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分析揭示豬和人類有潛在的相似

2020-11-27 科學網

 

豬(pig)及其表親野豬(wild boar)與人類具有許多共同之處。它們遍及世界各地。它們的適應能力強,具有入侵性,常常毀壞自己的棲息地。它們易受食物引誘,容易馴化,但當條件允許時它們會恢復野生生活方式。

 

現在一項新的基因組分析揭示了豬和人類之間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潛在有利的相似之處,以及一些明顯的差異。由伊利諾大學、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豬基因組測序聯盟(International Swine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完成了這一分析。這是對於家豬和野豬開展的最為全面的一次基因組研究。

 

這一研究被選為封面文章,發表在11月15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美國農業部豬基因組測序計劃的早期支持者、內布拉斯加大學副校長Ronnie Green 說:「令人興奮的是現在這些家豬的基因組序列可通過公共域免費獲得,以促使將更強有力的方法運用到家豬飼養和豬肉改善。它還將推動豬作為生物醫學研究的模型,改善人類的健康。」

 

美國農業部國家食品與農業研究所主任Sonny Ramaswany 說:「這一新分析有助於我們了解遺傳機制推動生產優質豬肉、提高飼養效率和抗病能力。這方面的知識最終能夠幫助生產者飼養高品質的豬,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可持續性發展。」

 

研究人員將一種常見農場豬Susscrofa domesticus與10種野豬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所有這些動物來自歐洲和亞洲的不同地區。他們還將豬的基因組與人類、小鼠、狗、馬和牛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

 

研究小組發現了成為家豬祖先後Sus scrofa進化的一些新細節,其與現在的野豬非常的相似,首先出現於南亞,後逐漸遷移跨越亞歐大陸。

 

研究的課題領頭人、伊利諾大學副校長Lawrence Schook說比較亞洲和歐洲野豬揭示出顯著的遺傳差異,結果表明它們彼此分離大約是在100萬年前。

 

Schook說:「它們分離如此之久以至於亞洲和歐洲譜系現在幾乎都已經是亞種。」大約在2萬年前,歐洲和亞洲的野豬喪失了大量的遺傳多樣性,有可能是由於全球冰川事件的結果。

 

將家豬與野豬進行比較也「揭示出歐洲品種與亞洲品種之間明顯的差異,」研究人員寫到。這增加了證據表明「歐亞大陸西部和東亞的豬是獨立馴化的。」

 

研究的課題領頭人、華盛頓大學教授Martien Groenen 說:「我們有來自以往研究的一些證據,但這種研究主要將焦點放在線粒體DNA(一種遺傳自母親的小DNA分子)上。擁有多個野豬的完整基因組序列,我們現在更加清楚地了解了這些事件。」

 

「為了能夠更有效地飼養豬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並抵禦舊的和新出現的疾病,了解現代豬的遺傳起源非常重要,」研究的課題領頭人、愛丁堡大學 Roslin研究所教授Alan Archibald說。

 

研究人員報告說在家豬中一些基因家族經歷了相對快速的進化,有一些免疫基因和嗅覺基因迅速擴增。這或許並不令人感到驚訝,相比於人類、小鼠或狗,豬有著獨特的嗅覺基因。

 

儘管豬能夠聞到人類和許多其他動物無法聞到的許多東西,但它們的味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

 

「豬能夠高度耐受包含大量鹽的食物,或是我們的味覺排斥的東西,」 Schook說。

 

研究人員發現相比人類,豬的苦味受體基因顯著減少,此外豬和人類感知甜味和鮮味(umami)的基因也有不同。

 

Archibald 說:「了解這些形成構成豬特徵的基因可以揭示人類是如何馴化這些豬的,以及它們能夠被馴化的原因。或許能夠吃下我們人類無法接受的東西是它們的能力。」

 

新分析還支持將豬用於研究人類疾病。

 

研究人員寫到:「總體上,我們發現了112個位點上的豬蛋白具有與人類疾病相關的相同胺基酸。」

 

通過測序另外的48頭豬,「我們鑑別了與人類疾病相關的更多的遺傳變異,進一步地支持豬作為一種有價值的生物醫學模型,」 Groenen說。

 

豬與人類共同擁有一些與肥胖、糖尿病、閱讀障礙(dyslexia)、帕金森氏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的蛋白質變異。

 

研究人員說新分析對於農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因為家豬仍有一種祖先樣的野豬表親。不同於馴養的牛,它的祖先歐洲野牛(aurochs)現在已經滅絕,豬譜系仍然有大量的遺傳多樣性。

 

「我們可以輕易的找到有可能仍然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基因,現在我們可利用它們來到達飼養目的,」 Schook說。

 

伊利諾大學校長Bob Easter說:「這項研究證實了基礎基因組研究對於農業動物和它們的現存近親的益處。這一工作對於農業具有重要的意義,推動我們了解了進化,將有助於人類醫學。」(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海膽基因組序列與人類基因組有極高的相似程度
    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9日報告說,他們繪製出了海膽的基因組序列草圖。基因分析顯示,這一無脊椎動物的基因組與人類基因組的相似程度高得出乎意料。  由美國貝勒大學醫學院領導的「海膽基因組測序項目」小組的科學家們報告說,他們的基因測序對象是一種雄性加利福尼亞紫海膽。研究顯示,這種紫海膽含有超過8.14億個鹼基對,科學家總共辨認出了它的2.33萬個基因,其中有7077個基因與人類「共享」。海膽作為一種無脊椎動物,外貌與人類相去甚遠,基因組卻與人類如此相似,令科學家們驚詫不已。
  • 研究:相較於老鼠 豬和人類基因有更多相似處
    根據聖經的說法,人類生活在宇宙的中心,並一直試圖擺脫厄運。自從人類有文明起,就開始了對抗疾病的戰役。在古代的埃及,就有用莎草紙記錄下來的用於治療疾病的配方和咒語,放在今天,這大致相當於現代科學或生物醫學周刊上發表的文章。研究人員與醫生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是延緩肌體與衰老有關的變異,對抗諸如癌症與心血管類疾病,或者是尋找高效的替代品來取代受損組織。
  • 通過功能性的數據分析揭示基因組中LINE-1轉座子元件的特性和動態...
    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先進的統計學方法分析了一類跳躍基因的功能和影響,跳躍基因,即能在人類基因組中不同位點移動的DNA序列,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理解人類基因組的進化特性,或對於研究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 「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其演化特徵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了其基因組演化特徵。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當地部族將它們分泌的毒素塗在箭上,故得此名。
  • Nature:鴨嘴獸和針鼴基因組
    (有袋動物和歐亞動物)的哺乳動物種群,並提供了有關哺乳動物進化的重要見解。這樣的獨特染色體複合體的形成可能已經由人類常染色體同源物共有的多X和多Y染色體之間異常廣泛的相互作用所促進。進一步的比較基因組分析揭示了單孔目動物和獸類在觸珠蛋白基因、泌乳基因和嗅覺和味覺化學感受器基因方面的顯著差異,這些基因是單孔目動物生態適應的基礎。
  • 大規模研究揭示基因組結構與穩定性
    大規模研究揭示基因組結構與穩定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2 15:54:33 英國劍橋大學Stephen P.
  • 海馬基因組及環境適應進化機制獲揭示
    );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海馬全基因組的測序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海馬在長期適應近海和島礁環境的過程中出現的適應性進化特徵。 近年來,為了更深入的探討海馬對近岸和島礁生態系統的適應性,了解海馬適應性進化的分子基礎,林強研究團隊在前期海馬行為進化和基礎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上,啟動了海馬全基因組的研究。 歷經3年的協同攻關和深入探索,研究團隊最終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海馬的全基因組測序及數據分析,這將為魚類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信息。
  •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6 19:08:06 2020年8月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紐西蘭奧塔哥大學Neil J.
  • 上海交大瑞金醫院揭示NKTCL的基因組和轉錄組學表徵
    上海交大瑞金醫院揭示NKTCL的基因組和轉錄組學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20:57:43 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趙維蒞、陳賽娟以及黃金豔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基因組分析揭示 這種鸚鵡為何滅絕
    其最後一個倖存的標本於1918年死於辛辛那提動物園,其滅絕原因仍有爭議。除了與棲息地破壞和活躍狩獵相關的過度死亡外,其生存範圍變得越來越零散及家禽病原體暴露,也可能會對它們造成威脅。西班牙進化生物學研究所的佩雷·格拉貝特等研究人員對卡羅萊納長尾鸚鵡的基因組分析沒有顯示出其廣泛的近親繁殖和種群數量下降的信號。研究結果表明,它的滅絕是一個突然的過程,很可能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 我科學家揭示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原標題:我科學家揭示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本報北京8月1日電 (記者吳月輝)日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等研究團隊以分布於青藏高原的溫泉蛇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蛇類這種變溫動物適應高海拔極端環境的遺傳機制,將為人類高原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 文獻解讀 | 基因組研究揭示金絲猴屬物種高海拔適應遺傳機制
    材料選的好:瀕危物種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該物種還有個特性就是分布在高海拔地區,所以對它的高海拔適應遺傳機制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進化)。2. 本研究基於多層次研究,包括種上和群體的基因組序列分析,轉錄組和功能實驗,發現與金絲猴物種適應高海拔環境相關的遺傳機制。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利用同源性和de novo分析方法結合RNA測序數據,研究人員預測出了遊隼和獵隼分別具有16,263和16,204個基因。利用以同源性為基礎的方法,研究人員對大約92%的這些基因進行了功能性注釋。 利用相關基因組,研究人員開展了比較基因組分析評估了隼的進化和新變化。研究人員對遊隼、獵隼、雞、斑胸草雀和火雞中的同源基因進行了分析。
  •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39:15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 兩棲類與人類的基因組有共性
    據《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對首個已被測序的兩棲類基因組的一項新的分析顯示,熱帶爪蟾(Xenopus tropicalis)與人類基因組擁有相當多的共性
  • 杜克大學:鳥類唱歌和人類說話非常相似
    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對代表鳥類家族樹每一個重要等級的48個鳥類物種的全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對比,賈維斯和他的同事發現黃鶯、鸚鵡和蜂鳥的聲樂學習至少進化了兩次或者三次。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聲音創新所涉及的基因組竟然與人類言語能力進化所涉及的基因存在不可思議的相似性。
  • 863個基因組揭示家雞的起源和馴化史
    家雞的飼養範圍最廣、數量最大,其數量甚至超過了其他家養動物的總和,並在國民經濟和人類社會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老鼠基因和人類有99%相似,為什麼長得和人類差距這麼大?看看
    99%指的不是相似性,而是同源性,科學家們在2002年的時候,研究和分析了老鼠的基因,結果顯示老鼠有99%的基因,都能在人類的基因當中找到同樣的序列。始祖獸是一種生活在1億3000萬年之前的哺乳動物,這種動物極有可能是胎生哺乳動物的最早祖先,那麼包括人類,老鼠,鯨魚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都是始祖獸在漫長的演化過程當中,一步一步分化而來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哺乳動物,基因序列都差不多的原因了。
  • Science:對人類血細胞中的所有蛋白編碼基因進行全基因組轉錄組分析
    2019年12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臨床和研究環境中,血液都是對人類進行分子分析的主要來源,並且是許多治療策略的目標,這突顯了需要對構成人類血液的細胞進行全面的分子圖譜構建。人類蛋白質圖譜計劃(www.proteinatlas.org)是一個開放式資料庫,旨在通過整合各種組學技術(包括基於抗體的成像)來繪製所有人類蛋白的圖譜。
  • 單細胞中3D基因組結構和DNA甲基化的同步分析
    單細胞中3D基因組結構和DNA甲基化的同步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5:16:34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Joseph R. Ecker和Jesse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