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功能性的數據分析揭示基因組中LINE-1轉座子元件的特性和動態...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10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題為「Human L1 Transposition Dynamics Unraveled with Functional Data Analy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揭示了基因組中跳躍基因所產生的影響效應。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先進的統計學方法分析了一類跳躍基因的功能和影響,跳躍基因,即能在人類基因組中不同位點移動的DNA序列,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理解人類基因組的進化特性,或對於研究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稱之為長散在重複元件-1( LINE-1或L1,sLong Interspersed Elements-1)的序列組成了一類轉座子元件,同時也被稱為跳躍基因,因為其能在基因組中移動;遺傳學家和醫學研究人員非常想知道這些跳躍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在基因組中的互作機制。研究者Chen指出,首先,LINE-1是唯一活躍的LINE家族,其在我們的基因組中會不斷跳躍,人類基因組由不同的序列組成,而這個特殊的逆轉座子(L1)則佔到了17%以上的比例,從結構上來講其非常重要,能夠產生多種其它的轉座子元件序列,同時還能通過進化的過程來擴張機體基因組的尺寸,此外,其在調節自身功能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圖片來源:Di Chen and Marzia Cremona

如今研究人員能夠建立L1s進化的整合模型,包括L1s傾向於在基因組中整合的位點以及其傾向於保持的維持,或者在基因組中固定的位置等。本文研究結果非常有意思,轉座子元件能夠整合併最終保留在非常不同的基因組景觀中,通常情況下其主要會整合到基因組中的特定部分,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化後,其最終會被保留在其它的基因組位置。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儘管整合和固定過程會被多種不同的基因組特性所影響,但L1s並不僅僅是基因組中跳動的DNA片段,其實際上會影響圍繞在周圍的基因組景觀,此前有部分研究暗示了這一點,但本文研究對此進行了證實,即L1s會影響宿主機體基因組的進化過程。本文研究還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模型來深度理解L1s的特性。研究者Makova說道,通過建立模型,研究人員就能理解L1s在疾病發生和基因組所編碼的重要特性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比如,根據L1s在移動過程中的未知,研究者就能發現是否其會產生強烈的影響還是較輕微的影響,或者並不產生影響,當然了,這些預測都需要經過計算和實驗研究來進行研究,但重要的是,如今研究人員距離這一步越來越近了。

雖然本文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但相關研究結果或許能產生實際和臨床的一些應用價值,因為有研究表明,L1s或許並不像曾經研究人員認為的那樣是被動的角色,其實際上在基因組中處於一種活躍的未知,某些L1s的插入也被認為會對基因組中的蛋白編碼區域產生影響或幹擾。如今重要的是如何將這項研究發現應用於醫學研究,首先,研究人員會在癌症和其它疾病的研究中基於L1整合的資料庫進行分析,有些L1s在神經性疾病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比如,對大腦DNA測序的研究就發現了多態L1的插入,研究人員還能使用相同的方法將其應用於更多臨床相關的資料庫分析中去。

隨後研究人員分析了能代表最新整合的、多態特性和人類特異性L1s的三個人類L1s全基因組資料庫,同時還通過其它研究收集到了49個基因組景觀特徵。他們利用功能性數據分析來建立模型並精準分析L1s整合併固定的基因組景觀特性,這些方法或許能在高解析度下幫助研究人員分析基因組的景觀特性。研究者Cremona說道,我們測試了基因組景觀特徵的差異,即在攜帶L1s和並未攜帶L1s的區域之間,隨後我們利用最重要的特性建立了一種模型來幫助理解所有這些特徵是如何一起發揮作用的。

與其它方法相比,功能性的數據分析技術能夠更好地挖掘高解析度數據,並能為研究者提供更為豐富的L1s和基因組景觀之間相互作用的藍圖,比如,研究者就能利用該技術比較L1s插入一段時間、較短時間以及並不含有L1s區域之間的特徵。使用功能性數據分析技術(而不是對比平均值),研究人員就能對比曲線,也就是在較高解析度下觀察測定的行傳該數據,不僅僅是觀察到的平均數的差異,而且觀察到的曲線形狀的差異都能夠幫助研究人員確定其之間的關係和效果。(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Di Chen, Marzia A Cremona, Zongtai Qi, et al. Human L1 Transposition Dynamics Unraveled with Functional Data Analysi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0). DOI: 10.1093/molbev/msaa194

【2】Scientists take a step toward understanding 'jumping genes' effect on the genome

by Matt Swayn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相關焦點

  •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了羊膜生物進化的古老特徵
    基於喙頭蜥獨特的文化地位和進化地位,本研究完成了一個喙頭蜥的基因組組裝,著重分析了喙頭蜥基因組獨特的進化特徵,基因的適應性進化,種群動態與地理事件的關聯等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從進化上說,斑馬魚的祖先與人類祖先在4億年前「分道揚鑣」,其歷經的差異進化時間遠長於小鼠與人類的一億年的差異進化時間。
  • 大規模研究揭示基因組結構與穩定性
    大規模研究揭示基因組結構與穩定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2 15:54:33 英國劍橋大學Stephen P.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研究人員利用Illumina深度測序組裝出了長度約為1.2 Gb的基因組,測序覆蓋度達100倍。 利用同源性和de novo分析方法結合RNA測序數據,研究人員預測出了遊隼和獵隼分別具有16,263和16,204個基因。利用以同源性為基礎的方法,研究人員對大約92%的這些基因進行了功能性注釋。
  • 【科技日報】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成功解析
    【科技日報】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成功解析 2019-01-25 科技日報 趙漢斌 趙若蘋 【字體:大 中 小】 ,首次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了其基因組演化特徵,為研究毒蛙的演化提供新思路。
  • 基因組分析揭示豬和人類有潛在的相似
    現在一項新的基因組分析揭示了豬和人類之間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潛在有利的相似之處,以及一些明顯的差異。由伊利諾大學、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豬基因組測序聯盟(International Swine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完成了這一分析。這是對於家豬和野豬開展的最為全面的一次基因組研究。
  •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6 19:08:06 2020年8月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紐西蘭奧塔哥大學Neil J.
  • Nature:鴨嘴獸和針鼴基因組
    來自Nature的一項最新研究,組裝並分析了鴨嘴獸(Ornithorhynchus anatinus)和澳洲針鼴(Tachyglossusaculeatus)的參考基因組,它們代表了僅存的兩個極端物種。
  • 海馬基因組及環境適應進化機制獲揭示
    );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海馬全基因組的測序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海馬在長期適應近海和島礁環境的過程中出現的適應性進化特徵。 近年來,為了更深入的探討海馬對近岸和島礁生態系統的適應性,了解海馬適應性進化的分子基礎,林強研究團隊在前期海馬行為進化和基礎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上,啟動了海馬全基因組的研究。 歷經3年的協同攻關和深入探索,研究團隊最終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海馬的全基因組測序及數據分析,這將為魚類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信息。
  • 中外科學家成功破譯首個毒蛙基因組
    中新社昆明1月23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聯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世界首個毒蛙基因組——草莓箭毒蛙基因組。
  • 「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其演化特徵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了其基因組演化特徵。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當地部族將它們分泌的毒素塗在箭上,故得此名。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2019-06-22供圖  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西工大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 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萬種鳥基因組計劃旨在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的生命之樹,解析鳥類輻射性演化的分子動力,解碼動物遺傳變異和性狀差異之間的聯繫,揭示分子演化和生物地理學及物種多樣性格局之間的關係,評估環境氣候及人類活動對物種演化過程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且揭示整個鳥綱物種的種群變化歷史。目前,有超過200位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參與到這項宏大的計劃中。
  • 動態3D基因組控制HSC狀態轉換
    動態3D基因組控制HSC狀態轉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20:20 加拿大大學健康網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Mathieu Lupien和John E. Dick課題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單細胞中3D基因組結構和DNA甲基化的同步分析
    單細胞中3D基因組結構和DNA甲基化的同步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5:16:34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Joseph R. Ecker和Jesse R.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 生物學功能被揭示
    1月8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沈南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性紅斑狼瘡非編碼遺傳位點控制免疫細胞特異性增強子的表觀修飾調控疾病關鍵microRNA表達》。
  • 文獻解讀 | 基因組研究揭示金絲猴屬物種高海拔適應遺傳機制
    本研究基於多層次研究,包括種上和群體的基因組序列分析,轉錄組和功能實驗,發現與金絲猴物種適應高海拔環境相關的遺傳機制。以非人靈長類為研究模型,為高海拔適應這一複雜性狀提供一個新的和更全面的揭示。基因組評估大小為3.52 Gb,實際組裝大小為2.98G。其中contig N50長度為20,489 bp,scaffold N50長度為2.22Mb。該基因組共預測出了22,834個基因。通過對滇金絲猴,怒江金絲猴,川金絲猴,黔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個體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分別得到了162Gb、97Gb、288Gb、118Gb、115 Gb數據。通過對轉錄組樣品進行測序共獲得了240Gb數據。
  • 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反芻動物演化背後的遺傳機制|Science述評
    在本期Science上,西北工業大學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王文研究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華大基因,哥本哈根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闡述了他們在反芻動物基因組進化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研究團隊通過對44個反芻動物基因組的從頭測序組裝,注釋及與12個已公布的哺乳動物基因組作為外群比對分析鑑定到了221,166反芻動物特異性保守非外顯子元件(RSCNEs)。
  • 首個「現代蛙類」——高山倭蛙基因組破譯
    隨著基因組測序、組裝、及注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通過破譯物種的基因組信息,並通過一系列基因組的比較分析已經成為目前研究基因組的進化模式的較普遍的研究思路。然而對於兩棲動物這一重要的生物類群,目前僅有熱帶爪蟾(Xenopus tropicalis)一個物種的基因組被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