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鬧市中拉臉毛,這是一門老手藝

2021-01-08 傳統手藝

拉臉毛,也稱挽面,一門老手藝,現在很少有人聽說過了,在小吃街偶爾遇見到的一兩攤,也是一些老一輩的手藝人,年輕的拉臉毛手藝人沒有了,不是這門手藝多難,而是這門手藝已經沒有什麼市場了,都被現在的美容院給搶完了。

做這門手藝的全部是一些婦女或者老奶奶,所以我們都稱她們為挽面娘。

雖說這門手藝的市場前景不好,但是在會日的時候,中山路公園的一段還是有很多這種攤位,基本上一條街上都能看到。

在我們村以及我們那邊周遭的村落,很多姑娘出嫁也都是請的挽面娘來幫她們拉一次臉毛,有時候一些男子相親之前,也會找挽面娘給自己拉一下臉毛,爭取相親成功。

挽面很簡單,工具就這幾樣:幾張小板凳,一卷紗線、一塊香粉、一副眉夾、一把剪刀。

至於操作那就更加的簡單了:就是抹粉、纏線,將一根紗線纏成八字形狀的活結,右手撐著八字結的一端,左手扯著紗線的一邊,牙齒就是咬著線的另一端,雙手是一拉一合、一收一緊的,紗線猶如剃刀一般,在臉上不停的纏繞,靠著紗線的收縮和捲動力,把臉上的一些細毛都卷掉。

這就是挽面,一門了不得卻準備失傳的手藝,挺可惜的。

相關焦點

  • 傳統老手藝——手工扎掃帚,正在遠去的記憶
    民間扎掃帚這個行當, 正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 提起掃帚人人都知道,以前在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這種打掃院落的工具。隨著時代的變遷,純手工的掃帚現在很少有了,作為一門傳統手藝,做掃帚的人更是越來越少,但在涉城鎮上清涼村王喜廷仍一直堅持著這門老手藝。
  • 鄉村達人丨浦東大團鎮「鴨場頭」傳統剃頭師傅延續老手藝半個世紀
    鏽跡斑斑的老方鏡、民國時期的理髮椅、古舊的白瓷臉池、傳統剃頭刮面老手藝……在浦東新區大團鎮永寧西路小巷的一家老式理髮店裡,總能看到一位老年理髮師傅——68歲的店主潘偉軍,正在一絲不苟地為顧客剃頭,理髮椅上躺著臉搭熱毛巾的顧客,仿佛讓人穿梭回到過去的時光。
  • 聊城藝人不舍老手藝 租院專門扎雞毛撣子
    記者 許金松  2006年,紅極一時的電視劇《行走的雞毛撣子》中講述了民國初年,有香木鎮。香木鎮以香溪西側耿家為首戶,耿家憑撣子聞名。撣子用雞毛扎就,普普通通的手藝,經耿家之手扎出了名堂。光緒年間,耿家的一把紅光寶撣,竟讓宮裡花了二十萬兩白銀。  而在現實生活中,民間的雞毛撣子做為一種老手藝,更多是發揮著養家餬口的功能。
  • 敲敲打打中 漸行漸遠的白鐵手藝
    翁老太拿著破茶壺來找胡師傅補鄉下老家有一隻舊舊的白鐵皮酒壺,黑黝黝的外殼像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已經看不出它原有的光彩。奶奶經常會把這酒壺拿出來,看看又摸摸。這是爺爺留下的。在「叮叮噹噹」的敲打聲中,村民們一邊看著白鐵匠修補,一邊嘮家常……對於奶奶的情懷我們或許很難理解,在我們眼裡,家裡的用具大多是塑料、不鏽鋼等現代化材料,白鐵皮用具已幾乎不見蹤影,白鐵匠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然而,在梅城鎮正大街,有著梅城鎮上最後一位白鐵匠。他叫胡興華,今年63歲,在「叮叮鐺鐺」的敲打聲中,他堅守了白鐵手藝近半個世紀。
  • 蘇州這門老手藝又火了
    晚報君告訴大家 蘇州還有人堅持著這一份老手藝 而且,還很火、很流行 到現在,經營「改良版」婚嫁用品的商家、追求品質生活要求私人定製的年輕人都成了箍桶手藝的「粉絲」,老手藝煥發新生機,又重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了。
  • 柳州手藝|竹編匠人:將竹子編出一條致富路-廣西新聞網
    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竹子有著重要的地位,並在中華大地上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竹編,就是其中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竹編工藝,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走近角落裡的鐘表手藝人,還有人記得這份即將遺失的傳統手藝嗎?
    成為了流淌在舊時光裡的一門老手藝  「滴答滴答」的指針轉動聲時時縈繞在耳邊,似乎在講述這位師傅從少年到中年。  這35年的修表生涯對於快55歲的李克永來說,生活正如同不緊不慢、不急不快的鐘表,在一天天的守望中悄悄走過。  2  貳  80年代初,剛20歲出頭的李克永在白馬鎮上拜師,學起了修手錶的手藝。
  • 71歲老鐘錶匠守候老手藝57年 只收「人情價」(圖)
    71歲老鐘錶匠守候老手藝57年 只收「人情價」(圖) 2017-04-13 11:44:32來源:武漢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老修表匠35年鐘錶人生,流淌在舊時光裡的老手藝
    木木說隨著時代的變遷,修表這一行當似乎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成為了流淌在舊時光裡的一門老手藝。在洋浦社區,有一位陳大爺,終日與鐘錶為伴,堅守一米方桌已有35年。一個個美好的時代,隨著時針、分針滴答交替而流逝。
  • 「倒鋁鍋」身邊那些逐漸消失的手藝活,滿滿的都是回憶!
    倒鋁鍋的傳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曾經,村子裡只要是來了倒鋁鍋的師傅,家家戶戶都會掀起一陣尋找廢舊鋁鍋、鋁盆、易拉罐、鋁牙膏盒等舊鋁製品的熱潮。三五成群得往倒老師傅擺攤的地方趕。在當時這可是一件精彩的手藝,通常情況都是圍的人山人海,有翻新的,也有看熱鬧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議論個不停。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城市中更是已經見不到這樣的傳統手藝了,只有較為偏僻點的地方才能見到一、兩個這樣的老藝人。雖然這樣的老手藝已經不多見,但是很多老人都對彈棉花有著很清晰的記憶,甚至有些老人更是那個年代彈棉花的一把好手。那時彈棉花對孩子而言也有特殊的魔力,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好像變魔術一般。那時的老藝人們生意應接不暇,走街串巷去別人家裡彈棉花。
  • 河南農村趕大集 多年不見的傳統老手藝倒鋁鍋
    小時候和父親一起趕大集,每見到炸油條的,拉著父親的手不走,央求買根油條吃。一大媽正忙著整理貨物,所賣商品在七八十年代都是熱銷貨,尤其是掃把、笊籬和籮篩,每家每戶生活必需品。在七十年代計劃經濟時期,市場經濟不發達,購買生活用品要到集市上去,熱鬧的集市不僅能買到各種貨物而且長見識。由於貧窮,部分生活必需品,常用廢料來加工,或者以物換物。
  • 雞毛撣子傳統手工扎制工藝瀕臨失傳
    而如今,在生活中已很難見到它的蹤影。不過,在鄉村的一些角落,還有一些老手藝人在從事雞毛撣子的行當。    12月18日,記者來到開發區東城街道辦事處隋莊村,走訪了72歲的老藝人隋振平。相傳清光緒年間,隋莊村一老技師背著自製的雞毛撣子去邯鄲銷售,被出巡至此地的光緒皇帝看中,當即全部買下,留歸宮廷使用。
  • 河間92歲老太的老手藝
    幾塊碎布頭一把五彩線在一位92歲老人手中會產生怎樣的神奇變化來看河間92歲老太的老手藝↓↓↓(建議在wifi下觀看)在育才街和曙光路交叉路口,經常看見一個擺地攤賣布鞋的老奶奶,老奶奶滿頭白髮,偏清瘦,但精神極佳
  • 【津城非遺】時光裡打磨出的老手藝——津門蔡氏貢撣
    【津城非遺】時光裡打磨出的老手藝——津門蔡氏貢撣 2020-11-0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忠:傳統老技藝剃頭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也只是在年輕時見到過,就只用一把刮刀剃頭修面的傳統技藝。2016.3.10日也就是農曆二月初二,在農村叫[春耕節],傳說中這天是龍抬頭的日子!農村有剃龍頭的習俗。在四川邛崍市冉義鎮的街頭,初二這天又見到了這記憶中的老技藝,和三個平均年齡七旬的老藝人,在用傳統的工具義務為小孩和老人剃頭修面。
  • 鹽城即將消失的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老手藝是什麼?——生活準確點兒講應該是「曾經的生活」大多是與我們小時候或者與長輩們小時候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東西它們都是時光裡的記憶符號你,還懷念哪一個?有時候還有「光臉」、「掏耳朵」、「拿筋骨」、「治匠枕」、「拿筋骨」等項目。李士明/攝補膠盆補膠盆膠桶的一般是提著一個扁籮,遊走各大街小巷,喊起:「補膠盆膠桶…」。三墩橋那邊有個專門做這樣盆子的廠子,生意可好了。
  • 傳統手藝集體「賣萌」 觀瀾湖手藝工場開啟潮創手作文化周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文 韓墨/圖線條簡潔的小狗檯燈、憨態可掬的皮藝公仔、古靈精怪的軟貓「滾誕」、萌寵玻璃鑲嵌、傳統泥塑老虎……素以手作天堂著稱的觀瀾湖手藝工場裡,突然來了這麼一群萌物。11月22日,觀瀾湖手藝工場潮創手作文化周盛大開啟。
  • 把傳統手藝傳承下去-贛州全南,傳統手藝,白鐵器具-贛州頻道
    20多年來,劉道文憑著這門手藝,起早貪黑,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生意最好的時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幾乎家家都有白鐵皮製作的水桶、盆、壺等。可如今,塑料器具等便宜又漂亮,還有不鏽鋼材料的衝擊,白鐵器具的銷路大不如前。雖然如此,劉道文還是很樂觀,他說:「我現在會用白鐵皮做排氣管、煙囪,生意還好,大家都知道用白鐵皮手工製作的東西更能保證質量。」
  • 這門手藝越來越少見了!黃巖八旬老人編制竹椅63年
    這是竹椅中的靠背,當這堅硬的毛竹被烘燙成軟熟時,餘顯南熟練地將其拗彎,竹椅靠背的拐彎環節便大功告成。這是竹椅編制中較為複雜的一道工序,但對已從事竹椅編制63年的他來說,早已駕輕就熟了。峰丘村是個遠近聞名的「半山區」,這裡有著連綿的青山和茂林修竹,一直以來有著編制竹椅等竹製品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