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鐵器具的小部件需要放在鐵龍上,用木頭敲成型
胡師傅做的酒甄
胡師傅在幫人做排煙管道
做白鐵器具的工具
翁老太拿著破茶壺來找胡師傅補
鄉下老家有一隻舊舊的白鐵皮酒壺,黑黝黝的外殼像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已經看不出它原有的光彩。奶奶經常會把這酒壺拿出來,看看又摸摸。這是爺爺留下的。爺爺在世時,每天晚上都會拿這酒壺溫一壺黃酒,津津有味地喝著,和奶奶聊一天的瑣事。
奶奶說,可別小看了這隻白鐵皮酒壺,在他們年輕時,這算高檔貨。當時白鐵皮全靠進口,所以它有一個俗名叫「洋鐵皮」,用它做的器具都帶著一個「洋」字:洋鐵桶、洋盆、洋勺……那時,家家戶戶都有白鐵皮做的用具:漏鬥、簸箕、臉盆、鍋子、油壺、酒壺……輕便耐用的白鐵皮用具深受老百姓喜愛。當年,白鐵匠是村裡大受歡迎的手藝人,家裡有洋鐵皮用具壞了,只要「鋼筋鍋換底——」的聲音一響起,村裡人就會拿著破了的白鐵皮用具去修補。在「叮叮噹噹」的敲打聲中,村民們一邊看著白鐵匠修補,一邊嘮家常……
對於奶奶的情懷我們或許很難理解,在我們眼裡,家裡的用具大多是塑料、不鏽鋼等現代化材料,白鐵皮用具已幾乎不見蹤影,白鐵匠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然而,在梅城鎮正大街,有著梅城鎮上最後一位白鐵匠。他叫胡興華,今年63歲,在「叮叮鐺鐺」的敲打聲中,他堅守了白鐵手藝近半個世紀。
胡興華15歲開始跟師傅學習銅匠活,17歲被招進三都農機廠當白鐵工。由於銅匠和白鐵工有許多相通之處,胡興華很快就出師了。之後,他被杭州紅衛化工廠建德分廠借用。其間,他虛心向廠裡的大學生和工人師傅求教,學會了圓柱體、圓錐體等多種形狀器具的計算、裁剪和拼接技術,手藝又上了一個新臺階。上世紀90年代,許多企業改制的改制,關門的關門,45歲的胡興華也成了下崗工人。他想起了當年師傅說的話:「藝不壓身,學會一樣手藝,就夠吃一輩子。」於是,他支起一個小攤,為居民製作及修理白鐵皮用具。
如今,這個小攤已經擺了18年。攤位有點破舊,不到十個平方米,裡面堆放著白鐵片、焊錫條和少量木炭等原材料,以及鐵剪、敲板、鐵龍、鋼軌、小炭爐、焊錫烙鐵等工具。還有一把摺疊椅,胡興華說這是專門給過往行人準備的,經常會有朋友坐下來和他嘮嘮嗑。
18年來,胡興華每天清晨6點多就到攤位上,有單子時就先動手剪裁,等到7點半再開始敲打。沒單子時,他也習慣性地早早來到攤位,打掃好衛生,守著客人的到來。一錘接一錘,一年又一年,白鐵匠胡師傅的名氣越叫越響。老街上的居民都說,胡師傅手藝精湛,可以補鋁鍋、茶壺等,還能打米桶、鐵皮簸箕、漏鬥、鐵皮蒸籠等用具。不愛說話的胡興華也對自己的手藝頗為驕傲,他說只要是圓的、顧客說得出的東西,他都可以做出來。最近,他就幫客戶做了一隻酒甑。
酒甑密封性極高且小部件多,是胡興華近段時間接到的最為複雜的單子,他花了整整3天時間才做好。胡師傅說,每一個部件都要分解完成,要分別在白鐵上畫出橫截面,然後通過裁剪、敲打、「捏」出形狀,最後將所有部件拼在一起。每一處都要精心製作,最後做成的器物才能密封、牢靠、好用。
敲擊白鐵皮發出的「叮叮噹噹……」聲承載著老一輩的回憶,不少老人都會拿著舊舊的白鐵用具去找胡師傅修。採訪當日,86歲的翁老太來到攤位上,拎著一把已經發黑的茶壺,告訴胡師傅壺底破了個洞,胡師傅說,沒事,換個底就好了。翁老太笑著說:「好、好,用了好多年了,捨不得丟。」
同樣,捨不得丟的還有胡興華的老手藝。說起白鐵手藝,總是笑眯眯的胡興華顯得有些惆悵,他說,這一輩子他都在跟白鐵打交道,也是靠這門老手藝供孩子們完成學業。現在兒子已經成家立業,2014年,他也辦理了退休手續,照理可以安度晚年了,可他就是放不下這門手藝。
胡師傅說,白鐵加工是一門辛苦的老手藝,現在城市裡已不多見,只有一些小鎮的角落還有像他這樣的小攤位。胡師傅張開自己一雙皮膚粗糙、布滿老繭的手說,你看,現在還有幾個年輕人能吃這樣的苦?以後我要是不能做了,梅城就再也沒人做白鐵工了。因此,他一直沒有放棄尋找繼承人的想法,他說,有初中畢業以上學歷的男青年,只要願意來學,他都願意教,希望這門老手藝能一直傳承下去。
(記者 吳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