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成功解析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科技日報】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成功解析

2019-01-25 科技日報 趙漢斌 趙若蘋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日聯合美國北卡萊羅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了其基因組演化特徵,為研究毒蛙的演化提供新思路。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的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當地部族將其分泌的毒素塗在箭上,因此得名。箭毒蛙以其強烈的毒性、絢麗斑斕的色彩以及獨特的生活習性而不同尋常。一些箭毒蛙所攜帶的毒素,強度是嗎啡的200倍。雖然這些強毒素是對付天敵的致命武器,但對自身卻沒有影響。箭毒蛙如何從食物中獲得毒素、其神經系統又如何演化出抗毒能力,目前還不清楚。

  研究人員對草莓箭毒蛙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組裝分析後發現,草莓箭毒蛙基因組的大部分區域是由高度重複序列組成。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研究還發現,草莓箭毒蛙的重複元件在魚和蛙類之間存在著大量的水平轉移,並表現出很高的重複性以及很高的轉錄表達水平。經解析,草莓箭毒蛙的基因組大小為6.76—9Gb,相比於四足動物要大很多,而轉座子的不斷擴增,導致基因組逐漸增大。

  此前的研究表明,基因SCNA參與了對神經毒性生物鹼毒素的毒性抵抗。研究人員此次發現,在草莓箭毒蛙SCNA基因家族發生了核苷酸替換,研究表明某些胺基酸替換在抵抗神經毒性生物鹼的毒性中可能發揮著潛在的作用。他們還發現了第一個基因組測序毒蛙中的離子通道,並探討了它與皮膚對隔離毒素自耐受演化關係。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9-01-25 04版)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日聯合美國北卡萊羅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了其基因組演化特徵,為研究毒蛙的演化提供新思路。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的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當地部族將其分泌的毒素塗在箭上,因此得名。箭毒蛙以其強烈的毒性、絢麗斑斕的色彩以及獨特的生活習性而不同尋常。一些箭毒蛙所攜帶的毒素,強度是嗎啡的200倍。雖然這些強毒素是對付天敵的致命武器,但對自身卻沒有影響。箭毒蛙如何從食物中獲得毒素、其神經系統又如何演化出抗毒能力,目前還不清楚。
  研究人員對草莓箭毒蛙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組裝分析後發現,草莓箭毒蛙基因組的大部分區域是由高度重複序列組成。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研究還發現,草莓箭毒蛙的重複元件在魚和蛙類之間存在著大量的水平轉移,並表現出很高的重複性以及很高的轉錄表達水平。經解析,草莓箭毒蛙的基因組大小為6.76—9Gb,相比於四足動物要大很多,而轉座子的不斷擴增,導致基因組逐漸增大。
  此前的研究表明,基因SCNA參與了對神經毒性生物鹼毒素的毒性抵抗。研究人員此次發現,在草莓箭毒蛙SCNA基因家族發生了核苷酸替換,研究表明某些胺基酸替換在抵抗神經毒性生物鹼的毒性中可能發揮著潛在的作用。他們還發現了第一個基因組測序毒蛙中的離子通道,並探討了它與皮膚對隔離毒素自耐受演化關係。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9-01-25 04版)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
    新華社昆明2月6日電(記者 嶽冉冉)中、美、丹科學家成功破譯了草莓箭毒蛙的基因組,並揭示其基因組演化特徵。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它擁有強烈的毒性、絢麗斑斕的色彩及獨特的生活習性。當地部族將它們分泌的毒素塗在箭上,故得此名。有些箭毒蛙身上攜帶的毒素強度甚至是嗎啡的200倍。  箭毒蛙是如何獲得毒素,又是如何演化出抗毒能力呢?這是學界始終關心的問題。
  • 「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其演化特徵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了其基因組演化特徵。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當地部族將它們分泌的毒素塗在箭上,故得此名。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四校 破譯世界首個毒蛙基因組
    今天(1月2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該所聯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世界首個毒蛙基因組—草莓箭毒蛙基因組。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的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強烈的毒性、絢麗斑斕的色彩以及獨特的生活習性,使得箭毒蛙不同尋常。一些箭毒蛙身上所攜帶的毒素,強度為嗎啡的200倍。
  • 中外科學家成功破譯首個毒蛙基因組
    中新社昆明1月23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聯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世界首個毒蛙基因組——草莓箭毒蛙基因組。
  • 草莓箭毒蛙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草莓箭毒蛙是巴拿馬雨林中最富色彩變化的生物。這種蛙成年體長僅有2釐米,但其背部所分泌的毒液,只需0.002毫克就足以致人於死地。因為劇毒無比,美洲土著人經常把它塗在箭頭和標槍上,用來捕獵。鮮豔如草莓般的草莓箭毒蛙 ,雖然以有毒著稱,但對子代照顧真是無微不至。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獲解析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漾濞槭原產於雲南蒼山西面的漾濞山谷,屬於槭樹科的楓屬植物。此屬植物在產糖、用材和觀賞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因其種群規模小、繁殖不良和棲息地退化面臨極高的滅絕風險而備受關注。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期已成功解析這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全基因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此前《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緊急行動計劃》已將漾濞槭列入當地20個優先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 研究發現草莓箭毒蛙將獨有武器傳給後代 力量驚人
    科學家發現草莓箭毒蛙將化學防禦武器傳給後代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生活在哥斯大黎加的草莓箭毒蛙(學名:Oophaga pumilio)在繁殖後代時,會給新生的蝌蚪提供內置的「  成年的草莓箭毒蛙會從食物——包括螞蟻、蜘蛛等——中獲取生物鹼。「(這些化合物)使箭毒蛙對許多掠食者來說很難下口,」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約翰卡羅爾大學的拉爾夫·薩珀裡託(Ralph Saporito)說,「在這項研究之前,我們對這些青蛙體內生物鹼的了解主要來自成年個體。因此,我們決定對草莓箭毒蛙所有成長階段的生物鹼含量進行觀察,以填補研究的空白。」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科技日報】藏獒適應高原嚴酷環境 可能靠與遠古「神秘犬」雜交
    【科技日報】藏獒適應高原嚴酷環境 可能靠與遠古「神秘犬」雜交 2020-05-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原標題: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芳 通訊員/劉旭林)3日,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和深圳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了高山倭蛙基因組,這是迄今為止破譯的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也是目前破譯的第二個兩棲動物的基因組,為兩棲動物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
  • 科學家們解析紐西蘭大蜥蜴的基因組,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脊椎動物
    紐西蘭的大蜥蜴 近日,來自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和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科學家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深度解析了紐西蘭的原生爬行動物——大蜥蜴的基因組結構,並發現了有助於解釋所有脊椎動物基因組如何形成的模式。
  • 枯葉蛾科昆蟲馬尾松毛蟲基因組首次解析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馬愛平 通訊員宋平 陳力)11日,從中國林科院獲悉,該院專家成功構建出包含30條染色體的馬尾松毛蟲高質量基因組,日前該成果在《分子生態資源》雜誌在線發表。
  • 純乾貨 如何設置箭毒蛙飼養環境
    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如何飼養箭毒蛙:箭毒蛙是兩棲類當中極少數日行性的蛙類,憑藉的就是那一身華麗的警戒色,和皮膚所分泌的毒性,單單是日行的特性就使得箭毒蛙的飼養樂趣遠高於其它兩棲類動物(要知道,夜行的蛙你只有晚上打電筒才找得到啊)。
  • 箭毒蛙大師Simon,華人之光
    這些就是果蠅的繁殖杯↓對照顧箭毒蛙,Simon有自己的一套。對於新報到的小蛙要先泡完澡才能進蛙房,主要針對長途運輸碰撞所造成的細微傷口↓草莓箭毒蛙↓A級草莓↓半熟的草莓,竟然有種豹紋的感覺↓染色箭毒蛙↓
  • 美麗的箭毒族——箭毒蛙
    其實箭毒蛙,有些就差不多那麼點大,有些甚至更小,但也有一部分有雞蛋這麼大的。但是箭毒蛙並沒有你們所聽說的那麼恐怖,不是所有的箭毒蛙科物種都有毒,有一部分是沒有毒的,而且長期在人工環境下馴養繁殖的箭毒蛙毒性很小,箭毒蛙的毒素來源於它的食物,它們可以將平時所吃的食物中所帶的毒素,轉化為自身的毒素。
  • 英實驗室培育出珍稀藍色箭毒蛙 野生可毒死10人
    野生箭毒蛙體內的毒素可以毒死10個人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7日報導,英國動物學家日前在實驗室裡成功培育出稀有物種藍色箭毒蛙。藍色箭毒蛙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體內的毒素可以毒死10個人。藍色箭毒蛙雖然毒性超強,但體型卻十分「嬌小」,身長僅為2.5釐米,僅生活在哥斯大黎加和巴西的熱點雨林中。近年來,由於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數量急劇下降。為了保護這種外表「靚麗」的動物,科學家們紛紛研究如何在人工環境中培育箭毒蛙,但由於技術原因始終未成功。
  • 解析原生爬行動物的基因組,更深入地了解脊椎動物
    近日,來自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和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科學家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深度解析了紐西蘭的原生爬行動物——大蜥蜴的基因組結構,並發現了有助於解釋所有脊椎動物基因組如何形成的模式該研究的合著者、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生態學、進化和生物學教授Nicole Valenzuela說:「對大蜥蜴基因組的深入研究為解析包括人類在內的眾多物種的基因組結構提供了線索。Valenzuela說:「通過研究大蜥蜴的族譜,我們弄清楚了它在進化樹中的位置:它在2.5億年前從蛇和蜥蜴中分化出來。」
  • 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11月12日,《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該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