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獅頭

2021-01-10 騰訊網

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

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獅子體型威武,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

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

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

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簷、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

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

於是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獅頭經過千百年來的演變,不斷被誇張和美化,漸漸地變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象。

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它象徵著如意吉祥,興旺進步,它給人們帶來永遠和平,友好,幸福的佳音。

相關焦點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傳承傳統文化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從那一刻起,歐琦輝就下定決心要深入研究和了解佛山的傳統文化。這種想法得到了鐵軍小學曾校長的支持,他帶著歐琦輝去拜訪黎偉,歐琦輝順利地入了黎家獅門,成了黎偉當時唯一的弟子。「說來我都覺得難以置信,師傅是國家級的傳人,竟然一個弟子都沒有。」歐琦輝說。順帶的,黎家獅也被引入鐵軍小學,作為一門興趣課開展起來。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一代醒獅展推廣傳統文化
    圖:開幕禮上,三米高大劉備獅由十二人合作舞動  【大公報訊】記者周怡報導: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舞獅亦為中國節日文化中一項重要的活動。時代廣場於新年期間舉辦「一代醒獅」展覽至三月五日,藉此推廣及傳承中國傳統舞獅文化,讓大眾能了解舞獅的意義及保育本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羅安記叱?舞獅界  昨日,展覽舉行開幕禮,馬來西亞獅頭扎作師傅林明國(老夫子),以及本地師傅姜偉忠、姜偉池等出席,介紹此次展出的二十五隻醒獅。展覽亦同時展出舞獅樂器、傳統獅劇表演、傳統獅頭扎作工藝等。
  • 獅頭種金魚的源流:中國獅頭、荷蘭獅頭、泰獅、知沅獅
    可見中國的獅頭魚出現的時間起碼在十八世紀,甚至更早。紅泰獅東南亞地區華人比較多,出於傳統文化、風水觀念的影響,不少華人也會蓄養金魚傳統金魚的形態,只有俯視才能更好地領略金魚之美,沒有魚盆,就不能俯視金魚。
  • 彩扎(遂溪獅頭)
    遂溪獅頭彩扎是湛江市遂溪縣民間傳統藝術之一,相傳起於清代,與當地舞獅相伴而生。清道光《遂溪縣誌》(禮俗卷)中,有「上元張燈結彩,舞獅象雜劇遊戲,作火樹放花炮煙火,打鞦韆猜燈謎,士庶歡遊達旦,曰慶元宵」的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工業品呈報匯冊就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的記載,說明當時遂溪獅頭彩扎已十分受歡迎。
  •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 走進位於獅山大圃顏峰村深處一間工作坊,顏色繽紛、款式各異的獅頭有致擺放;獅頭形態活現,或憨或機靈,這樣低調的工坊正是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佛鶴獅頭扎作工藝傳習所的所在地。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彩扎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一種仿真藝術,也是綜合性的 手工藝術品。早在唐代,彩扎就開始盛行,匠人們用竹備篾子作骨架,通過藝人巧妙的構思和嫻熟的技藝,可以扎製成各種飛禽走獸、名山古剎和廣為流傳的戲曲故事。到了宋代,彩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2008年,彩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說起佛山,影視裡的黃飛鴻舞著獅頭與人對打的場面便是歷歷在目。作為佛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的自強不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獅頭也成為佛山的文化名片。2019年12月18日,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一生的獅頭扎作上畫上句號。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麒麟,大鵬,大象是怎樣的?
    一:麒麟這是一個我們中國的傳統瑞獸,與龍·鳳·玄武共稱"四靈"!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
  • 國內首個獅頭珍藏展亮相山城 去解放碑看超2米高巨型獅頭
    姜偉池表演醒獅。今(16)日下午,「時代珍藏 醒獅賀歲」猴年新春活動在重慶時代廣場舉行,香港知名醒獅創意設計主理人姜偉池帶領他的醒獅團隊正在進行醒獅表演,珍藏展上眾多全手工製作的珍貴獅頭在國內首次曝光,耗時半年精心打造全手工製作的超2米高一對巨型獅頭亮相步行街,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楊華峰 攝佛山獅頭是廣東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8年,佛山獅頭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黎家獅作為佛山扎作獅頭的翹楚,獅頭威猛、醒目,有著明牙震利、眉精眼大、口闊帶笑的特點,深受中外客商喜愛。徐克導演名作《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獅頭正是出自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之手。
  • 扎獅頭 傳技藝
    2月9日,周嘉欣(右)和母親黎婉珍在一起展示紮好的獅頭。  廣東佛山的黎家自清代道光年間開始扎獅頭,是佛山唯一五代扎獅頭從未間斷的家族。今年53歲的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項目(彩扎)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小隨母學藝,傳授獅頭扎作技藝至今。「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1300多個步驟。」黎婉珍說,面對複雜的製作工序,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獅頭製作技藝。為傳承這一技藝,原本在一所小學教書的女兒周嘉欣開始嘗試與母親黎婉珍學習扎獅頭,並積極參與佛山獅頭的傳承工作。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 南獅文化之一:獅頭為什麼會有個獨角?
    開頭的話:在中國的功夫文化中,少不了醒獅的角色。比如我們熟悉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中,南獅可謂被提升到家國情懷的程度。聊功夫電影,一定要先了解醒獅的文化,本期起,我們來聊聊南獅文化中那些有趣的事情。南獅,是嶺南人心中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這個「獨特」,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一體現在造型上。南獅並不像現實中的獅子,而是五官誇張,高額突眼、大鼻巨口,頭上還有獨角,氣勢不凡,讓人過目難忘。其二體現為濃重的英雄情結。
  • 劉漢庭:「獅頭是獅子的靈魂」
    一隊人馬頂著獅頭,披著舞獅服,伴隨著鑼鼓聲或飛躍高樁,或嬉戲玩鬧,引來眾人圍觀。劉漢庭站在獅隊前,對隊員進行動作指導,有時還上場親身示範。在成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日子裡,他將35年學藝積澱轉化為醒獅精神,推廣起來,傳承下去。他是土生土長的三水人,這是屬於他的故事,與南獅文化的精髓息息相關。
  • 《非凡匠心》再現黃飛鴻獅王風採 張國立扎獅頭輕傷不下火線
    23年前,徐克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風靡一時,片中舞動的獅頭威武華麗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廣東醒獅中的「獅頭」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周「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非凡匠心》中,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帶著自己的好友——裘派京劇藝術嫡傳人裘繼戎來到佛山。張國立師承黎家獅,潛心學扎獅頭;裘繼戎拜師比麟堂,挑戰高難度梅花樁,兩人一路拜師學藝坎坷不斷,最終練就鐵血傲骨,以身追尋南派醒獅文化。張國立感嘆:「扎獅頭是錄製《非凡匠心》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學藝。」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他的名號在佛山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每次去表演都是從這訂購獅頭。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
  •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
    一今天的講題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上一次講,文化是一個存在。現在明有一套文化在這裡,豈不是文化就是一個存在。在上一次我又講,一切存在都有一傳統,一宇宙間任何一存在斷無數倏而起,倏而滅,更無時間綿延。一切存在,都有一時間綿延,我們即稱之曰「傳統」。因此講文化,便要講文化傳統。今天大家希望要創造新文化,這是對的,然而同時也不能沒有舊傳統。沒有舊傳統,怎來新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