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9 15: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走進位於獅山大圃顏峰村深處一間工作坊,顏色繽紛、款式各異的獅頭有致擺放;獅頭形態活現,或憨或機靈,這樣低調的工坊正是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佛鶴獅頭扎作工藝傳習所的所在地。
伴著坊內淡淡的木竹味,手作工藝傳承人葉競循講述了這裡有關一家三代人對獅頭扎作、獅鼓製作的堅守和傳承。
扎獅數十載,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葉競循,顏峰村本地人,熟悉他的街坊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四牛」。獅鼓工藝製作是四牛的祖傳手藝,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就精通醒獅用品的各項製作。後來,這項手藝也順理成章地傳到了四牛這輩。
上世紀七十年代,四牛開始在父親的感染下接觸扎獅工藝,一晃眼便是數十載,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一生都撲在獅頭上了。」每每說起獅頭,四牛總是雙眼發亮,饒有興味,也正是這份熱愛讓他堅守至今。
四牛介紹,獅頭有佛裝獅和鶴裝獅之分。90年代初。他以佛裝獅參加舞獅比賽,發現佛裝獅不如鶴裝獅靈活,便把獅頭改良,開發出兼具佛裝獅和鶴裝獅特點的新品種:佛鶴獅。亦因此,如今工作坊對外銷售的多為改良後佛鶴獅頭了。
扎作、撲布、繪色、裝獅,雖然扎作獅頭總的來說只有四道工序,但單是扎作就要耗上四牛師傅一天的時間,砂紙抹上漿糊,把一根根細竹條捆起來,足足上百個連接點,正正考驗著手工人的耐性和匠心。
「先把砂紙用漿糊黏在已扎作好的獅頭上,再鋪一層棉質的『蚊帳布』,最後再上一層砂紙。」這便是撲布工序,待風乾後,獅頭已初見模樣。
而獅頭的紋路則體現著舞獅表演時的角色特徵。「不同的人物性格,獅頭紋路也不一樣」四牛師傅介紹說。獅頭的顏色、款式會根據客戶需求定製,每一筆都有所寓意。
由於四牛早已成為南海區內小有名氣的獅藝製作高手,訂單絡繹不絕,四牛獅頭的銷售不僅覆蓋國內各個省份,甚至更遠銷至海外,回頭客不斷。店面幾乎少有現成的存貨,如需購買要提前預定。
醒獅文化除了獅頭,也離不開獅鼓。獅鼓的製作,四牛同樣擅長。挑木、打麩、摸皮、埋板、抹灰、落竹、打釘、貼布、上色……經過十幾道繁複的工序,一個獅鼓才算是基本完成了。
「好的獅鼓鼓聲可震撼人心,增強士氣」,為了保證獅鼓有好的音色,四牛從牛皮、木材的選料到製作,皆是親力親為,步步匠心。
翻閱南海縣誌,早有記載:「舞獅在縣內有深厚群眾基礎,南獅源於南海」。南海的獅頭扎作和獅被制繡業早在多年前就盛極一時,別具地方特色。近年,佛鶴獅頭扎作技藝更被列入南海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但繁瑣的工藝致使完成一個獅頭的扎作往往需耗費數日時間,一個新手要紮成一頭獅也需學習一年半載,亦正因如此,對扎獅感興趣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以前顏峰很多戶人家都在做獅,慢慢地,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出闖蕩,現在只剩下我們家是做獅的了。」四牛回憶道。
但對於四牛而言,堅守至今,扎獅或許更像是一種責任。近來,他更走進顏峰小學開設義教班,教授學生扎獅頭工藝,正如他所說,「希望讓越來越多後輩對扎作獅頭產生興趣」,讓這份榮耀和傳統技藝都得以延續並發揚……
做人如扎獅,骨架要紮實,正因為有像四牛師傅這樣紮實樸素的手藝人,傳統才得以保留。一項非遺,來自不易,獅山大圃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而傳統手藝更多的是需要傳承,而非懷念,我們期待,在歷史長河推移的過程中,獅頭扎作工藝在新一代傳承人的不懈堅持和追求下,繼續發光發熱。
來源:佛山新聞網黎思嘉、麥思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