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文化」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詞語。人們常說的「文化水平」、「學習文化」,是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考古學中常提起的「仰昭文化」、「河姆渡文化」,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中出現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國家機構,如「文化部」、「文化廳」,社會設施形態,如「文化富」、「文化館」,則特指管理國家文化事業的政府職能部門及社會文化設施;「文化人」則是指社會群體中從事文化工作的人或知識分子。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提出的「文化」一詞,則通常指人文教化,是封建王朝所實施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自19 世紀中。
葉德國出現了「文化學」之後,世界上日漸興起了對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體系的研究,使文化學成為了一門新興的學科。但是,由於「文化」的含義廣泛而複雜,所以很難給它下一個簡明而準確的定義。如果統計一下目前世界流行的「文化」的定義,至少有百餘種之多。
自近現代以來,我國許多文化人對「文化」這個問題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和定義。他們一方面有較為深厚的國學根基,另一方面他們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並在二者融會的基礎上界定文化。如梁啓超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又說:「文化是包含人類物質精神兩面的業種業果而言。」蔡元培說;「文化是人生發展的狀況。」
梁漱溟說:「文化是生活的樣法。」又說:「文化, 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今天,人們對「文化」的內質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自然界是文化產生的基本條件,而人類勞動本身乃是自然力的表現之一,社會是文化得以運動的須臾不可脫離的環境。人類的勞動和勞動對象與勞動環境共同成為文化產生與發展的源泉。文化創造是人類的勞動與自然和社會相交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不僅改變了外部世界,而且也不斷地改變人類自身的性質、自身的內在世界,諸如觀念、情感、思想、能力等。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文化看作是主體與客體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
根據上述論及「文化」所涵蓋的範圍及所處的角度而論,「文化」的最基本的定義可以歸納為兩大類: 一類是廣義的「文化」概念,即人類在改造自然、進行社會活動的實踐中所創造、引發的一切物質、行為和精神現象及其聯繫的總和。另一類是狹義的「文化」概念即人類實踐活動中一切行為、精神現象及其聯繫的總和。這樣看來,文化可劃分為兩大體系: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文化的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文化的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
總之,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獨自的運動歷程,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有其獨自的不斷運動、演化著的生命過程。中國飲食文化在其生命運動與演化進程中形成了自身完備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
什麼是中國飲食文化?從物質文化的角度講,中國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生產、加工和進食的方式。正因如此,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內容才可分為兩大體系構成,即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中國飲食文化的技術體系是指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在長期的飲食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文化成就。它包括了中國人在進行烹飪生產過程中所憑藉的物質要素、生產技術、產品、消費方式等以及上述諸方面之間的聯繫及其發展、演變等,凡是以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都應屬於中國飲食文化技術體系的範圍。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飛躍,人民飲食生活水平和飲食需求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而使中國飲食文化在技術體系方面出現了不同於歷史上任何時期的變化,如烹飪生產工具的機械化、自動化,烹飪原料的人工合成與品種優化,生產的規範化與規格化等等,自然經濟條件下的飲食生產方式,越來越多地被現代經濟條件下的飲食生產方式所替代,成為有別於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技術體系的新內容。
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是指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在長期飲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文化成就。
一方面,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包括了中國人在飲食生產消費中通過對飲食生活實踐的概括抽象而形成的學科理論以及有關聯繫、比較等研究成果。作為信息的傳播與保存系統,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具有知識性特徵,它是對技術體系飲食文化的記載。價值體系的飲食文化知識,記錄了中國人世代積累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的內容,成為中國人類飲食文明得以傳承的載體,成為無限廣大的、不停流逝著的技術體系飲食文化的「摹本」。例如,關於我國先民對飲食養生理論的總結,奠定了中國飲食養生理論的基礎;又如,先民關於調昧與火候的概括,則成為此後這兩方面的經典性論述;再如,孔子關於某些飲食法則的歸納,成為中國千百年來佔統治地位的觀點。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化與系統化,中國飲食文化的物質形態已紛紛形成了相依相對的科學體系,如烹飪工藝學、烹飪原料學、烹飪藥膳學、飲食營養衛生學、烹飪生理生化等諸多學科,它們具有現代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的基本特性,因而也可看成是現代中國飲食文化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中國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包括了中國人對飲食生產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可以說,飲食文化的價值體系與政治、經濟及社會思想意識相對應,是社會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思想意識的反映。例如,傳說中的夏禹鑄九鼎,就使與人類飲食生活密切相關的炊具變成了王權之器和國家的象徵;又如,在西周的「札」中,飲食器具成為「禮器",周人飲食活動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禮儀禮制,盡已成為統治者強化等級制度、維繫層層隸屬的社會等級關係的重要手段,它已成為人們必須恪守的行為準則;再如,滕王閣大會,「勝友如雲"、「高朋滿座」、「盛筵偉餞」、「登高作賦」,是一次高規格的雅食大會,與之相似的還有王羲之的蘭亭聚會、歐陽修的醉翁亭宴、東坡遊於赤壁之下的舟中之宴等,都竭力追求著精食、佳茗、美器、可人、良辰、美景、韻事等方面的完美統一,體現了與宴者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情趣。
任何一種文化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都是相對相依的關係。中國飲食文化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亦不例外。一方面,價值體系的文化總是受制並依附於一定的技術體系。例如,美昧給人們帶來了美感,而美感卻離不開味源一菜餚。
另一方面,飲食文化的技術體系離不開價值體系的載承與傳導。例如,我國先民的飲食生活凝結著他們的智慧、意向與情緒,這是不可否認的。周代的「八珍」餚饌,乃是一種物質文化,但又是周代廚師的科學思想、審美意識與價值取捨等觀念形態的綜合成就,而且也體現了周代人生活習俗、行為定式的規定性要求,它可以被看成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介於二者之間的行為文化彼此密切結合的整體。這就意味著飲食文化的技術體系只有依附於價值體系才能夠存在並演進下去,才有價值可言,這正像人的手與腦無法分離、它們有機地統一於人和人的實踐一樣。
總之,小編認為中國飲食文化研究內容的構成是以其自身歷史發展和演化為基礎的,廣博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與日漸完善的現代科研成果共同匯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就此而論,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內容還未能完全地被發掘開來。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