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嶺南文化》紀錄片:第三集 黎家醒獅,今日上線!
文/羊城派記者 林清清 楊利鵬
對於中國節日,很多人都有種誤解,覺得咱們過節只不過是為了找個理由吃各種好吃的東西~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中秋吃月餅……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太年輕了~除了吃,咱們還有各種節慶方式啊,舞獅了解一下!
作為逢年過節和喜事慶典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沒睇過舞獅,不算叫過節噢~
就像湯圓南甜北鹹一樣,中國舞獅,也分為南北兩派。
北獅以真獅為模,風格寫實,舞的是一個威猛莊嚴。
南獅則以擬人化臉譜為特徵,頭上扎有一隻角,會眨眼張嘴,動作生猛,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所以又稱為醒獅,舞的是嶺南精氣神,流傳的是英豪們一脈相傳的自強精神。
▼點擊視頻,
一起通過黎家醒獅,
探索嶺南一脈
南獅上的民俗密碼
南獅民俗:你所不知道的「三國密碼」
小時候愛看武打片,尤其喜歡黃飛鴻,而無論哪一版的黃飛鴻電影,都或多或少帶有舞獅的元素。在電影《獅王爭霸》裡舞動的就是一頭來自廣東佛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家獅」。
「黃飛鴻出身佛山,覺得我們黎家獅很厲害,經過店鋪都要點頭致意。黃飛鴻在那個年代代表著中國人自信、自強的精神。」 73歲的黎家獅第五代傳人、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黎偉驕傲地對羊城派記者說道。
「到了今天,無論國內海外,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獅,有舞獅的地方,就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黎家獅從清朝道光年間就開始做這個行當,扎作手藝從未間斷,代表的不僅是嶺南的傳統手藝,更有嶺南人的精氣神。
「有的人仗義,像關公,有的人勇猛,像張飛,有的人正義,像劉備。南獅也如是。」同為黎家獅第五代傳人,黎偉之妹黎婉珍介紹說。
傳統南獅獅頭以三國的人物作為題材,運用戲劇裡面的面譜做底色,再配上不同的花紋來塑造不同的英雄形象,不但顏值高,還很有型!
黑白的張飛獅、紅黑的關公獅、彩色的劉備獅……一個個神採飛揚的獅頭既傳承了傳統文化,也豐富了獅頭的內涵和精神。
不同的獅頭,常常也會用作不同的場合,開公司用黃獅,寓意財源滾滾來;開商鋪用紅獅,代表著生意紅紅火火;而黑獅勇猛威武,所以常常用來進行比武鬥獅。因此黑獅就獨得一代宗師黃飛鴻「恩寵」。
獅頭扎作:堅守傳統,果敢創新
光鮮亮麗的獅頭這麼好看,自然少不了大量的人工去製作啦。從扎作、撲紙、寫色、裝配到最終成型,看似簡單的四個步驟,快的一兩個星期,複雜一點的甚至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其中最難的一道工序就是扎獅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核心技術」,選材、編制、定型,考驗的那都是手藝人實實在在的經驗。
「做獅頭是覺得它很有靈氣,所以做的時候我們會更加用心去做,將它的獅頭精神都做出來。」「2008年被評為省級傳承人之後,知道自己責任重大,要把這門手藝傳承給下一代。」
代代相傳的榮耀,一生積累的心得,匠人與匠心,就這樣在獅頭阡陌縱橫的竹條中得到傳承,也有了對下一代的期盼。
扎制工藝的精細,從另一個角度也意味著繼承難度之大。扎獅頭手藝可以說是易學難精,一旦手藝不過關,扎出個Hello kitty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傳承:百年技藝 新式傳承
要想完整地繼承扎作南獅手藝的精髓,就一定要有很好的耐性和濃厚的興趣。
黎家獅第六代傳人周嘉欣從18歲就開始學做獅頭,在她看來,把百年扎獅手藝傳承下去,不僅僅是一份興趣和職業,更是一種責任。
平日全職在工作室進行扎作之餘,更兼顧將黎家獅扎作,傳播普及教學的職責,鼓勵孩子們用創新的眼睛去發現獅頭的生命力。在教小朋友們畫獅頭時,周嘉欣會從基本的獅頭起源、獅頭的做法、獅頭的寓意去教給孩子,讓他們從一張白紙開始了解。
最好的繼承是創新,當現代科技邂逅百年傳統手工,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黎師傅的唯一女弟子歐琦輝老師,為了讓嶺南傳統獅藝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她不僅讓自己的學生從小就接觸傳統獅藝文化,培養他們的興趣,還希望通過3D列印技術來呈現佛山獅頭原原本本的樣子,用現代思維和百年傳統手工相結合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們來快速認識非遺,從而變成傳統獅藝文化的忠實粉絲。
「傳統的東西千萬不能丟,我們要繼承,甚至要做得更加精美。師傅當年做了許多創新的東西,適應當下,我也要做一些創新,適應現在的當下。」 歐琦輝說,「當非遺的東西只有有一天不叫非遺了,它才能成功。」
百年扎獅手藝,千年醒獅精神,連接著同根同源的血脈,也述說著敢為人先的奮鬥傳奇。如果有一天你經過一間扎獅手藝人的店鋪的時候,記得給他點個讚哦~(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派
責編|呂航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