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2019-06-22 16:16:0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網西安6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22日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以西工大為通訊作者單位在《科學(Science)》雜誌同一期發表三篇研究長文。這三篇論文於北京時間6月21日在線發布,6月22日正式刊印,幷以「反芻動物基因組」為專欄,登上了當期《科學》雜誌封面。

西工大在《科學》雜誌同一期發表三篇論文。供圖

  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西工大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三篇論文中的旗艦論文Large-scale ruminant genome sequencing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ir evolution and distinct traits,基於大數據分析計算和基因組測序等技術,對44個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組裝和全基因比較分析,覆蓋了反芻亞目的全部6個科和一半以上的屬,釐清了關於反芻動物系統發育進化的長久爭議,幷構建了目前可信度最高的反芻動物物種進化樹。同時,研究通過深入探討反芻動物的適應演化機制,反映了反芻動物對複雜環境、食物的適應能力,幷為未來反芻動物乃至哺乳動物和人類健康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數據和參考。

  基於以上旗艦論文,項目組結合轉錄組數據、功能實驗,進一步對反芻動物角的進化和馴鹿極地適應性的遺傳機制進行了解釋。

  研究長文Biological adaptations in the Arctic cervid,the reindeer(Rangifer tarandus),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和進化基因組分析的手段,發現馴鹿維生素D代謝通路中的兩個關鍵基因受到了強烈的自然選擇,這可能使得馴鹿對鈣離子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強。同時,馴鹿的節律通路中的核心調控基因發生了特異性突變,使之與另一個節律核心基因無法結合,導致馴鹿喪失了晝夜節律,從而能適應北極極晝和極夜的光照環境。研究還從基因層面解釋了雌性馴鹿長角和馴鹿溫順的原因。該研究為解決人類部分健康問題提供了解決線索,如維生素D對鈣沉積的影響,以及生物鐘的調控對治療人類睡眠障礙的提示等。

  研究長文Genetic basis of ruminant headgear and rapid antler regeneration解析了反芻動物角的起源與遺傳進化機制,幷發現鹿茸組織和人骨癌組織具有更高的基因表達相關性,同時一些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鹿科動物中受到了強烈的自然選擇,這可能與其極低的癌症發生率相關。該研究為未來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培育無角牛、羊優良品種提供參考靶點,幷能夠為人類再生醫學及癌症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借鑑。(完)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functional innovations
  • 研究揭示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植物提取物分別在高精料和高粗料條件下調控瘤胃甲烷產生的微生物機制。這項成果對於合理利用植物提取物降低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具有重要意義。據刁其玉研究員介紹,畜牧養殖業超過95%的甲烷排放主要來自反芻動物,排放量約8000萬噸。傳統的甲烷排放調控劑包括莫能菌素等抗生素,植物提取物成為近年來甲烷調控研究的熱點,與莫能菌素相比,瘤胃微生物對植物提取物產生的抗藥性更低,且使用後的動物產品中基本無殘留。
  • 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反芻動物演化背後的遺傳機制|Science述評
    牛科動物(至少143種)又是反芻動物裡物種最豐富的一類2-3,不少重要的家畜(水牛,奶牛,犛牛,山羊,綿羊)就屬於牛科動物4-5。在解剖學上,反芻動物因為與生俱來有多腔胃和頭骨附件(如「角」)而與其他哺乳動物區別開來。反芻動物瘤胃以及除鼷鹿科動物外重瓣胃的獲得,使反芻動物相較於其他食草哺乳動物(如馬科動物),有對食物更高的利用率。
  •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刊發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研究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等9家國內外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 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在《科學(Science)》雜誌同...
    這三篇論文於北京時間6月21日在線發布,6月22日正式刊印,並以「反芻動物基因組」為專欄,登上了當期《科學(Science)》雜誌封面。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我校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 新疆生地所在大角羊反芻和採食等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反芻是指反芻動物將瘤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口腔裡再次咀嚼後吞咽的過程,反芻動物通過對食物的再次咀嚼提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研究反芻動物的反芻和採食等行為能夠揭示不同年齡雌雄個體行為模式,以及面對環境脅迫時不同的行為反饋。   反芻和採食等行為可塑性較強,容易受性別和年齡等內因的影響。
  • 【文獻】Nature :揭示流感病毒基因複製的重要機制
    Grimes研究組合作(共同一作為範海天博士,Alexander P. Walker,Loïc Carrique博士和Jeremy R.該研究揭示這兩種聚合酶有著高度類似的三維結構,它們會形成相似的二聚體(圖1)。針對二聚體結合面的關鍵胺基酸殘基的突變會抑制病毒基因的複製,並且是特異性地抑制vRNA的合成。這些結果表明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二聚體結構是病毒基因複製所不可缺少的。
  • 我省生物專家首次揭示溫泉蛇基因奧秘
    我省生物專家首次揭示溫泉蛇基因奧秘 2018年08月06日 07時24分
  • 通過功能性的數據分析揭示基因組中LINE-1轉座子元件的特性和動態...
    2020年10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題為「Human L1 Transposition Dynamics Unraveled with Functional Data Analy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揭示了基因組中跳躍基因所產生的影響效應
  • 姜雨教授團隊參與的反芻動物基因組項目在《科學》同一期發表三篇...
    我校作為第二作者單位參與發表了《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反芻動物演化背後的遺傳機制》,有7人參與了該項研究:姜雨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包括博士研究生付瑋瑋、潘香羽、王禹和碩士研究生趙越、魏斌以及博士後李冉。  反芻亞目是大型陸地哺乳動物中最成功的一類,有超過200種現存的物種,具有非常豐富的多樣性特徵。
  • 來自反芻動物的「小秘密」—新聞—科學網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和與其合作的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邱強、王文(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這些角是他們的日常樂趣之一: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
  • 破譯人體密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意義及其對生物學研究的影響
    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在設法對人類基因組進行詮釋,並揭示它對於人類自身有哪些意義。」   以前是分子生物學家、現在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計算機專家的格雷格·舒勒正在編寫一個長度為674行的程序以便對鹼基字母的重疊部分進行重新分析。在對多餘的基因序列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他突然發現:人類基因組計劃破譯的 DNA鹼基字母數量早就在今年3月9日突破了20億大關。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該方法使用一根小針將無害的,基因工程化的病毒顆粒注射到眼白與眼睛血管層之間的空間(稱為脈絡膜上腔)。從那裡,病毒可以將治療基因傳遞到視網膜細胞。儘管目前僅在動物身上進行過測試,但新的脈絡膜上腔注射技術的侵入性較小,因為它不涉及視網膜的分離,並且理論上可以在門診進行,這標誌著新的治療視力的基因療法的問世。
  • 反芻動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家族
    經過長期的進化,瘤胃微生物和宿主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保持這種平衡對維持反芻動物的機體健康,生產性能以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瘤胃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此外還有少數的噬菌體。這些微生物對反芻動物飼料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能幫助反芻動物消化纖維素和合成大量菌體蛋白,最後進入皺胃(真胃)被全部消化,成為反芻動物的主要養料。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劍橋大學最新研究:基因網絡分析揭示北美、中國、歐洲的新冠病毒差異
    ,利用基因網絡技術,重建了人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早起進化路徑(感染從武漢擴散到歐洲和北美)。重要的是,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遺傳網絡技術可以準確地追蹤既定的感染途徑:突變和病毒譜系把已知病例聯繫了起來。因此,科學家認為這些「系統發生」(phylogenetic)方法,可以應用於新冠病毒的基因組測序,以幫助預測未來全球疾病傳播和患者激增的熱點地區。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表
    這使得該研究團隊能夠對一些稀有的和瀕危的鳥類物種進行基因組測序,這將會為物種保育提供重要的基因組資源。  區別於傳統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依賴於某個基因組作為參考序列建立全基因組比對,研究團隊建立了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方法,實現了獲取更真實且全面的序列同源關係用於後續系統發生關係的解析和比較基因組學相關分析。
  • Dev Cell: 研究揭示與先天性心臟病有關的基因網絡
    現在,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深入了解廣泛的基因和蛋白質網絡如何在先天性心臟病的發揮作用。格拉德斯通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這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Benoit Bruneau說:「我們現在對在某些先天性心臟病中不適當地使用的基因有了更好的了解。這可能有助於我們掌握如何調節遺傳網絡來預防或治療該疾病。」
  • 研究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有「南美洲脊梁」之稱的安第斯山脈是重要的物種馴化搖籃之一,許多馴養動物起源於此,其中包括羊駝(Vicugna pacos)和美洲駝(Lama glama)這兩個具有經濟價值的駱駝科馴化物種。它們對於安第斯地區的經濟和生活十分重要,羊駝毛可作為優質毛織品的原料,美洲駝是當地的主要馱畜之一。
  • 華大等機構揭示鴨嘴獸多條性染色體和卵生之謎
    央廣網消息 近日,華大與浙江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聯合公布了單孔目基因組的研究成果,並首次通過全基因組的數據研究了單孔目多對性染色體以及哺乳動物部分性狀的演化過程,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