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彩獅扎作傳承難:工藝繁瑣僅獅頭就1300道工序

2021-01-08 中華網文化頻道
    

    在廣州,逢年過節、新店開張慶典,總能在喧天鑼鼓聲中看見醒獅表演,市民觀看醒獅表演時,或許並沒留意到這些獅頭從何而來。其實在廣州所舞之獅,多為南獅,即「醒獅」,源於佛山。而聞名遐邇的佛山彩獅扎作,由於工藝繁瑣、市場需求等原因,其傳統扎作技藝後繼乏力,隨時面臨失傳的危險。

    獅頭扎藝

    特點:獅頭造型生動傳神,顏色鮮豔美觀,製作精巧堅固

    創新:藝人在獅頭上加上拳(頭)角、(竹)筍角、鰲魚角等,外形醒目,有「佛山醒獅」之稱

    名聲:黎家獅歷史悠久,徐克拍攝《獅王爭霸》制定專用獅頭

    價格:佛山獅頭市場價1000元左右,特別定製版獅頭達到每個三四千元

    記者手記

    上世紀90年代,香港導演徐克拍攝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曾風靡一時,而影片中舞動的獅頭更是一道奪目的風景,不僅威武、華麗,更有噴火、暗箭等利器,掩藏在顧盼的眼輝中,讓南派舞獅因電影一炮而紅。

    歷史上,廣東人特別是佛山人有著濃厚的舞獅傳統,就算到了今天,佛山市每年還會舉行「獅王爭霸」舞獅大賽,邀請佛山和海內外的實力獅隊來參賽,而觀賞獅隊比賽也成了佛山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在舞獅人的閃轉騰挪間,獅子的千姿百態得以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然而,市民觀看精彩的獅隊表演時,或許並沒留意到這些獅頭是從何而來,他們又是通過怎樣的製作程序,最終才能得以展現在大眾面前。

    追溯歷史,佛山獅頭的扎作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顏色鮮豔美觀,製作精巧堅固。佛山獅頭的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後面還有細腮和9隻細翅。

    作為南獅的代表,佛山獅頭具有鮮明藝術特色,是我國唯一出口國外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獅頭」品種,遠銷東南亞、歐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聞名遐邇的佛山彩獅扎作,由於工藝繁瑣、市場需求等多種原因,其傳統扎作技藝與眾多傳統手工藝一樣,後繼乏力,隨時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如何讓佛山獅頭製作走下去,成為佛山獅頭手扎藝人最擔憂的問題。

    (實習生熊穎婕對本專題亦有貢獻)

    趙志友

    扎獅頭最難的地方在於造型,給了尺寸要會看,還要根據自己的審美來做,有些尺寸一樣,但是形狀不一樣的就要靠自己的審美,獅頭的形狀,每一個口,鼻子都要扎出來。」

    ——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 黎婉珍

    相傳明朝初年,佛山出現了一隻獨角怪獸。怪獸四處踐踏莊稼,使大家無安寧之日。後來有人想出一個辦法,就是用竹篾、紙、布等材料模仿百獸之王的獅子,然後塗上各種斑駁圖案。當怪獸出沒時,群眾就舞起獅頭,又鑼鼓震天,最終把怪獸嚇跑了。

    從那時起民間就視獅頭有驅邪鎮妖之功,預報吉祥之意,每逢喜慶節日、新店開張,舞獅就成為一種不可少的儀式。自此民間出現了不少扎作獅頭的藝人,佛山獅成為南方獅的代表,而黎家獅又成為佛山獅的代表。

    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

    在佛山禪城區人民路近思裡,有一間專門扎作獅頭的工作室,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的扎獅頭工作室。

    1月20日清晨,佛山下起了冰冷的小雨,記者來到這間不大不小的扎獅頭工作室。走進扎獅頭工作室,主人黎婉珍和女兒正在有條不紊地趕著扎作一個新的獅頭。

    放眼看去,工作室的天花和壁櫃裡擺滿了各種形狀各異、大小不一、色彩斑斕的獅頭,有彩色的劉備獅、紅黑色的關公獅,還有黑白色的張飛獅。有的已經是成品,有的還是半成品,還有部分展示在樣品櫃的樣品。

    由於臨近年關,客戶訂了不少獅頭,黎婉珍為了完成訂單,這段時間比較忙。記者來訪時,她一邊扎獅頭,一邊為記者講解獅頭的製作過程。

    黎婉珍對記者介紹,佛山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先用竹篾、紗紙為主料扎出獅胚;再用紗紙、紗綢為原料撲獅,一般裡外蓋三層紗紙,中間夾以紗綢把獅胚糊起來;寫即用油彩上色,勾畫花紋;最後組裝時,要用可活動的連接裝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裝上,以便這些部位能自由開合。

    「獅頭要高要圓,看起來霸氣」

    黎婉珍說,扎獅頭時,師傅首先要將獅頭的底框做好,獅頭大小由底框口和後圍決定。「獅頭的大小有很多,常用標準有二號、三號、四號、五號,號數越大獅頭尺寸越大。大人常用二號、三號,但具體要看舞獅人的體格而定。」

    獅頭大小定好後,扎獅師傅會用30根左右的大竹篾,剖成數百根小竹篾,根據獅頭的形狀,一點一點地紮成獅頭的形狀。「我們把獅頭的骨架撐起來,獅頭額頭要高、要圓,這樣看起來就有霸氣。」黎婉珍說,獅頭的內部空間要夠寬,在裡面舞獅才有足夠的位置走動,來拉動機關控制獅子的眼睛和耳朵。

    而寫獅,是用顏料畫出獅頭的樣子,這也是獅頭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們平時看到的獅頭顏色和形態,就是根據三國人物劉關張作為題材而畫的。彩獅就是劉備獅,紅黑獅是關公獅,黑白獅就是張飛獅。再配上傳統的花紋,如唐草紋、草尾紋、豬鼻雲、額頭雲等。當然也有師傅根據個人需要而創新的花紋,火紋和刀紋等。黎婉珍說,寫獅的時候筆畫大小要適中,顏色要鮮豔,一定要表達劉關張的仁、忠、勇的個性品質。

    上樁表演的獅頭比地面舞獅要輕

    舞獅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在地面上的傳統舞獅,另一種則是上木樁和上架的競技性表演。為了適應不同風格的表演,獅頭的重量也會有所不同,傳統的地面舞獅表演,獅頭重量七斤到十斤都有,而上樁需要攀爬和跳躍的舞獅表演,則只能用四到五斤的獅頭,「這樣舞獅就會比較靈活輕便」。而黎婉珍會根據客戶的需要,製作出重量不同的獅頭。

    由於扎獅頭是純手工製作,製作一個獅頭,從扎到裝,最快也要耗時一個星期,最久要一個多月。黎婉珍說,「扎獅頭最難的地方在於造型,給了尺寸要會看,還要根據自己的審美來做,有些尺寸一樣,但是形狀不一樣的就要靠自己的審美,獅頭的形狀,每一個口,鼻子都要扎出來。」

    別看一個獅頭並不大,但是要把一個獅子頭扎出來,黎婉珍告訴記者,這要經過1300多個工序才能完成。而要將四道工序分解下來學習,學徒要想每一道工序都學精,每道工序都要學差不多兩年時間。

    獅頭除了舞獅,還用於鎮館和收藏

    獅頭紮好以後,自然要銷售出去,黎婉珍介紹,她的工作室一般都不會留很多獅頭,紮好後就會賣出去。這些獅頭的購買者,主要是國內一些武館、獅隊、店鋪和收藏者。還有一些來自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的華人聚居地。他們一般是用來舞獅或者鎮館之用,還有一些是慕名黎家獅而來專門收藏的。

    在佛山的市場上,普通的獅頭一般均價在1000元左右,而黎家獅因為歷史悠久,獅形醒目,堅固耐用,有一定的口碑和名氣,價格一般在2000元左右,一些特別定製的獅頭則達到三四千元。

相關焦點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舞獅以佛山最為有名,因為清末有一位大師黃飛鴻將舞獅發揚光大。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他的名號在佛山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每次去表演都是從這訂購獅頭。
  • 扎獅頭 傳技藝
    2月9日,周嘉欣(右)和母親黎婉珍在一起展示紮好的獅頭。  廣東佛山的黎家自清代道光年間開始扎獅頭,是佛山唯一五代扎獅頭從未間斷的家族。今年53歲的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項目(彩扎)代表性傳承人」。她自小隨母學藝,傳授獅頭扎作技藝至今。「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1300多個步驟。」黎婉珍說,面對複雜的製作工序,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獅頭製作技藝。為傳承這一技藝,原本在一所小學教書的女兒周嘉欣開始嘗試與母親黎婉珍學習扎獅頭,並積極參與佛山獅頭的傳承工作。
  • 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伴著坊內淡淡的木竹味,手作工藝傳承人葉競循講述了這裡有關一家三代人對獅頭扎作、獅鼓製作的堅守和傳承。扎獅數十載,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葉競循,顏峰村本地人,熟悉他的街坊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四牛」。獅鼓工藝製作是四牛的祖傳手藝,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就精通醒獅用品的各項製作。
  • 《非凡匠心》再現黃飛鴻獅王風採張國立滿手是傷熬夜扎獅頭
    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廣東醒獅中的「獅頭」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周「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非凡匠心》中,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帶著自己的好友——裘派京劇藝術嫡傳人裘繼戎來到佛山。張國立師承黎家獅,潛心學扎獅頭;裘繼戎拜師比麟堂,挑戰高難度梅花樁,兩人一路拜師學藝坎坷不斷,最終練就鐵血傲骨,以身追尋南派醒獅文化。張國立感嘆:「扎獅頭是錄製《非凡匠心》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學藝。」
  • 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說起佛山,影視裡的黃飛鴻舞著獅頭與人對打的場面便是歷歷在目。作為佛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的自強不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獅頭也成為佛山的文化名片。2019年12月18日,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一生的獅頭扎作上畫上句號。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堅守手藝人的虔誠19日,「佛山黎家獅」微信公眾號發出訃告稱,終生致力於佛山獅頭扎作傳承和發展的黎偉先生於18日下午在佛山病逝。得知消息的佛山文化界無不為之扼腕嘆息:「又走了一位大師。」佛山非遺中心主任關宏心情非常沉重,她說,「這是佛山非遺傳承極大的損失。」黎偉是帶著一生的手藝離世的。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彩扎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一種仿真藝術,也是綜合性的 手工藝術品。早在唐代,彩扎就開始盛行,匠人們用竹備篾子作骨架,通過藝人巧妙的構思和嫻熟的技藝,可以扎製成各種飛禽走獸、名山古剎和廣為流傳的戲曲故事。到了宋代,彩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2008年,彩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楊華峰 攝佛山獅頭是廣東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8年,佛山獅頭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黎家獅作為佛山扎作獅頭的翹楚,獅頭威猛、醒目,有著明牙震利、眉精眼大、口闊帶笑的特點,深受中外客商喜愛。徐克導演名作《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獅頭正是出自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之手。
  • 南派舞獅彩扎傳人:我為「黃飛鴻」扎獅頭(圖)
    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老頭,卻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扎(佛山獅頭)唯一的「代表性傳承人」。  「黎家獅」製作分四大工序,能承重100多斤不變形  據傳明初,佛山就視獅頭有驅邪鎮妖之功,預報吉祥之意。舞獅逐漸興盛,獅頭扎作也成為一個專門行當。黎偉家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從未間斷的家族。
  • 「獅」「拳」「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原標題:一「獅」一「拳」一「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新華社廣州12月2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田建川)在一間40平方米不到的屋子裡,大大小小的獅頭或掛或擺,虎虎生威,讓這個略顯簡陋的房間充滿了精氣神。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解碼嶺南醒獅精神百年傳承
    獅頭扎作:堅守傳統,果敢創新  光鮮亮麗的獅頭這麼好看,自然少不了大量的人工去製作啦。從扎作、撲紙、寫色、裝配到最終成型,看似簡單的四個步驟,快的一兩個星期,複雜一點的甚至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其中最難的一道工序就是扎獅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核心技術」,選材、編制、定型,考驗的那都是手藝人實實在在的經驗。
  • 舞獅頭製作藝人苦練20年 一天扎三個獅頭(圖)
    白雲區扎作舞獅頭老師傅堅守傳統工藝 但後繼無人令絕技日漸沒落  在廣州一遇到喜慶節事,便能看到舞獅活動,其中做工精緻、花色繁複的舞獅頭格外搶眼。廣州白雲區舞獅頭扎作歷史悠久,傳統作坊裡的老師傅還在堅守代代傳承的扎作技藝,但由於面臨後繼人才匱乏難題,這門精巧的技藝日漸沒落了。
  • 探尋醒獅扎作手工藝人:年輕工人難以堅持
    探尋醒獅扎作手工藝人:年輕工人難以堅持
  • 傳承傳統文化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原標題: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課堂上,歐琦輝教學生們所扎的獅頭是佛山傳承了幾百年的黎家獅。 鄭仲 攝學生正在設計獅頭的圖案紋樣。 鄭仲 攝佛山鐵軍小學的學生製作的小獅頭作品。 鄭仲 攝每周三的下午4:30都是鐵軍小學非遺獅頭藝術班的扎獅頭課。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彩扎(遂溪獅頭)
    遂溪獅頭製作時選材講究、工序獨特、手法細膩、技藝傳統。製作的材料以輕軟柔韌的竹、韌紙、綢緞、羊毛、兔毛與各色絨毛為主。有選竹篾、扎骨架、撲紙、彩繪、縫布、配飾和點睛等工序。其中,扎制獅頭要先扎制圈框,並用竹篾片以「十」字形用韌紙繃粘紮成拱穹頂,確定獅頭大小的基本形狀;之後,在獅頭頂上用竹篾片繃扎獅角,再依次繃扎眼眶、獅鼻、獅口與下頷、獅耳,完善獅頭五官部位,獅頭整體框架結構方可成形。
  • 非遺廣東|「誇張浪漫」——佛山獅頭彩扎
    彩扎是一種普遍流行於南北各地的傳統民間工藝,它與祭祀、節慶、遊藝等民俗活動密不可分,經過不斷的衍生發展,在民間形成巨大的影響力。由於各地風俗和物產不同,風格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北方彩扎粗獷豪放,對比強烈;南方彩扎文秀細膩,活潑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