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集體「賣萌」 觀瀾湖手藝工場開啟潮創手作文化周

2021-01-18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文 韓墨/圖

線條簡潔的小狗檯燈、憨態可掬的皮藝公仔、古靈精怪的軟貓「滾誕」、萌寵玻璃鑲嵌、傳統泥塑老虎……素以手作天堂著稱的觀瀾湖手藝工場裡,突然來了這麼一群萌物。11月22日,觀瀾湖手藝工場潮創手作文化周盛大開啟。涵蓋藝術展覽、公益沙龍、萌寵手作嘉年華等內容的10餘場精彩活動貫穿未來一周,讓傳統工藝與潮流文化密切結合。而將萌寵元素注入到手藝創作中,則為都市人群打造更有親和力的手作文化體驗。

潮創展品豐富 傳統手作集體「賣萌」

提起傳統手作,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各種民間手工藝品,這些作品雖然手工精巧,卻大多只能作為偶然欣賞的裝飾,與都市人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本次手藝工場展出的潮創手作作品,卻一改手作的傳統面貌,融合了都市生活的日常題材,例如熱帶雨林主題的大型紙藝裝置、藍染抱枕、彩繪帆布鞋、陶瓷彩繪胸針、手工玻璃果盤、木質拼樹脂剃鬚刀、萌寵玩具車、貓咪鑰匙包、軟陶汽車、粘土老虎、玻璃馬賽克動物拼貼、陶藝創意瓷器、金工潮款吊墜等等。放眼整個二廳展廳和12個工坊的潮款手作區,技藝依然是那些技藝,比如陶藝、軟陶、玻璃、金工、布藝、布藝、木藝、紙藝、皮藝等,作品面貌卻煥然一新,讓傳統手作有了現代靈魂。

觀瀾湖手藝工場總經理陳亞東表示:「本次手作文化周的主題是潮玩手作·創意生活,也就是要將手作與生活更好地連接起來,手作朝著時髦、潮流的方向去開發,人們不僅做得出,也能用得上,更喜歡用。」同時,他認為現在國潮風氣正在上揚,軟萌的氣質又非常具有療愈效果。「年輕人對傳統民族工藝的認同感正在不斷加深,中國風基本能帶動潮流風。做出來的作品會更有自信地擺在臺面,或是穿在身上。」

多場公益沙龍 大咖講解如何玩轉「潮創」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傳統手作能夠「潮」到什麼高度,觀瀾湖手藝工場特別邀請了3位藝術家開辦公益沙龍。衍紙藝術家陳建芳、雕塑家鄭中國、插畫家小新將先後來到手藝工場,與公眾分享作品。

衍紙工藝既有繪畫的色彩表達能力,又有雕塑的空間視覺效果,一直被看做是紙藝大家族中優雅的典範。陳建芳的作品色彩對比鮮明,雍容典雅,每幅作品都可謂美不勝收。鄭中國此次將帶來環保雕塑分享,廢舊的機械零件、塑料、邊角板材等雜物經過他手,即會被重塑為飛騰的駿馬、躍起的犍牛,還有可愛童稚氣的彈簧小貓小狗。插畫家小新將分享展示他那些元素多樣細節豐富,又充滿了奇特夢幻的作品。

文化周期間,為了呼應潮玩軟萌的主題,手藝工場還特邀藝術家侯康升舉辦一場「觀瀾湖X滾誕日記藝術回歸展」。畫展的主角「滾誕」是一隻曾經生活在觀瀾湖的貓,藝術家筆下姿態各異、神情多變的「滾誕」既展現了可愛的一面,也顯露了倔強、獨立的性格特質。侯康升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滾誕」系列作品本是疫情期間的遊戲之作,沒想到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他說:「貓咪的個性自我,我們常常說要勇敢做自己,喜歡貓咪就是喜歡理想中的另一個自己。」

如果說展覽中的專業作品上手門檻太高,那麼觀瀾湖手藝工場舉辦的4場手作公益活動就「接地氣」了很多。玻璃鑲嵌吊墜、玻璃鑲嵌果盤、萌寵泥塑、藍染四場活動將展現奇妙創意。這些活動均由手藝工場的手藝體驗師們免費講解,讓市民免費進行手作體驗。無論是非遺、獨立制表等大師工作室,還是不斷入駐創作展出的青年藝術家,都會在活動中為公眾拆解作品背後的巧思,讓市民親手體會到或炫彩或清新或童稚的手作樂趣。

180隻純種巴哥犬歡樂大聚會

捲曲的小尾巴,強壯的小短腿,齊刷刷皺著的眉頭仿佛在集體思考狗生……當180隻巴哥齊聚在觀瀾湖新城草坪上,可以想像那是怎樣的場景。22日下午,近400名寵物主攜自家的巴哥犬來了場大聯歡。都知道巴哥是種很魔性的狗狗,那擰巴在一起的五官,憂鬱的眼神,醜萌的氣質讓它經常佔據表情包素材庫。

此次活動中,主辦方安排了寵物訓練才藝表演,健康小課堂、賽跑、抗誘惑大比拼、才藝比拼、蹲起挑戰等公益和遊戲環節。藍天白雲青草地,灰白的巴哥們仿佛變成了羊群,人寵一片和諧歡騰。觀瀾湖新城的大部分餐廳都對寵物開放,鏟屎官和狗子們補充完能量之後,又跑去一街之隔的大地生態藝術園,一起搭乘摩天輪。參加活動的吳女士表示:「對於我家狗狗來說,能在人類的遊樂設施上自由玩耍,估計也是玩出了狗生新高度。」

相關焦點

  • 石龍鎮 「眨眼」麒麟匠心獨運 百年傳統手藝後繼有人
    麒麟製作手藝也得以傳承至今。位於東莞市石龍鎮中山西路附近的「熾華興」麒麟醒獅店就是東莞目前保留至今、為數不多的麒麟鋪老字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2007年,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入選東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據了解,石龍麒麟製作技藝以工藝精湛和產品耐用而聞名,石龍「熾華興」第三代製作人何滾流研製的「眨眼」麒麟更能讓麒麟舞起來生動傳神,活潑威武,被廣泛應用於大型舞麒麟表演比賽。
  • 把傳統手藝傳承下去-贛州全南,傳統手藝,白鐵器具-贛州頻道
    20多年來,劉道文憑著這門手藝,起早貪黑,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生意最好的時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幾乎家家都有白鐵皮製作的水桶、盆、壺等。可如今,塑料器具等便宜又漂亮,還有不鏽鋼材料的衝擊,白鐵器具的銷路大不如前。雖然如此,劉道文還是很樂觀,他說:「我現在會用白鐵皮做排氣管、煙囪,生意還好,大家都知道用白鐵皮手工製作的東西更能保證質量。」
  •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伴著坊內淡淡的木竹味,手作工藝傳承人葉競循講述了這裡有關一家三代人對獅頭扎作、獅鼓製作的堅守和傳承。扎獅數十載,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葉競循,顏峰村本地人,熟悉他的街坊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四牛」。獅鼓工藝製作是四牛的祖傳手藝,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就精通醒獅用品的各項製作。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 男生適合學什麼手藝 最吃香的男生十大手藝
    男生適合學什麼手藝,最吃香的男生十大手藝是什麼?現在各行各業都是人滿為患,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在某一領域裡在深度上下功夫,淺嘗輒止是賺不到錢的。無論幹哪一行,付不出辛苦都得不到收穫。
  • 從傳手藝到治白蟻 看本地文化機構如何「主動作為」搞創新
    打造「文化樞紐」 連通「設計與分發」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第二屆「博物館手藝傳習」研討會的主題是「傳播文化、傳習手藝」,主要就博物館手藝傳習的館校合作、傳播形式等話題展開探討。也即是說,這是一場旨在放大博物館的品牌效應,強化博物館與公眾聯繫的活動。近年的「博物館熱」讓許多人可能忘記了,就在短短的十多年前,國內的絕大多數博物館,還屬於相當「偏門」的景點。
  • 這門手藝越來越少見了!黃巖八旬老人編制竹椅63年
    峰丘村是個遠近聞名的「半山區」,這裡有著連綿的青山和茂林修竹,一直以來有著編制竹椅等竹製品的傳統。餘顯南老人與這門手藝結緣14歲那年,小學畢業不久的餘顯南開始隨父學起編制竹椅手藝。拿著這筆錢,餘顯南開心了好久,因為當時在生產大隊勞動了一天也掙不到2元錢,餘顯南感受到了靠手藝賺錢的樂趣。從那時起,他就一門心思靠著編制竹椅這個手藝謀生,一幹就是63年,從未間斷。至今,累計編制各種規格不一的竹椅超過10萬張。由於編制的竹椅美觀、精巧,堅固、耐用,除慕名前來訂購外,還銷往路橋、溫嶺等地,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 雕花手藝後繼乏人 老匠人林啟華的落寞
    「我其實並不想學這門手藝。」林啟華說。當年他是班裡的讀書尖子,一門心思想上學。可「文化大革命」讓他無書可念,父親又「威逼利誘」要他繼承手藝,他才無可奈何地斷了讀書的念頭,16歲起跟著父親學習雕花,把讀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  雕花並不是一門易學的手藝。在林啟華小小的工作檯上,單是不同形制的刻刀就達上百把之多,大大小小,用途各異。「別說掌握雕花技巧,學磨刀就花了我整整3年時間。」
  • 觀瀾湖內大跑「寵馬」,國慶長假嗨翻天
    觀瀾湖連續兩天舉辦了2019深圳寵物馬拉松運動會暨第三屆遛狗節。每天均有來自珠三角和港澳多地的100多隻寵物狗齊聚觀瀾湖,展開了一場樂趣橫生的運動技能大比拼。活動當天,主辦方精心安排了多項運動項目,重頭戲便是寵物馬拉松。這項比賽需要主人和寵物一起跑完,從觀瀾湖生態體育園主廣場跑到園區後山再繞回,全程長達2.8公裡。
  • 不可忘卻的中國十大傳統手藝
    中國傳統漆工藝曾經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三,木雕我國的木雕藝術源遠流長。木雕由於其應用及裝飾的範圍廣泛、表現形式的多樣以及雕刻的木材質地的不同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雕刻技法,分出了許多類型。那各式各樣的木雕工藝品既飽含中國的吉祥文化,又體現了極高的木雕藝術價值。人們不僅可以用來收藏,也是家中,辦公場所,或餐飲、飯店、休閒等公共場所極好的裝飾品。
  • 手藝男人的江湖主義:柴火、木頭、機車和舊家具
    手藝世界的多姿多彩依賴手藝人的傳承創新。在這份風景裡,有女子的溫婉和柔軟,也有男人的力量和堅毅呈現出別樣的精彩。3月新刊中,有這樣一群男人,他們或來自手藝世家,或半路出家,像極江湖中人,一腔熱血灑在手藝上,至此不悔入「武林」。歲月未能催促,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解讀屬於自己的手藝精神。
  • 河南老鄉靠手藝賺錢致富,《武媚娘傳奇》中不少道具是他們做
    當傳統的手藝遇見現代電商,市場就打開了。 如今,產品通過手機、電腦銷往全世界。【現狀】一根網線、一部手機就能辦公 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霍軍政說,霍莊村的社火戲劇文化,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村民收入主要以社火戲劇加工為主,現有戲劇加工戶300多家,社火加工戶100多家,有大型社火生產企業3家,從事社火戲劇加工戶數佔全村的80%。
  • 抖音「看見手藝」計劃,助力紫砂壺手藝人打造優質茶器品牌
    近日,抖音「看見手藝」計劃發布會在江西景德鎮溪川園區舉行。發布會上,抖音電商運營負責人木青宣布「看見手藝」計劃將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發揮抖音短視頻直播、電商的能力,通過流量扶持、費用優惠、官方培訓、專屬運營活動、直播基地服務等多項舉措,助力傳統手工藝的傳播發展,為民間傳統手藝人創造更多收入。
  • 傳統手藝:鬧市中拉臉毛,這是一門老手藝
    拉臉毛,也稱挽面,一門老手藝,現在很少有人聽說過了,在小吃街偶爾遇見到的一兩攤,也是一些老一輩的手藝人,年輕的拉臉毛手藝人沒有了,不是這門手藝多難,而是這門手藝已經沒有什麼市場了,都被現在的美容院給搶完了。做這門手藝的全部是一些婦女或者老奶奶,所以我們都稱她們為挽面娘。
  • 海陽籍名人:王曉燕——麵塑達人 玩出來的手藝
    詳情連結>>麵塑達人王曉燕:玩出來的手藝因為好玩,慢慢將興趣變成了手藝。現在她的麵塑手藝就是在小時候就打下了基礎。王曉燕說,自己這一代是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從上一輩繼承下來的手藝,再傳承到下一代。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個性潑辣的王熙鳳閉月羞花的楊貴妃……一件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麵塑令人嘆為觀止
  • 女生學個什麼手藝比較好呢?
    女生學什麼手藝,取決於幾個因素;一是以手藝為事業的,應該以符合自己的資源秉賦和收益穩定為前提,資源能幫助你順利進入行業,獲得技術和市場,個人秉賦能幫助你儘快上手,迅速提高。比如家族傳承的手藝,朋友經營的行業或者周邊有特色的傳統手藝,可作為首選。貴州的銀飾,西藏的手工毯,蘇州的刺繡,四川的燈籠以及烘培,糕點製作等等,都可以作為事業去學習。二是工作之餘作為興趣愛好的,可以選擇插花,剪紙,蠟藝,彩蛋,時尚用品設計等手藝,能創造藝術產品,也能感受愉悅,做得好也能產生經濟效益。
  • 手機藏商機,手藝變效益——巴林左旗「笤帚大媽」直播拓銷路
    從地頭到工場,「就要行一個給他們看看!」內蒙古巴林左旗地處大興安嶺山脈西南延伸處,常年穩定種植笤帚苗3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笤帚苗交易市場,被譽為「中國笤帚苗之鄉」。念了三十年的笤帚經,賈殿榮的回憶先苦後甜。早些年是種植。
  • 秉持工匠精神 新加坡華裔三兄弟堅守制香傳統手藝
    而在鄭源興香莊,如今是花甲之年的第三代撐著這門傳統手藝。鄭家兄弟秉持祖父輩的工匠精神,兢兢業業,堅守著沒落的行業。在位於宏茂橋輕工業區的制香廠內,三兄弟各司其職,老二鄭升耀負責噴漆,老五鄭振德負責上油,老六鄭發德負責雕塑。而在兩三個月前,同樣是三兄弟打理父親留下來的香莊,但組合有些不同。
  • 閩南「繡娘」50年堅守 「阿嬤手藝」引來印尼學徒
    作為福建省泉州市珠繡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閩南「繡娘」陳克忍堅守傳統技藝,繡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陳克忍傳承珠繡技藝五十載,繡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陳龍山 攝「我這一身的手藝都是來自我的『阿嬤』(閩南語,意為『奶奶』)。」
  • 【絲路雲裳·昆明民族時裝周】人物系列摩梭傳統手工紡織創承人...
    摩梭人傳統紡織展示 受訪者供圖「摩梭手工紡是摩梭人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濃縮了久遠且珍貴稀有的歷史文化和傳承。摩梭紡織的古老技術可以取代,但其文化卻無法複製。」阿七尼瑪次爾是阿七獨支瑪的兒子,一個地地道道的摩梭小夥子。與媽媽一樣,阿七尼瑪次爾對摩梭人的傳統手工工藝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