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的觀念,及學習內容構成

2020-12-07 曉星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文化」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詞語。人們常說的「文化水平」、「學習文化」,是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考古學中常提起的「仰昭文化」、「河姆渡文化」,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中出現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國家機構,如「文化部」、「文化廳」,社會設施形態,如「文化富」、「文化館」,則特指管理國家文化事業的政府職能部門及社會文化設施;「文化人」則是指社會群體中從事文化工作的人或知識分子。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提出的「文化」一詞,則通常指人文教化,是封建王朝所實施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自19 世紀中。

葉德國出現了「文化學」之後,世界上日漸興起了對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體系的研究,使文化學成為了一門新興的學科。但是,由於「文化」的含義廣泛而複雜,所以很難給它下一個簡明而準確的定義。如果統計一下目前世界流行的「文化」的定義,至少有百餘種之多。

河姆渡文化

自近現代以來,我國許多文化人對「文化」這個問題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和定義。他們一方面有較為深厚的國學根基,另一方面他們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並在二者融會的基礎上界定文化。如梁啓超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又說:「文化是包含人類物質精神兩面的業種業果而言。」蔡元培說;「文化是人生發展的狀況。」

梁漱溟說:「文化是生活的樣法。」又說:「文化, 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今天,人們對「文化」的內質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自然界是文化產生的基本條件,而人類勞動本身乃是自然力的表現之一,社會是文化得以運動的須臾不可脫離的環境。人類的勞動和勞動對象與勞動環境共同成為文化產生與發展的源泉。文化創造是人類的勞動與自然和社會相交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不僅改變了外部世界,而且也不斷地改變人類自身的性質、自身的內在世界,諸如觀念、情感、思想、能力等。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文化看作是主體與客體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

梁漱溟

根據上述論及「文化」所涵蓋的範圍及所處的角度而論,「文化」的最基本的定義可以歸納為兩大類: 一類是廣義的「文化」概念,即人類在改造自然、進行社會活動的實踐中所創造、引發的一切物質、行為和精神現象及其聯繫的總和。另一類是狹義的「文化」概念即人類實踐活動中一切行為、精神現象及其聯繫的總和。這樣看來,文化可劃分為兩大體系: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文化的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文化的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

總之,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獨自的運動歷程,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有其獨自的不斷運動、演化著的生命過程。中國飲食文化在其生命運動與演化進程中形成了自身完備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

中國飲食文化

什麼是中國飲食文化?從物質文化的角度講,中國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生產、加工和進食的方式。正因如此,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內容才可分為兩大體系構成,即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中國飲食文化的技術體系是指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在長期的飲食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文化成就。它包括了中國人在進行烹飪生產過程中所憑藉的物質要素、生產技術、產品、消費方式等以及上述諸方面之間的聯繫及其發展、演變等,凡是以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都應屬於中國飲食文化技術體系的範圍。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飛躍,人民飲食生活水平和飲食需求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而使中國飲食文化在技術體系方面出現了不同於歷史上任何時期的變化,如烹飪生產工具的機械化、自動化,烹飪原料的人工合成與品種優化,生產的規範化與規格化等等,自然經濟條件下的飲食生產方式,越來越多地被現代經濟條件下的飲食生產方式所替代,成為有別於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技術體系的新內容。

周口店北京猿人留下的用火痕跡

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是指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在長期飲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文化成就。

一方面,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包括了中國人在飲食生產消費中通過對飲食生活實踐的概括抽象而形成的學科理論以及有關聯繫、比較等研究成果。作為信息的傳播與保存系統,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具有知識性特徵,它是對技術體系飲食文化的記載。價值體系的飲食文化知識,記錄了中國人世代積累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的內容,成為中國人類飲食文明得以傳承的載體,成為無限廣大的、不停流逝著的技術體系飲食文化的「摹本」。例如,關於我國先民對飲食養生理論的總結,奠定了中國飲食養生理論的基礎;又如,先民關於調昧與火候的概括,則成為此後這兩方面的經典性論述;再如,孔子關於某些飲食法則的歸納,成為中國千百年來佔統治地位的觀點。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化與系統化,中國飲食文化的物質形態已紛紛形成了相依相對的科學體系,如烹飪工藝學、烹飪原料學、烹飪藥膳學、飲食營養衛生學、烹飪生理生化等諸多學科,它們具有現代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的基本特性,因而也可看成是現代中國飲食文化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烹飪藥膳學

另一方面,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包括了中國人對飲食生產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可以說,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與政治、經濟及社會思想意識相對應,是社會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思想意識的反映。例如,傳說中的夏禹鑄九鼎,就使與人類飲食生活密切相關的炊具變成了王權之器和國家的象徵;又如,在西周的「」中,飲食器具成為「禮器",周人飲食活動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禮儀禮制,盡已成為統治者強化等級制度、維繫層層隸屬的社會等級關係的重要手段,它已成為人們必須恪守的行為準則;再如,滕王閣大會,「勝友如雲"、「高朋滿座」、「盛筵偉餞」、「登高作賦」,是一次高規格的雅食大會,與之相似的還有王羲之的蘭亭聚會、歐陽修的醉翁亭宴、東坡遊於赤壁之下的舟中之宴等,都竭力追求著精食、佳茗、美器、可人、良辰、美景、韻事等方面的完美統一,體現了與宴者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情趣。

禮器

任何一種文化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都是相對相依的關係。中國飲食文化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亦不例外。一方面,價值體系的文化總是受制並依附於一定的技術體系。例如,美昧給人們帶來了美感,而美感卻離不開味源一菜餚。

另一方面,飲食文化的技術體系離不開價值體系的載承與傳導。例如,我國先民的飲食生活凝結著他們的智慧、意向與情緒,這是不可否認的。周代的「八珍」餚饌,乃是一種物質文化,但又是周代廚師的科學思想、審美意識與價值取捨等觀念形態的綜合成就,而且也體現了周代人生活習俗、行為定式的規定性要求,它可以被看成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介於二者之間的行為文化彼此密切結合的整體。這就意味著飲食文化的技術體系只有依附於價值體系才能夠存在並演進下去,才有價值可言,這正像人的手與腦無法分離、它們有機地統一於人和人的實踐一樣。

總之,小編認為中國飲食文化研究內容的構成是以其自身歷史發展和演化為基礎的,廣博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與日漸完善的現代科研成果共同匯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就此而論,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內容還未能完全地被發掘開來。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潮汕菜
    潮州菜便是在這一地域內逐漸累積形成的地方風味菜系或者說地方美食,潮汕是中國的一部分,因而毫無疑義,潮州菜也只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分支。潮州菜的用料選材、烹飪方式、進食習慣、審美追求,尤其是它蘊藏的文化內涵,離開了中國飲食文化這個大背景,我們便不可能作出較為準確可信的解釋。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在中國,不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紅白喜事,都離不開飲食,不過,在中國文化中,飲食早已超越果腹的生理性需求層面,而是包含複雜的文化意義,上升為一個文化象徵系統。飲食作為一種非語言的信息傳遞方式,它把人們內在的各種觀念意識和心理狀態加以濃縮,通過特定的食物方式來表達主體的心理願望和信仰情感。 由於長壽在中國被視為五福之首,故受到人們的格外重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自然環境的影響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自然環境對民族飲食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是這種影響沒有多少文化成分,儘管我們在討論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時,所討論的現象大多也是由自然環境所造成的。
  • 【學習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專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
    【學習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專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2020-12-29 1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特色飲食文化
    1、飲食文化的概念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 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
    它雖隸屬於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範疇,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學與語言文字等各個領域。龐樸《稂莠集》認為:陰陽五行「迷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因此,探討五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闡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由來
    朋友們,從今天開始,我就來淺談一下我國的飲食文化。說起飲食文化,就得先從「中國」、「飲食」和「文化」說起了。一、中國名稱的起源從歷史上來看,早在奴隸社會的時候,《詩*大雅*民勞》中就已經有「中國」這個稱謂了,原文是這樣說的: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今天的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正以百倍的信心迎接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這次復興是在經歷了歐風美雨的影響之後發生的,給一些人一個錯覺,似乎是歐風美雨的影響奠定了復興的基礎,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的復興是建基於中國五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和發展。
  • 中國烹飪文化的基本概念
    蔡元培在《何謂文化>中說:「文化是人生發展的狀況。」梁激溟在中,有感於過於寬泛的文化概念, 指出「文化是對軍事, 政治 (是指實際政治而言, 至於政治哲學仍然應該歸到文化)產業而言",「文化底內容, 是包含著科學, 宗教、 道德、 美術, 音樂這幾種。」
  • 遙遠的迴響——評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
    當今,面對現代化的未來,中國悠久的 歷史 傳統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著成是一種財富,而是一種負擔,我們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間題?飛速 發展 的 科學 技術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對民族傳統的特性造成巨大衝擊,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國際大循環的同時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紀的地平線上,在全球範圍內各種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蕩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重新回顧、審視、反思和定位。
  • 中國清真美食:飲食對民族文化的承載與詮釋
    中國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這句話詮釋著老百姓口中食品的安全與商家之間誠信的文化理念。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飲食都獨具特色,今天筆者就跟中國清真美食.手機域名的持有人河北穆興齋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圖)
    一、飲食結構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
  • 蒙古族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
    學校中的蒙古族傳統文化教育,具有一般的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   促進學生本土知識和智慧的獲得。蒙古族學校所進行的民族文化教育,可以增加學生關於蒙古族歷史、人文和生活方面的知識。例如,蒙古族的神話、傳說、史詩、故事、歌謠、敘事詩中保存了有關天地萬物起源和人類產生的哲學觀念,記錄了蒙古族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樸素的哲學知識,得到美的享受。
  • 淺析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發展的三大影響因素
    飲食文化發展到今天,種類豐富、色香俱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體現。筆者不禁想問,古代中國人類的飲食有現在這麼豐富嗎?他們都吃的什麼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堯舜禹時期,開始出現國家政治形態的萌芽,形成以國家政治權力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出現王權、職官平民等政治觀念。這種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早期的飲食文化。飲食出現君民的差別,歷史上有記載皇帝使用銀子打制的酒杯,可見其奢靡,還有著名的晉惠帝詢問大臣鬧饑荒時"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
    一今天的講題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上一次講,文化是一個存在。現在明有一套文化在這裡,豈不是文化就是一個存在。在上一次我又講,一切存在都有一傳統,一宇宙間任何一存在斷無數倏而起,倏而滅,更無時間綿延。一切存在,都有一時間綿延,我們即稱之曰「傳統」。因此講文化,便要講文化傳統。今天大家希望要創造新文化,這是對的,然而同時也不能沒有舊傳統。沒有舊傳統,怎來新創造?
  •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2019年05月07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潤為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文化,狀元糕等地方特產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狀元糕是一種常用糕點,為我國地方特產名食之一,以南方製作為多。由於其色豔麗,有高中「狀元」之稱,又因與人有聯繫,故名。而此糕多用優質米粉拌以白糖及桂花,經蒸、烤而成其風味別致,清香怡人。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雕塑文化,兩個卑爾根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雖然是小編聽說的經歷,但是直至現在我都無法清楚地回答自己到底親歷過的是哪個「卑爾根",因為你越是想深入地了解卑爾根的時候,你就越是會感覺到它的矛盾性和多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