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 斑馬魚為人類篩藥物

2020-11-27 搜狐網
  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相似度高達87%,可以很好地為生物學家和醫生研究各種疾病提供幫助。上圖為斑馬魚胚胎,下圖為人類早期胚胎。

  斑馬魚僅有三到四釐米長。它身軀玲瓏而纖細,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這小魚兒竟然和人類基因有著高度同源性。

  這給科學界帶來意外驚喜,科學家們想到了讓它替人類篩選藥物。於是,小魚兒從此踏上為人類「替難」之旅。

  日前,筆者在廣州舉行的全國第二屆斑馬魚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通過斑馬魚平均每篩選250種藥物,就有一種能走向市場。這樣的效率,是傳統細胞模型藥物篩選辦法的4000倍。

  斑馬魚的身體小、作用大,因此其本身也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點。據介紹,如今幾乎每個月都有四五篇以斑馬魚為研究主角的論文在世界性的學術期刊發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對斑馬魚寄予厚望,希望它們能為人類篩選出更多的有效藥物。

  細胞篩藥就像要轉三次地鐵:第一站是篩選出適合細胞的藥物,第二站轉乘,將藥物注入到動物身上,第三站是檢驗藥物的長期適用性;而斑馬魚篩藥的特點是「直飛」,作用目標明確,效果可評估,沒有「中轉站」。  

1 模式生物

  迄今已鑑定8000多種斑馬魚突變體,其中1/4成為人類疾病模型,可模擬貧血、耳聾、視網膜變性、肌無力症、惡性腫瘤和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人類疾病

  斑馬魚(Zebrafish)生於高溫潮溼的南亞地帶。它們身上附帶著美麗的暗藍與銀色縱條紋,繁殖力非常高。

  有一次,美國俄勒岡大學著名遺傳學家George Streisinger從寵物店裡買回斑馬魚作觀賞。這位科學家偶然對這身長不過3—4釐米的熱帶小魚感興趣起來。

  他研究了小魚的卵裂特點、胚胎發育規律,發現其胚體透明而且發育速度快的特徵,就想到斑馬魚也許可以用來做「模式生物」,也就是可用於解釋生命一般規律的生物體。

  據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張文清教授介紹,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的優勢很突出,它與人的基因相似度高達87%,這意味著其實驗結果大多數情況下適用於人體。而且,斑馬魚3個月便可成熟,一次可產200—400枚卵,一周產一次,這意味著小魚的培育周期非常短。「目前,斑馬魚是國際標準化組織認可的五種魚類實驗動物之一,成為發育生物學、遺傳學、毒理學等研究常用的模式生物。」

  這種小魚所發揮的最重要作用恐怕要數替人類試藥了。「人們通過培育斑馬魚的突變體,尋找其中患有人類疾病的斑馬魚模型,再用它們進行藥物篩選。」張文清說。

  統計顯示,迄今已鑑定有8000多種斑馬魚突變體,其中1/4成為人類疾病模型。它們可模擬多種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比如人類貧血、耳聾、視網膜變性、肌無力症、惡性腫瘤和阿爾茨海默病等。

  自上世紀70年代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走進實驗室後,科學家一直對它寄予厚望。張文清總結,這是因為它們具有小、多、近、透、快、外等優勢。

  它們體型小,僅有3—4釐米,便於養殖,不到30平方米的房間就能養幾萬條;每周產卵數量多,達到幾十到幾百個,可做多種基因變異標本;基因與人類相近,30000個基因中有87%與人類同源,利於人類疾病研究;生長的頭3天完全透明,便於活體觀測;生長快,24小時內大部分器官形成,3個月成年;屬於母體外胚胎發育,可在光鏡下直視。

  正因如此,科學家們對斑馬魚本身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美國俄勒岡大學神經學研究所利用斑馬魚,來研究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發育;德國發育生物學家Christine Nsslein-Volhard以及美國哈佛大學Wolfgang Driever博士的研究組,展開對斑馬魚進行大規模化學誘變研究,鑑定出約4000種斑馬魚突變體;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則致力於研究斑馬魚的肝功能、肌肉神經發育多樣化、發育信號及模式等。

  從1980年到2010年權威學術刊物PubMed上收集的有關斑馬魚的研究論文數量看,近30年來科學家對小魚的關注度呈直線上升趨勢。有關的論文從2000年的625篇,增至2010年的1879篇。張文清表示,如今,平均每月就有四五篇關於斑馬魚的研究論文在世界性期刊發表。  

2 藥物篩選

  目前篩藥絕大多數是細胞篩藥模式,把藥物作用在細胞上,發現有效果的再作用到動物身上,但實驗結果顯示通過細胞篩選的絕大多數藥物對動物無效

  我們熟知的信息是,人類與黑猩猩的同源性超過了95%,在基因數、基因結構與功能、染色體與基因組構造上,人類和黑猩猩幾乎相同。但人類和黑猩猩實際上存在著根本區別。而且,這類大動物要作為科研中的模式生物有著成本高、生長周期長等各種限制。小動物和昆蟲等簡單生物更為適合作模式生物。

  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生物學家就開始利用簡單生物來理解生命世界一般規律的意義。在進化支流的港灣中休憩的小生命酵母、線蟲、果蠅、海膽、擬南芥、斑馬魚、非洲爪蟾、小鼠,都是模式生物的代表。

  比如,科學家們通過海膽精卵表面分子的特異性識別、精子頂體反應、卵皮質反應等現象,研究受精生物學;生命周期僅三天的線蟲為人類不間斷觀察並追蹤每個細胞的演變提供了可能;繁殖迅速、染色體巨大的果蠅揭示了遺傳規律,並讓科學家三次獲得諾貝爾獎;非洲爪蟾的卵母細胞體積大、數量多,易於顯微操作,開啟了細胞周期調控的分子機理之門;當今世界上研究得最詳盡的哺乳類實驗動物小鼠,甚至讓科學家們獲得了17項諾貝爾獎。

  不過,儘管這些模式生物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換來了科學家的驕人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各自都存在「先天不足」。尤其是在替人類篩選藥物這一問題上,上述模式生物的缺陷讓科學家頭疼:果蠅和線蟲屬於無脊椎動物,與人類體徵相差較大;爪蟾體積過大,飼養過程漫長,其使用的成本昂貴;而最受青睞的小鼠也存在著飼養環境要求高,以及給藥及觀測難等問題。

  如今,利用上述「模式生物」所用的篩藥方式絕大多數是細胞篩藥模式,也就是把藥物作用在細胞上,發現有效果的就再次作用到動物身上。不過,張文清表示,這樣的方法缺陷也非常明顯,「藥物很可能只對細胞有用,放在整體環境中就失效了。比如,生物體內的細胞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藥效很可能在這些過程中被消解。」

  即便有效,由於需要觀測到各種基因組合動物的藥後效果,對動物的數量需求很大,「一種藥物就起碼需要幾萬隻小鼠,這需要多大的飼養場所才能支持?!」不僅如此,張文清表示,給藥方式和觀測藥效的過程也困難重重,「怎麼讓小鼠吃藥呢?即便給定了藥量,它能否全吃完呢?藥效如何?在體內產生了怎樣的生物變化?這些都只能先將小鼠殺死再解剖觀測,這意味著,我們就無法觀測到活體變化了。」

  張文清說,實驗結果顯示通過細胞篩選的絕大多數藥物對動物無效。  

3 小魚走紅

  斑馬魚篩藥的特點是「直飛」,沒有「中轉站」,少走彎路,平均每篩250種藥物就有一種能走向市場,有效率是傳統細胞模型藥物篩選辦法的4000倍

  張文清是長期致力於利用斑馬魚替人類篩選有效藥物的研究者之一。他告訴記者,利用斑馬魚篩藥有別於傳統的基於細胞模型的藥物篩選方法。「直接將藥注入斑馬魚疾病模型中,觀測是否有效。」

  他打了個比方,細胞篩藥就像要轉三次地鐵:第一站是篩選出適合細胞的藥物,第二站轉乘,將藥注入到動物身上,第三站才是檢驗藥物的長期適用性。而斑馬魚篩藥的特點是「直飛」,作用目標明確,效果可評估,沒有「中轉站」。據張文清介紹,由於少走彎路,斑馬魚平均每篩250種藥物就有一種能走向市場,有效率是傳統細胞模型藥物篩選辦法的4000倍。

  若往前推一步,讓斑馬魚篩藥得先讓其得病。究竟怎樣才能讓小魚「患病」呢?張文清說:「斑馬魚已經完成了基因測序。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先讓魚爸爸隨機基因突變,再讓魚爸爸和一個正常的魚媽媽交配,生下帶有這種突變基因的魚寶寶。然後,我們又讓魚寶寶們各自與兄弟姐妹交配,經過三代,這些小魚就變成了純粹的『突變體』,可用作實驗了。」

  據張文清介紹,目前南方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獲得66個不同類型的斑馬魚突變體和10個人類重大疾病斑馬魚模型。比如,血管增生的疾病模型有助於今後研發抑制腫瘤的藥物;動脈粥樣硬化的疾病模型,可研發防治高血壓、血脂高的藥物;骨硬化症疾病模型,可篩選治療椎間盤突出的藥物……

  儘管近些年國際科學界對斑馬魚的研究與日俱增,但張文清坦言,由於觀念和認識的問題,國內了解斑馬魚的人並不多,研究也進展緩慢。尤其在藥物篩選方面,傳統的細胞模型篩藥方法仍然唱主角,幾乎沒有多少斑馬魚的戲唱。

  「其實放眼世界,許多生物學家逐漸意識到了研究斑馬魚的重要性,並加入到這個研究團隊。」張文清說,此前德國生物學家Christine Nsslein-Volhard通過誘變研究闡明果蠅早期發育機制,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他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就明確表示,今後將致力於斑馬魚研究。

  此外,他還透露世界排名前十的製藥公司如諾華、輝瑞、羅氏和阿斯利康等公司也已建立了自己的斑馬魚藥物篩選實驗室或與知名的斑馬魚研究團隊合作建立了高通量新藥開發技術平臺,並取得一定成果。

  張文清認為,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有必要將斑馬魚模式生物學與其他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藥學等結合,構建基於人類疾病斑馬魚模型的高通量藥物篩選重點實驗室。

  他還透露,斑馬魚很快就要在我國進軍科普宣傳的動漫業。「由於斑馬魚的體態形象很有特點,也十分具有觀賞性,國家接下來將製作它的動漫形象用於科普宣傳。」相信不久之後,這可愛的小生命也能像《海底總動員》裡的小丑魚「尼莫」一樣成為大明星。

  (記者 曹斯 實習生 周馮燦 通訊員 張淼 鄒瑩 統籌 林亞茗)  

科技最前沿  癌症疫苗起效  患者延命數月

  數十年來,癌症專家為患者提供的治療手段主要有三種:手術治療、化療和放療,有些癌症倖存患者將這套鐵三角療法形象地稱為「尖刀、毒藥和烙鐵」。

  很久之前,研究人員就猜測,如果能弄清如何刺激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更有力地對抗惡性腫瘤,他們就將新添一種可以顯著地提高癌症患者生存機會,卻又不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武器。但是數十年來,這一領域的研究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在本世紀最初的十年裡,研究人員對各種與疫苗相關的治療方案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驗,但似乎都沒有奏效。人們開始覺得,長期以來一直盼望的那種通用型廣譜抗癌武器恐怕是不可能找到了。

  事情並未到此為止。2010年夏天,FDA批准了第一種用於治療癌症的疫苗,這預示著在激發免疫系統來抗癌的研究中,出師不利和陷入絕境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這種名為「Provenge」的藥物雖然不能治癒癌症,但與標準的化療協同使用後,它已經使數百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命延長了數月。

  這一峰迴路轉,得益於科學家對一些基礎性假設的重新審視,包括免疫系統如何對抗癌細胞,以及癌細胞如何反抗免疫攻擊。

  如今,癌症研究人員謹慎而樂觀地認為,我們能夠研發出更多的能特異性增強免疫的療法,新的療法將可以常規性地與手術治療、化療和放療聯合使用以徵服癌症,而由此引發的副作用最多只相當於一次重感冒。

  人們熟知的大部分疫苗,是在第一時間阻斷那些可能造成大腦損害(麻疹)、癱瘓(脊髓灰質炎)或肝癌(B肝病毒)的特定感染,以免產生嚴重後果。與此不同的是,治療性癌症疫苗能夠訓練機體識別並摧毀機體組織內既有的癌細胞,並且在治療結束後能長期保持對惡性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

  研發這樣的疫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部分預防性疫苗能激發一種簡單的抗體反應,通常能有效應對多種感染。比如對於流感病毒,抗體只須黏附在病毒上就可以阻止它們感染細胞。但是,通常情況下,抗體反應不足以殺死癌細胞。

  從根本上說,構建癌症疫苗需要三個要素。第一是決定一種惡性腫瘤中應該被免疫系統識別為外源物和殺傷靶標的具體分子特徵(即抗原)。第二是決定如何向免疫系統中導入能夠推動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起動因子(即疫苗)。第三則是決定針對哪些癌症患者以及在發病過程中的哪個階段注射疫苗。

  FDA批准的藥物Provenge的製造商Dendreon公司的路線,是直接向一種被稱為樹突狀細胞的免疫細胞提供特異性靶標。樹突狀細胞遍布全身,特別是在與外界接觸的組織中(如皮膚和消化道的表面)。樹突狀細胞就像免疫系統的「哨兵」,會向T細胞警告機體出現問題了。不過,免疫細胞只能從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其他免疫細胞那裡接受指令,因此必須從每個患者體內單獨提取樹突狀細胞,經癌細胞特異性蛋白處理後再回輸到體內這種治療的一個完整療程所需費用大約是93000美元。副作用包括寒戰、發燒、頭痛,少數情況下會出現中風。一次短期臨床實驗證明,採用Provenge治療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比未接受治療的患者至少長4個月。

  不過,我們發現不能用評價放療和化療的標準來衡量免疫療法的抗癌效果。放療和化療見效很快在幾周之內腫瘤縮小就說明治療有效,否則就是無效。但是,幾個臨床實驗的數據表明,在用癌症疫苗進行治療後,免疫系統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真正表現出持續性的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

  儘管存在這些障礙和複雜因素,但是研究結果給出的信號是明確的: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可以被有效地增強,用以對抗癌症。這給學術界和產業界那些已經面對太多挫折的研究者帶來了巨大的鼓舞。

  (撰文 埃裡克·馮·霍夫 翻譯 胡晨博士 浙江大學醫學院 見報文章有刪節)

  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的首支治療性癌症疫苗用於治療前列腺癌的Provenge,以及多種通過增強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的藥物在臨床實驗中取得了良好的結果。這一切都表明我們正在進入癌症疫苗研發的新紀元,治療性癌症疫苗在下一個十年裡必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微博推薦

相關焦點

  • 斑馬魚與人類基因相似度87% 能得與人類相同疾病
    斑馬魚與人類基因相似度87% 能得與人類相同疾病 2014-10-11 10:54:21身長4釐米  具深藍與銀色縱條紋  斑馬魚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  專家介紹,一對斑馬魚一次可生下300個「魚寶寶」,這種魚的胚胎發育一天相當於人類胚胎在母體內發育21天。這也為科研提供了便利。  與人類基因高度相似 成「水中小白鼠」  2012年10月,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在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能再生的小魚,眼睛壞了也能恢復如初
    在南亞國家的溪流中,時常可以看到一種長著銀白色條紋的小魚,長只有幾釐米,看起來就像斑馬線一樣,故此得名斑馬魚,斑馬魚存在於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等國,外表華麗再加特別容易好養,斑馬魚深受到人們青睞,成為了一種觀賞魚。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能再生的小魚,眼睛壞了也能恢復如初
    在南亞國家的溪流中,時常可以看到一種長著銀白色條紋的小魚,長只有幾釐米,看起來就像斑馬線一樣,故此得名斑馬魚,斑馬魚存在於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花瓶」,供我們欣賞,它還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因為斑馬魚基因和人類基因相似度極高,高達87%,要知道黑猩猩DNA與人類DNA接近99%,有著很突出的優勢,這意味著斑馬魚身上的很多實驗結果適用於人體。
  • 小小斑馬魚幫科學家篩選新藥 「水中小白鼠」基因與人類相似度70%
    圖為:斑馬魚是一種小型熱帶淡水魚楚天都市報記者賀俊 通訊員孫慧王以豪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在寵物市場可以輕易買到的斑馬魚,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寵。斑馬魚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70%以上,因繁殖力強、體外受精、胚胎透明等生物學特徵,被譽為「水中小白鼠」。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探訪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這裡保藏著1400多個品系的斑馬魚,已成為全球三大斑馬魚資源庫之一。目前,國內外科學家正在利用斑馬魚,開展包括腫瘤等疾病的藥物篩選,以及毒理學、生物育種學等方面的研究。
  • 斑馬魚的DNA與人類竟有87%的相似度,孩子們在科普講座中認識「水中...
    長江網11月18日訊(記者施政 通訊員馬亮)「這堂科普講座太好玩了,除了收穫有趣的知識,還能領到一條可愛的斑馬魚」。18日,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的禮堂內傳來陣陣歡呼,孩子們在聽完華中農業大學生物學家陳振夏教授的科普講座《神奇的斑馬魚》後,除了踴躍參加有獎競答,每個人還可以領到一條可愛的斑馬魚。當天,華中農業大學與美加外校籤訂協議,在美加外校設立國家農業生命科學技術科普校外基地,為小學生們普及最新鮮有趣的生命科學知識。 陳振夏教授把魚缸搬到了講臺上。
  • 用斑馬魚研究治癒人類疾病 南京浦口一企業出臺養殖標準
    利用斑馬魚來研究治癒人類疾病南京浦口一企業出臺出斑馬魚養殖技術標準利用斑馬魚來研究治癒人類疾病,是近年來全球熱點科研項目,研究顯示,包括癌症在內的約2000種人類疾病能出現在斑馬魚身上,研究斑馬魚的最終目的是找到治癒人類相關疾病的方法。
  • 【長江日報】研究斑馬魚揭示器官再生之謎
    >   斑馬魚連結>>>身長約4釐米,具暗藍與銀色縱條紋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87%心臟能再生約2000種人類疾病能出現在其身上胚胎在體外發育,且完全透明一種經濟實惠的實驗動物,一對斑馬魚一次可生產300隻「魚寶寶」
  • 來,斑馬魚,為人類病一個!(組圖)
    比如感冒、白血病、動脈粥樣硬化、各種各樣的癌症、過勞死……  廣東省人類疾病斑馬魚模型與藥物篩選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和國內的3 0個實驗室一起,正在利用這種小魚,進行一項龐大的工程:將斑馬魚1號染色體上的14 18個基因一個一個敲掉,以期為這些基因的功能做出注釋,探尋基因的奧秘。
  • 斑馬魚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相似,或有助於揭示睡眠起源的秘密
    撰文:JENNY HOWARD根據一項研究小型水生動物神經活動的新研究,斑馬魚,就像圖中的成年斑馬魚一樣,似乎有著與人類快速眼動睡眠相似的睡眠周期。攝影:BLICKWINKEL,ALAMY研究人員耗費十年的時間,或許還度過了若干不眠之夜,才首次確定了斑馬魚大腦的睡眠模式,而這些模式與人類睡眠時的大腦活動非常相似。
  • 老鼠的基因跟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5%,為什麼長相完全不一樣
    一些新出現的藥品等,往往都需要先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確定沒有問題之後,才開始應用在人類的臨床上。為什麼科學家很多的生物實驗都要在老鼠身上進行?其實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是老鼠的基因跟人類相似度非常高。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老鼠的基因跟人類基因相似度達到了85%以上。
  • 【長江日報】中國科學家揭開斑馬魚生命密碼
    身長4釐米,具深藍與銀色縱條紋,斑馬魚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87%,一次可生產300隻「魚寶寶」。  利用斑馬魚來研究治癒人類疾病,是近年來全球熱點科研項目。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孟安明在武漢宣布: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我國科學家已基本揭開斑馬魚1號染色體上的1333個基因功能。
  • 小型熱帶觀賞魚——斑馬魚
    斑馬魚和人類基因有著87%的高度同源性,作為模式生物的優勢很突出,這意味著其實驗結果大多數情況下適用於人體。常可用於水質環境的監測。斑馬魚也是比較好養的一種魚。另外斑馬魚還有長鰭品種,體色和紋路和普通斑馬魚一樣,特點是魚鰭較普通的斑馬魚修長和飄逸。
  • 香蕉的DNA與人類DNA相似度竟達60%!
    人體由30億個遺傳鹼基對組成,而在這30億個鹼基對中,每個人特有的成分其實是很少的,這使得人類在遺傳上與後代的相似度達到99.9%。最近,物理學家和企業家Riccardo Sabatini的TED演講表明:如果把人的整個遺傳密碼列印出來將佔約262,000頁,相當於175本大書。
  • 斑馬魚,揭開人類膚色之謎(組圖)
    斑馬魚是人類疾病研究的重要生物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猶他大學、北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小組11年前便開始了對人類膚色的研究。以拉馬遜(RebeccaL.Lamason)教授為領頭人的科研小組,通過對普通斑馬魚及金斑馬魚基因的區別研究,找到了一個基因可能與人類膚色差異相關。
  • 老鼠與人類基因重合度達85%,香蕉50%,它們怎麼有人類基因
    筆者-小文 我們常說黑猩猩之所以被認為和人類擁有共同的祖先,最明顯的一項證據是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的重合度高達百分之96以上,而實際上,除了黑猩猩以外,不僅僅是猿類,其它生物甚至是植物都和人類的基因有較高的相似點。
  • 海內外專家學者相聚武漢 交流斑馬魚研究新進展
    大會現場 馬芙蓉 攝中新網武漢10月12日電 (馬芙蓉 孫慧)12日,由中國動物學會斑馬魚分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全球華人)斑馬魚PI大會在武漢開幕。當天,來自中國、美國等地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遺傳與發育、化學生物學與藥物篩選等主題,交流探討了在斑馬魚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斑馬魚是一種小型的熱帶淡水魚,其基因和人類的相似度高達87%,可用於人類藥物的篩選,是開展生命科學、健康科學、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素有「水中小白鼠」之美譽。
  • 人類作為高等動物,基因和香蕉、果蠅相似度過半!都是「近親」哦
    人類VS香蕉這一數據來自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不過,一開始,這項實驗成果沒有被公開發表,而是被編入了《動畫基因組》視頻錄像中。在該錄像中,指出了人和香蕉之間的DNA相似度為41%。在說清這是怎麼回事兒之前,咱們首先要了解,DNA和蛋白質產物之間的區別很重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把DNA看作是房子的藍圖,把蛋白質產物當作真正的房子,因為所有的信息都在那裡。
  • 斑馬魚分子生物學研究——臺灣大葉大學
    經過不同基因改造的斑馬魚斑馬魚簡介   基本生理:a 身長:3-4公分b 器官生成時間:受精後1天內c 自行遊動時間:受精後3天內d 性成熟時間:2-3個月e 生命期:2-3年f 產卵數:100-200個/次/周,受精後2天均呈透明狀h 生長適宜溫度:28.5度i 基因組大小:1.7x10^
  • 海歸攜帶「斑馬魚」「遊」進中國健康產業新藍海
    ,與人體基因87%相似,實驗費只有小白鼠的百分之一……立足於此的技術在美國已應用多年。但在中國,斑馬魚在醫藥行業領域的應用還是一片空白。  15日,一場關於「斑馬魚新技術在藥物及保健食品臨床前研究中的應用」的技術鑑定會在杭州舉行。  2003年,斑馬魚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列為繼人和小鼠之後的第三大脊椎類模式生物,美國食藥監局和歐洲藥監局均已認可了斑馬魚藥物篩選技術。同時,全球醫藥巨頭輝瑞、羅氏、諾華等都開始嘗試使用斑馬魚技術進行藥物研發。
  • 我國已成世界第二大斑馬魚研究大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志偉 實習生楊芮)近10年來,我國斑馬魚研究飛速發展,佔全球同類研究體量達20%,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斑馬魚研究大國。近日,第三屆全國斑馬魚PI大會暨中國動物學會斑馬魚分會成立大會在武漢舉辦。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美國等地的200多名學者參加本次大會,會議圍繞遺傳與發育、環境與健康等主題研討了斑馬魚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