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中國科學家揭開斑馬魚生命密碼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身長4釐米,具深藍與銀色縱條紋,斑馬魚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87%,一次可生產300隻「魚寶寶」。

  利用斑馬魚來研究治癒人類疾病,是近年來全球熱點科研項目。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孟安明在武漢宣布: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我國科學家已基本揭開斑馬魚1號染色體上的1333個基因功能。

  身長約4釐米 一次產仔300個

  身長約4釐米的斑馬魚因其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條紋(似斑馬)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的溪流。

  專家介紹,一對斑馬魚一次可生下300個「魚寶寶」,這種魚的胚胎發育一天相當於人類胚胎在母體內發育21天。這也為科研提供了便利。

  與人類基因高度相似 成「水中小白鼠」

  2012年10月,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在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

  此後,在中科院院士朱作言、孟安明等科學家的發起下,全國38家實驗室聯合啟動了「斑馬魚1號染色體全基因敲除計劃」。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超過300個實驗室正在開展以斑馬魚為對象的相關研究。這源於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到87%,素有「水中小白鼠」之稱。斑馬魚之所以被科學界青睞,還因為它是一種經濟實惠的實驗動物。

  研究斑馬魚旨在治癒人類相關疾病

  包括癌症在內的約2000種人類疾病能出現在斑馬魚身上。研究斑馬魚的最終目的是找到治癒人類相關疾病的方法。

  孟安明介紹,斑馬魚有25條染色體,基因總量約兩萬多個。科學家採用國際最新的基因剔除方法,將1號染色體上的1333個基因按照一定順序逐個敲掉,破解這些基因的功能。這也是首次系統地、完整地研究斑馬魚基因。

  據介紹,成年斑馬魚心臟細胞具備可再生功能,這一發現隨後在新生小白鼠身上也得到了驗證,按照這些線索,科學家就有可能發現人類心臟再生的奧秘。此外,斑馬魚也是新藥實驗的「急先鋒」,一些新藥成分在被發現後先要在斑馬魚身上試用,以便能快速找到潛在的、可發揮作用的基因位點,然後再進入臨床實驗。

相關焦點

  • 【長江日報】研究斑馬魚揭示器官再生之謎
    「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相似度高達87%,人類無法長出第二個心臟,而斑馬魚的心臟卻能再生。」昨日從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獲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心臟與肝臟發育和再生的遺傳調控研究」近日完成中期總結,科學家希望通過對斑馬魚的研究來揭示器官再生之謎。   27日上午,記者走進位於中科院水生所的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在一間約250平方米的實驗室內,有5萬條斑馬魚在一個個培養器皿中來回遊動。科研人員不時給它們餵食,並記錄下相關數據。
  • 斑馬魚與人類基因相似度87% 能得與人類相同疾病
    來源:長江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孟安明在武漢宣布: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我國科學家已基本揭開斑馬魚1號染色體上的1333個基因功能。  身長約4釐米 一次產仔300個  身長約4釐米的斑馬魚因其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條紋(似斑馬)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的溪流。
  • 我國已成世界第二大斑馬魚研究大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志偉 實習生楊芮)近10年來,我國斑馬魚研究飛速發展,佔全球同類研究體量達20%,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斑馬魚研究大國。近日,第三屆全國斑馬魚PI大會暨中國動物學會斑馬魚分會成立大會在武漢舉辦。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美國等地的200多名學者參加本次大會,會議圍繞遺傳與發育、環境與健康等主題研討了斑馬魚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 斑馬魚幫助科學家揭開睡眠的起源之謎
    一項新的研究正在幫助科學家們解開睡眠的一些奧秘。令人驚訝的是,這項研究描述了斑馬魚大腦中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睡眠模式驚人地相似。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展示了斑馬魚在睡眠狀態之間的循環,從快速眼動(REM)睡眠到非快速眼動睡眠。這種模式不僅出現在人類身上,也出現在大多數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身上。
  • 斑馬魚,揭開人類膚色之謎(組圖)
    斑馬魚,一種生長在印度的硬骨魚,因身上類似斑馬條紋的斑帶而得名。近日,美國科學家們在這種極具觀賞價值的魚類身上,發現了揭開人類膚色差異之謎的鑰匙。一個基因的變化,就決定了不同皮膚的色素,而進一步的研究也許能幫助人類更方便地改變自己的膚色,甚至治療皮膚癌。
  • 斑馬魚幫助揭開人類膚、眼睛和頭髮的顏色之謎
    據路透社今天報導,一種小斑馬魚將幫助科學家揭開生物學最大的謎團之一:哪一種基因決定著人類皮膚、眼睛和頭髮的顏色。     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大型國際研究小組在昨天公布的一份報告中說,他們已經發現了一種使非洲斑馬魚的顏色比正常顏色更淺的基因,這種基因有助於解釋許多歐洲人頭髮、皮膚和眼睛的顏色較淺的原因。
  • 我科學家破譯黃種人生命密碼(圖)
    百米高基因圖揭示生命秘密  第九屆高交會一號展館,「炎黃一號」的黃種人基因組序列圖譜以一系列神秘的符號展現出來。這些神秘的符號揭示了某個人的遺傳密碼,他的祖傳命運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病變。「炎黃一號」研究人員之一、年僅31歲的博士王俊介紹說,這只是他們繪製的首個黃種人基因圖譜極少的一部分內容。「基因圖譜全部測序數據打成文字排成書,其厚度可達100米。
  • 科學家培育發光斑馬魚 便於觀察進入魚體汙染物
    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改造後的斑馬魚,在顯微鏡下身體內外都是綠色。網易探索4月25日報導 英國科學家日前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一種身體內外都能發出綠光的斑馬魚。然而,科學家要想追蹤查明到底內分泌汙染物進入動物體內或者是人體之後,會如何作用,產生哪些機理,其中困難難以克服。因而有科學家想到可利用發光斑馬魚來作為載體,觀察內分泌汙染物在魚體內的運作情況,進而發現到底這些化學成分作用在了哪些位置。
  • 《易經》成功破譯生命密碼:生命到底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但是他們突然驚奇的發現,中國的《易經》與《遺傳密碼》有著驚人的一致性,直接再現了生命的本質。《易經》能夠預測人生,因為它本身就是開啟生命密碼的鑰匙,以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生命智慧、生命密碼體系龐大,涉及的研究領域眾多,但首先是對生命誕生的探究,或者說對生命誕生密碼的探究。
  • 生物密碼:斑馬魚,新的實驗新星!你對他的了解有多深?
    在生命科學、人類醫藥和健康研究領域,有些實驗動物一直是科學家們的寵兒。其中,那些標準化的實驗動物被稱為模式動物。模式動物中最著名的當屬果繩,而簷蜍、雞、線蟲和小鼠也在不同的時期成為模式動物,在人類自然科學探索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症模型
    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症模型 科技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7月06日 18:58 A-A+ 該研究利用斑馬魚突變體模擬了炎症性腸病的部分表型,並且結合體外細胞3D培養結果解釋其發病機制。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一類消化系統產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總稱,主要包括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腸炎等,患者主要集中在北美、北歐以及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
  • 在每年往返8000公裡的座頭鯨身上,科學家找到了鯨魚的健康密碼
    座頭鯨身上的健康密碼每年座頭鯨往返於南極和澳大利亞東部之間,這絕對是最值得一看的海洋奇觀之一,不僅每年都有很多遊客紛紛前往沿岸海域圍觀,科學家們也對此非常好奇。科學家們發現,座頭鯨在往返兩地的時候,它們絕大多數的時間裡都是處于禁食的狀態,它們不吃不喝,一直到抵達目的地了,才能開始休息。
  • 海歸青年科學家劉廷析:「科研痴」情迷斑馬魚
    今年7月16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廷析因病去世,年僅44歲。他依依不捨的是他的學生、心愛的妻子、年幼的孩子,還有未竟的事業和5萬條斑馬魚。  病逝前,劉廷析一米八的個兒,瘦得只剩下40多公斤,他躺在病榻上,仍然不忘鼓勵學生們勇攀科學高峰。
  • 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發綠光的斑馬魚-科教臺-中國網絡...
    網易探索4月25日報導英國科學家日前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一種身體內外都能發出綠光的斑馬魚。他們希望通過觀察這種斑馬魚來查出汙染物會在魚體內部如何作用,會對魚體產生哪些影響,從而解決一些醫學難題。  據悉,很多工業產品都含有內分泌幹擾物成分,例如塑料製品和多種避孕藥。
  • 2020年中國將繪成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
    二○二○年我將繪成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 「到2020年完成有20萬個神經元的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的繪製。」5月2日,香山科學會議召開「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合作計劃特別會議,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介紹,中國科學家將從模式動物斑馬魚入手從全腦尺度上解讀腦工作原理,利用期間形成的腦科學研究技術,進一步於2030年完成獼猴全腦介觀圖譜。「介觀」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研究納米、微米級別的神經元細胞的類型和活動。
  • 斑馬魚睡眠過程與哺乳動物等類似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人類祖先和魚曾經擁有共同的睡眠模式嗎?根據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成功鑑定斑馬魚首個神經元睡眠標誌,並發現,斑馬魚會經歷與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類似的睡眠階段。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斑馬魚房失火 博士畢業或受影響
    本報訊(見習記者 劉珜)6月17日23時50分左右,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一層發現大量濃煙,消防部門證實並沒有人員傷亡。但不幸的是,發生火情的是斑馬魚房,不少斑馬魚死亡。由於這些都是實驗室科研用的魚,校園裡學生議論可能會有不少博士因為此事延期畢業,但此消息並沒有得到北大官方證實。
  • 來,斑馬魚,為人類病一個!(組圖)
    最早上太空的動物 成了職業試藥者  在斑馬魚大量應用於臨床藥物試驗前,基礎醫學科學家們喜歡研究的是線蟲、果蠅(蒼蠅)、酵母,探索生命的奧秘。單單研究果蠅的,就誕生三次諾貝爾獎;通過研究酵母(細菌),諾貝爾獎得主發現了細胞的凋亡規律……  這些醫學專家喜歡的生物,被稱為模式生物。
  •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西北工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四川養麝研究所、石河子大學、新疆畜牧科學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美Recombinetics公司等9家單位,通過比較不同類型的反芻動物基因組和多達270個轉錄組,發現羊角和鹿茸具有相似的基因表達模式,其特異高表達的基因主要募集來自在骨、皮膚、腦和睪丸組織表達的基因。
  • 斑馬魚的DNA與人類竟有87%的相似度,孩子們在科普講座中認識「水中...
    18日,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的禮堂內傳來陣陣歡呼,孩子們在聽完華中農業大學生物學家陳振夏教授的科普講座《神奇的斑馬魚》後,除了踴躍參加有獎競答,每個人還可以領到一條可愛的斑馬魚。當天,華中農業大學與美加外校籤訂協議,在美加外校設立國家農業生命科學技術科普校外基地,為小學生們普及最新鮮有趣的生命科學知識。 陳振夏教授把魚缸搬到了講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