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2021-01-16 上觀

作者:孫存良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家制度既是人為設計的,也是一定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塑造人。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作為規範人的行為方式的規則體系,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鮮明的歷史傳承性、文化傳統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縱觀人類文明史,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文化就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賴以立足的「水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形成一方制度。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深刻指明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民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中華民族所具有獨特價值體系、民族特性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愈是深厚、久遠,對民族的影響愈是深刻、持久。綿延數千年的獨特中華文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的內在特質、帶有獨特的文化烙印。

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內蘊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早在西周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就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尚書·五字歌》記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指明了人民是邦國的基礎,只有人民安居樂業,邦國才能穩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民本思想進一步發展。儒家把君民關係比作魚水關係。《孔子集注·易者》記載,子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子曰:「商知之也」。正是認識到君民關係是魚水關係,孔子強調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將君民關係比作舟與水的關係,他在《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左傳·哀公元年》也記載,「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這種民本思想在中國長期歷史中得到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充分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生命線,確立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各項制度,把人民作為共和國的堅實根基和執政的最大底氣,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和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是和諧、和平、祥和;「合」是聚合、合作、融合。「和合」精神強調的是和諧而不是無序、合作而不是對抗。在我國先秦時期的「和同之辨」中,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強調,事物只有存在有差別才能發展,「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意味著,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是產生萬物的基礎,「天地和合,生之大經也」「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和合」精神始終貫穿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在政治文化領域,「和合」表現為人們處理公共矛盾和問題時要和平理性地溝通、討論,求同存異、兼容並蓄,以達到合作、共贏的目標。作為一種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精神,閃爍著中華民族的高超政治智慧。

我國實行的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具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大一統」思想的底色。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記載:「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大意是,為什麼先說周文王,再說正月呢?是因為周王確立的正月。為什麼要說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統,天下都實行王的政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自秦之後的兩千多年,儘管中國也出現過分裂割據的局面,但時間比較短,而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是主流。《漢書》所說,「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就是說,大一統政治是全國各地風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圓政令法規貫通。在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雖然政治制度不斷調整,但其背後蘊含的「大一統」思想內核卻始終不滅,這也是中國能夠「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文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擁有13億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團結統一的國家,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具有深厚中華文化的根基,是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能夠不斷發展完善、具有顯著優勢的重要保證。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如果缺乏中華文化養分的滋養,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就難以茁壯成長,更難以發揮出優勢。因此,堅定製度自信,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互為表裡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夯實制度自信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文化自信,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通,使之與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相契合,使制度自信蘊含更加深厚的文化力量。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孫存良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制度既是人為設計的,也是一定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塑造人。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的...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全方位描繪了新時代「中國之治面向「中國之治」的願景和要求,推進實現新科技革命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社會治理現代化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的全方位立體化工程,推動社會治理效能的提升必然要有充分的理論創新。如何加速推動社會治理的標準化、協同化、精準化、規範化和信息化,需要新科技革命的理論成果切實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經學,是承載中國人人生大道的學問,是中國人價值觀體系的載體,包括將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作為人類的終極理想,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通向理想社會的階梯,將「孝」作為修身之初階,將「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普世價值理念作為社會生活的準則。中國文化的獨特個性,主要是通過經學來體現的。經學是中國文化之魂,是中國諸學之定盤針,離開了經學,中國文化將成為滿地散錢,不成體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影響治理效率的文化因素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王明進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制度是深深嵌入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現實之中的。一種制度只有與自身的歷史、文化高度融合,才能最好地發揮其效能。而分析一種制度的效能,也應該考慮到其歷史文化因素。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群眾路線在國家治理中的創新發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張雲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長期以來,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運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部實踐活動中,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過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中國文化理論探索核心與建設經驗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範玉剛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教授、博導在新中國70多年的輝煌歷程中,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三大重要理論成果。
  • 【學習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專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
    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鑑。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 中國烹飪文化的基本概念
    「文化廳」 社會設施形態如 「文化宮只 「文化館」, 則特指管理國家文化事業的政府職能部門及社會文化設施:「文化人」則是指 社會群體中從事文化工作的人或知識分子,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提出的 「文化」 一詞, 則通常指人文教化, 是封建王朝所實施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 中國文化也叫「中華文化",它是以人為中心的天,地,人「三才文化」在三才文, 化中, 先民是梅人置於天地中心位置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中國文化理論探索核心與建設經驗_新華...
    在歷史的螺旋式上升和理論探索中,文化的政治維度、經濟維度和文明價值相互交織交融,共同推動中華文化向全球高勢能地位躍升,表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繁榮興盛。這既是實踐的探索,也是理論的創造,更是以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的生動寫照,並正在形成獲得世界普遍認同的中國文化理論學術話語體系。  一方面,理論探索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電影大國邁向...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五中全會的《建議》把「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含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內。對此,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表示,高校在建設文化強國中應該積極作為,像北京電影學院有非常明確的使命,就是為中國培育最高端的電影人才。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
    而中國所處的亞洲是二戰結束以來全球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同時也是文化多樣性最為顯著的地區之一,其崛起對促進世界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下,中國作為本地區的一個新興大國,如何率先垂範,深化地區合作、增進相互信任,對亞洲的崛起和世界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 基於高度的文化自信 努力講好新型政黨制度的「中國故事」
    三、關於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價值與功能 新型政黨制度之所謂新,與新中國、新社會和新時代對於社會生活特別是政治生活的新要求密不可分。進入新時代,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多黨合作制度的民主功能、民主價值日益凸顯,在日趨精緻化的國家治理實踐中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 民主功能是政黨制度首要的功能。
  • 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重大意義
    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就是以制度的剛性夯實思想根基、立根固本。黨的初心使命來自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共產主義理想,也浸潤著「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的觀念,及學習內容構成
    他們一方面有較為深厚的國學根基,另一方面他們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並在二者融會的基礎上界定文化。如梁啓超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又說:「文化是包含人類物質精神兩面的業種業果而言。」蔡元培說;「文化是人生發展的狀況。」梁漱溟說:「文化是生活的樣法。」
  • 文化大咖熱議《中國文化產業研究叢書》
    成書過程歷經多次論證,備受文化產業界關注。此外,《叢書》第一卷《中國文化產業40年:回顧與展望(1978-2018)》已成功入選「中華文明外譯工程」。諸位參會領導和嘉賓圍繞「新時期文化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選擇」的主題發表了見解,並對範周教授的學術研究成果給予肯定。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表示,國家需要有關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的深刻思考,而《叢書》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瓶頸有所涉及,從法規層面、制度層面、治理方面梳理了文化市場的多元需求。
  • 區域視域中的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本次論壇圍繞「區域法治文化與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旨在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貢獻法學理論和實務界的智慧。
  • 中國文化沒有民主基因嗎?
    一些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總是抨擊中國缺乏民主,那麼中國真的缺乏民主嗎?這裡我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談中國是否缺乏民主。先秦時期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文化最為燦爛的階段之一,眾多大師有沒有關於民主的言論?這裡我先以幾千年來影響中國文化最深的儒家為例做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