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頭上有犄角!」 來自反芻動物的「小秘密」—新聞—科學網

2021-01-12 科學網

 

製圖:程唯珈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秦川牛新品系育種基地裡,一頭牛悠閒地坐在地上,嘴巴像嚼著口香糖般上下活動。尖尖的牛角,在陽光的照耀下凸顯著它「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和與其合作的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邱強、王文(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這些角是他們的日常樂趣之一: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形狀為何五花八門?……

在這些犄角中,華麗碩大的鹿角格外引人注目。如同自帶「黑玉斷續膏」技能,即使折斷也能繼續冒出新的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同樣是角,為何差別這麼大?

回到開頭,這頭牛其實並不在吃草,被飼養員捧在手心裡的它早已吃飽喝足。為何還要「裝模作樣」地咀嚼食物?原來這都是「反芻」機制搗的鬼。

「這類動物採食非常迅速,稍加啃咬就立馬吞下去了,衝到肚子裡比較安全的地方。但是它們吃的時候是沒有嚼碎的,所以很多食物都沒有消化。而它們的胃很特別,分為四個腔室,依次被稱為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其中主要進行儲存和消化植物纖維是瘤胃,它可以像嘔吐反射一樣,將沒有嚼碎的食物重新返回嘴裡(反芻)進行消化。」姜雨說。

而在這些反芻動物中,除此獨特的瘤胃外,其形狀各異的骨質角更是被認為是動物進化史上器官形狀創新的奇蹟。王文告訴《中國科學報》,反芻動物是現存唯一具有骨質角的動物類群,且不同科的反芻動物具有不同形態的角。

王文介紹,「比如長頸鹿科的角由僅被皮膚和毛髮覆蓋的骨突組成;牛科的角也有一個骨質的核心,但被一個角質鞘所覆蓋,終生生長,不分叉也不能再生;而鹿科動物的角則周期性脫落,每年再生一次,在生長階段時被稱為鹿茸。它的生發組織在鹿茸上方,所以會分叉生長。生長停止後,鹿茸會鈣化為鹿角,也沒有角鞘。部分有角下目的動物還會不長角,比如麝和獐子。」

尤其是鹿科,其犄角具有極快的生長速度。每年春季到夏季,新生長出的鹿角大約長為1~2米,而這就意味著平均一天就能增長1.7~2釐米,細胞分裂增殖速度甚至超過了癌組織的生長速度。

而更為有趣的是,就是這犄角生長堪稱「癌症速度」 的鹿科動物,自身反而具有較低的癌症發生率,其患病概率僅佔其他物種的1/5。

同樣都是角,為何差別這麼大?撇開這各異的顏值不說,憑什麼鹿角還擁有這特殊的神仙技能?甚至連物種的身子骨似乎都比同類更「結實」?科學家陷入了沉思。

神奇的鹿角,開啟抑癌新技能

為此,研究人員採用進化和比較基因組學手段,大數據比對尋找有角反芻動物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基因組差異和角組織裡表達的基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些角並不是本身連接頭部的骨頭,而是由組織產生的新器官。在發育過程中,它原本是一個獨立的、小的細胞團,從神經嵴細胞遷移過來。「姜雨說,團隊收到這些物種新鮮的組織後,開始進行轉錄組的分析,並針對早期胚胎進行染色等生理生化實驗。

實驗發現,這些細胞逐步獨立發育成犄角的核心骨骼,最終與頭骨融為一體。姜雨向記者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嬰兒出生時擁有多達305塊骨頭,但是隨後部分骨頭可能融合,比如顱骨會由十幾塊融合為六塊。這說明在細胞在分裂增殖過程,它可以導致組織的融合。」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組織會發育成形狀各異的角呢?甚至出現無角情況?望著這一盤盤「新鮮出爐」的犄角組織,實驗人員對其基因組表達進行了分析。

通過比較不同類型的反芻動物基因組和多達270個轉錄組,團隊發現羊角和鹿茸具有相似的基因表達模式,其特異高表達的基因主要募集來自在骨、皮膚、腦和睪丸組織表達的基因。這些角組織特異高表達基因,連同一些快速進化基因都參與了神經脊細胞遷移通路,而這就意味著,反芻動物的角可能具有相同的細胞「祖先」,即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為什麼有些動物沒有角,很簡單,因為它們基因『壞了』。」姜雨俏皮地說。

當然,最令科學家感興趣的還是那神奇的鹿角,這種如同「打不死的小強」的物種極大引發了癌症研究者的興趣。

團隊研究發現,多個原癌基因通路在鹿角組織被激活並發生遺傳改變,可能在調控鹿茸快速再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幾個重要的抑癌基因也發生了鹿科特異的遺傳改變,其可能強化了抑癌作用。

為什麼鹿角能夠迅速增長且動物本身不易得癌?原來只緣身在「癌山「中。如今,邱強及其合作團隊將針對證明快速受控的細胞生長的潛在機制以及探索鹿作為器官再生模型和癌症模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這些將為癌症治療和預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邱強說。

從明天起,做一頭溫柔的牛

不過對於長期研究動物育種的姜雨來說,此項研究最大的收穫還是有望培育出類似「無籽西瓜」等的新型變異反芻物種,譬如無角牛、無角羊等。

別看這些犄角平時威風的很,在畜牧生產中它們可不受歡迎。

「有些牛的角非常碩大鋒利,用於對付天敵或互相爭鬥。甭說在同類間可能造成互相傷害,要是心情不好往你身上一頂,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姜雨攤了攤手,「所以使用無角的牛羊進行畜牧生產,對於飼養員、擠奶工以及動物自身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無角的反芻動物還可以把用於長角的養分更多地用在產肉和產奶上。」

不過想要選育出這類無角品種還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一是種類尚未選育齊全。雖然育種工作者投入大量精力選育無角的牛羊品種,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了不會長角的黑白花奶牛,從而使小牛出生後無須經歷被烙去牛角的痛苦過程。但用於山羊和綿羊基因編輯育種的無角突變至今還沒有被確證。

其次,選育出的新品種也未必帶來畜牧業的增產。「原本有角的奶牛若想選育成無角品種,需進行無角品種的雜交,但是雜交後其產奶量可能會出現降低,反而造成了損失。一家美國基因編輯育種公司已經通過基因編輯對無角基因進行定點突變的方法,獲得的高產奶量的無角黑白花奶牛。」姜雨說,為此團隊正進一步探索影響無角綿羊和無角山羊的無角基因的定點突變並進行編輯。

王文表示,研究結果對於人類理解反芻動物的演化歷史、再生醫學、腫瘤生物學,以及培育新品種家畜都有重要意義。

畢竟對於這種改良新品種來說,還有什麼比大家無角鬥的「和睦相處」更重要的呢?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v6335

相關焦點

  • 我頭上有犄角!我不是一條小青龍……
    對自然現象和動物的崇拜是古埃及人樸素的世界觀,他們相信自然界中的各種生靈擁有智慧和法力。古埃及人將蛇視為亦正亦邪的生物,既有象徵無限混沌的巨蛇阿佩普(Apep),又有庇佑下埃及一方百姓的蛇女神瓦吉特(Wadjet)。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一種假說認為,動物發聲或起源於夜行動物。一項新的進化分析表明,這可能有一定道理。
  • 我頭上有犄角!我不是一條小青龍……|蛇類|捕食|哺乳動物|角蝰...
    對自然現象和動物的崇拜是古埃及人樸素的世界觀,他們相信自然界中的各種生靈擁有智慧和法力。古埃及人將蛇視為亦正亦邪的生物,既有象徵無限混沌的巨蛇阿佩普(Apep),又有庇佑下埃及一方百姓的蛇女神瓦吉特(Wadjet)。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 農村大集現「古代魚種」,頭上長有6個犄角,被稱「活化石」
    魚,我們常見,但是頭長犄角的魚,你見過嗎?而且犄角不是一根,而是6根。這樣的魚就出現在農村大集中,引發人們圍觀和好奇。這是河北滄縣大褚村的農村大集,一個賣魚的攤位引起趕集農民的好奇,紛紛駐足瞧新鮮。筆者走近後發現,人們所圍觀的是一盆長相怪異的魚。這種魚的怪異之處,不僅僅因為它長有腳,而且頭上還長有6個犄角。
  • 為何食草動物頭上都有角呢?肉食動物為何沒有?今天算是長見識了
    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諸如獅子、狼、老虎這樣的肉食動物頭上都是沒有角的,取而代之的是鋒利的爪子和牙齒,而對於食草動物,牛、羊、鹿等等,都是頭上長有犄角的,那麼難道說可以通過有沒有犄角來判斷動物是肉食還是食草的嗎?
  • 山西曾有長頸鹿,頭上長有4隻犄角,體型卻與非洲霍加狓相像
    廣州展出的一塊動物頭骨化石,由於非常奇特,引起了許多動物愛好者的興趣。這塊化石長約為60釐米,頭上長著4隻犄角,兩兩相對,前面的較小,後面角大,大角和小角組成了一個約90度的夾角。就在兩對角的交叉點上,長有一對半徑約3釐米、深2釐米左右的大眼睛。
  • 養殖反芻動物簡單原理入門,看懂了少走彎路
    一直沒有聊過反芻動物的內容,今天說說牛羊的一些東西吧。 說到反芻動物,通常就是講瘤胃。不能說錯了,但是除去瘤胃相關的東西,反芻動物和單胃動物差不多。而反芻這個過程,就是發酵的過程。發酵就離不開細菌,簡單講,反芻動物的瘤胃就是一個發酵罐。
  • 頭上有犄角特好看
    你見過頭上長著六隻角的魚嗎?其實六角龍魚屬於蠑螈,只是因為名字中帶個魚字。小傢伙不僅頭上有犄角,身後有尾巴,還長著四隻腳呢。雖然長得好看,但是卻並不好養,六角龍魚適應力也屬於比較強的,講究卻很多,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它的飼養方法吧。
  • 西部大猩猩:我的地盤我做主 —新聞—科學網
    人們普遍認為大猩猩是非領域性動物,因為它們的巢區(生活和移動的區域)面積大,不同族群的巢區重合度高,族群之間的侵略性有限。 英國劍橋大學Robin Morrison和同事利用大型相機陷阱監測了剛果共和國60平方公裡面積內的8個西部大猩猩族群(共113隻)。
  • 《神奇犄角》首曝劇照 「哈波」頭長犄角看醫生
    《神奇犄角》丹尼爾頭上長角看醫生  搜狐娛樂訊(文/耷子)由《食人魚3D》導演亞歷山大-阿嘉執導、「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裡夫主演的恐怖片《神奇犄角》(Horns),今日曝光了第一批正式劇照:丹尼爾扮演的角色裝扮邋遢
  • 獨角仙體大而威武,頭上有犄角,不同條件下獨角仙會變色
    獨角仙,學名稱雙叉犀金龜,又稱兜蟲,其幼蟲又有雞母蟲在用途上,獨角仙可作觀賞,是常見的寵物,又有很高的藥用價值。2008年,研究人員發現在不同條件下獨角仙會變色,對研究智能材料有啟示作用。包括頭上的犄角,其體長達32.4-95.6毫米,體寬18-38毫米,呈長橢圓形,脊面十分隆拱。體慄褐到深棕褐色,頭部較小;觸角有10節,其中鰓片部由3節組成。雌雄異型:雄蟲頭頂末端上有1個雙分叉的角突,前胸背板中央生l末端分叉的角突,背面比較滑亮。
  • 反芻動物瘤胃微生物概述
    了解瘤胃的功能,可更好的提高反芻動物飼養效率。瘤胃微生物組可分為細菌、古生菌、原生動物和真菌。25%微生物組分布在瘤胃液中,70%分布在瘤胃固態食糜,5%為原生動物及分布在瘤胃上皮細胞層微生物。其中,僅20%微生物可在體外培養。營養平衡的日糧可最大化提高瘤胃微生物組的繁殖及活性。瘤胃pH相對穩定地保持在6-7,但隨著日糧組成發生變化。
  • 長腿長脖,頭上長有4隻犄角,體型與霍加狓相像
    廣州展出的一塊動物頭骨化石,由於非常奇特,引起了許多動物愛好者的興趣。這塊化石長約為60釐米,頭上長著4隻犄角,兩兩相對,前面的較小,後面角大,大角和小角組成了一個約90度的夾角。就在兩對角的交叉點上,長有一對半徑約3釐米、深2釐米左右的大眼睛。
  • X射線給古動物木乃伊拍快照—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三維X射線成像技術對古埃及的3隻動物木乃伊(一隻貓、一隻鳥和一條蛇)進行了分析。這項技術有助於研究人員深入了解這些動物的飼養條件、複雜的木乃伊化過程及其可能的死亡原因,同時不會對標本造成損害。
  • 《神奇犄角》曝新海報 丹尼爾犄角紅瞳邪氣畢露
    《神奇犄角》曝新海報 丹尼爾犄角紅瞳邪氣畢露 時間:2014.08.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ai 分享到:
  • 飼養野生動物 遺傳後果嚴重—新聞—科學網
    納爾遜·曼德拉大學動物學家、論文作者之一Graham Kerley說,該決定提供了「一種馴化野生動物的法律機制」,這項修正案允許南非越來越多的娛樂飼養者註冊協會,以決定獅子或獵豹的長相。他說,這製造了一個「漏洞」,使得飼養者可以選擇商業上需要的特徵,比如更長的角或更大的體型,而這是國家野生動物法所不允許的。科學家寫道,這種選擇性繁殖可能會給動物帶來「嚴重」的遺傳後果。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全世界有兩萬多種蜜蜂需要被考慮,其中除了著名的蜜蜂外,大黃蜂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蜜蜂的大部分營養來自花蜜和花粉。雖然花蜜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但花粉含有大多數其他必要的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直到今天,大多數蜜蜂研究人員都認為,蜜蜂和其他草食動物一樣,在選擇食物時主要考慮蛋白質含量。」Leonhardt說。
  • 反芻動物有哪些?反芻動物的進食和消化特點
    反芻動物就是有反芻現象的動物,有四個胃,通常是一些食草動物,因為植物的纖維是比較難消化的,所以需要反芻。反芻是指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將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裡再次咀嚼。那麼常見的反芻動物有哪些呢?據資料顯示,駱駝、鹿、長頸鹿、羊駝、羚羊、牛、羊等偶蹄類動物都是反芻動物。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