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經過現代闡釋,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傳承下去」——《易中天中華...

2020-11-29 圖片中國


學者易中天一直認為:「最好的圖書叫經典。我們民族有許多。可是讀起來有點難。這就要想辦法。」

 

什麼辦法?

 

他與著名畫家胡永凱先生攜手,潛心創作,推出了新版彩圖本《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包含《論語(上)》《論語(下)》《莊子》《孟子》《禪宗》《周易》六冊。2019年5月16日正式上市,在北京77文創園劇場舉辦新書發布會。

 

易中天


《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易中天 著,胡永凱 繪,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5月版


易中天認為:「啟迪智慧的辦法是做智力遊戲,而最好的智力遊戲是閱讀經典。」他表示,真正的經典總是直指人心。遊戲的時候最放鬆,也最容易接受啟迪。

 

因此,這套書更像是一個用120個精心選擇的經典故事、180幅匠心打磨的古典插畫精心打造出來的遊戲室,幫助讀者在輕鬆的語境下重讀聖賢,讀懂經典。

 

該書編輯透露,這套全新升級的《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在上市前半個月,就已被提前預訂了4000套;發布會現場準備的圖書,也被搶購一空。

 

胡永凱


從來大道是至簡,輕鬆愉快讀經典


發布會伊始,易中天用一個小故事開始了他的演講:「有次,佛印和蘇軾同遊靈隱寺,來到觀音像前,觀音菩薩的手上拿著念珠。蘇軾問:善男信女拿著念珠是為了念誦觀音,觀音拿著念珠又念誦誰?佛印答:念誦觀音。蘇軾問:觀音為什麼要念誦觀音?佛印答:因為菩薩比誰都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從這個小故事引申開去,易中天闡述了他認為閱讀中華經典的四個理由:經典原本就有趣、經典富有大智慧、經典可以現代闡釋、經典能夠塑造人格。

 

易中天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只有經過現代闡釋以後,才能夠真正的傳承下去。」從文字到插畫,這套《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現代的闡釋。

 

演講結束後,易中天認真地回答了臺下觀眾提出的關於教育和新書的問題,不少與會者對這套書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中華經典是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學習中華經典正逐漸形成全民風潮。

 

易中天這樣介紹這套他傾情打造的作品:「實際上,它是一個遊戲室,也是一個藏寶洞,裡面有著中華文明的無盡寶藏,目不暇給俯拾皆是,輕輕鬆鬆就可以拿到手,就像春遊時在河邊撿一塊鵝卵石,在山上採一朵小紅花。不管是中小學生還是成年人,都不會空著手回去。」

 

易中天與胡永凱 


胡永凱:「真善美」的經典,最接近全人類的共鳴


此次邀請著名畫家胡永凱先生合作,是易中天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旨在為讀者完美呈現中華文化的現代魅力。胡永凱的作品曾多次入選多屆全國美展、百年中國畫大展,大英博物館中國當代繪畫展香港藝術雙年展等。劉海粟先生曾評價他的畫,是「融匯東西,貫通古今」。這正與這套書的氣質不謀而合。

 

發布會現場,胡永凱與讀者分享了他創作這180幅插畫的心路歷程:「一開始其實我是不敢接的,插畫量又大,時間也緊。但是一跟易老師見面我的顧慮就打消了,因為易老師是用現代人能接受的語言來重新詮釋經典,深入淺出。他把稿子給我看,我一晚上就讀了兩本,放不下。這時候我就產生了非畫不可的衝動。」

 

這次的合作堪稱完美,也是基於兩人都持有同一種觀點:無論哪一種文明,背後都有價值觀。最偉大的文明,背後的價值觀最接近全人類的共鳴。這套《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就是從浩如煙海的中華經典中,挑選出最符合人類公共價值的部分。

胡永凱總結,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真、善、美」。

 

 

易中天:「這套書的讀者,老到九十九,小到剛會走」


讀者問答環節,一位一年級學生的家長提出她的問題:「這套書適合的年齡段是從幾歲到幾歲?插畫非常可愛,孩子會喜歡,那家長可不可以看?是不是應該陪著孩子一起看?」

 

對此,易老師的回答是:「其實在剛剛演講的最後,我已經講了這套書的宗旨:無障礙閱讀,無差別傳播。什麼意思呢?這套書的讀者,老到九十九,小到剛會走。」

 

也有讀者向胡老師提問這這套插畫的繪製過程是否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一些影響。胡老師的回答也十分精彩:

 

「任何時候都要學習,畫這個插畫的過程就是向易老師學習、向古人學習、向經典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千萬不要僵化了,不動腦子了。靠一招鮮吃遍天下,那是最沒有出息的藝術家。」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www.cnmediae.com)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對接現代傳播
    ,高科技與古老文化,新時尚與舊傳統,這些矛盾的雙方看起來是那麼不可調和;怎樣使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怎樣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讓年輕人了解、熱愛、學習和掌握,這個課題是如此沉重。主持人:今天的話題是談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的對接。《易中天品三國》打響後,你曾標榜自己是「平民立場,現代視角」。這二者怎麼經過電視這個媒體發揮了影響力? 易中天:親和力非常重要。作為一個電視主講人,面向大眾講演,一定要有親和力。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既有性與鮮活性思考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今天人們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爭論並未停息,而理清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整體性角度出發,深刻把握傳統文化自身發展演進規律和邏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
    要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掘中國歷史中的豐厚道德資源,同時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繼承創新,充分彰顯其時代價值和永恆魅力,使之與現代文化、現實生活相融相通,成為我們精神生活、道德實踐的鮮明標識。  禮敬自豪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存在過的、在今天仍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道德規範、行為等的總和。
  • 當華裔青少年遇見中華傳統文化
    花這麼多功夫讓他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是希望無論將來他們到哪個國家生活,都能記得自己的故鄉,聽得懂鄉音,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 中文學校是中華文化傳播重要課堂 除了家庭這個課堂外,中文學校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和傳播的重要課堂。數據顯示,目前海外各類中文學校約2萬所,在校生達數百萬人。
  • 詩樂與傳承:中華文明的多元呈現
    這些節目都在探索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舊的」「老的」「冷的」知識轉化為不同年齡層次公眾喜聞樂見的、生動的、鮮活的、可參與的熱門話題,以此回應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消費需求,提升電視節目在文化傳承、輿論引導、價值凝練方面的媒介功能。
  • 中國古代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項中華的國粹
    然而古代武術中有一項絕技,五千年以來也只有兩個人學會了。但其實這項絕技看似平平無奇,沒有我們在電影裡面看到的如此的酷炫。然而在歷史的記載中,只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出現在南北朝;到了唐朝的初年時期,才出現了第二個人學會了這個絕技。明清是武術理論的集大成者,武術中的大部分是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的,所以會表現出特別濃厚的哲學韻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 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這些重要論述富有思想深度、歷史厚度、實踐力度,不僅對思想文化領域,而且對當前和今後治國理政的實踐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些重要論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升華到了一個新境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 中華傳統文化:寫作的精神資源與方向
    中華傳統文化:寫作的精神資源與方向 2018年01月15日 15:44 來源:文藝報 作者:熊育群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
  •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2017-11-29 09:18 來源:澎湃新聞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我國流傳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技巧,對於現代藝術設計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記載的傳統造型藝術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繼承價值和傳承的意義,我國民間流傳的傳統圖案的造型與色彩是當代藝術設計師吸取精華的創作源泉。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藝術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堅定文化自信 創新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
    「文化自信」近來成為文藝市場的流行風潮。湖南衛視文化公益節目《天天向上》在1月3日晚播出的「開年大戲」一期節目以傳承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為核心,以全新、趣味的方式解讀新時代傳統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譜寫新時代文化傳承壯麗篇章,收穫收視率三網第一、八個實時熱搜的成績,同時,全平臺掀起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熱議,好評如潮。
  • 鏤空光影中的文化傳承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楊小玲攝 提到旬邑彩貼剪紙,就必須提到一個人——庫淑蘭,她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旬邑彩貼剪紙的創立者和開拓者。她出神入化的剪紙技藝,不僅讓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弘揚和傳承,還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了中國剪紙藝術,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 光明日報頭版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戰略眼光,以對中華文化的敬重與深情,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著名論斷,並將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累下的偉大智慧,貫穿在新時期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最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精美圖片插畫,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金屬鍛鏨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金屬鍛鏨製品造型優雅古樸,紋飾考究,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設計風格和深厚久遠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瑰寶。現被列入北京市西城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百年發展得益技藝傳承 傳統金屬鍛鏨技藝,歷經千百年的歷史滄桑,僅就鏨刻而言,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用150多種不同的鏨子和勾、落、串、點、臺、壓、採、絲等十多種工藝技法,保留至今並且有所發展,非常不易。
  • 蒙古族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
    摘要 蒙古族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通過學校教育傳承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要提升本民族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意識,將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引入中小學課程,豐富校園文化,體現民族特色。     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下,青少年需要從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以獲得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