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

2021-01-08 光明網

演講人:賀娟  時間:2009年7月 地點:清華大學商道韜略論壇

賀娟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教育電視臺《師說》欄目特邀專家。從事《黃帝內經》研究20餘年,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著作10餘部。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五行學說肇始於夏商之際,完善於春秋戰國,影響持續至當今社會。它雖隸屬於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範疇,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學與語言文字等各個領域。龐樸《稂莠集》認為:陰陽五行「迷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因此,探討五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

古人認為,萬物由五種相關的基本物質構成,這就是五行

最早記載「五行」學說的是夏商時期的《尚書・洪範》,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革,最早出現在金文,用刀剝獸皮之意。後指剝下的獸皮。如馬革裹屍、皮革等。由革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獸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穡。潤下作鹹,(水為鹹,因鹽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為苦,因火焚物變焦,則現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結之果實,初皆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區);從革作辛,(金為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為,本指平頭刀具,與『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穡作甘,(土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穀、瓜果,其味皆甘)。」這裡不僅提到了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還介紹了它們所具有的特點以及與之相聯繫的五種味道。

至春秋時期,古代思想家們進一步探索這五行之間的關係,提出了「五行相剋」的理論,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戰勝、克制另一行。其內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戰國時期,繼五行相剋理論之後,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謂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種不同的觀點

五行的產生源自古人對中原地帶五時氣候特點和生化特點的抽象。這一觀點目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與認可。

關於五行學說的產生以及五行的本質含義,歷代學者一直仁智互見,認識不一。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

1.源自五種構成世界的基本物

五行物質說的產生依據是《尚書・洪範》的相關記載,此書記載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另外,漢代《尚書大傳》解釋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左傳・襄公27年》載「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左傳・昭公25年》載「生其六氣,用其五行」,《國語・魯語》載「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從五種實際物質來認識五行。而這五種物質之間又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如相生關係:木生火,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火燃燒以後會留下灰燼,就是所謂的土;金屬礦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說土生金;對於金生水,通常解釋為:金屬在高溫下可以融化為液體;而所有的植物生長時都需要水,所以說水生木。相剋關係:植物種子最初埋在地下,當它發芽生長時就會破土而出,或一般的農耕工具均為木質,可以鬆土,意味著木戰勝了土;用金屬可以製成鋒利的工具,用來砍伐樹木,是金克木;金屬礦石雖十分堅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溫加熱,便會熔為液態,這便是火克金;水能滅火,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擋住水流,就是土克水。

五行物質說在歷史上一直佔據重要地位。在近代,由於西方文化的傳入,特別是唯物論的普及化,這種學說的影響愈加深入而廣泛。但這種觀點目前在學術界受到空前的質疑,一則由於五行並非構成自然社會的五種必需物質,如金,屬於可有可無之物;二則,以五種物質解釋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亦存在一定的牽強之處,如木生火,需燃木或鑽木後才能生火;金生水,解釋為遇高溫加熱則金屬變為液態;這種需要外力的加入才存在的五行關係,不符合自然規律,且五行相生的「水」,又存在此「水」非彼「水」的問題,屬於概念的偷換。因此,關於五行的起源與涵義,又有以下幾種觀點。

2.源自殷商時期的五方觀念

「行」的甲骨文為,代表著方位,所以,有人認為,五行的原始涵義是指五方。時間和空間是人類認識萬物的基本形式。按東、南、西、北、中五方劃分空間和方位的觀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辭。河南安陽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圖及上古明堂宗廟平面多半呈字形,這種字形的構造,建造起來不僅費力,而且費時、費料。因此,有人認為取這一形狀構成某些建築,是有象徵意義的,這種意義,應是早期對方位空間的膜拜。

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張其成教授認為即東、南、西、北,逐漸地四方變成五方,因為四方觀中已經蘊涵了五方觀,要確定四方,必須首先確定中央,《詩經・商頌・玄鳥》中就有「古帝武湯,正域彼四方」,即從中央看四方。因此,說四方,就已經意味著五方。與此相關的,五時最早也只有四時,即春、夏、秋、冬,只是為了與五方「門當戶對」,故在四時之外畫蛇添足地生造了一個「長夏」,用來和「中央」之位匹配。因此,有人認為五行的「五」起源於古代先民對五方的崇拜。

3.源自天之五星

在生活單純、對自然界缺乏足夠認識的人類早期,變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發人們的關注,伴隨著星象的變化,大地出現的季節、氣候、農作物的生長,亦進而使人們對天象、星象產生膜拜心理,因此,「佔星術」一直佔據著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學者顧頡剛認為,「五行」一詞的最初含義是指五星的運行,是人們對天空中呈現的不斷變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觀測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於五大行星在天體中是有規律運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稱作五行。當時的勞動人民根據天象來定季節、律歷,總結探討四季時令氣候變化的規律,為生活和生產實踐服務。

4.源自手指的計數

郭沫若先生則認為,五行之「五」與人身的手足之數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對人體的觀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釋五十》中指出:「數生於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橫書?曰,請以手做數,於無心之間,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為一,次指為二,中指為三,無名指為四,一拳為五,六則伸其拇指,輪次至小指,即以一掌為十。」這個說法符合漢民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物取象」認知把握客觀世界的方法。

5.源自五時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的抽象

北京中醫藥大學高思華教授提出,五行的產生源自古人對中原地帶五時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的抽象。這一觀點目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與認可。《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認為氣候的變動,伴隨著規律的發生。高思華教授認為五行學說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河中下遊流域,這一範圍內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長於其他三季。通過長期觀察,古人發現春季氣候溫暖,且萬物皆由春溫之時而生發;夏季氣候炎熱,且夏熱之時萬物長大繁茂;長夏氣候潮溼,且萬物多在雨溼之時變化結實;秋季氣候乾燥,萬物收斂凋零;冬季氣候寒冷,萬物閉藏。根據這一特點,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概念來取象比類,以木的升發的特性來代言春天溫暖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而生機勃發的物候特點;以火的炎熱向上的特性來代言夏季炎熱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而長大茂盛的物候特點;以土的孕育變化萬物的特性來代言長夏之季溼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由禾而變為秀實的物候特點;以金的沉降清肅的特性來代言秋氣涼燥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而收斂凋零的物候特點;以水流於何處必然會滲藏於地下的特性來代言冬氣寒冷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於此時閉藏的物候特點。由此可見,這裡的木、火、土、金、水並不是什麼物質的名稱,而只是春、夏、長夏、秋、冬的氣候特點和生化特點的一個抽象用語。正如《尚書・洪範》所說:「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

從這一角度來說,五行中的木,表達的是春季的氣候特徵,火是夏季的氣候特徵,土是長夏,金是秋季,水是冬季的氣候特徵。五行的相生,是四時五季氣候的自然轉換,如春溫變生夏熱,夏熱生長夏溼,長夏之溼生秋涼,秋涼變生冬寒,冬寒變生春溫。而五行的相剋,則是異常的氣候相互制約:木克土,是風氣對長夏之溼的制約;土克水,是溼對冬寒的制約;水克火,是寒冷對夏熱的制約;火克金,是熱氣對秋涼的制約;金克木,則是燥氣對風氣的制約。五時氣候通過相生,完成氣候的自然轉化,通過相剋,完成氣候的制約。

中國古代文化對「五」的注重

五行概念出現後,以「五」來規範認識自然萬物以及人事制度等就變成一種模式。《尚書》所載的典章制度大多以五為律。從堯典開始就有五品、五典、五服、五禮、五刑等記載。

五行概念出現後,以「五」來規範認識自然萬物以及人事制度等就變成一種模式。

《尚書》所載的典章制度大多以五為律。從堯典開始就有五品、五典、五服、五禮、五刑等記載。我國最古老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多處出現以五計數的條目。古人習慣把事物分成五類、五個等級、五個方面等。如《尚書・皋陶謨》有「弼成五服,至於五千,洲十有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尚書・堯典》有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品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種人際關係)」。《尚書・呂刑》有「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於五刑。五刑不簡,正於五罰。五罰不服,正於五過。」(五刑是指墨、劓、腓、宮、大闢,均為肉刑)

其他方面還有:佔卜有「五行」,方位有「五方」,古有「五帝」,史有「五代」、「五霸」,天有「五星」,地有「五湖」,山有「五嶽」,人倫有「五常」、「五福」,人體有「五臟」、「五官」,詩有「五言」,糧食有「五穀」,藥有「五毒」,音樂有「五音」等等。在這些「一分為五」的事物中,為首的「五行」顯然是綱,其他的都是比照「五行」推演而成的。

《黃帝內經》以五行理論規範自然界事物與人體生命的方方面面,按照性質、屬性相近以及存在聯繫的法則,歸納為五大系統,這五大系統之間,又按照五行的生克法則相互聯繫,從而組成了人體與自然界相互貫通的整體系統。可以說,五行理論是組成中醫學「天人相應」整體觀的基本構架。

人體內外相應系統結構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自然界方位:東南中西北

氣候:風熱溼燥寒

五味:酸苦甘辛鹹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音:角徵宮商羽人體

五臟:肝心脾肺腎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體:筋脈肉皮骨

五聲: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憂恐

病變:握?噦咳慄

五行之中「土」為主導

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啓超所言,五行思想形成以後,「建以萬斛狂瀾之勢,橫領思想界之全部」。因此,了解五行的源起、內涵,即是從這種角度來認識中國文化。

中國是農耕國家,土地孕育生命、長養萬物,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土」的地位在五行觀念形成以後一直高於其他四行而佔據主導位置。戰國時期的著作《管子・四時》說:「中央曰土,土德實輔四時入出,……春贏育,夏養長,秋聚收,冬閉藏。」認為四時生化之氣生、長、收、藏皆為「土」助益的結果。到西漢時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對》則明言:「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貴於土。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以加矣」。認為「土」不僅像陽熱之火一樣在萬物的生化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土」之品行寬緩、溫和,是儒家某些核心範疇,如「忠、孝、仁、義」等的精髓所在。因此,在五行作為哲學範疇規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方方面面的事物之後,歸屬於「土」行的事物便被凸現出來。五行重「土」思想在中國文化中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在方位中重「中」

重「中」的意識萌芽於人類早期方位的觀念。

對「中」的重視可以追溯到人類文化的最早期階段。在殷商時代,方位的觀念便逐漸形成。人們對方位最初的定位是先有東、南、西、北四方,其後逐步出現五方的觀念,即東、南、西、北再加上「中商」。據甲骨文記載,殷人把商朝領域稱為「中商」。胡厚宣認為,當時的甲骨文中已反映出,觀察四方風最重要的是是否對中央的「商」有利,重視「中商」甚至導致了「中國」稱謂的出現。「中」的甲骨文為「\\r\r」,是一桿旗幟,上下有流蘇。旗幟是軍隊的中心和住所所在,是權力的象徵,以旗幟的形象表示「中」,表達了「中」的主導地位。從商代就出現的「中國」一語,表達了我國古代先民唯我獨尊的思想意識。

這種重視方位中「中央」的意識出現後,便始終影響著意識領域。殷商時期的重要卜筮書《周易》中便出現了以「中」為上為順的思想,如張其成在《易道主幹》中談到:「《彖傳》採用『中』、『中正』『剛中』『當位』等術語,從爻德位次關係上解卦義。如《訟・彖》『利見大人,尚中正也』。《臨・彖》『說而順,剛中而應』。《觀・彖》『大觀在上,……,中正以觀天下』」,「《易經》卦爻辭在確立吉兇時,一般是看該爻是不是得『中』得『正』,『中』比正更重要,如果得『中』,一般為吉。可以說整部《周易》始終都貫穿了尚『和』崇『中』的思想」。

重「中」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思想中得以發展。

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衝氣」即是「中氣」之意。其後,文子在《文子・上德》中進一步發揮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居中央。是以木實於心,草實於莢,卵胎生於中央。」強調中央之位是所有生命活動、生命之氣產生的本位。同時,《文子・道厚》曰:「古之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認為三代時的三皇五帝因立中央之位方得安撫四方,並加以類推,認為所有的事物立於「中」才是立於本,並將之推延到人體生命。《文子・上德》曰:「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臟寧,思慮平,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在同時期的其他許多哲學著作中,這種思想均有呈現。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將重「中」的思想進一步提升,提出了著名的「中庸之道」,認為在解決矛盾時應「執兩用中」,無過無不及。《禮記・中庸》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認為能否中庸是劃分君子與小人的依據之一。其弟子子思又將這一思想提高到世界觀的高度,《中庸・第一章》曰:「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將「中」看作是宇宙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則。《莊子》提出養生的重要思想是「緣督以為經」。「督」是督脈,行於背部正中;「經」是經常。這一思想在《管子》、《呂氏春秋》等亦有體現。中、中庸、中道均為同一含義,意為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2.五色以「黃」為貴

自然界的色彩本來有多種,五行規範之後,通常提到的色彩就有五種,即青、赤、黃、白、黑五色。同樣,受五行思想的影響,黃色的地位一直高於其他色彩。

在《漢書・五帝本紀》中有「色上(尚)黃,用五數」的記載,在《呂氏春秋》中有「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中華文明的始祖是黃帝,這一名稱的由來亦包含有五行重土的思想色彩。

在五行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眼中的顏色是有等級之分的:黃色最尊貴,因為黃為土色。其次是紅色,因為火生土,紅色為黃色之母,這叫母以子貴。在秦漢時期,文武百官上朝的服飾還沒有級別差,秦始皇喜歡黑色,劉邦喜歡青色。但從隋唐開始,文武百官服飾的顏色就有明顯的區分了,黃色成為皇家的專用色,只有皇帝、皇后、太子們可以使用。清朝的官服中有一種「黃馬褂」,一般由皇上賞賜給有功的官員,穿上黃馬褂,意味著是皇帝身邊的人,因此,文武百官均以得到黃馬褂為榮耀;而一般百姓,是不得隨意使用黃色的。

三品以上官員則穿紫色、紅色服飾,所用的車馬、家中的門扉也多塗成紅色、紫色。唐朝有一篇神童的《勸學》詩,說:「少小勤努力,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杜甫也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作。這種觀

念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因為,在傳統文化裡,黃色、紅色就是尊貴、吉祥的象徵,中國民間喜歡紅色,如婚禮、新年、開業等,均以紅色作為主色調,也是這一原因。

隋唐時期以至其後的年代,七品官員穿綠色服飾,九品官員則穿青色服飾。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就是九品官職,所以他在這一時期寫的《琵琶行》裡就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句子。宋朝時,福建人韓南通過鄉試後幾十年未取功名,比範進還不如,直到70多歲參加科考,依然一無所獲,皇帝看他年事已高,開恩賞賜了一個職位,一下驚動了四鄉,十裡八鄉的媒婆以為韓南是年輕人,蜂擁而至給他說媒,韓南無奈,只得在門上題詩一首,說:

讀盡詩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吾年級,四十年前三十三。

從衣服的顏色來看,皇帝賞賜韓南的官位並不高,最多是個九品小吏。

當然,到了元明時期,青色也慢慢成為某些低下職業的專有色。元明時期規定,凡樂工、優伶甚至賣淫者,均要身著青綠色衣飾,或以青色頭巾為標誌,乃至於後世一般把妓院稱為「青樓」,把妓女稱為「青樓女子」,我們現在習慣於把女人偷情說是給丈夫帶「綠帽子」,這一說法也是從這種文化背景發展來的。綠色在中國人的眼裡,地位總是高不上去,股市全線下跌,就稱為「全線飄綠」;某人緊張、恐懼過度說是「臉都綠了」。綠色在西方國家其實是和平、自然的象徵,比如有「綠色和平組織」、「綠色環保組織」等,但綠色在中國人眼裡,總是一種在正式場合無法使用的顏色。

同樣地位不高的還有白色,唐朝時為一般百姓和無功名者的服飾顏色,劉禹錫的《陋室銘》中就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語。至元明時期慢慢就成為喪事的專用色。

黑色則帶有歧視之意。古代之「墨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刺字後用墨汁塗黑,成為一種恥辱的標誌,以至於現代依然有「抹黑」一說。近年來流行的黑心、黑手、黑五類、黑社會、黑手黨等類詞彙,亦是這一含義的延伸。

我們再來看食物與人體的關係,也是與在整個傳統文化中黃色地位尊貴相一致的。按照《內經》的要求,飲食應該五味均衡,什麼都吃一點,但是黃色、甘味的食物可以作為主食,多吃一些,所以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化產生的源頭地域中原地區,吃的食物主體的色彩是黃色的,農作物如小麥、玉米、小米、土豆、紅薯、南瓜、黃豆等;肉類如黃雞、黃魚等;同樣,對人體有明顯補益作用的藥物,也多是黃色的,如人參、黨參、桂圓、大棗、枸杞子、山藥、蜂蜜、甘草等。

3..牲畜中以「牛」為尊

在古代,牛、羊、雞、犬、豕(豬)是人們主要的肉食來源,但這幾種肉食,不僅存在性味、作用的不同,在古代人們的眼中,也存在地位的差異。

地位最高的是牛肉。鄭玄注《周禮・庖人》曰:「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而羊豕亦以類稱之。」「牲」的本義指祭祀用的牛,後來泛指祭祀用的牲畜。我們現代所用的「犧牲」一詞,本來是指用於宗廟祭祀用的毛色純淨而體全的牛羊,一般純色毛的稱為「犧」,體全的稱為「牲」。韓愈的一首詩中就有「孤豚眠糞壤,不慕太廟犧」之語。現代借用這個詞彙,指為某項神聖的事業捨棄生命。一般而言,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和機會吃到牛肉,而低層百姓則難以問津。因為中國是農耕國家,牛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力,不得隨意屠殺。並且,牛的養殖、生長周期長,成本大,所以,在很多朝代,國家一般都明文規定不許隨意殺牛,這樣牛肉的價格就很高。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上就說:「牛者稼穡之資,不多屠殺。」古代祭祀活動頻繁,在祭祀活動中,用牛、羊、豬三種牲畜作供品較多,但一般的祭祀活動,僅僅用羊、豬作供品,稱為「少牢」,只有在很隆重的祭祀活動上,比如祭祀天神,或有皇帝出場的祭祀,才會用到牛、羊、豬三牲,稱為「太牢」。《莊子》上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說的是庖丁宰牛時,文惠君在一邊觀看,並通過一系列的對話,表達了中國文化中的養生思想,說明在古代,殺牛是一件比較重大的事情。如果像我們現在一樣,宰殺牛這樣多,我想,一國之君斷無前去觀看的可能。

豬的飼養非常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已經有了在家中圈養豬的記載,如甲骨文中出現的「家」字,寫為「\\192.16r\r」,這個字由上為房、下為「豬」的形狀構成,代表了古人把豬養在下層,人住在上層的房屋結構,或者家家有豬的含義。「溷」字為豬圈之意,在春秋時期的書籍中已經出現,表明人類養豬的歷史非常久遠。雖然中國人養豬的歷史很長,但在羊與豬之間,中國古人更偏愛羊肉,這從很多漢字構成就能看出。我們看很多與吃、食物有關的漢字,多數都與「羊」有關,如表達食物美味的「鮮、美」二字,均是由「羊」構成,說明古人以魚、以羊為「鮮」,以羊為「甘美」;「珍饈」的「饈」字,「膳」、「羹」等,亦由羊字構成。除此之外,表達補養、哺養的「養」字,同樣也是由「羊」字組成,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羊肉的補益之性、長養之性均是很大的,至少要大於豬肉。

這種牲畜中以「牛」為尊,以「羊」為主的文化,其實也是五行思想在祭祀、飲食文化中的一種體現。

4..甘為百味之王

由於甘為百穀之味,百穀生於土中,所以在酸、苦、甘、辛、鹹五味中,甘味對人體補益作用最強。我們中國人的主體食物為五穀,五穀皆生於土中,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個體會,小麥、大米、小米、玉米等穀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後均會出現淡淡的甜味。同時,具有補養作用的藥物也多是甘味之品,如人參、桂圓、大棗、山藥等。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以五穀為主,亦即是以甘味食品為主體的,其原因就在於甘味對人體補養性強。相反,我們很難在辛味、苦味之中發現補益藥。

5.五臟之中尤重脾胃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核心,五臟與五行的配屬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人體之精、之神均由五臟所主。但在五臟之中,《黃帝內經》又尤為重視脾胃的特殊地位,認為脾胃為五臟之本,五臟的氣血均源自脾胃的功能活動,脾胃一病,則外而四肢,內而五臟,上而頭面七竅,下而前後二陰無所不病;對於任何疾病,呵護脾胃都是最重要的一環,如外感發熱性疾病,《黃帝內經〉提出「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應以清淡、少量飲食為主;對於內傷性疾病,應以觀察胃氣的狀況作為判斷疾病預後的標誌,「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言「粥漿入胃洩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等等;在以脈象為主對疾病的診斷與預測上,脈象有無「胃氣」是判斷疾病嚴重與否、預後是否順吉的關鍵。脾胃為後天之本的思想,可以說貫穿於《黃帝內經》理論的方方面面,從生理機制的運轉,疾病的發生,診斷、治療,以及預後、養生等無不體現著這一重要思想,這是五行中重土思想在醫學中的延伸。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歷代學者對五行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雖然褒貶不一,但均無法否認它對中國文化的規範與影響。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啓超所言,五行思想形成以後,「建以萬斛狂瀾之勢,橫領思想界之全部」(《古史辯》)。因此,了解五行的源起、內涵,即是從這種角度來認識中國文化。

乾隆明黃龍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古代富裕人家的院門門扉

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羊頭骨

西周早期牛首伯矩鬲1975年房山琉璃河251號墓出土

相關焦點

  • 「五行學說」是文化糟粕嗎?
    最近看到網上有人稱「五行學說」是傳統文化的糟粕,理由是五行學說是一個閉環,什麼東西都能在五行裡得到自圓其說,哈哈!這其實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五行學說和哲學都認為事物都是相剋相生並且依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有詳細的介紹,當然人們介紹時由於側重點不同,所以有時候對整體性方面太過強調,比如一提「中庸」就認為是走中間路線,是和稀泥,實際不然,只是不像「法家」那樣大張旗鼓的宣傳破壞性罷了。
  • 瑪雅曆法中的中國元素 隱含屬相及五行
    中國傳統日曆與瑪雅日曆兩份歷史學的研究認為,瑪雅和中國傳統曆法存在太多的相似之處,有屬相、五行等概念,很可能瑪雅和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共同的來源。他認為,瑪雅和傳統中國曆法的相似之處說明至少1000年前歐亞大陸和中美洲之間的文明已有接觸。這和目前大部分考古學家的觀點不同,他們判斷這種文化接觸的最早時間僅在幾百年前。凱利博士論述,兩種古代曆法均有金木水火土這樣的五行概念、用動物代表日期(即所謂屬相)等相似點。凱利博士指出,雖然相似點表現得不很系統,但是能找到很多對應關係。兩種曆法的差異極可能由於時間及地理的關係。
  • 韓國吃狗肉傳統的成因與中國文化的影響
    韓國的飲食文化獨具特點,除了複雜的飲食禮節,頓頓少不了的泡菜,最讓人記憶深刻的還是他們愛吃狗肉的習慣。韓國人喜歡吃狗肉,他們從來不迴避這一點,甚至在遭受大量寵物愛好者的抨擊之後,仍舊堅持傳統。其實,韓國人之所以愛吃狗肉,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
  • 從陰陽五行是否有物質性談我對中醫文化的認識
    今天在悟空問答看到一個提問,說:一部分中醫認為陰陽五行不存在,你認為這種說法合理嗎?首先,作為一個學習了多年的中醫粉,我是否定這種說法的,中醫的體系是理法方藥,理就是陰陽五行等理論,這些理論是整個中醫體系的基石。如果沒有了這些理論,哪裡還會有法,有方,有藥?哪裡還會有中醫?
  •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項目」中國竹笛樂團2020原創音樂會《五行...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項目中國竹笛樂團2020原創音樂會《五行》系列音樂會之三薪火相傳中國竹笛樂團民族室內樂音樂會演出時間:2021年01月08日(周五)晚19:30演出地點:北京音樂廳項目簡介中國竹笛樂團「五行」主題民族室內樂《中國故事3:薪火相傳》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logo的道與術,不得不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當下最紅的兩個的logo,無疑是如下兩座醫院的:武漢火神山醫院與武漢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標誌的玄機:從這個標誌上,我們一眼可以看到的元素便是:八卦、葫蘆、火苗,都是典型的道家文化元素。先天八卦是道家鎮邪的至寶;葫蘆在傳統文化道家裡是非常厲害的收邪法寶;可以吸收邪氣、鎮宅化煞,而且葫蘆中裝醫院的「十字標誌」蘊意神醫,同時象徵仙氣收邪。葫蘆一出,新型冠狀病毒再囂張,有全民的防護和醫生的努力也只能乖乖被火神山醫院壓制。logo整體為圓形,圓形為金;內心有火,意為火勢克邪金。logo除了中間的葫蘆和火苗外還有外圈的線條和先天八卦。
  •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
    一今天的講題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上一次講,文化是一個存在。現在明有一套文化在這裡,豈不是文化就是一個存在。在上一次我又講,一切存在都有一傳統,一宇宙間任何一存在斷無數倏而起,倏而滅,更無時間綿延。一切存在,都有一時間綿延,我們即稱之曰「傳統」。因此講文化,便要講文化傳統。今天大家希望要創造新文化,這是對的,然而同時也不能沒有舊傳統。沒有舊傳統,怎來新創造?
  • 五行登運,步步高登 蘇格登單一麥芽威士忌 「五行登運」新年限量...
    全球知名酒業集團帝亞吉歐旗下品牌——蘇格登(The Singleton)單一麥芽威士忌,以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五行哲學為靈感,採墨象風格書寫五行「新氣象」,攜手中國先鋒墨象藝術家Lok Ng (吳文華)推出蘇格登「五行登運」新年限量版禮盒。蘇格登家族5款臻品佳釀與2021新春美好祝願融合,傳達真摯新春心意,於新年之際一同慢寫豐運,慢品豐味。
  •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今天的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正以百倍的信心迎接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這次復興是在經歷了歐風美雨的影響之後發生的,給一些人一個錯覺,似乎是歐風美雨的影響奠定了復興的基礎,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的復興是建基於中國五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和發展。
  • 讓中國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2018中國文化IP產業發展報告》指出,從消費者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類標籤、文化現象;從運營商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個品牌、無形資產。) 近日,騰訊聯合閱文集團發起「世界文化遺產新文創計劃」,號召中國網絡文學作家以世界文化遺產為原型,創作短篇文學作品,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背後的內涵與故事。
  • 講中國童話 學傳統文化
    浙江在線12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楊振華)讓孩子浸潤在傳統故事中,感受學習中華文化。12月15日,全省首批「漢聲中國童話·故事爸爸/媽媽」實驗園啟動儀式在杭州市德勝東村幼兒園舉行。近200名兒童家長到場,聽漢聲故事老師介紹《漢聲中國童話》的創作背景、繪畫風格及中國童話與西方童話之比較。
  • 中國傳統文化——獅頭
    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 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 史家騏講姓名學:如果不能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那起碼請尊重!
    其實家騏今天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姓名學、風水學、中醫學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迷信,有沒有科學依據。我們先來說說中醫。中國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直至現在,看病都是以西醫為主的。家騏承認,西醫確實有它的好處,比如外傷,用西醫治療是最快見效的。但是說到慢性病、調理身體這些問題,西醫很難徹底解決,總是治標不治本。
  •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當代易經文化推廣先鋒——蘇嘉明
    蘇氏風水第二十一世傳承人,韻世華鑫文化創始人。當代隱士,命理學專家,環境風水大師,《五元數字姓名學》創始人。現任:易經研究會秘書長。蘇嘉明老師出身於風水世家,自幼酷愛五行玄學術數,繼承祖傳易理秘術,從事易經研究與預測、環境風水策劃與布局四十餘年,長期致力於「八字命理」、「環境風水」、「手相、面相」、「數字密碼」、「姓名密碼」和易經實戰的研究與教學。
  • 中國的五行,太厲害了!
    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剋。 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剋。 中醫學裡講究「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他們彼此勾連,相互提攜,相生相剋。【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五行和諧與否直關身體運營,哪一項強了弱了都會出現相應的身體症狀,所以,了解機體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2019年05月07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潤為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從傳統文化看月球的生態性
    祖國傳統文化認為日屬陽,月屬陰。日月輪轉,陰陽相伴,日和月分別供給地球上陽和陰的能量,地球上生態的形成不只是內部自身的作用,還有外部日月星群的合力作用。月球是地球外部的重要生態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有大生態的概念。  祖國傳統文化對於天地日月的認識  《黃帝內經 靈樞》有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傳統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濃厚文化內涵,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英文翻譯
    中國傳統文化英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