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庭:「獅頭是獅子的靈魂」

2021-01-10 佛山在線

每到晚上七八點,三水西布村便熱鬧起來。一隊人馬頂著獅頭,披著舞獅服,伴隨著鑼鼓聲或飛躍高樁,或嬉戲玩鬧,引來眾人圍觀。

劉漢庭站在獅隊前,對隊員進行動作指導,有時還上場親身示範。在成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日子裡,他將35年學藝積澱轉化為醒獅精神,推廣起來,傳承下去。

他是土生土長的三水人,這是屬於他的故事,與南獅文化的精髓息息相關。

8歲習武24歲學舞獅頭

走進劉漢庭的訓練基地大門,正對面立著舞獅隊隊旗,兩旁牆上掛著黃底花面、紅底黑紋、黑色虎紋等幾十個獅頭,顏色與形態各異,盡顯「南獅」的精氣神韻。

南獅起源於廣東民間,經過嶺南文化的孕育,已成為一種融合武術、戲劇、雜技、音樂等為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與「北獅」重形不同,「南獅」講究意在和神似,並有「採青」這一環節,形成了形神意兼具的舞獅風格。

劉漢庭是南獅一派的傳承人代表,在他記憶中,過年時,三水有很多村子都會舞獅,家家戶戶掛上生菜等各種「青」類,讓獅子登高採摘,尋得一個好意頭。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獅子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所以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就會有舞獅助興,給人們帶來安康順利,是一種美好的祈福儀式。」劉漢庭說,舞獅之前還會舉行點睛儀式,把硃砂塗在獅子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三水區武術龍獅運動協會受邀參加湖北鹹寧市舉行的醒獅表演活動。/受訪者供圖

南獅造型威猛,一般是兩人舞一頭,舞動時注重馬步,要有武術功底。還有一個獅子郎在前,頭戴大頭佛面具,手握葵扇來逗引獅子,動作滑稽風趣。劉漢庭8歲修習武術,有了基礎後,24歲便學舞獅頭。那個年代的獅頭重達七八斤,獅面是以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物的戲曲臉譜來打造,眼帘、嘴部都可動,頭上還有一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爭鬥。

「獅頭是獅子的靈魂。」劉漢庭說,為了在動靜之間生動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種神態,他想了許多辦法,其中就包括對貓的觀察。「獅子和貓都屬於貓科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出於現實的考慮,他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貓的性格,端詳它在休息、玩耍、覓食、生氣時的形態,並鑽研擂鼓、高架、照鏡等鼓點的節奏變化。只有這樣做,才能在表演時配合鼓樂的高低起伏,並結合生動的步型步法來演活獅子,表現出獅子的威武與雄風,傳達一種勇敢開拓的精神。

以禮儀為本 融入高樁元素

舞南獅,在劉漢庭心中是一生的事業。於三水人民而言,也是一個共同的時代記憶。

據《三水縣誌》記載,改革開放後,武術和醒獅列為重要傳統體育項目。1984年春節,當時的三水縣舉辦首屆獅隊進縣城賀歲活動,有28隊獅隊參加,以後成為每年一次的盛會。

「以前每個村都有自己的醒獅隊,而且人數很多,開張誌慶、家居喬遷、賀福賀壽時都會有舞獅表演。」劉漢庭說,但如今,很多村子裡,教獅藝的老師傅都老了,很多年輕人有了其他興趣愛好,也不學了。訓練基地所在的西布村也只有幾個人而已。

看到學舞獅的人逐漸變少,劉漢庭很是難過,他決心讓更多人了解醒獅文化藝術,感受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於是,他在1986年組建成立了三水工人醒獅隊,2014年更名為三水區武術龍獅運動協會。隊伍組建後,他去三水一些工礦企業、學校、村鎮做推廣與教學。這些年,這個隊伍從幾十人發展到幾百人,小到6歲的孩子,也有70歲的老人。他們的表演足跡遍布三水7個鎮街,還去過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比賽,將中華民族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從學習到領悟,再走向傳承,劉漢庭有自己的堅持。他心中的舞獅是重情義講禮儀的,在一些技法要求上,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規範,如舉首、提足、敬禮等動作的規範,兩獅相遇有禁眨眼、禁捋須、禁起腳等「七忌」。這種禮儀和道德規範的約束,有利於形成一種相互尊重、團結友好的風氣。

 2020年三水區醒獅匯演。/受訪者供圖

「很多來學舞獅的孩子,剛開始只是為了強身健體,但都有了意外收穫。很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變得更有禮貌了。」劉漢庭說,在日常教學中,他不只是教學員舞獅技術,還告訴他們醒獅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讓他們真正熱愛醒獅文化藝術。

如今,劉漢庭指導的醒獅表演在不斷進步,融入了高樁等頗具觀賞性的元素,最高的樁有2.5米,跨度最大達1.8米,難度大大提高,也在考驗舞獅人的功夫。文化傳承之路漫漫,劉漢庭的徒弟來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幸運的是,陪伴他最久的徒弟也有幾十年了。平時,因為訓練聲太大,他們也沒少受到周邊居民的埋怨,至今,訓練基地已經搬遷了3次。

這麼多年過去了,不變的是,劉漢庭想要將南獅精神傳給青年一代的初心。如今,劉漢庭依然守著這個訓練基地,他經常走進這裡,研究並提升舞獅技術。或許,勇毅堅韌、滿腔熱血、持之以恆就是舞獅人追求的精神。

原標題:佛山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漢庭醉心鑽研醒獅文化

重情義講禮儀 傳承南獅精神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盧麗華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獅頭種金魚的源流:中國獅頭、荷蘭獅頭、泰獅、知沅獅
    並在1800年培育出了日本的荷蘭獅子頭金魚。可見中國的獅頭魚出現的時間起碼在十八世紀,甚至更早。二、荷蘭獅子頭(日本)1624年(天啟四年),明朝以割讓臺灣給荷蘭人和保障與荷蘭的通商為條件,荷蘭人撤出澎湖,佔領臺灣。當時的福建地區就是金魚的重要產地,荷蘭人可以在福建自由通商,他們看到了獅頭金魚就從福建採購,運到其他地方販賣,可見此時獅子頭的養殖是有一些規模了。
  • 臺東"獅王"黃俊然:希望有屬於自己的獅頭博物館
    初次接觸,你會以為他做「獅頭」只是偶爾的興趣。  走進黃俊然在臺東縣長濱鄉的家,懸掛在牆上的巨型獅頭面目威嚴,有的甚至有些猙獰。屋裡上百個獅頭只是他「藏品」的一部分。從24歲開始到現在,黃俊然已經做了36年獅頭。「我現在有300多個獅頭,千金不換」。
  • 國內首個獅頭珍藏展亮相山城 去解放碑看超2米高巨型獅頭
    姜偉池表演醒獅。今(16)日下午,「時代珍藏 醒獅賀歲」猴年新春活動在重慶時代廣場舉行,香港知名醒獅創意設計主理人姜偉池帶領他的醒獅團隊正在進行醒獅表演,珍藏展上眾多全手工製作的珍貴獅頭在國內首次曝光,耗時半年精心打造全手工製作的超2米高一對巨型獅頭亮相步行街,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
  • 中國傳統文化——獅頭
    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 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 新加坡地標「獅頭魚身像」遭雷擊破壞(圖)
    新加坡地標建築「獅頭魚身像」 資料圖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徐思邈報導 新加坡地標建築「獅頭魚身像」28日遭到雷擊,雕像受到破壞。臺灣「中國廣播公司」3月1日援引路透社的報導說,28日下午四到五點之間,新加坡河河口的「獅頭魚身像」遭到雷擊,雕像受到破壞,一些碎塊脫落,遊客也受到驚嚇,所幸無人受傷。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技藝高超的師傅既能舞出獅子的各種心態,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節從高難的舞獅技巧中表現出來。舞獅以佛山最為有名,因為清末有一位大師黃飛鴻將舞獅發揚光大。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
  • 佛山彩獅扎作傳承難:工藝繁瑣僅獅頭就1300道工序
    在舞獅人的閃轉騰挪間,獅子的千姿百態得以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然而,市民觀看精彩的獅隊表演時,或許並沒留意到這些獅頭是從何而來,他們又是通過怎樣的製作程序,最終才能得以展現在大眾面前。    追溯歷史,佛山獅頭的扎作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顏色鮮豔美觀,製作精巧堅固。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作為民間獅子舞的道具山獅頭,十分講究裝飾效果,獅額、獅角、獅鼻、眼蓋等地方要裝飾上各色絨毛,馬尾鬃毛裝飾在上下睫毛、眉毛、鬍鬚等處,獅額正中裝明鏡一塊,還有許多小金屬片、絨球、小銅鏡等等要粘貼在各處,所以裝配也是一道細緻繁雜的工作。佛山獅頭已於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到佛山獅頭,就不能繞開唯一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表演者舞著獅子在梅花樁上跳躍。 楊華峰 攝中新網長沙1月1日電 (記者 楊華峰 通訊員 李丹)精彩的舞獅表演、浪漫的花燈、絢爛的煙花……2020年元旦假期,長沙方特東方神畫的「國潮廟會」開啟「潮」迎新年模式。國潮廟會上的古裝舞蹈表演。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傳承傳統文化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原標題: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課堂上,歐琦輝教學生們所扎的獅頭是佛山傳承了幾百年的黎家獅。 鄭仲 攝學生正在設計獅頭的圖案紋樣。 鄭仲 攝佛山鐵軍小學的學生製作的小獅頭作品。 鄭仲 攝每周三的下午4:30都是鐵軍小學非遺獅頭藝術班的扎獅頭課。
  • 要想成為「獅子」,年紀輕輕的他們經歷了這些…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獅子」背後是舞獅者無數次的練習,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努力。練習上千次才能成為「獅子」「鏘咚鏘,鏘咚鏘咚鏘咚鏘……」記者來到玉林眉山醒獅隊的訓練場時,兩名隊員正在練習舞醒獅,玉林眉山醒獅隊是一支有著20多年歷史的隊伍,由40多人組成,隊員年齡從5歲到70歲不等,因共同愛好舞獅而聚在一起。
  • 扎獅頭 傳技藝
    2月9日,周嘉欣(右)和母親黎婉珍在一起展示紮好的獅頭。  廣東佛山的黎家自清代道光年間開始扎獅頭,是佛山唯一五代扎獅頭從未間斷的家族。今年53歲的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項目(彩扎)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小隨母學藝,傳授獅頭扎作技藝至今。「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1300多個步驟。」黎婉珍說,面對複雜的製作工序,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獅頭製作技藝。為傳承這一技藝,原本在一所小學教書的女兒周嘉欣開始嘗試與母親黎婉珍學習扎獅頭,並積極參與佛山獅頭的傳承工作。
  • 跨界新梗 你真的知道「獅子頭」是什麼意思嘛?
    近日,某知名博主靈魂發問:「說到獅子頭,你最先想到什麼?」微博截圖NO.1 十足吃貨型 所佔比例:90%本是一個簡單的問答題,大部分網友卻自覺改成了選擇題。關於「獅子頭」是清蒸還是紅燒成為新一輪南北方習俗大PK。
  • 金魚家族-獅子頭金魚
    形態特徵獅子頭金魚與虎頭金魚最大也最明顯的區別是獅子頭金魚有背鰭而虎頭沒有,獅頭金魚身體短壯,頭頂肉瘤厚厚凸起,鰓蓋上有肉瘤,正面看呈方形,草莓狀。特別發達,從頭頂一直包向兩頰,眼與嘴均陷於肉內,酷似一頭威風凜凜的雄獅,有健壯美感,故名「獅子頭」。
  • 每一隻獅子裡面都有靈魂
    ,兩個人搭配做出像獅子一樣的動作,一人在前方掌握頭部一人在後方掌握尾端,在舞動的同時伴著銅鑼鼓聲,有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拿著長棍,棍上帶著繡球來引逗獅子,這種活動就叫做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舞獅子常見於過年等歡慶時刻。
  • 彩扎(遂溪獅頭)
    遂溪獅頭製作時選材講究、工序獨特、手法細膩、技藝傳統。製作的材料以輕軟柔韌的竹、韌紙、綢緞、羊毛、兔毛與各色絨毛為主。有選竹篾、扎骨架、撲紙、彩繪、縫布、配飾和點睛等工序。其中,扎制獅頭要先扎制圈框,並用竹篾片以「十」字形用韌紙繃粘紮成拱穹頂,確定獅頭大小的基本形狀;之後,在獅頭頂上用竹篾片繃扎獅角,再依次繃扎眼眶、獅鼻、獅口與下頷、獅耳,完善獅頭五官部位,獅頭整體框架結構方可成形。
  • 以前的人都喜歡家門口放一對獅子!家門口放獅子的原因原來是它!
    1、獅子宜放在西北方這是因為獅子一是從西域傳入中國,所以西北方是它最活躍的地方,佔了地利;二是因為獅子屬乾卦,居西北方,五行屬金,故此獅子(尤其是銅獅或是金獅)擺放在西北方,最能發揮它的功效。同時西方也適合擺放獅子。2、獅子宜配搭成雙擺放獅子宜一雌一雄搭配成雙為宜。
  • 糖球會獅王爭霸賽上演 去年女獅頭今年"打醬油"
    ②17歲的女獅頭張怡茹向觀眾展示舞獅技藝。   ③張怡茹上屆爭霸賽大展身手。(資料圖片)   「今年糖球會的獅王爭霸賽太刺激了,『黑張飛』獅子帶領的驍勇隊又是第一!」3月2日恰逢周六,又碰上一個大晴天,讓進入倒計時的糖球會當天吸引遊客42萬人次。當天下午1點半,第二屆齊魯獅王爭霸賽決賽在海雲廣場上演。
  • 新娘結婚當天為自己舞獅,舉起獅頭那一刻,帥爆了
    新娘結婚當天為自己舞獅 舉起獅頭那一刻 帥爆了 小粉獅子,好可愛啊,眼睛一眨一眨~~不過結婚當天很累耶,還要舞獅子,怪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