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首次用動物模型完成16種藥物的評價驗證

2020-12-01 映象網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楊朝暉

  中藥治療新冠肺炎有效終於有了在動物模型上被證實的實驗數據。記者4日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藥所」)了解到,該所成功構建了適合中藥治療新冠肺炎藥效評價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並用此模型完成16種藥物的評價驗證工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紛紛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顯示,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6萬例。中央指導組中醫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此前曾介紹,根據前期對34個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觀察來看,中西醫治療患者臨床症狀消失時間更短,臨床治癒率更高。數據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患者的臨床症狀消失時間為5.15天,體溫恢復時間為2.64天。

  一個新藥的研發,離不開臨床前動物實驗的藥理與毒理學研究,其目的在於確定藥物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此前,缺乏動物模型一直是中藥研究的瓶頸,而鑑於細胞實驗的結果與活體動物實驗的結果可能會有較大差異,建立適合評價治療新冠肺炎中藥的動物模型,是藥理、毒理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疫情發生後,中藥所第一時間投入抗新冠肺炎的中藥藥物的篩選評價工作。該所根據新型冠狀病毒「寒溼疫毒邪氣致肺失宣降」的病機,首次在中醫寒溼證的基礎上結合西醫的感染性病原,構建了「人冠狀病毒肺炎寒溼疫毒襲肺證小鼠病證結合模型」,形成了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理改變相似的動物模型,避免了P3/P4實驗條件的限制,突破中藥評價缺少動物試驗依據的瓶頸。

  該動物模型的肺部病理變化、機體炎性因子風暴及免疫功能紊亂與新冠肺炎疾病相吻合,並從中醫證候、炎症反應、機體免疫、病毒核酸載量及重要臟器病理變化多方面形成評價標準,為當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用藥,以及中醫藥治療經驗向世界推廣提供了手段。

  該模型已全面用於國家診療方案、湖北疫區臨床用藥及各省診療方案推薦用藥的緊急評價,並對具潛在價值的上市中成藥開展篩選。該模型驗證了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推薦的系列方劑、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疏風解毒膠囊;疫區及各省診療方案推薦方藥咳速停糖漿、複方芩蘭口服液、熱炎寧合劑、體外培育牛黃、清開靈注射液、金柴抗病毒膠囊、柴銀顆粒、咳清膠囊以及苦參鹼注射劑等一批已用於臨床抗新冠肺炎中成藥品種,結果顯示,這些藥物可顯著減輕模型小鼠肺部炎性損傷、降低肺組織中病毒載量及炎性因子含量、並提高外周血中免疫細胞比例,藥效與本次臨床療效相吻合。

  「新藥研發是一個漫長過程,從藥學製劑工藝的研究、質量標準研究、穩定性考察、中式放大研究,到藥效學研究以及安全性評價,各期臨床研究,這個程序和西藥是完全一致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崔曉蘭表示。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再次強調,要加快藥物研發進程,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加快推廣應用已經研發和篩選的有效藥物。「我們現在只是做了初步評價,發現一些單體成分,或者單體成分形成的藥物,對肺部炎症的抑制率非常高,接下來將繼續做深入的評價工作。」崔曉蘭說。

相關焦點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完成16種中藥藥物評價 貴州百靈獨家苗藥...
    3月5日,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發布的消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藥所)成功構建了適合中藥治療新冠肺炎藥效評價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並用此模型完成16種藥物的評價驗證工作。 據了解,該模型已全面用於國家診療方案、湖北抗疫一線臨床用藥及各省診療方案推薦用藥的緊急評價,並對具潛在價值的上市中成藥開展篩選。
  • 科技日報:中藥治療新冠肺炎在動物模型上證實有效
    科技日報3月5日消息,中藥治療新冠肺炎有效終於有了在動物模型上被證實的實驗數據。記者3月4日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藥所)了解到,該所成功構建了適合中藥治療新冠肺炎藥效評價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並用此模型完成16種藥物的評價驗證工作。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紛紛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
  • 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動物模型鑑定與評價委員會2018年年會
    四川新聞網瀘州9月10日訊(沈遇潔)9月9日,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動物模型鑑定與評價委員會2018年年會暨第一屆實驗動物模型研討會在瀘縣順利召開。來自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的趙宏旭秘書長,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設計師李瑩輝研究員,中國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何雯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中心主任許琪教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研究員,廣東省科技廳基礎處副處長餘亮同志,瀘州市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 副局長何鋒同志,瀘縣縣委副書記、瀘州國家高新區醫藥產業園黨工委書記張學彬同志,瀘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趙領同志等出席了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生命科學、
  • 無限極斑馬魚評估保健品模型通過成果評價 現代技術保障產品安全
    近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組織有關專家,對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聯合杭州環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斑馬魚功效與安全性快速評價系統在健康食品中的應用」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本次項目通過對斑馬魚投餵螢光染色劑,並進行螢光顯微鏡拍攝處理,搭建保健產品潤腸通便功能的定量分析方法等。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燕萍掛號
    那麼,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燕萍掛號怎麼掛?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燕萍掛號1、現場掛號醫院的掛號流程是現代化的,各個樓層設置了掛號處,而且不同樓層的功能略有差別。初來乍到不知道怎樣掛號,不知道掛哪科可以先去嚮導診臺諮詢一下,再進行掛號可以節省時間。
  • 2018模式動物與疾病動物模型研究與應用研討會即將召開
    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充分證明了模式動物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另外,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疾病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更加精準和快捷。為進一步落實國家精準醫學計劃,疾病動物模型作為實驗醫學研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將面臨更嚴格的要求。為此,生物谷將於2018年3月30日-31日舉辦2018(第二屆)模式動物與重大疾病動物模型研究與應用研討會。
  • 【原創】實驗動物模型與福利
    現代醫學的進步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歸功於實驗動物學的發展,我們使用實驗動物最早起源於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斯多德,他的研究結果以《動物志》的形式流傳下來,也稱為了動物實驗的開創者,後來動物實驗大致分為很多種,前蘇聯在進行載人航天飛行試驗的早期,也就是在加加林上天之前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本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田雅婷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結果
  • 三、中醫證型動物模型在中國藥研究中的應用
    三、中醫證型動物模型在中國藥研究中的應用   國內早在1960年鄺氏等就指出皮質素型動物(即醋酸氫化考的松模型、氨考模型或「陽虛」模型)一系列病態與陽虛臨床特徵基本符合。1977年上海中醫學院正常人體學教研組,認為助陽及滋陰藥能調節「陽虛」及「陰虛」現象,可反證造型的屬性。1980年施氏等首先採用電鏡技術觀察某些助陽藥對「陽虛」模型的肝細胞亞微結構的作用,發現助陽藥能調節細胞核DNA複製及RNA、蛋白質合成,改善細胞能量代謝;同年,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消化生理科研組在國內首先報導用中藥大黃水浸煎劑造成「脾虛」模型,並用四君子湯反證。
  • 雲南樹鼩為建立疾病模型立功
    原標題:雲南樹鼩為建立疾病模型立功 省科技廳消息:在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雲南省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的努力下,目前已在樹鼩身上建立了具有典型皮膚症狀的寨卡動物模型,這將加快寨卡熱發病機制研究及相關藥物和疫苗的篩選、評價等研究進程。
  • 中國醫學科學院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 微信公眾號「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 2020-05-15 09:34
  • 人源化小鼠模型助力新冠病毒抗體藥物研發
    湖南昭泰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屬人源化小鼠中心,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免疫缺陷小鼠NSI品系及人源化肝臟小鼠等十餘個品系的小優於國外同類產品,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獲得第十九屆中國專利優秀獎,並一舉打破了美國和日本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和銷售壟斷。該公司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同時擁有人源化肝臟小鼠《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和《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年產能達20萬支。
  • 中國科學家創建HIV-1感染北平頂猴愛滋病動物模型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永唐課題組用HIV-1病毒標準株HIV-1NL4.3感染北平頂猴,首次創建了HIV-1感染北平頂猴愛滋病模型,該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長期以來,缺乏直接感染HIV的合適動物模型是制約愛滋病研究取得突破的瓶頸。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愛滋病動物模型為SIV或SHIV感染靈長類動物替代模型,而SIV及SHIV病毒與HIV-1基因同源性差異較大,不能真實模擬臨床上HIV-1感染後免疫反應情況,藥物和疫苗評價與臨床效果的一致性也較差。
  • 觀察丨針灸發展正遭遇「去中國化」,中醫針灸何處去?
    積極圖存創新中,中醫針灸學孕育著新生。1949年以後,針灸迎來了良好的機遇,政府大力支持中醫藥的發展。1951年,衛生部針灸療法實驗所(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前身)成立,旨在開展針灸的臨床和科學研究,首任所長朱璉。此後,各地研究機構也相繼成立,針灸的科學研究發展迅速。同年,朱璉《新針灸學》出版,先後被譯為多種語言。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發現:貓比狗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發現:貓比狗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貓有較大概率感染新冠病毒,而狗則比較難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同日表示:會對此展開調查,但是強調不認為寵物是傳播新冠的媒介,同時,也呼籲民眾不要因此報復動物。
  • 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症模型
    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建立斑馬魚非感染性腸道炎症模型 科技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7月06日 18:58 A-A+   人類疾病為什麼要用斑馬魚  斑馬魚是一種熱帶魚,身體延長而略呈紡錘形,頭小而稍尖,吻較短,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縱紋,與銀白色或金黃色縱紋相間排列紋路比較有條理,在水族箱內成群遊動時猶如奔馳於非洲草原的斑馬群,故此得斑馬魚之美稱。
  • 中國樹鼩全基因組解析完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雲研究員課題組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解析了新型實驗動物中國樹鼩的全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