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2020-12-05 澎湃新聞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2019-06-19 15: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走進位於獅山大圃顏峰村深處一間工作坊,顏色繽紛、款式各異的獅頭有致擺放;獅頭形態活現,或憨或機靈,這樣低調的工坊正是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佛鶴獅頭扎作工藝傳習所的所在地。

伴著坊內淡淡的木竹味,手作工藝傳承人葉競循講述了這裡有關一家三代人對獅頭扎作、獅鼓製作的堅守和傳承。

扎獅數十載,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

葉競循,顏峰村本地人,熟悉他的街坊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四牛」。獅鼓工藝製作是四牛的祖傳手藝,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就精通醒獅用品的各項製作。後來,這項手藝也順理成章地傳到了四牛這輩。

上世紀七十年代,四牛開始在父親的感染下接觸扎獅工藝,一晃眼便是數十載,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一生都撲在獅頭上了。」每每說起獅頭,四牛總是雙眼發亮,饒有興味,也正是這份熱愛讓他堅守至今。

四牛介紹,獅頭有佛裝獅和鶴裝獅之分。90年代初。他以佛裝獅參加舞獅比賽,發現佛裝獅不如鶴裝獅靈活,便把獅頭改良,開發出兼具佛裝獅和鶴裝獅特點的新品種:佛鶴獅。亦因此,如今工作坊對外銷售的多為改良後佛鶴獅頭了。

扎作、撲布、繪色、裝獅,雖然扎作獅頭總的來說只有四道工序,但單是扎作就要耗上四牛師傅一天的時間,砂紙抹上漿糊,把一根根細竹條捆起來,足足上百個連接點,正正考驗著手工人的耐性和匠心。

「先把砂紙用漿糊黏在已扎作好的獅頭上,再鋪一層棉質的『蚊帳布』,最後再上一層砂紙。」這便是撲布工序,待風乾後,獅頭已初見模樣。

而獅頭的紋路則體現著舞獅表演時的角色特徵。「不同的人物性格,獅頭紋路也不一樣」四牛師傅介紹說。獅頭的顏色、款式會根據客戶需求定製,每一筆都有所寓意。

由於四牛早已成為南海區內小有名氣的獅藝製作高手,訂單絡繹不絕,四牛獅頭的銷售不僅覆蓋國內各個省份,甚至更遠銷至海外,回頭客不斷。店面幾乎少有現成的存貨,如需購買要提前預定。

醒獅文化除了獅頭,也離不開獅鼓。獅鼓的製作,四牛同樣擅長。挑木、打麩、摸皮、埋板、抹灰、落竹、打釘、貼布、上色……經過十幾道繁複的工序,一個獅鼓才算是基本完成了。

「好的獅鼓鼓聲可震撼人心,增強士氣」,為了保證獅鼓有好的音色,四牛從牛皮、木材的選料到製作,皆是親力親為,步步匠心。

不吝言傳身教 只為傳承百年手藝

翻閱南海縣誌,早有記載:「舞獅在縣內有深厚群眾基礎,南獅源於南海」。南海的獅頭扎作和獅被制繡業早在多年前就盛極一時,別具地方特色。近年,佛鶴獅頭扎作技藝更被列入南海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但繁瑣的工藝致使完成一個獅頭的扎作往往需耗費數日時間,一個新手要紮成一頭獅也需學習一年半載,亦正因如此,對扎獅感興趣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以前顏峰很多戶人家都在做獅,慢慢地,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出闖蕩,現在只剩下我們家是做獅的了。」四牛回憶道。

但對於四牛而言,堅守至今,扎獅或許更像是一種責任。近來,他更走進顏峰小學開設義教班,教授學生扎獅頭工藝,正如他所說,「希望讓越來越多後輩對扎作獅頭產生興趣」,讓這份榮耀和傳統技藝都得以延續並發揚……

編者手記

做人如扎獅,骨架要紮實,正因為有像四牛師傅這樣紮實樸素的手藝人,傳統才得以保留。一項非遺,來自不易,獅山大圃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而傳統手藝更多的是需要傳承,而非懷念,我們期待,在歷史長河推移的過程中,獅頭扎作工藝在新一代傳承人的不懈堅持和追求下,繼續發光發熱。

來源:佛山新聞網黎思嘉、麥思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 《非凡匠心》再現黃飛鴻獅王風採 張國立扎獅頭輕傷不下火線
    23年前,徐克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風靡一時,片中舞動的獅頭威武華麗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廣東醒獅中的「獅頭」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周「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非凡匠心》中,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帶著自己的好友——裘派京劇藝術嫡傳人裘繼戎來到佛山。張國立師承黎家獅,潛心學扎獅頭;裘繼戎拜師比麟堂,挑戰高難度梅花樁,兩人一路拜師學藝坎坷不斷,最終練就鐵血傲骨,以身追尋南派醒獅文化。張國立感嘆:「扎獅頭是錄製《非凡匠心》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學藝。」
  • 《非凡匠心》再現黃飛鴻獅王風採張國立滿手是傷熬夜扎獅頭
    很多觀眾也許不知道,廣東醒獅中的「獅頭」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周「兩代匠心文化體驗類節目」《非凡匠心》中,匠心體驗引領者張國立帶著自己的好友——裘派京劇藝術嫡傳人裘繼戎來到佛山。張國立師承黎家獅,潛心學扎獅頭;裘繼戎拜師比麟堂,挑戰高難度梅花樁,兩人一路拜師學藝坎坷不斷,最終練就鐵血傲骨,以身追尋南派醒獅文化。張國立感嘆:「扎獅頭是錄製《非凡匠心》以來遇到的最難的一次學藝。」
  • 《非凡匠心》遭遇最難任務 張國立扎「獅王」耗盡電池
    上周日北京衛視《非凡匠心》來到黃飛鴻故裡——廣東佛山,「匠心體驗引領人」張國立和他的小友、裘派京劇藝術的嫡傳人裘繼戎,一個學扎獅,一個學醒獅,用兩份技藝奉獻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醒獅表演,兩代匠人的「非凡匠心」在凜凜獅威、錚錚傲骨中致敬中華武魂!
  • 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說起佛山,影視裡的黃飛鴻舞著獅頭與人對打的場面便是歷歷在目。作為佛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的自強不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獅頭也成為佛山的文化名片。2019年12月18日,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一生的獅頭扎作上畫上句號。
  • 世間好物皆有匠心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再度上新品讀中華工匠文化
    來源:時刻頭條世間好物皆有匠心,不論是從口傳到心授,還是從精湛技法到絕倫技藝,中國工匠精神始終貫穿在數千年時光中,歷久彌新又博大精深。《百家講壇》最新系列節目,就在酷我暢聽通過音頻來記錄背後的故事,在《好物有匠心》中品讀中華工匠文化。
  • 傳承傳統文化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歐琦輝現在的身份不僅是鐵軍小學的美術老師,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傳承人黎偉的大徒弟,也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編寫成小學生教材的第一人。自2012年,歐琦輝從師黎偉學習「扎獅頭」並且把它引進學校後,6年間,共有150名小學生學習了扎獅頭。去年開始,歐琦輝負責的黎偉獅頭工作室申報了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承辦的非遺進小學項目,並且從今年3月份開始,免費向鐵軍小學全校鋪開。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重慶:採耳姑娘李存林 留住手藝傳承匠心(5)
    新華社照片,重慶,2019年12月6日重慶:採耳姑娘李存林 留住手藝傳承匠心12月5日,採耳師李存林整理她的採耳專用工具。經過10多年的沉澱和努力,李存林的「三心耳藝」傳統採耳技藝被列入2019年重慶市兩江新區管委會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在李存林的「三心耳藝」採耳技藝中,可用的採耳工具有20多種,採耳工序分為10個步驟,取名為「絲絲入耳」「輕歌曼舞」「踏雪無痕」「天籟之音」等。
  • 南派舞獅彩扎傳人:我為「黃飛鴻」扎獅頭(圖)
    進門迎面,一座落地玻璃櫥窗,陳列著大大小小的工藝品,陶瓷的、塑料的、木製的,很多都是獅頭的造型;兩邊不大的牆面上,貼滿了彩扎獅頭的照片,客廳正中的大茶几上擺著兩個三尺見方、威武霸氣的大獅頭,襯得周圍四個用來擺玩的小獅頭精緻可愛。  主人黎偉,典型的廣東人,一口粵語,普通話講不出三句整話。矮矮瘦瘦的身材,套著老款的灰色外套和黑褲子,一大串鑰匙掛在腰間,走起路來叮噹作響。
  • 致敬經典 尋歸故裡 《黃飛鴻之獅魂覺醒》攜「黎家獅」守護非遺文化
    除了在影片上重新還原了舞獅爭霸的片段,《黃飛鴻之獅王覺醒》更是來到了黃飛鴻故裡廣東佛山,尋訪當年黃飛鴻先生曾使用過,徐克導演在《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電影中指定定製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黎家獅」。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他的名號在佛山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每次去表演都是從這訂購獅頭。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
  • 東莞:「龍獅專題展」立體展示本土龍獅文化 傳承發揚非遺
    現場進行的獅頭製作吸引了大批市民圍觀本次專題展覽以圖片、實物和視頻資料為主,分舞龍和舞獅兩部分,包括龍舞、醒獅舞、獅頭製作等現場演示和舞龍、舞獅道具等實物展示,力求立體展示本土龍獅文化的方方面面。  記者在現場看到,參展的龍獅分別進行了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觀賞。據介紹,專題展中有來自企石、大朗、石龍、石排以及長安的龍獅展出。其中,來自企石鎮上洞村的「草龍舞」尤為顯眼。
  • 「漢煨」堅守傳統煨湯手藝,守護武漢人老味道
    10月27日,人民網發布《人間煙火》最後一期專題,由「漢煨」匠心煨煮的武漢傳統湯餚——排骨藕湯,廣受網友關注!重拾武漢的煙火氣,升騰的爐火重燃希望緩慢升騰的爐火,包裹著武漢煙火重生的氣息,經歷過寒冬的痛,武漢正需要這爐炭火,重新燃起曾經有過的那些希望。香濃的藕湯端上桌,是一次次團聚邀約的情感傳遞,更是無數次情誼的暖暖分享。
  • 中國傳統文化——獅頭
    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獅頭經過千百年來的演變,不斷被誇張和美化,漸漸地變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象。
  • 小牧優品守護全民美好生活
    作為九牧集團旗下品牌,小牧優品傳承集團的品牌理念與文化,在技術、品質、品類上不斷突破創新,以「冠軍品質」重新定義市場標準。此次發布會上,林曉偉隆重發布小牧優品2020品牌戰略,從品質升級、品牌升級、智能終端升級、公益升級四個維度全面部署,為國民創造健康、安全的品質生活。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傳統手藝集體「賣萌」 觀瀾湖手藝工場開啟潮創手作文化周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文 韓墨/圖線條簡潔的小狗檯燈、憨態可掬的皮藝公仔、古靈精怪的軟貓「滾誕」、萌寵玻璃鑲嵌、傳統泥塑老虎……素以手作天堂著稱的觀瀾湖手藝工場裡,突然來了這麼一群萌物。11月22日,觀瀾湖手藝工場潮創手作文化周盛大開啟。
  • 千年文化IP X乳品新消費品牌,敦煌文化與認養一頭牛聯合打造品效共生
    一個超有網感的乳業新興品牌——「認養一頭牛」與千年超級文化IP——敦煌來了波聯名?事實上,敦煌作為千年文化超級IP,早在聯名上做過很多驚豔的跨界營銷。比如與良品鋪子跨界合作打造的中秋聯名禮盒,與亞馬遜重磅推出Kindle X 敦煌壁畫主題聯名禮盒裝等等,圈粉無數,屢屢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