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2021-01-08 生物谷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func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rumen」為題,於11月5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雜誌在線發表。該論文第一署名單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潘香羽、蔡鈺東、博士後李宗軍、碩士研究生王妮妮、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博士後陳賢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Rasmus Heller助理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姜雨教授和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王文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反芻動物因其獨特的前胃發酵系統和反芻行為而得名,其瘤胃是前胃發酵系統的主要器官。它與微生物的緊密協作,使得反芻動物具有了高效消化植物纖維的能力並因此獲得了獨特的進化優勢,促進了反芻動物類群的繁盛和多樣性。

反芻動物並不是唯一擁有多胃室的類群,與其分歧時間約6500萬年的鯨偶蹄目中,包括胼足亞目的駱駝和鯨河馬亞目中的河馬、鯨豚等均擁有多胃室。但由於他們食性和生態位的不同,他們的胃室特化出各自不同的特徵。瘤胃作為反芻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器官,為系統解析其功能創新背後的遺傳進化模式,研究人員聯合國內外10多家單位收集了反芻動物類群所在的鯨偶蹄目的50種組織共897個轉錄組數據,覆蓋了其中三個擁有多胃室結構的亞目(反芻亞目、胼足亞目和鯨河馬亞目)。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和比較轉錄組學方法對反芻動物瘤胃的功能創新的遺傳進化基礎進行了探究,並進一步對候選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驗證。

偶蹄目多胃室物種的系統發育樹

該研究利用首次開發的組織特異表達基因篩選指標E50,鑑定到655個瘤胃相對其他組織高表達的基因。其中14.7%的基因來自食道組織,其餘的大部分募集自表皮、免疫和消化代謝等相關組織,這些基因參與的功能通路都與瘤胃已知的功能高度相關。通過比較駱駝、鯨豚和反芻動物的第一胃室的表達譜,研究結果發現瘤胃與鯨偶蹄目其他物種的第一胃室可能共享來自食道的發育起源,瘤胃不僅上調了食道表達的基因,還從其他組織募集了更多基因的表達,從而進化出不同的表皮結構、增強的酮體代謝和特異調控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能力。

瘤胃基因的募集來源

更重要的是,結合反芻動物比較基因組學分析,該研究發現大多數的(77.65%)瘤胃核心基因附近富集了反芻動物特異的非編碼保守序列,並部分地被瘤胃和食道的開放染色質區域驗證,證實調控改變是器官進化遺傳機制最活躍的方式。此外,在酮體代謝通路關鍵限速酶基因HMGCS2中發生了5個反芻動物特異的胺基酸突變,酶活性試驗結果表明這些突變使得該蛋白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擁有更高的利用乙醯輔酶A合成羥甲基戊二醯輔酶A的酶活性,可能賦予了反芻動物更高效的能量代謝效率。抑菌圈試驗發現反芻動物新產生的基因(DEFB1和LYZ1)能夠選擇性地抑制革蘭氏陽性菌,這一結果表明通過新基因的產生,瘤胃可能具有了特異調控微生物群落的功能。

該研究揭示了瘤胃功能創新的遺傳進化基礎,鑑定到的瘤胃核心基因及其特異突變為今後研究瘤胃的發育基因調控網絡,以及瘤胃與微生物群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起點。同時,該研究也為進一步優化提高反芻家畜生產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開發出的E50方法為複雜器官的特異表達基因的研究提供嶄新的途徑,有望被廣泛使用。(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植物提取物分別在高精料和高粗料條件下調控瘤胃甲烷產生的微生物機制。這項成果對於合理利用植物提取物降低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具有重要意義。據刁其玉研究員介紹,畜牧養殖業超過95%的甲烷排放主要來自反芻動物,排放量約8000萬噸。傳統的甲烷排放調控劑包括莫能菌素等抗生素,植物提取物成為近年來甲烷調控研究的熱點,與莫能菌素相比,瘤胃微生物對植物提取物產生的抗藥性更低,且使用後的動物產品中基本無殘留。
  • 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反芻動物演化背後的遺傳機制|Science述評
    儘管反芻動物具有這些生物學優勢且對人類文明發展有巨大價值,更多關於反芻動物的研究依然是迫切的,因為反芻動物內部,大到一些科之間的系統關係仍然存在爭議,而且,反芻動物反芻行為及其他特徵演化背後的遺傳機制也是鮮為人知的。
  • 反芻動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家族
    反芻動物的瘤胃作為一個龐大的菌種資源庫,其中棲息著多種多樣的微生物形成一個十分複雜的微生物系統。經過長期的進化,瘤胃微生物和宿主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保持這種平衡對維持反芻動物的機體健康,生產性能以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瘤胃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此外還有少數的噬菌體。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2019-06-22供圖  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西工大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 反芻動物瘤胃微生物概述
    了解瘤胃的功能,可更好的提高反芻動物飼養效率。瘤胃微生物組可分為細菌、古生菌、原生動物和真菌。25%微生物組分布在瘤胃液中,70%分布在瘤胃固態食糜,5%為原生動物及分布在瘤胃上皮細胞層微生物。其中,僅20%微生物可在體外培養。營養平衡的日糧可最大化提高瘤胃微生物組的繁殖及活性。瘤胃pH相對穩定地保持在6-7,但隨著日糧組成發生變化。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
  • 文獻解讀 | 基因組研究揭示金絲猴屬物種高海拔適應遺傳機制
    材料選的好:瀕危物種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該物種還有個特性就是分布在高海拔地區,所以對它的高海拔適應遺傳機制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進化)。2. 本研究基於多層次研究,包括種上和群體的基因組序列分析,轉錄組和功能實驗,發現與金絲猴物種適應高海拔環境相關的遺傳機制。
  • 新疆生地所在大角羊反芻和採食等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反芻是指反芻動物將瘤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口腔裡再次咀嚼後吞咽的過程,反芻動物通過對食物的再次咀嚼提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研究反芻動物的反芻和採食等行為能夠揭示不同年齡雌雄個體行為模式,以及面對環境脅迫時不同的行為反饋。   反芻和採食等行為可塑性較強,容易受性別和年齡等內因的影響。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昆明動物所揭示家雞體型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選取了以小體型著稱的元寶雞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利用比較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揭示了家雞體型大小進化的遺傳機制。研究發現元寶雞基因組中4個區域可能和其小體型相關,尤其是位於22號染色體上的BMP10基因在元寶雞中表現出很強的選擇信號。相關性分析表明,BMP10與家雞體重變異顯著相關,可以解釋元寶雞體型22.41%變異。
  • 研究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領域團隊科研人員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The Innovation上。在動物界,繁殖過程是物種基因延續和親本重要的投資策略,在演化過程中,動物的繁殖行為進化出多種模式。其中,海龍科魚類是動物界產生「雄性繁殖」行為的類群,是一個獨立進化分枝。對於整個海龍科物種而言,其懷孕過程伴隨行為、組織和基因水平的特異性變化,甚至在雌、雄個體間產生明顯的性別二態性,這是物種長期的適應性進化結果。
  • 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在自然界,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極少構成一對一的協同進化模式,而多數表現為彌散協同進化模式。這是因為一種動物通常依賴多種植物為其提供食物,而每種植物也依賴多種動物提供服務(如傳粉、種子擴散)或為多種動物所捕食。為了闡明齧齒動物與植物果實(種子)之間是否存在協同進化關係,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農業動物生態研究組科研人員在我國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植被帶進行了長期定位研究。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過去基於生理、組織形態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相應的改變。然而,這些變化的遺傳機制尚屬空白。
  • 研究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為了回答羊駝和美洲駝起源為何在以往存在爭議,研究人員對遺傳結構和局部祖先推斷(Local Ancestry Inference)的分析發現,兩個物種之間存在大範圍的不對稱基因漸滲現象:羊駝中高達36%的基因組成分來自於美洲駝的漸滲,而羊駝滲入到美洲駝的基因組比例僅為5%。這應該是造成以往相關研究存在爭議的主要原因,因為線粒體DNA、微衛星或Y染色體上的分子標記無法從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這一現象。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獼猴(Macaca mulatta)屬於靈長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猴亞科(Cercopithecinae)、獼猴屬(Macaca)物種,是分布最廣的一種非人靈長類,其棲息環境多樣化,使它們成為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適應性進化的最佳模型,且由於獼猴在生理上與人類的極大相似性,其在認知和生物醫學研究中也被廣泛應用。
  • 研究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的遺傳趨同
    強迫症是一種異質性較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遺傳和病因均有明顯的多樣性,所以在人類群體中探索強迫症的潛在遺傳和生物學機制面臨困難。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
  • 來自反芻動物的「小秘密」—新聞—科學網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和與其合作的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邱強、王文(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這些角是他們的日常樂趣之一: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
  • 研究揭示產毒動物種內競爭的靶標切換機制
    動物的生存適應面臨著來自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挑戰,需要與物種和環境進行密切互作。在物種互作中,動物尤其需要通過種內和種間的競爭來獲取生存資源。產毒動物主要依賴其毒液進行物種互作,它們擁有通過億萬年進化而來的毒液系統,主要依賴毒液成分的生物學功能來進行種內和種間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