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文化看月球的生態性

2020-12-05 中國水網

  《黃帝內經 素問》有云:日為陽 月為陰。祖國傳統文化認為日屬陽,月屬陰。日月輪轉,陰陽相伴,日和月分別供給地球上陽和陰的能量,地球上生態的形成不只是內部自身的作用,還有外部日月星群的合力作用。月球是地球外部的重要生態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有大生態的概念。

  祖國傳統文化對於天地日月的認識

  《黃帝內經 靈樞》有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祖國的傳統文化認為:人體氣機的變化是隨著自然環境的而變化,每日有「十二時辰對應十二經絡」的「子午流注」,每年都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之象,養生需「天人合一」,行為處事要「因天之序」「順其自然」之說。自然天地大環境決定人體小環境,這實際上是很多傳統做法、傳統活動的理論基礎。

  我們再向上看一層,實際上日月五行的天體大環境決定了地球小環境,地球的生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靠著一個龐大的體系在做支撐,大環境的而平衡穩定才孕育出小環境的生命的持久。才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天地自然規律,地球周邊這些鄰居天體是地球上生態形成和生命延續的必要條件。

月球對於地球的生態作用,比太陽還要重要

  月球看似悄無聲息,沒有大氣層,引力也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不要認為這些現象就是沒有能量,實際上這正是「陰」的能量,與火辣辣的太陽上「陽」的能量相互牽制。

  《說文解字》有云:月,闕也,太陰之精。古人認為「月」是宇宙間太陰的精魂,太陰的能量正與太陽能量相對,日月輪轉,陰和陽兩種能量相互輪轉、相互依存,此消彼長,平衡的供給到地球,才保持了世界有序發展。

  從漢字構成上來看, 陰字由月構成,代表陰的力量,陽字由日構成;日帶給我們地球陽的能量,月帶給我們陰的能量。日和月的並存實際上是浩瀚宇宙的自然平衡。

  祖國傳統文化還認為:陽在表,陰在裡,陰為陽之母,陰的能量比陽的能量更重要!在中醫裡,陰虛比陽虛更難治,傷了陽只是傷了表,如果陰的能量有損失就等於傷了裡,是最深層的病症。

  唐代古詩當中有雲「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很多的植物都在夜間有明顯的生長;還有日常所說很多的變化經常在「一夜之間」發生,實際上都是傳統文化在強調「陰」的作用。

  現代科學探索需要有傳統文化的指引,應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有「底線思維」

  現代科學注重局部觀察分析,精於量化計算,由此發現的都是物質的成份價值,月球已被確定擁有極其豐富潛在礦產資源,從成分分析的角度很難看到月球的生態作用和生態價值。

  但祖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從事物整體和宏觀上做把握,注重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關係。生態系統不只是植物動物,不只是陸地海洋,日月輪轉,陰陽相伴,外部系統的供給是生態存在的必要條件。月球是地球上生態和生命的根本支撐,我們一定要有大生態的概念。

  傳統文化為道,現代科學是術,術需要有道的指引和限制。「道為體,術為用。有道者術能長久,無道者術必落空。……道為本,術為末,若本末倒置,則一世殆矣!」

  我們科技探索不用跟著西方人屁股後邊瞎跑,他們搞什麼我們也搞什麼,他們沒有深刻的文化沉澱和文化指引,是容易走進死胡同的;但我們要啟用自己的思維模式,要從優秀的祖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過去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的發展就是瞄著別人的樣子;到了現今物質水平差不多的時代,就不用在盲目的模仿別人。

  時代發展到今天,科學探索一定要有「底線思維」,莫要把月球當礦山,莫要對天體做開發,莫要去觸碰「陰」的能量源,再無畏的往前走就有可能陷入極端,就有可能製造生態災難。

  生態文明時代,我們要事前就算生態帳,如果不具備恢復能力,那麼我們就不要去開發。

  從1960年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到2019年初,珠峰大本營無限期的關閉,不到六十年的時間裡,珠峰的原生態環境已經不能再承受我們的光臨和訪問了。

  再來看看外太空,如今的所有的繞地球的軌道的都充滿了太空垃圾,據不完整統計,約有五千多顆發射裝置和衛星工作站已經報廢,但仍舊滯留在太空中,我們目前只掌握向外的發射技術,而沒有任何的恢復措施,沒有能力處理這些太空垃圾。因為那裡根本不是地球的環境,現有的科技根本無用武之地。

  從歷次對地球上原生態的開發來看,在自然環境經歷被開發、被利用、被破環的過程之後,回過頭來算算總帳,衡量下得到和恢復的成本,遠不及收斂下當年的好奇心和佔有欲。

  我們必須儘早的自省!探月工程需淺嘗輒止!無論抱著什麼樣目的,無論上邊有多少需要的資源,我們掌握的措施根本無法對月球上的生態做修復。也不要去觸碰外太空的任何天體,大環境一旦遭到微調,小環境都是劇變。

  祖國傳統文化中把一年中的四季比喻成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描述生命在春夏生長最旺盛的季節過後,需要有收斂和收藏的保護行為,以期待下一個旺季的輪迴;我們的發展歷史恰如運轉的規律,生發生長的頂峰期已過,此時要收斂好奇之心,收藏徵服之欲,此刻需要做的不是大開發,而是大保護;不單要保護身周邊的小環境,還要到保護好外太空的大環境。

本文作者

  姓名:塗強

  微信名:塗塗抹抹

  ●從小喜愛中國傳統文化

  ●對於中醫基礎理論和中國古代哲學有著獨到的理解

  ●北排研發中心生態修復工程師

編輯:劉影

相關焦點

  • 月球適合人類居住嗎?英國機器蜘蛛2021年探秘月球洞穴
    月球被譽為廣寒宮,傳說住著嫦娥、玉兔、吳剛。其實,月球表面的自然環境根本不適宜人類居住,不僅沒有可供呼吸的氧氣,而且溫度大起大落,白天溫度高達120℃,晚上則降溫到零下180℃,晝夜溫差高達300℃。除此之外,住在月球表面十分危險:被宇宙射線穿透、被太陽輻射曬傷、被隕石砸頭等等。
  • 《飛奔去月球》定檔,外國人眼中的嫦娥能歌善舞,長相卻一言難盡
    最近,由Netflix出品,格蘭·基恩執導的動畫電影《飛奔去月球》國內定檔10月23日上映,海外觀眾可通過Netflix平臺欣賞到這一影片。但上一部作品《花木蘭》仍然讓觀眾們記憶猶新,並不是說製作方不懂中華文化,而是他們對於中國觀眾的審美,還沒有分析到位。
  • 月球是空心的?為什麼只有一面朝向地球?月球是偽裝的外星飛船嗎
    月亮不僅在傍晚給我們帶來了光明,更給我們帶來了文化遺產。幾乎每個民族都有關於月亮的文化符號。在古代,人們認為月亮是神賜予我們的照明燈,為的是在黑夜中送給我們一絲絲光亮。直到近代,人們才明白月球不過是繞地球公轉的一顆衛星。上世紀60年代末,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才真正意義上踏上這片夢寐以求的土壤。此後,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才有了更深的了解。
  • 月球是在保護人類呢?還是在監視人類?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也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4、太陽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1/400,所以從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陽一樣大。由於月球的自轉與公轉的周期相等(稱為潮汐鎖定),因此月球永遠都是一面朝向地球,這一面習慣上被我們稱為正面。
  • 為什麼月球上看天空是黑色的,而且星星不眨眼?
    有小夥伴看了之前的文章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天空是藍色的,而在其他星球上拍攝到的照片看到的都是黑漆漆的天空?在這裡我就不抖機靈的告訴你們因為是晚上觀察的緣故了,其實,是因為我們地球特殊的大氣層,也就是說如果把我們的大氣層丟掉,我們看到的天空也是漆黑一片。
  •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天空是藍色的,而在月球看是黑色的?
    再來看月球上的天空為什麼不是藍色的,而是黑色的,原因在於月球上是高度真空,沒有氣體分子,也就沒有瑞利散射。從月球上看星星,星星不會一閃一閃,因為邊緣很清晰,所以看起來也要小得多,就像針尖那樣銳利,肉眼反而不容易識別。而且在月球上的白天,月球表面的光線很亮,這些針尖狀的星星相比之下非常暗弱,銀河也沒那麼壯觀。
  • 車庫門與傳統文化
    杭州博大中式摺疊車庫門傳統的古典設計元素是東方文化的一處獨特景觀和寶貴財富,它內涵豐富、多式多樣、流傳久遠,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門,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人們出入的通道,也是建築等級的象徵,昭示著地位、財富、文化品格。中式復古車庫門是由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設計元素結合而來。他的造型獨特,古典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表現出一種沉穩大氣而又不失科技時尚的魅力。
  • 上海曼迪、鋼鐵月球、京劇貓助力參展BICAF 今夏現身北京漫展
    摘要:@京劇貓、@鋼鐵月球、@曼迪傳播 正式確認參展#BICAF北京國際動漫展#!本次BICAF集結了中、美、日豪華陣容強強聯手,帶你領略最國際化的二次元沉浸式體驗,8月9日至12日BICAF在國家會中心等你哦!
  • 鑑寶劇集大熱 看「黃金瞳」堅守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實踐
    而隨著《黃金瞳》的上線播出,鑑寶文化也開始透過影視作品,帶動了更多的主流觀眾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關注。  《黃金瞳》改編自閱文集團白金作家打眼的同名小說,由愛奇藝、騰訊影業、靈河文化出品,閱文影業、果派聯合出品,張藝興、王紫璇、王櫟鑫領銜主演,李立群特邀主演,講述了在典當行工作的小職員莊睿,在一次意外中眼睛被一片玉石碎片劃傷,從此發生異變開啟鑑寶之旅的故事。
  •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
    今天要講中國文化傳統究是些什麼,又在哪裡?或許諸位也聽過很多人講中國文化傳統,今天我所講,或許和諸位平常所聽到的有一些不同。首先講中國文化傳統是什麼?我說:就是我們「中國人」。只要是個中國人,在他身上就有中國文化傳統。再說,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我說:中國文化傳統就在我們這許多中國人身上。進一步講,在我們的「心」裡。說文化傳統在我們身上,這是淺的講;說在我們每一人的心裡,這是深的講。
  • 讓中國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2018中國文化IP產業發展報告》指出,從消費者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類標籤、文化現象;從運營商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個品牌、無形資產。) 近日,騰訊聯合閱文集團發起「世界文化遺產新文創計劃」,號召中國網絡文學作家以世界文化遺產為原型,創作短篇文學作品,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背後的內涵與故事。
  • 為什麼從地球上看月球周圍是亮的,而從月球上看地球周圍是暗的?
    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地球有大氣,而月球沒有大氣所造成的不同現象。大氣的存在會造成光的散射,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與在月球上看地球是會有不同的現象。地球被一層大氣覆蓋著,來自太空中的光在穿過大氣層時,就會被其中的氣體分子以及其他顆粒所散射。
  • 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為什麼有人覺得恐怖?
    古代的人類看待月亮還只是神話中的存在,1969年人類第1次登上月球,拍攝到了在月球表面看地球的照片。但有些人卻覺得這張照片有些恐怖,這是為什麼呢?通過拍回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地球閃爍著蔚藍色的光芒,在黑暗的夜空中成為了唯一的璀璨光景,就像一顆永不墜落的藍色寶石。在小編看來,這張照片是是非常有意境的,有些人之所以感到恐怖,或許與木星恐懼症有關。
  • 傳統文化對接現代傳播
    ,高科技與古老文化,新時尚與舊傳統,這些矛盾的雙方看起來是那麼不可調和;怎樣使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怎樣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讓年輕人了解、熱愛、學習和掌握,這個課題是如此沉重。今天的人看古人自然比古人自己看自己要清楚。有了這兩點,傳播效果就會好。主持人:今天的話題是談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的對接。《易中天品三國》打響後,你曾標榜自己是「平民立場,現代視角」。這二者怎麼經過電視這個媒體發揮了影響力?
  • 當華裔青少年遇見中華傳統文化
    花這麼多功夫讓他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是希望無論將來他們到哪個國家生活,都能記得自己的故鄉,聽得懂鄉音,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 中文學校是中華文化傳播重要課堂 除了家庭這個課堂外,中文學校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和傳播的重要課堂。數據顯示,目前海外各類中文學校約2萬所,在校生達數百萬人。
  • 科學家:月球是星球級別的宇宙飛船
    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衛星直徑都沒有超過母星直徑的5%,為什麼月球直徑卻達到了地球直徑的27%?真的是因為月球外殼很硬才會使月球上的隕石撞擊坑都那麼淺嗎?為什麼月球總以一面朝向地球?空心的月球裡面有外星人嗎?如果各國探測器在月球上有什麼驚人發現,會讓普通人知道嗎?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原標題: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四個講清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地闡述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價值。這些重要論述富有思想深度、歷史厚度、實踐力度,不僅對思想文化領域,而且對當前和今後治國理政的實踐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些重要論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升華到了一個新境界。
  • 有人說「行為藝術」破壞了傳統藝術的文化生態,你怎麼看?
    20世紀初,畢卡索的「立體主義」繪畫的誕生,把西方繪畫中的一切禁忌和傳統全都打破,自此之後,藝術家的創作得到自由,在完全沒有清規戒律的情況下作畫,抽象藝術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審美觀念,從而「行為藝術」也隨之誕生,問題來了:有人說「行為藝術」破壞了傳統藝術的文化生態,你怎麼看?
  • 淺談:各個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從遠古文明到當代文化實踐,中國文化跨越了五千餘年的漫長徵途,這是一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斷發展、變革、斷裂、進步的過程,是中華民族不斷創造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或文化模式的過程,也是人類整體「自然的人化」的過程,然而在各個時期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對當時的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響。
  • 自轉的月球為什麼還會有一個我們看不到的背面?月球也躲貓貓?
    這也許是很多朋友心中一個大謎團,說了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月球有一個我們看不到的背面!又說月球仍然自轉,這不是自相矛盾嘛......那麼下面就來簡單說說為什麼月球自轉卻仍然有一個我們永遠見不到的背面!潮汐鎖定:一個天體在另一個天體的引力作用下自轉與公轉同步的一種常見天體運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