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髮製作之手扎工藝,真一根根純手工製作!手工藝人太不容易了
假髮製作之手扎工藝,真一根根純手工製作!手工藝人太不容易了 2020-11-24 11:57 來源:酷皮士補發造型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早在唐代,彩扎就開始盛行,匠人們用竹備篾子作骨架,通過藝人巧妙的構思和嫻熟的技藝,可以扎製成各種飛禽走獸、名山古剎和廣為流傳的戲曲故事。到了宋代,彩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2008年,彩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一代醒獅展推廣傳統文化
時代廣場於新年期間舉辦「一代醒獅」展覽至三月五日,藉此推廣及傳承中國傳統舞獅文化,讓大眾能了解舞獅的意義及保育本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羅安記叱?舞獅界 昨日,展覽舉行開幕禮,馬來西亞獅頭扎作師傅林明國(老夫子),以及本地師傅姜偉忠、姜偉池等出席,介紹此次展出的二十五隻醒獅。展覽亦同時展出舞獅樂器、傳統獅劇表演、傳統獅頭扎作工藝等。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9年12月初,黎偉剛剛協助拍完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的搶救性記錄片,為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
手工藝人創作銀版年畫,將綿竹年畫鏨刻上銀器
現在,他已經熟練掌握了這些技巧,還把這些技巧傳授給工人。16歲開始學習20多年積累,成為手工藝人今年39歲的楊勇出生在孝德鎮金星村一個普通農家。楊勇介紹,16歲初中畢業後,他便到新市鎮跟隨表哥學習銀器加工,憑著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便掌握了製作銀器的技巧。經過長期的積累,他也從一名學徒成長為一名嫻熟的手工藝人。
-
直擊醒獅隊訓練!要想成為「獅子」,年紀輕輕的他們經歷了這些…
說到舞獅,人們都會把它與「喜慶」、「熱鬧」聯繫到一起,逢年過節或是大型活動中,都會邀請醒獅團隊前來助興。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獅子」背後是舞獅者無數次的練習,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努力。練習上千次才能成為「獅子」「鏘咚鏘,鏘咚鏘咚鏘咚鏘……」記者來到玉林眉山醒獅隊的訓練場時,兩名隊員正在練習舞醒獅,玉林眉山醒獅隊是一支有著20多年歷史的隊伍,由40多人組成,隊員年齡從5歲到70歲不等,因共同愛好舞獅而聚在一起。在人們的印象中,舞獅者普遍是男性,而眉山醒獅隊中有4名10多歲的女孩。
-
舞獅頭製作藝人苦練20年 一天扎三個獅頭(圖)
白雲區扎作舞獅頭老師傅堅守傳統工藝 但後繼無人令絕技日漸沒落 在廣州一遇到喜慶節事,便能看到舞獅活動,其中做工精緻、花色繁複的舞獅頭格外搶眼。廣州白雲區舞獅頭扎作歷史悠久,傳統作坊裡的老師傅還在堅守代代傳承的扎作技藝,但由於面臨後繼人才匱乏難題,這門精巧的技藝日漸沒落了。
-
解碼嶺南醒獅精神百年傳承
南獅則以擬人化臉譜為特徵,頭上扎有一隻角,會眨眼張嘴,動作生猛,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所以又稱為醒獅,舞的是嶺南精氣神,流傳的是英豪們一脈相傳的自強精神。 黎家獅從清朝道光年間就開始做這個行當,扎作手藝從未間斷,代表的不僅是嶺南的傳統手藝,更有嶺南人的精氣神。 「有的人仗義,像關公,有的人勇猛,像張飛,有的人正義,像劉備。南獅也如是。」同為黎家獅第五代傳人,黎偉之妹黎婉珍介紹說。
-
《非凡匠心》遭遇最難任務 張國立扎「獅王」耗盡電池
上周日北京衛視《非凡匠心》來到黃飛鴻故裡——廣東佛山,「匠心體驗引領人」張國立和他的小友、裘派京劇藝術的嫡傳人裘繼戎,一個學扎獅,一個學醒獅,用兩份技藝奉獻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醒獅表演,兩代匠人的「非凡匠心」在凜凜獅威、錚錚傲骨中致敬中華武魂!
-
新時代大國玉雕《醒獅騰龍》全球首發
9月6日,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華誕暨新時代大國玉雕《醒獅騰龍》全球首發儀式在京隆重召開。;每尊《醒獅騰龍》都贈送一枚《和平醒獅》印章,個性化專屬印文獨一無二,彰顯尊貴身份。
-
佛山彩獅扎作傳承難:工藝繁瑣僅獅頭就1300道工序
在廣州,逢年過節、新店開張慶典,總能在喧天鑼鼓聲中看見醒獅表演,市民觀看醒獅表演時,或許並沒留意到這些獅頭從何而來。其實在廣州所舞之獅,多為南獅,即「醒獅」,源於佛山。
-
探尋佛山獨有的「三星獅」舞獅文化
而對於這座武術之鄉來說,除了武術外還有醒獅這個讓人喜聞樂見的載體。每逢過年期間,滿城的鑼鼓聲也成了佛山人對「年味」的獨有記憶。沈湜攝影大多數80後的一代人,對於舞獅的印象更多來源於黃飛鴻系列電影《獅王爭霸》。在電影中,舞動的獅頭不僅威武、華麗,更有噴火、暗箭等利器。一時間,南派舞獅因這部電影一炮而紅,佛山醒獅也因這部電影名聲大噪。
-
莆田城廂區環衛工人辦趣味賽 兩分鐘紮好掃帚
環衛工人正在扎掃帚東南網10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盛鍾 文/圖)10月25日下午,我省第19個環衛工人節來臨前夕,一場別開生面的環衛工人趣味運動會在莆田城廂區鳳凰山環衛公司舉行,上百名環衛工人聚在一起進行趣味比賽,推箱到位、扎掃帚、擲飛鏢、拔河等這些平時在大街小巷忙碌的一線環衛工人以這樣的方式,慶祝屬於自己的節日。
-
「我奮鬥 我幸福」米達力汗:傳承木器製作的手工藝人
在哈巴河縣薩爾布拉克鎮加郎阿什村,有一名專門從事木器製作的手工藝人,他能用木頭製成木盆、木桶、木碗、木床等家居用品,提起他製作的東西,大家都讚不絕口。他就是哈薩克族木匠——米達力汗·艾希肯。
-
《非凡匠心》再現黃飛鴻獅王風採 張國立扎獅頭輕傷不下火線
23年前,徐克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風靡一時,片中舞動的獅頭威武華麗,讓「南派醒獅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廣東醒獅中的「獅頭」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周「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非凡匠心》中,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帶著自己的好友——裘派京劇藝術嫡傳人裘繼戎來到佛山。張國立師承黎家獅,潛心學扎獅頭;裘繼戎拜師比麟堂,挑戰高難度梅花樁,兩人一路拜師學藝坎坷不斷,最終練就鐵血傲骨,以身追尋南派醒獅文化。張國立感嘆:「扎獅頭是錄製《非凡匠心》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學藝。」
-
南派舞獅彩扎傳人:我為「黃飛鴻」扎獅頭(圖)
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老頭,卻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扎(佛山獅頭)唯一的「代表性傳承人」。 「黎家獅」製作分四大工序,能承重100多斤不變形 據傳明初,佛山就視獅頭有驅邪鎮妖之功,預報吉祥之意。舞獅逐漸興盛,獅頭扎作也成為一個專門行當。黎偉家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從未間斷的家族。
-
《非凡匠心》再現黃飛鴻獅王風採張國立滿手是傷熬夜扎獅頭
23年前,徐克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風靡一時,片中舞動的獅頭威武華麗,讓「南派醒獅」一炮而紅。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廣東醒獅中的「獅頭」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周「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非凡匠心》中,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帶著自己的好友——裘派京劇藝術嫡傳人裘繼戎來到佛山。張國立師承黎家獅,潛心學扎獅頭;裘繼戎拜師比麟堂,挑戰高難度梅花樁,兩人一路拜師學藝坎坷不斷,最終練就鐵血傲骨,以身追尋南派醒獅文化。張國立感嘆:「扎獅頭是錄製《非凡匠心》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學藝。」
-
南濱路環衛工人技能「大比武」 3分鐘紮好一把掃帚
記者 郭旭 攝(記者 方嬌)日前,區環衛處南岸環衛服務公司在南濱路開展了環衛工人技能大比拼活動,50餘名環衛工人在綑紮掃把、道路衝灑、機械清掃等清掃保潔和機械作業競賽中,紛紛拿出了看家本領,展示了環衛工人嫻熟的環衛作業技能。記者在現場看到,最麻利的環衛工,3分鐘就能紮好一把掃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