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長4釐米,具深藍與銀色縱條紋,斑馬魚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87%,一次可生產300隻「魚寶寶」。
利用斑馬魚來研究治癒人類疾病,是近年來全球熱點科研項目。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孟安明在武漢宣布: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我國科學家已基本揭開斑馬魚1號染色體上的1333個基因功能。
身長約4釐米 一次產仔300個
身長約4釐米的斑馬魚因其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條紋(似斑馬)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的溪流。
專家介紹,一對斑馬魚一次可生下300個「魚寶寶」,這種魚的胚胎發育一天相當於人類胚胎在母體內發育21天。這也為科研提供了便利。
與人類基因高度相似 成「水中小白鼠」
2012年10月,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在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
此後,在中科院院士朱作言、孟安明等科學家的發起下,全國38家實驗室聯合啟動了「斑馬魚1號染色體全基因敲除計劃」。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超過300個實驗室正在開展以斑馬魚為對象的相關研究。這源於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到87%,素有「水中小白鼠」之稱。斑馬魚之所以被科學界青睞,還因為它是一種經濟實惠的實驗動物。
研究斑馬魚旨在治癒人類相關疾病
包括癌症在內的約2000種人類疾病能出現在斑馬魚身上。研究斑馬魚的最終目的是找到治癒人類相關疾病的方法。
孟安明介紹,斑馬魚有25條染色體,基因總量約兩萬多個。科學家採用國際最新的基因剔除方法,將1號染色體上的1333個基因按照一定順序逐個敲掉,破解這些基因的功能。這也是首次系統地、完整地研究斑馬魚基因。
據介紹,成年斑馬魚心臟細胞具備可再生功能,這一發現隨後在新生小白鼠身上也得到了驗證,按照這些線索,科學家就有可能發現人類心臟再生的奧秘。此外,斑馬魚也是新藥實驗的「急先鋒」,一些新藥成分在被發現後先要在斑馬魚身上試用,以便能快速找到潛在的、可發揮作用的基因位點,然後再進入臨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