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2021-01-16 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近代文化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

回顧近代中國文化史,不乏一些簡單、粗暴地將中華文明塗上「愚昧」「落後」「腐朽」標籤的案例,有學者甚至從思想上、制度上、物質上反覆撻伐,給整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百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再次凸顯。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五四前後的文化認同危機,突出體現在知識界,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偏執觀念和理念,產生了尤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當時的思潮下,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學者寥若晨星。這段文化史牽涉許多重要問題,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否同樣是人類社會的準則?文化的先進落後是否就是以武器、技術、生產力乃至軍事勝敗來判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在何處?孔子究竟偉大在哪裡?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這段歷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然後理直氣壯地訴諸民眾。如此,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抬起頭、挺起胸,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還「經學」以學科地位,是中國文化復興之關鍵

如今,不少人對「國學」的精神始終不能得其要領。其實,嚴格意義上的國學,是指一國之學術,一國之學術必有其獨特之體系。一國之學術體系,必定是經由長期發展、多方匯通、反覆汰選,獲得學界廣泛認可之後方才確立的。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以經、史、子、集為總綱,所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皆得名於此。四部之學,以「經學」為首,即以儒家《十三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

經學,是承載中國人人生大道的學問,是中國人價值觀體系的載體,包括將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作為人類的終極理想,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通向理想社會的階梯,將「孝」作為修身之初階,將「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普世價值理念作為社會生活的準則。中國文化的獨特個性,主要是通過經學來體現的。經學是中國文化之魂,是中國諸學之定盤針,離開了經學,中國文化將成為滿地散錢,不成體系。

我國於近代引進西方大學制度,學科體系效仿西方建立,西方大學沒有經學,故中國所有大學都沒有經學系,由此,《周易》成了哲學著作,《詩經》成了文學作品,《尚書》成了史學著作,《論語》《孟子》《儀禮》《周禮》等經典更是失去學科歸屬,皆與傳統學術層面發生偏離。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列舉儒家文化的十五個重要思想,幾乎都出自儒家經典;10年前,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指出,如果經學不能復興,則中國學術的整體復興是不可能的。還經學以學科地位,適其時矣。

「中華文化」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最大公約數,具有最廣泛的號召力

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猶如一棵大樹或者一條大河,是一有機整體,毋需分割,也無法分割。習近平同志指出,四個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王岐山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致辭,強調孔子與儒家的思想,與黨今天的許多重要理念是貫通的。這些講話,證明傳統文化是流淌在中華生命體內的血液,是偉大創造力的源頭活水。

傳統文化的可貴,在於經世致用,能解決社會問題。中華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是按照道德理性制定的行為規範,關乎日常的舉手投足、待人接物,禮的核心理念是「敬」,即為他人著想,這是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的精神。儒家倡導用禮修身,用德音雅樂諧和心性,既可成就自己的君子風範,同時也使社會更加有序,何樂而不為?儒家文獻中的資源相當豐富,亦很接地氣,極具操作性。早在唐宋時代,中華禮儀就東傳日本、朝鮮,推動了當地文明的進程。時至今日,源於中國的禮儀依然是這兩國民眾社會交往的必備常識,不僅沒有影響其經濟發展,反而助其樹立起良好的國家形象。

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局勢紛繁複雜,當務之急,是要凝聚海內外最大多數的國民與華人的文化認同,故所有作為都要從實際出發。毋庸置疑,「中華文化」才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最大公約數,具有最廣泛的號召力。

中國文化學者的職責,是發掘並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與西方平等開展對話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我們必然面臨向世界闡釋中國理念的問題,然而目前我們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理說不出」的困境。這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所致。

其一是中國文化的英譯存在隱患。晚近以來,西方人翻譯中國經典時建立起來的語彙體系,背後是基督教文化的框架,故在儒學的諸多關鍵詞彙翻譯時,被強加上了它原本沒有的基督教的價值觀。在某些權威的漢英詞典中,大量不恰當的語言注釋變成了標準的中西對等語彙:「天」譯成heaven(天堂),「禮」是ritual,「義」是righteousness,「道」是 the way,「仁」是benevolence,「德」是virtue,「孝」是filial piety,「理」是principle,等等。這些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西語詞彙,會激活每個西方人熟悉的神學世界觀,包括上帝、教會,以及人應該遵從於神的意志等,而中國文化自身並無這些意思,反而招致誤解。

其二是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關鍵詞彙多有美化性翻譯誤讀。「五四」前後,中國人最初是以日本明治維新時的漢譯詞語為中介來了解歐美文化,他們對西方文化懷有「仰視」心態,故在解讀某些關鍵詞語時,忽略其文化背景,模糊其本源詞義,作了美化性的誤讀。如將human rights 翻譯為「人權」,誤讀為「人民的權利」,卻忽略了其以「個人主義和私有財產」為核心的背景;將「rule of law」翻譯為「法治」,解讀為科學的治國方式,卻忽略了其背後「上帝意志」的影子以及「人性惡」的哲學基礎。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知識分子毫不猶豫地將與此相反的貶義標籤貼在了中國的歷史、制度、文化之上,使之變成「封建」「專制」「君權」「人治」的代名詞。如果不從這些大本大原處入手,我們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何來底氣,又如何立足?

中國文化學者的職責,不是為了證明西方文化的唯一正確再增加一個新的例證,而是要發掘並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並與西方人平等地對話。只有以正確的認識與真誠的態度,重建中華本位文化的獨特體系,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才有可能。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影響治理效率的文化因素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王明進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制度是深深嵌入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現實之中的。一種制度只有與自身的歷史、文化高度融合,才能最好地發揮其效能。而分析一種制度的效能,也應該考慮到其歷史文化因素。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中國文化理論探索核心與建設經驗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範玉剛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教授、博導在新中國70多年的輝煌歷程中,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三大重要理論成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孫存良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制度既是人為設計的,也是一定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塑造人。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全方位描繪了新時代「中國之治尤其是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突出抓好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構建好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基礎支撐。同時,面向新全球化、產業變革與社會轉型三重疊加的歷史交匯期,要實現更加精細化、更加便捷化、更加智能化的社會治理,亟需做好新科技革命的創新成果轉化。實現「人工智慧」時代的價值統合,是「中國之治」的願景。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中國文化理論探索核心與建設經驗_新華...
    在立足現實國情、回應時代關切中,我們以文化理想的弘揚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感召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之力,以文化成就的輝煌彰顯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助力中國的文明型崛起。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作者:孫存良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制度既是人為設計的,也是一定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塑造人。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美國的WASP(WhiteAnglo-Saxon Protestant 白人盎格魯-薩克遜新教徒)還是英國人嗎?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電影大國邁向...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五中全會的《建議》把「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含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內。對此,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表示,高校在建設文化強國中應該積極作為,像北京電影學院有非常明確的使命,就是為中國培育最高端的電影人才。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
    作為中國周邊外交新理念,「親」就是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誠」就是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夥伴。
  • "中國黑山羊之鄉"廣西馬山打造文化旅遊美食品牌_旅遊中國_中國網
    "中國黑山羊之鄉"廣西馬山打造文化旅遊美食品牌時間: 2011-12-26責任編輯: 大胃cici旅遊_中國網 悅耳動聽的三聲部民歌,震天撼地的壯族會鼓,整齊劃一的扁擔舞……24日,享有「中國黑山羊之鄉」美譽的廣西馬山舉辦第五屆文化旅遊美食節,藉助再次被文化部授予
  • 斐濟中國文化中心舉行成立五周年慶祝活動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新華社蘇瓦1月7日電(記者張永興)位於首都蘇瓦市中心的斐濟中國文化中心7日舉行活動,慶祝中心成立五周年。斐濟中國文化中心是目前中國在南太平洋島國地區設立的唯一一家文化中心。當年曾見證其成立的斐濟教育、文化遺產和藝術部長羅茜·阿克巴爾在出席活動時說,斐濟中國文化中心猶如一座「友誼之家」。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
    2020年1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圖為發布會現場。中國網12月20日訊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今日在北京舉行。本次新聞發布會集中發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度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由文化藍皮書系列和「文化中國書系」兩個部分組成。
  • 加速文化基因解碼——平陽縣召開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推進會
    為加快平陽縣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的進度,深刻理解與把握省廳提出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的精神和工作要求,11月23日,平陽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特邀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碼領導小組專家成員、浙江大學旅遊與休閒研究院研究員吳越調研平陽縣域特色文化,召開平陽縣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推進會,為各鄉鎮及相關單位解讀文化基因解碼工程
  • 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在齊魯理工學院授牌
    研究會會長、青島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範躍進教授,研究會專家指導諮詢委員會主任、山東省教育廳原巡視員宋承祥教授,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原一級巡視員韓延明教授,研究會秘書長宋惠國研究員,山東省教育廳新聞中心主任、二級調研員宋全政,齊魯師範學院文學院原院長李雁教授,齊魯理工學院董事長、校長常翠鳴教授,齊魯理工學院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曲阜師範大學原校長傅永聚教授,齊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宣兆琦教授
  • 調查指:八成二臺灣民眾認為臺灣文化基底是中華文化
    中新社臺北12月26日電 臺灣媒體ETtoday東森新聞雲26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82.5%的受訪民眾認同臺灣文化的基底是中華文化。調查結果顯示,82.5%受訪臺灣民眾認同臺灣文化的基底是中華文化(含「非常認同」38.9%與「還算認同」43.6%),有14.9%表示不認同(含「不太認同」8.9%與「非常不認同」5.9%),有2.7%表示不知道或沒意見。
  • 秀洲高質量推進「文化基因解碼工程」
    據了解,實施「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是省文化和旅遊廳的重點工作,並被列入了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該工程旨在通過全面挖掘文化內涵,調查並梳理本地文化元素,解碼每一種文化形態,在將文化元素提取好、傳承好的過程中,找到文化的內在「基因」,拓展豐富各文化元素的利用領域,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基因解碼,是促進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前提性工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群眾路線在國家治理中的創新發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張雲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長期以來,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運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部實踐活動中,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