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症模型

2020-12-06 央視網

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症模型

科技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7月06日 18:58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斑馬魚是腸道發育和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

PI3P缺失導致上皮細胞連接破壞,最終招募中性粒細胞,發生急性炎症

  央視網消息:北京時間7月6日17時,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研究團隊關於斑馬魚研究的最新成果「Deficiency in class III PI3-kinase confers postnatal lethality with IBD-like features in zebrafish」。該研究利用斑馬魚突變體模擬了炎症性腸病的部分表型,並且結合體外細胞3D培養結果解釋其發病機制。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一類消化系統產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總稱,主要包括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腸炎等,患者主要集中在北美、北歐以及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2016年,美國的炎症性腸病患者超過300萬,而國內的發病率為3.3/100,000,呈現低齡化趨勢、逐年升高的趨勢。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貧血等症狀,患者遭受了嚴重的身心折磨,然而目前對其發病機理的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

  人類疾病為什麼要用斑馬魚

  斑馬魚是一種熱帶魚,身體延長而略呈紡錘形,頭小而稍尖,吻較短,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縱紋,與銀白色或金黃色縱紋相間排列紋路比較有條理,在水族箱內成群遊動時猶如奔馳於非洲草原的斑馬群,故此得斑馬魚之美稱。

  斑馬魚早期胚胎體外發育、產卵量高,和人類基因有著87%的高度同源性,被廣泛用於發育研究以及藥物篩選。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的優勢很突出,這意味著其實驗結果大多數情況下適用於人體。

  用斑馬魚找出腸道炎症的一個原因

  斑馬魚腸道早期發育與高等動物類似,因此也是炎症性腸病研究的理想模型之一。本研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兩種pik3c3突變品系。通過組織學、分子生物學以及電鏡檢測,研究人員確定了突變體中腸道炎症的基本表型。機理方面的研究表明,腸道炎症反應的激活不是微生物以及外界環境所引起的,而是腸道上皮細胞自主性損傷從而招募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所導致的,這是與已知的斑馬魚腸道炎症模型的最大區別。

  為了確定突變體致死的根本原因是否是免疫系統的缺陷,科研人員決定在培養皿中研究「乾淨的腸道」。Caco2細胞系是人源結腸癌細胞,當在培養皿底部鋪一層Matrigel時,5天以後就能形成類似腸腔的「甜甜圈」結構。在該體系下抑制PIK3C3的表達,也會導致細胞連接的破壞。體外模型進一步證明,上皮結構的破壞是上皮細胞自主性的。

  此外,研究團隊利用斑馬魚發現了多個囊泡運輸蛋白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的作用。PIK3C3也通過其催化產物磷酸肌醇 3-磷酸(PI3P)調控體內的囊泡運輸等過程。

  未來的應用

  本研究既完善了磷酸肌醇(PI)代謝產物在腸道炎症方面的作用,也為炎症腸病的藥物篩選提供了新的平臺。目前,僅有部分藥物能夠緩解炎症性腸病症狀,使得患者進入緩解期。本研究中的腸道自主性炎症模型對藥物靶點的篩選具有推動作用。

  廣州生物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趙紹陽和廣州生物院夏建紅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裴端卿研究員和舒曉東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等經費資助。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院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症模型...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院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症模型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黃博純)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利用斑馬魚突變體模擬了炎症性腸病的部分表型,結合體外細胞3D培養結果解釋了其發病機制,並且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症模型。
  • 以斑馬魚為模型,揭開帕金森氏疾病的「面紗」 |MDPI
    斑馬魚PD模型和基因模型 PD病理發展通常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因此極少發生在動物身上,也沒有一種模型可以準確體現PD的所有特性。作者回顧了很多基因修飾和毒素誘導構建的斑馬魚模型,與其他PD動物模型相比,斑馬魚的幼體行為甚至可以通過使用高通量的自動化方法來觀測。
  • 無限極斑馬魚評估保健品模型通過成果評價 現代技術保障產品安全
    本次項目通過對斑馬魚投餵螢光染色劑,並進行螢光顯微鏡拍攝處理,搭建保健產品潤腸通便功能的定量分析方法等。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建立的斑馬魚功效與安全性快速評價系統,是對現有哺乳動物模型功效及安全性評價方法的有效補充,將有效提升健康食品原料端質量把控,推動健康產品行業發展。
  • 無限極斑馬魚評估健康食品模型獲權威認可
    今年7月8日,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聯合杭州環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斑馬魚功效與安全性快速評價系統在健康食品中的應用」項目,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受到來自食品、醫藥、營養、安全等多個領域權威專家一致認可。
  • 國內首次發布斑馬魚檢測方法標準 將於8月1日正式實施
    這位身長5CM的「斑馬魚裁判」,今後可用一套標準下結論由於和人類基因有著87%的高度相似性,斑馬魚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裁判」,於上世紀90年代被引入中國實驗室後,開始在一些實驗環節替代小白鼠。這是國內首次發布斑馬魚檢測方法標準,這兩項標準或使斑馬魚在營養保健產品領域作出「裁決」。
  • 【長江日報】中國科學家揭開斑馬魚生命密碼
    身長4釐米,具深藍與銀色縱條紋,斑馬魚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87%,一次可生產300隻「魚寶寶」。  利用斑馬魚來研究治癒人類疾病,是近年來全球熱點科研項目。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孟安明在武漢宣布: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我國科學家已基本揭開斑馬魚1號染色體上的1333個基因功能。
  • Cell Rep:科學家利用斑馬魚成功捕獲癌症發生的「窗口」時間
    2019年6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相關的炎症往往會明顯影響癌症的發生和進展,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裡斯託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對斑馬魚進行研究首次發現,炎性細胞或會利用細胞外基質屏障層的薄弱點或微孔眼來接近皮膚癌細胞;文章中,研究者利用半透明的斑馬魚來模擬多種類型皮膚癌,同時進行活體成像來觀察炎症細胞尋找皮膚中生長的癌細胞的機制
  • 斑馬魚幫助科學家揭開睡眠的起源之謎
    一項新的研究正在幫助科學家們解開睡眠的一些奧秘。令人驚訝的是,這項研究描述了斑馬魚大腦中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睡眠模式驚人地相似。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展示了斑馬魚在睡眠狀態之間的循環,從快速眼動(REM)睡眠到非快速眼動睡眠。這種模式不僅出現在人類身上,也出現在大多數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身上。
  • 君樂寶基於斑馬魚的乳品風險預警模型通過鑑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北京12月31日訊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在京對君樂寶乳業集團完成的「基於斑馬魚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風險預警模型構建及應用」項目進行了鑑評,該項目基於野生型斑馬魚胚胎開展風險物質篩查,構建了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風險預警框架模型,為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控制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技術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
  • 無限極解鎖新技術:「水中小白鼠」斑馬魚將用於篩選保健品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建立的斑馬魚功效與安全性快速評價系統,是對現有哺乳動物模型功效及安全性評價方法的有效補充,將有效提升健康食品原料端質量把控,推動健康產品行業發展。斑馬魚和人類基因有著87%的高度同源性「對於企業來說,哪種保健食品原料能用,哪種不能用,需要建立一種快速、有效的檢測方法系統。」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新聞—科學網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
  • 小小斑馬魚 醫學界「網紅」
    本報訊 身長不過幾釐米的斑馬魚,卻是醫學界的「網紅」。12日,第14屆國際斑馬魚大會在蘇州開幕,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位行業專家、技術人員與會。這也是該會議首次在美國以外的地區舉辦。
  • 實驗小鼠模型模型自發形成感染性病毒
    在一項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改變一個胺基酸,在一個實驗小鼠模型中引發了一種感染性朊病毒的自發形成,並且重現了克雅二氏症的特徵症狀。這些發現揭示出,交換單個胺基酸就以導致非常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並引發兩種不同的傳染性朊病毒的形成。 有關結果發表在近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中國科學報】陳峰:潛心石菖蒲與斑馬魚
    「但部分現代藥理結果認為,非揮發性組分同樣具有良好的作用,也是有效部位之一。因此,石菖蒲的真正有效成分還沒有定論。」由此,陳峰打算另闢蹊徑。  2005年,陳峰帶著石菖蒲遠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她希望在那裡能解開石菖蒲的奧秘。
  • 中國炎症性腸病新藥!武田全球唯一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Entyvio(安吉...
    2020年03月15日/生物谷BIOON/--武田中國近日宣布,一款全新機制的人源化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Entyvio(安吉優®,vedolizumab,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正式進入中國,獲批適應症為對傳統治療或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抑制劑應答不充分、失應答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成年患者。
  • 科學家單次注射一種激素,竟恢復了遺傳突變斑馬魚...
    研究人員在對斑馬魚進行遺傳調節後,在新的實驗中恢復了它失去的性功能。科學家說,這可能導致開發出更好的人類生育療法——大約70%的人類基因,都可以在這種條紋淡水魚中發現。
  •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次用動物模型完成16種藥物的評價驗證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楊朝暉  中藥治療新冠肺炎有效終於有了在動物模型上被證實的實驗數據。記者4日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藥所」)了解到,該所成功構建了適合中藥治療新冠肺炎藥效評價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並用此模型完成16種藥物的評價驗證工作。
  • 斑馬魚造福實驗室
    撰文:帕特裡夏·埃德蒙茲 Patricia Edmonds一條斑馬魚不過三、四釐米長,可這小小的魚類卻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發揮著大作用。斑馬魚可以在實驗中充當人類的角色,二者同為脊椎動物,有許多身體部位是類似的,包括大腦、心臟、肝臟和腎臟。並且,基因組測序顯示,84%的人類致病基因也能在斑馬魚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