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pick的"黎家獅"了解一下!解碼嶺南醒獅精神百年傳承

2020-12-05 金羊網

  《解碼嶺南文化》紀錄片:第三集 黎家醒獅,今日上線!

文/羊城派記者 林清清 楊利鵬

  對於中國節日,很多人都有種誤解,覺得咱們過節只不過是為了找個理由吃各種好吃的東西~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中秋吃月餅……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太年輕了~除了吃,咱們還有各種節慶方式啊,舞獅了解一下!

  作為逢年過節和喜事慶典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沒睇過舞獅,不算叫過節噢~

就像湯圓南甜北鹹一樣,中國舞獅,也分為南北兩派。

  北獅以真獅為模,風格寫實,舞的是一個威猛莊嚴。

  南獅則以擬人化臉譜為特徵,頭上扎有一隻角,會眨眼張嘴,動作生猛,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所以又稱為醒獅,舞的是嶺南精氣神,流傳的是英豪們一脈相傳的自強精神。

  ▼點擊視頻,

  一起通過黎家醒獅,

  探索嶺南一脈

  南獅上的民俗密碼

  南獅民俗:你所不知道的「三國密碼」

  小時候愛看武打片,尤其喜歡黃飛鴻,而無論哪一版的黃飛鴻電影,都或多或少帶有舞獅的元素。在電影《獅王爭霸》裡舞動的就是一頭來自廣東佛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家獅」。

  「黃飛鴻出身佛山,覺得我們黎家獅很厲害,經過店鋪都要點頭致意。黃飛鴻在那個年代代表著中國人自信、自強的精神。」 73歲的黎家獅第五代傳人、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黎偉驕傲地對羊城派記者說道。

  「到了今天,無論國內海外,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獅,有舞獅的地方,就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黎家獅從清朝道光年間就開始做這個行當,扎作手藝從未間斷,代表的不僅是嶺南的傳統手藝,更有嶺南人的精氣神。

  「有的人仗義,像關公,有的人勇猛,像張飛,有的人正義,像劉備。南獅也如是。」同為黎家獅第五代傳人,黎偉之妹黎婉珍介紹說。

  傳統南獅獅頭以三國的人物作為題材,運用戲劇裡面的面譜做底色,再配上不同的花紋來塑造不同的英雄形象,不但顏值高,還很有型!

  黑白的張飛獅、紅黑的關公獅、彩色的劉備獅……一個個神採飛揚的獅頭既傳承了傳統文化,也豐富了獅頭的內涵和精神。

  不同的獅頭,常常也會用作不同的場合,開公司用黃獅,寓意財源滾滾來;開商鋪用紅獅,代表著生意紅紅火火;而黑獅勇猛威武,所以常常用來進行比武鬥獅。因此黑獅就獨得一代宗師黃飛鴻「恩寵」。

  獅頭扎作:堅守傳統,果敢創新

  光鮮亮麗的獅頭這麼好看,自然少不了大量的人工去製作啦。從扎作、撲紙、寫色、裝配到最終成型,看似簡單的四個步驟,快的一兩個星期,複雜一點的甚至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其中最難的一道工序就是扎獅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核心技術」,選材、編制、定型,考驗的那都是手藝人實實在在的經驗。

  「做獅頭是覺得它很有靈氣,所以做的時候我們會更加用心去做,將它的獅頭精神都做出來。」「2008年被評為省級傳承人之後,知道自己責任重大,要把這門手藝傳承給下一代。」

  代代相傳的榮耀,一生積累的心得,匠人與匠心,就這樣在獅頭阡陌縱橫的竹條中得到傳承,也有了對下一代的期盼。

  扎制工藝的精細,從另一個角度也意味著繼承難度之大。扎獅頭手藝可以說是易學難精,一旦手藝不過關,扎出個Hello kitty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傳承:百年技藝 新式傳承

  要想完整地繼承扎作南獅手藝的精髓,就一定要有很好的耐性和濃厚的興趣。

  黎家獅第六代傳人周嘉欣從18歲就開始學做獅頭,在她看來,把百年扎獅手藝傳承下去,不僅僅是一份興趣和職業,更是一種責任。

  平日全職在工作室進行扎作之餘,更兼顧將黎家獅扎作,傳播普及教學的職責,鼓勵孩子們用創新的眼睛去發現獅頭的生命力。在教小朋友們畫獅頭時,周嘉欣會從基本的獅頭起源、獅頭的做法、獅頭的寓意去教給孩子,讓他們從一張白紙開始了解。

  最好的繼承是創新,當現代科技邂逅百年傳統手工,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黎師傅的唯一女弟子歐琦輝老師,為了讓嶺南傳統獅藝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她不僅讓自己的學生從小就接觸傳統獅藝文化,培養他們的興趣,還希望通過3D列印技術來呈現佛山獅頭原原本本的樣子,用現代思維和百年傳統手工相結合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們來快速認識非遺,從而變成傳統獅藝文化的忠實粉絲。

  「傳統的東西千萬不能丟,我們要繼承,甚至要做得更加精美。師傅當年做了許多創新的東西,適應當下,我也要做一些創新,適應現在的當下。」 歐琦輝說,「當非遺的東西只有有一天不叫非遺了,它才能成功。」

  百年扎獅手藝,千年醒獅精神,連接著同根同源的血脈,也述說著敢為人先的奮鬥傳奇。如果有一天你經過一間扎獅手藝人的店鋪的時候,記得給他點個讚哦~(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派

  責編|呂航

編輯:

相關焦點

  • 致敬經典 尋歸故裡 《黃飛鴻之獅魂覺醒》攜「黎家獅」守護非遺文化
    經營獅頭製作生產的作坊店鋪有十多家,以黎祥新、黎祥泰、黎祥興三家最有名,人稱「黎家獅」。而現今,這位「黎家獅」的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與女兒周嘉欣,仍然在廣東佛山禪城區的一個街邊小店中,使用著百年傳承的技藝,安靜的扎做著精緻的「黎家獅頭」。在電影《黃飛鴻之獅王覺醒》中,青年飛鴻參加比賽時所使用的白色獅頭,其原型正式「黎家獅」的白金獅頭。
  • 《非凡匠心》再現黃飛鴻獅王風採張國立滿手是傷熬夜扎獅頭
    23年前,徐克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風靡一時,片中舞動的獅頭威武華麗,讓「南派醒獅」一炮而紅。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廣東醒獅中的「獅頭」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周「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非凡匠心》中,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帶著自己的好友——裘派京劇藝術嫡傳人裘繼戎來到佛山。張國立師承黎家獅,潛心學扎獅頭;裘繼戎拜師比麟堂,挑戰高難度梅花樁,兩人一路拜師學藝坎坷不斷,最終練就鐵血傲骨,以身追尋南派醒獅文化。張國立感嘆:「扎獅頭是錄製《非凡匠心》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學藝。」
  • 《非凡匠心》再現黃飛鴻獅王風採 張國立扎獅頭輕傷不下火線
    》風靡一時,片中舞動的獅頭威武華麗,讓「南派醒獅」一炮而紅。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廣東醒獅中的「獅頭」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周「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非凡匠心》中,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帶著自己的好友——裘派京劇藝術嫡傳人裘繼戎來到佛山。張國立師承黎家獅,潛心學扎獅頭;裘繼戎拜師比麟堂,挑戰高難度梅花樁,兩人一路拜師學藝坎坷不斷,最終練就鐵血傲骨,以身追尋南派醒獅文化。張國立感嘆:「扎獅頭是錄製《非凡匠心》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學藝。」
  • 「獅」「拳」「麼乜」 中國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黎嘉欣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技藝,還有精益求精和堅守己任的工匠精神。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黎家獅」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的家族。在佛山,「黎家獅」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上世紀90年代,導演徐克拍攝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電影中所用的很多獅頭就是出自黎婉珍之手。
  • 一代宗師的「舞」、「醫」、「武」,佛山無影腳黃飛鴻
    因為無影腳聲名遠揚,而黃飛鴻作為佛山本土人,自然把一座城推向全世界。從此成了佛山的名片,蜚聲海內外。佛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龍舟龍獅文化名城 。是粵劇的發源地,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崇文尚武彰顯佛山精神。佛山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即使現代城市高速發展,佛山也是非常宜居的。
  • 讓嶺南文化符號「動」起來
    「共建文化遺產遊徑,一方面能使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另一方面也將推動文化與旅遊的融合,增強灣區文化的影響力,豐富灣區的人文精神內涵。」曹勁說,將大灣區內的文化遺產用不同主題線路串聯起來,會產生合力塑造更大的價值。
  • 南派舞獅彩扎傳人:我為「黃飛鴻」扎獅頭(圖)
    本報記者 賀林平攝  製圖:蔡華偉  18年前,一部《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黎偉說,「黎家獅」有1300多個扎點,跟其他彩扎獅頭相比是最多的,所以才這麼牢固。  1993年,《獅王爭霸》上映,片中那些威風凜凜、多姿多彩的醒獅,均出自「黎家獅」。當時,小獅頭在佛山做好後直接拉到北京片場,大獅頭則在佛山做個大概,再拉到北京去由黎偉和黎婉珍組裝。
  • 新時代大國玉雕《醒獅騰龍》全球首發
    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文化界以傳承千年的非遺玉雕技藝打造出新時代大國玉雕《醒獅騰龍》向黨的盛事獻禮,它既是對偉大歷史的見證,優勢對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輝煌成就的銘記。」他認為,以龍獅元素為主體造型,以玉璽形制藝術再造,彰顯了中國人的精神傳承,並讚譽《醒獅騰龍》是獻禮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精品之作,是歷史、文化和藝術相融合的史詩級巨作!
  • 一代醒獅展推廣傳統文化
    時代廣場於新年期間舉辦「一代醒獅」展覽至三月五日,藉此推廣及傳承中國傳統舞獅文化,讓大眾能了解舞獅的意義及保育本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羅安記叱?舞獅界  昨日,展覽舉行開幕禮,馬來西亞獅頭扎作師傅林明國(老夫子),以及本地師傅姜偉忠、姜偉池等出席,介紹此次展出的二十五隻醒獅。展覽亦同時展出舞獅樂器、傳統獅劇表演、傳統獅頭扎作工藝等。
  • 佛山彩獅扎作傳承難:工藝繁瑣僅獅頭就1300道工序
    在廣州,逢年過節、新店開張慶典,總能在喧天鑼鼓聲中看見醒獅表演,市民觀看醒獅表演時,或許並沒留意到這些獅頭從何而來。其實在廣州所舞之獅,多為南獅,即「醒獅」,源於佛山。
  • 1949-1968:《黃飛鴻》開啟香港功夫片潮流(二)
    由於嶺南素來尚武之風盛行,不僅孕育了大量的武術人才,更有黃飛鴻、方世玉、蘇乞兒之類傳奇人物的民間傳說流行於世。五十年代香港功夫片中比較突出的作品《廣東十虎屠龍記》、《方世玉肉搏洪熙官》、《方世玉與胡惠乾》、《鐵馬騮別傳大結局》等,均是根據當時在坊間盛傳的小說改編而成的。
  • 1949-1968:《黃飛鴻》開啟香港功夫片潮流(全文)
    由於嶺南素來尚武之風盛行,不僅孕育了大量的武術人才,更有黃飛鴻、方世玉、蘇乞兒之類傳奇人物的民間傳說流行於世。五十年代香港功夫片中比較突出的作品《廣東十虎屠龍記》、《方世玉肉搏洪熙官》、《方世玉與胡惠乾》、《鐵馬騮別傳大結局》等,均是根據當時在坊間盛傳的小說改編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