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第一部《黃飛鴻》誕生至今,香港功夫片已經走過了六十年的漫長歲月,但對於功夫片的起源,電影史學界並無定論,而「八爺」袁和平的一番話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是《黃飛鴻》電影帶起了功夫片潮流,功夫片是從黃飛鴻開始的。」
香港功夫片的源頭是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片集。
網易娛樂獨家專稿(文/宇文翮) 隨著《葉問》等功夫片最近一兩年在內地取得的火爆票房,沉寂多年的香港功夫片又出現了再次復興的勁頭。在之後的一年裡《葉問2》、《葉問前傳》、《功夫·詠春》和《一代宗師》相繼開機,香港影壇掀起了一股"葉問熱"。今年2月更有功夫片的三位領軍人物袁和平、成龍與甄子丹分別推出新作《蘇乞兒》、《大兵小將》和《錦衣衛》。如此高的產量,不禁讓人回想起昔日功夫片的全盛年代。
從1949年第一部《黃飛鴻》誕生至今,香港功夫片已經走過了六十年的漫長歲月,在這六十年的歲月裡,湧現出了無數的「高手」,他們分別在不同的年代幾度引領潮流,或開創歷史,或將功夫片從低谷推向高峰,使這一類型自始至終佳作不斷,甚至成為香港電影在世界影壇上的一個代名詞。但對於功夫片的起源,電影史學界並無定論,而「八爺」袁和平的一番話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是《黃飛鴻》電影帶起了功夫片潮流,功夫片是從黃飛鴻開始的。」
功夫片與武俠片的區別:一個拳腳,一個刀劍
其實,說起功夫片,就不能不提武俠片。這兩種類型很難嚴格的區分開來,因為血緣上的近親性使得功夫片的浮浮沉沉同武俠片始終呈現一種此消彼長和水乳交融的狀態。但香港研究界對此有一個並不算嚴謹卻很實用的劃分:一般而言,武俠片的背景均為古代,以表現刀劍技擊為主要特徵;而功夫片則多為近現代背景,表現也以拳腳動作為主。
如果這樣的表述讓你覺得太抽象的話,那麼著名武術指導袁和平的解釋就通俗多了:「武俠片可以天馬行空,可以用鋼絲飛得很高,在空中打幾個鏡頭才下地,而且什麼掌風啊、劍氣都可以用。功夫片就不行,真的要一拳一腳功夫對功夫。你怎麼打我,我怎麼破你,怎麼再打回你,是另外一種格調,拳拳到肉的感覺。」而另一位香港的著名武術指導、「七小福」之一的元華也說:「功夫跟武俠的分別就是,武俠都是兵器多一點,拳腳少一點;功夫片兵器的少一點,拳腳的多一點。」
發展篇:從1到75部 《黃飛鴻》風行銀幕20年
風格篇:南拳北腿混雜功夫拳拳到肉
人物篇:關德興,石堅、任燕、曹達華、劉湛
劉家良專訪:《黃飛鴻》沒拍之前都是假打
劉家輝專訪: 關德興是我的偶像
早期的神怪武俠片毫無真實感可言。
第一部《黃飛鴻》開拍時劇組合影,中間是導演胡鵬。
發展篇:從1到75部 《黃飛鴻》風行銀幕20年
我們現在回望功夫片所走過的六十年歲月,這一類型之所以能夠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生根發芽並發展壯大,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一個結果。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除了工農兵電影之外,商業片幾乎在大陸絕跡。這也就導致了舊上海的許多知名武俠片導演、演員如任彭年、鄔麗珠、王元龍等人紛紛南下香江,為香港電影的發展積蓄了必要的資金、人才力量以及先進的製作經驗。
緣起:神怪題材式微 報刊熱載黃飛鴻傳說
上世紀40年代末的香港武俠片大多是舊上海神怪武俠片題材的重新演繹,只不過由無聲變成了有聲,而且為了適應當地的觀眾,對白還用粵語。但當時的觀眾早已看膩了諸如此類的電影,對片中動輒口吐仙劍、騰雲駕霧的虛幻故事愈發失去了興趣。而且片中人物的服飾造型、武打動作均脫胎於舞臺京戲,刀來槍往,花拳繡腿,毫無真實感可言。長期模式化的生產使觀眾興趣減小,票房愈見低迷。片商為了挽回失去的觀眾不得不絞盡腦汁,尋求新的突破。
由於嶺南素來尚武之風盛行,不僅孕育了大量的武術人才,更有黃飛鴻、方世玉、蘇乞兒之類傳奇人物的民間傳說流行於世。五十年代香港功夫片中比較突出的作品《廣東十虎屠龍記》、《方世玉肉搏洪熙官》、《方世玉與胡惠乾》、《鐵馬騮別傳大結局》等,均是根據當時在坊間盛傳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黃飛鴻》系列更無需多言,據說當年有關黃飛鴻的小說最多的時候曾經在七份日報、晚報上刊載,嗅覺敏銳的電影人自然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開創:武館湊錢拍首部《黃飛鴻》 主角本屬意吳楚帆
1949年,導演胡鵬把粵劇名伶關德興從新加坡請回香港拍攝了歷史上的第一部黃飛鴻電影——《黃飛鴻正傳》(上下兩集,即《黃飛鴻鞭風滅燭》和《黃飛鴻火燒霸王莊》)。
關於第一部《黃飛鴻》的誕生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黃飛鴻的嫡傳弟子、香港著名的功夫片導演劉家良回憶,胡鵬拍攝第一部《黃飛鴻》的時候,因為當時電影公司的老闆都不懂黃飛鴻,沒人敢拍,最後是由很多武館湊錢才得以完成的。
在決定開拍《黃飛鴻》之初,主角本來是屬意著名演員吳楚帆的,但吳楚帆雖然演技一流卻沒有功夫根底。後來經過《黃飛鴻傳》的原作者朱愚齋、編劇吳嘯以及導演胡鵬商議,考慮到演員的扮相和功架,一致認為關德興才是最理想的人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關德興對功夫有較深的造詣。
當時關德興還在新加坡,他說只拍一部戲他不願意回香港,於是《黃飛鴻》一拍就是四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該片一改以往北派舞臺式的武打表演,將南派「硬橋硬馬」的真功夫搬上了銀幕,一時間全港鬨動,武林中人亦熱烈捧場。功夫明星劉家輝就說,自己後來之所以會走上習武的道路,就是因為小時候每個周末都去看《黃飛鴻》電影,而關德興就是他的偶像。
成就:一年最多拍26部 總數破金氏世界紀錄
《黃飛鴻正傳》的成功引得系列影片跟風而出,其他導演如王天林、凌雲、羅志雄等紛紛跟風而上,胡鵬本人更是不甘落後,帶領著他的「胡家班」不斷創作出有關黃飛鴻的新故事。僅1956年一年便有26部《黃飛鴻》電影問世,而那一年也被人戲稱為「黃飛鴻年」。至1970年,《黃飛鴻》片集總共拍了75部之多。七十年代之後,該系列稍有減產,但關於黃飛鴻的故事依然層出不窮。到了1997年徐克拍《黃飛鴻之西域雄獅》的時候,該系列已經以近百部的成績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成為世界影壇的一個奇蹟。
(01)1949《黃飛鴻傳上集之鞭風滅燭》
(02)1949《黃飛鴻傳下集之火燒霸王莊》
(03)1950《黃飛鴻傳第三集:血戰流花橋》
(04)1950《黃飛鴻傳第四集:梁寬歸天》
(05)1951《黃飛鴻傳大結局》
(06)1953《黃飛鴻一棍伏三霸》
(07)1953《黃飛鴻義救海幢寺(上集)》
(08)1953《黃飛鴻義救海幢寺(下集大結局)》
(09)1954《黃飛鴻初試無影腳》
(10)1954《黃飛鴻與林世榮》
(11)1955《黃飛鴻正傳》
(12)1955《續黃飛鴻傳》
(13)1955《黃飛鴻花地搶炮》
(14)1955《黃飛鴻威震四牌樓》
(15)1955《黃飛鴻長堤殲霸》
(16)1956《黃飛鴻擂臺比武》
(17)1956《黃飛鴻大鬧佛山》
(18)1956《黃飛鴻火燒大沙頭》
(19)1956《黃飛鴻花艇風雲》
(20)1956《黃飛鴻大戰雙門底》
(21)1956《黃飛鴻大鬧花燈》
(22)1956《黃飛鴻七獅會金龍》
(23)1956《黃飛鴻獨臂鬥五龍》
(24)1956《黃飛鴻三戲女鏢師》
(25)1956《黃飛鴻義救龍母廟》
(26)1956《黃飛鴻七鬥火麒麟》
(27)1956《黃飛鴻怒吞十二獅》
(28)1956《黃飛鴻伏二虎》
(29)1956《黃飛鴻醒獅會麒麟》
(30)1956《黃飛鴻鐵雞鬥蜈蚣》
(31)1956《黃飛鴻龍舟奪錦》
(32)1956《黃飛鴻水底三擒蘇鼠廉》
(33)1956《黃飛鴻沙面伏神犬》
(34)1956《黃飛鴻橫掃小北江》
(35)1956《黃飛鴻紅船殲霸》
(36)1956《黃飛鴻義救賣魚燦》
(37)1956《黃飛鴻觀音山雪恨》
(38)1956《黃飛鴻天后廟進香》
(39)1956《黃飛鴻官山大賀壽》
(40)1956《黃飛鴻古寺救情僧》
(41)1957《黃飛鴻河南浴血戰》
(42)1957《胭脂馬三鬥黃飛鴻》
(43)1957《黃飛鴻夜探黑龍山》
(44)1957《黃飛鴻獅王爭霸》
(45)1957《黃飛鴻喋血馬鞍山》
(46)1957《黃飛鴻大破飛刀黨》
(47)1957《黃飛鴻血濺姑婆屋》
(48)1957《黃飛鴻二龍爭珠》
(49)1958《黃飛鴻五毒鬥雙龍》
(50)1958《黃飛鴻龍爭虎鬥》
(51)1958《黃飛鴻大破金鐘罩》
(52)1958《黃飛鴻西關搶新娘》
(53)1958《黃飛鴻大鬧鳳凰崗》
(54)1958《黃飛鴻擂臺鬥五虎》
(55)1958《黃飛鴻大破馬家莊》
(56)1958《黃飛鴻夫妻除三害》
(57)1958《黃飛鴻鐵雞鬥神鷹》
(58)1958《黃飛鴻虎穴救梁寬》
(59)1959《黃飛鴻義貫彩虹橋》
(60)1959《黃飛鴻被困黑地獄》
(61)1959《黃飛鴻戲棚伏虎》
(62)1960《黃飛鴻擂臺爭霸戰》
(63)1960《猩猩王大戰黃飛鴻》
(64)1960《黃飛鴻大破五虎陣》
(65)1967《黃飛鴻虎爪會群英》
(66)1968《黃飛鴻威震五羊城》
(67)1968《黃飛鴻醒獅獨霸梅花椿》
(68)1968《黃飛鴻醉打八金剛》
(69)1968《黃飛鴻肉搏黑霸王》
(70)1968《黃飛鴻拳王爭霸》
(71)1968《黃飛鴻巧奪鯊魚青》
(72)1969《黃飛鴻神威伏三煞》
(73)1969《黃飛鴻虎鶴鬥五狼》
(74)1969《黃飛鴻浴血硫磺谷》
(75)1970《黃飛鴻勇破烈火陣》
(76)1973《黃飛鴻》
(77)1974《黃飛鴻少林拳》
(78)1974《黃飛鴻義取丁財炮》
(79)1976《陸阿採與黃飛鴻》
(80)1978《醉拳》
(81)1979《林世榮》
(82)1980《黃飛鴻與鬼腳七》
(83)1991《黃飛鴻》
(84)1992《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
(85)1992《黃飛鴻笑傳》
(86)1992《黃飛鴻系列之一代宗師》
(87)1993《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
(88)1993《黃飛鴻對黃飛鴻》
(89)1993《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
(90)1993《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
(91)1993《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
(92)1993《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
(93)1993《蘇乞兒》
(94)1994《醉拳2》
(95)1994《醉拳3》
(96)1994《黃飛鴻之五龍城殲霸》
(97)1997《黃飛鴻之西域雄獅》
功夫片與武俠片的區別
風格篇:南拳北腿混雜功夫拳拳到肉
人物篇:關德興,石堅、任燕、曹達華、劉湛
劉家良專訪:《黃飛鴻》沒拍之前都是假打
劉家輝專訪: 關德興是我的偶像
視頻:舊版《黃飛鴻》關德興大戰石堅片段
風格篇:南拳北腿混雜功夫拳拳到肉
早期以《黃飛鴻》電影為代表的功夫片,無論在藝術還是技術上都說不上有多高的水準。動作場面雖然力圖脫離超體能的神怪武功和表演式的舞臺動作,講究真功實打,但還沒有完全過渡到以南拳為主的表現時期,有些高難度動作如武師由高空翻跟頭跳下來,依然是北派的舞臺化表演。打鬥也基本靠演員自己發揮,鏡頭只是作簡單的紀錄,並無任何調度上的技巧。電影《五毒》的武術指導、詠春拳的宗師梁挺曾在回憶中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以前粵語長片的時代,一個鏡頭,一個遠景,關德興和那個石堅,一路打打打,打了十五分鐘,直到導演說,夠了就停機。」石堅也說,那時設計動作就是會武術的演員自己設計,大家來試一試,你怎麼打我怎麼躲。而演員受落後的片場條件限制,也往往不能盡展所長。
《黃飛鴻》電影縱然場面設計與拍攝比較生硬,但功夫卻式式俱備,拳拳到肉,是展示真功夫的重要影片。那些真功夫雖然現在看上去凌亂不堪,卻對香港電影的視覺習慣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而最早的那些武行後來都散入不同領域的功夫電影之中,或成為導演、武指,或成為功夫明星,對香港功夫片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後來的功夫片大家,有不少都是那個時候熬過來的。
功夫片與武俠片的區別
發展篇:從1到75部 《黃飛鴻》風行銀幕20年風格篇
人物篇:關德興,石堅、任燕、曹達華、劉湛
劉家良專訪:《黃飛鴻》沒拍之前都是假打
劉家輝專訪: 關德興是我的偶像
關德興的形象幾乎與黃飛鴻劃上了等號。
人物篇
劉家輝說過:「在五六十年代,整個東南亞都為黃飛鴻這個人物瘋狂。所以除了《黃飛鴻》那種片,就沒有其他的片敢挑戰,在電影上創作一個英雄出來跟黃飛鴻去對比。那時候只有一些神怪的武俠片,沒有很傳統的國術片。」因此,那時功夫片的班底也相對固定,比如關德興、石堅、任燕、劉湛、曹達華等等,都經常在《黃飛鴻》片集中扮演同樣的角色,而影片的導演則大多數都由胡鵬擔任。
關德興:被人叫做「黃師傅」
在黃飛鴻的家鄉廣東佛山設立的黃飛鴻紀念館內,有一個展覽室專為一個演員而設立,他就是關德興。從1949年第一部《黃飛鴻》電影誕生到80年代,關德興總共參演了77部,不僅創造了金氏世界紀錄,更是幾乎和黃飛鴻劃上了等號,甚至走在路上或在餐廳裡都會被人叫做「黃師傅」。
關德興一生酷愛武術,先習洪拳,後練「白鶴派」,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一招「神鞭」絕技。據說一丈之外,點燃十來支蠟燭,舉鞭揮去,可依次將燭火熄滅,百發百中。他與胡鵬合作的首部《黃飛鴻》電影《鞭風滅燭》就將這一絕技搬上了銀幕。這種真功夫表演不僅增強了影像的真實感,也使電影導演們開始主動思考如何利用電影手段提高功夫的表現力。《黃飛鴻》系列電影正是以這樣硬橋硬馬、真刀真槍的寫實風格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1996年6月,關德興逝世,享年91歲。
石堅演了一輩子壞人,江湖人稱「奸人堅」。
石堅:演了一輩子「奸人堅」
石堅是關德興一生的對手。他原名石容璋,1949年,他受導演胡鵬邀請拍攝《黃飛鴻傳》並飾演黃飛鴻對頭人的角色,從此奠定了「奸人堅」無人能夠替代的江湖地位。他的電影生涯多數時候都被委以擔當反派的重任,除了最經典的《黃飛鴻》之外,《如來神掌》中的天殘腳、《方世玉》裡的對頭人角色同樣膾炙人口。而他最為現在觀眾所熟知的角色當屬李小龍的電影《龍爭虎鬥》中的大反派「韓先生」。他的知名度絲毫不亞於關德興,且一樣很受歡迎。1993年,石堅正式退出影壇,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為專為其度身訂造的電影《奸人世家》。1996年,石堅獲得首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終身成就獎。2009年6月3日,石堅去世,享年96歲。
任燕在大部分《黃飛鴻》片集中擔任女主角。
任燕:《黃飛鴻》的女主角
任燕出自武術世家,其父任雨田被稱為「中國第一個武術指導」。兄弟任大官、任細官(即後來的任世官)一前一後都是響噹噹的武打明星。她自己也同樣了得,是五六十年代當紅的功夫女星,五十年代中後期的《黃飛鴻》大部分是她做女主角,但角色並不固定,叫蘇小紅、張玉儀之類的。
曹達華常在《黃飛鴻》中演梁寬。
曹達華:專演惹是生非的梁寬
曹達華是香港著名粵語電影演員,有「影壇鐵漢」之稱。他因為經常在粵語長片裡擔任「探長」及如來神掌中的龍劍飛的角色而為人所熟悉,因而被稱為「華探長」或「曹探長」。也因在電影中多演別人的師兄,如《黃飛鴻》中專門飾演喜歡惹是生非的大弟子梁寬,所以也有人稱他為「師兄」。
劉湛是劉家良的父親,在《黃飛鴻》中常演自己的師傅林世榮。
劉湛:常演自己的師傅豬肉榮
劉湛是香港著名的武術指導,也是劉家良、劉家榮和劉家輝的父親。他從小便師從名武術家林世榮,因而可以算作是洪拳一代宗師黃飛鴻的嫡傳弟子。五十年代起,他便在《黃飛鴻》電影裡擔任武術指導,還時常在片中扮演自己的師傅林世榮。據其子劉家良回憶,劉湛的功夫相當了得,通常一個人打二三十個根本不在話下。
歷史上真實的黃飛鴻的一生非常坎坷。
歷史上的黃飛鴻:一代宗師命運坎坷
歷史上真實的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1847年生於佛山,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著名的「廣東十虎」之一。黃麒英辭世後,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其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已任,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複之弊病。他的功夫剛柔並用,長短兼施,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東南亞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
但他一生顛沛流離、坎坷困厄,駕鶴西去的時候,後人甚至無力殯葬,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其妻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攜黃飛鴻的兩個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49年《黃飛鴻傳》開拍,莫桂蘭還曾在片中客串了一個角色。
碰巧他弟子的弟子朱愚齋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他用《黃飛鴻別傳》一書對自己的師祖進行了一次精彩的藝術加工,而這也成為後來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一系列黃飛鴻形象的起源。
功夫片與武俠片的區別
發展篇:從1到75部 《黃飛鴻》風行銀幕20年風格篇
風格篇:南拳北腿混雜功夫拳拳到肉
劉家良專訪:《黃飛鴻》沒拍之前都是假打
劉家輝專訪: 關德興是我的偶像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