限極解鎖新技術:「水中小白鼠」斑馬魚將用於篩選保健品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建立的斑馬魚功效與安全性快速評價系統,是對現有哺乳動物模型功效及安全性評價方法的有效補充,將有效提升健康食品原料端質量把控,推動健康產品行業發展。斑馬魚和人類基因有著87%的高度同源性「對於企業來說,哪種保健食品原料能用,哪種不能用,需要建立一種快速、有效的檢測方法系統。」
  • 來,斑馬魚,為人類病一個!(組圖)
    到去年,我國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的實驗室有100個,全球類似的試驗室有上千個。  當然,這不是很「魚道」,但如果對人類這樣做,是犯罪 反人類罪!納粹幹過類似的事情,都被槍斃了。  「斑馬魚,是為了人類的藥物研發在做犧牲。
  • 光線幹擾深度睡眠被證實:別再開燈了
    已經有很多研究對光對植物和動物(包括人類)的晝夜節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專注於探討光線對睡眠的直接影響。於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始著手調查光線直接影響睡眠的方式和原因。他們想知道,為什麼黑暗會有催眠的作用,光亮又為什麼會干擾到深度睡眠。
  • 突變的斑馬魚揭示了脊柱進化的轉折點
    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導致斑馬魚脊柱缺損的偶然突變為我們過去的腥史打開了一個小窗口。不斷上升的杜克大學五年級研究生Brianna Peskin在Michel Bagnat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的第一年輪換中就開始了這個項目,並且「 kinda一直堅持下去」,只是想弄清楚為什麼這個突變導致了發育問題在斑馬魚的脊椎中
  • 最古老水生哺乳動物現身中國 和鴨嘴獸類似(圖)
    《科學》雜誌刊登中美科學家論文,介紹「獺形狸尾獸」化石  中國和美國科學家23日宣布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水生哺乳動物。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改變了古生物學界對早期哺乳動物進化的傳統認識。  特點  和海狸、鴨嘴獸類似  據《紐約時報》24日報導,傳統研究認為,年代最為久遠的哺乳動物體形很小,它是在恐龍於6500萬年前絕跡後才出現的。
  • 環特生物斑馬魚技術產業應用成果獲評「國際先進水平」
    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建立的斑馬魚功效與安全性快速評價系統,是對現有哺乳動物模型功效及安全性評價方法的有效補充,為現有健康食品企業產品及原料的功效與安全性評價提供了一種新技術、新方法,能夠有效解決健康食品原料端質量難以把控、部分產品功效不明朗等問題,推動健康產品行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 無限極斑馬魚評估保健品模型通過成果評價 現代技術保障產品安全
    本次項目通過對斑馬魚投餵螢光染色劑,並進行螢光顯微鏡拍攝處理,搭建保健產品潤腸通便功能的定量分析方法等。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建立的斑馬魚功效與安全性快速評價系統,是對現有哺乳動物模型功效及安全性評價方法的有效補充,將有效提升健康食品原料端質量把控,推動健康產品行業發展。
  • 斑馬魚,揭開人類膚色之謎(組圖)
    斑馬魚,一種生長在印度的硬骨魚,因身上類似斑馬條紋的斑帶而得名。近日,美國科學家們在這種極具觀賞價值的魚類身上,發現了揭開人類膚色差異之謎的鑰匙。一個基因的變化,就決定了不同皮膚的色素,而進一步的研究也許能幫助人類更方便地改變自己的膚色,甚至治療皮膚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