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晚上七八點,三水西布村便熱鬧起來。一隊人馬頂著獅頭,披著舞獅服,伴隨著鑼鼓聲或飛躍高樁,或嬉戲玩鬧,引來眾人圍觀。
劉漢庭站在獅隊前,對隊員進行動作指導,有時還上場親身示範。在成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日子裡,他將35年學藝積澱轉化為醒獅精神,推廣起來,傳承下去。
他是土生土長的三水人,這是屬於他的故事,與南獅文化的精髓息息相關。
8歲習武24歲學舞獅頭
走進劉漢庭的訓練基地大門,正對面立著舞獅隊隊旗,兩旁牆上掛著黃底花面、紅底黑紋、黑色虎紋等幾十個獅頭,顏色與形態各異,盡顯「南獅」的精氣神韻。
南獅起源於廣東民間,經過嶺南文化的孕育,已成為一種融合武術、戲劇、雜技、音樂等為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與「北獅」重形不同,「南獅」講究意在和神似,並有「採青」這一環節,形成了形神意兼具的舞獅風格。
劉漢庭是南獅一派的傳承人代表,在他記憶中,過年時,三水有很多村子都會舞獅,家家戶戶掛上生菜等各種「青」類,讓獅子登高採摘,尋得一個好意頭。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獅子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所以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就會有舞獅助興,給人們帶來安康順利,是一種美好的祈福儀式。」劉漢庭說,舞獅之前還會舉行點睛儀式,把硃砂塗在獅子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三水區武術龍獅運動協會受邀參加湖北鹹寧市舉行的醒獅表演活動。/受訪者供圖
南獅造型威猛,一般是兩人舞一頭,舞動時注重馬步,要有武術功底。還有一個獅子郎在前,頭戴大頭佛面具,手握葵扇來逗引獅子,動作滑稽風趣。劉漢庭8歲修習武術,有了基礎後,24歲便學舞獅頭。那個年代的獅頭重達七八斤,獅面是以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物的戲曲臉譜來打造,眼帘、嘴部都可動,頭上還有一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爭鬥。
「獅頭是獅子的靈魂。」劉漢庭說,為了在動靜之間生動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種神態,他想了許多辦法,其中就包括對貓的觀察。「獅子和貓都屬於貓科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出於現實的考慮,他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貓的性格,端詳它在休息、玩耍、覓食、生氣時的形態,並鑽研擂鼓、高架、照鏡等鼓點的節奏變化。只有這樣做,才能在表演時配合鼓樂的高低起伏,並結合生動的步型步法來演活獅子,表現出獅子的威武與雄風,傳達一種勇敢開拓的精神。
以禮儀為本 融入高樁元素
舞南獅,在劉漢庭心中是一生的事業。於三水人民而言,也是一個共同的時代記憶。
據《三水縣誌》記載,改革開放後,武術和醒獅列為重要傳統體育項目。1984年春節,當時的三水縣舉辦首屆獅隊進縣城賀歲活動,有28隊獅隊參加,以後成為每年一次的盛會。
「以前每個村都有自己的醒獅隊,而且人數很多,開張誌慶、家居喬遷、賀福賀壽時都會有舞獅表演。」劉漢庭說,但如今,很多村子裡,教獅藝的老師傅都老了,很多年輕人有了其他興趣愛好,也不學了。訓練基地所在的西布村也只有幾個人而已。
看到學舞獅的人逐漸變少,劉漢庭很是難過,他決心讓更多人了解醒獅文化藝術,感受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於是,他在1986年組建成立了三水工人醒獅隊,2014年更名為三水區武術龍獅運動協會。隊伍組建後,他去三水一些工礦企業、學校、村鎮做推廣與教學。這些年,這個隊伍從幾十人發展到幾百人,小到6歲的孩子,也有70歲的老人。他們的表演足跡遍布三水7個鎮街,還去過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比賽,將中華民族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從學習到領悟,再走向傳承,劉漢庭有自己的堅持。他心中的舞獅是重情義講禮儀的,在一些技法要求上,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規範,如舉首、提足、敬禮等動作的規範,兩獅相遇有禁眨眼、禁捋須、禁起腳等「七忌」。這種禮儀和道德規範的約束,有利於形成一種相互尊重、團結友好的風氣。
2020年三水區醒獅匯演。/受訪者供圖
「很多來學舞獅的孩子,剛開始只是為了強身健體,但都有了意外收穫。很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變得更有禮貌了。」劉漢庭說,在日常教學中,他不只是教學員舞獅技術,還告訴他們醒獅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讓他們真正熱愛醒獅文化藝術。
如今,劉漢庭指導的醒獅表演在不斷進步,融入了高樁等頗具觀賞性的元素,最高的樁有2.5米,跨度最大達1.8米,難度大大提高,也在考驗舞獅人的功夫。文化傳承之路漫漫,劉漢庭的徒弟來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幸運的是,陪伴他最久的徒弟也有幾十年了。平時,因為訓練聲太大,他們也沒少受到周邊居民的埋怨,至今,訓練基地已經搬遷了3次。
這麼多年過去了,不變的是,劉漢庭想要將南獅精神傳給青年一代的初心。如今,劉漢庭依然守著這個訓練基地,他經常走進這裡,研究並提升舞獅技術。或許,勇毅堅韌、滿腔熱血、持之以恆就是舞獅人追求的精神。
原標題:佛山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漢庭醉心鑽研醒獅文化
重情義講禮儀 傳承南獅精神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盧麗華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