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傳統的剃頭,很多人早年一定見過;它在日常中雖是平凡小事,但卻又是我們離不開的頭上大事。只是那時有條件的師傅,才會在城市或鄉鎮的街上開剃頭鋪,配套也很簡單,一把可放倒的坐椅,一個洗頭的架子就可以坐著等人上門來剃頭。而那些生活在農村的剃頭師傅,就得專門請人做能摺疊的坐椅和洗頭的架子。然後再把用的工具一起分攤搭配,挑個擔子去走村進戶,搞上門服務。
我也只是在年輕時見到過,就只用一把刮刀剃頭修面的傳統技藝。2016.3.10日也就是農曆二月初二,在農村叫[春耕節],傳說中這天是龍抬頭的日子!農村有剃龍頭的習俗。在四川邛崍市冉義鎮的街頭,初二這天又見到了這記憶中的老技藝,和三個平均年齡七旬的老藝人,在用傳統的工具義務為小孩和老人剃頭修面。出於好奇.就上前去和他們聊了一下,其中一嶽姓大爺告訴我,他今年已七十二歲,十幾歲拜師傅,學了幾年出師後;便開始獨自走村入戶,趕場擺攤給客人剃頭做了幾十年,靠這手藝養家餬口直到幾年前才基本沒咋剃了。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理髮都用現代的工具,方便又快捷!而他們的技藝也只能為老年人和小孩剃刮一下,中青年人是不會找他們剃更別說學這門老手藝了。雖然他們幾個是鎮上唯一會這套手藝的人,但由於年齡和眼睛的原因,平時就只給找上門來的一些年老的熟人剃一下。以前他們也教了些徒弟,只是現在也不會輕意去給客人用刮刀剃頭.修面或掏耳朵了。老人們都知道他們之後,這行手藝也將會慢慢地消失!
其實他們的工具也很簡單,一面裝在木板上的鏡子,一個自製的洗頭架子,一把可摺疊的坐椅和一裝工具的箱子。最早是挑著走,後又用自行車載著走!而他們剃頭用的主要工具也全是傳統的,刮刀幾把.掏耳工具一套.小剪刀。其中掏耳的主要工具有四樣,分別是毛刷.雲刀.挖耳匙和夾子。剃頭的流程是先用刮刀將頭髮削短刮乾淨,然後才修面,修面就是用刮刀刮臉部周圍的鬍鬚,把臉修乾淨!最後才慢慢來掏耳朵。整個流程就半小時左右,但卻讓人很舒服,深得老年人的喜好!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每年的二月初二我也會專門去拍他們,只是慢慢也感覺到,他們已開始有點力不從心,用刀也沒有以前那樣揮灑自如了。隨著現代機械工具的進步,讓我們理髮也越來越方便快捷!這樣自然就會淘汰一些傳統的老技藝,好在我已記錄下了他們。
一.剃頭用工具
全套工具就裝在這用了幾十年的工具包裡。
用了幾十年的刮刀.很有歷史感。
二.自帶的家具.隨時都可用。
在自備的小爐上燒熱水。
客人來了.得先給客人洗頭。
三.待客人坐定後.還得把刀磨快,每來一位客人都會磨一次。
先在砂石上磨一下。
後再在牛皮上蕩幾下.這樣刀刃不僅鋒利也細膩。
四.開始剃頭.在刀鋒遊走間.輕重緩慢全憑自己幾十年的經驗,客人也不會害怕,任由師傅擺布。在拍下面的一系列圖片時.我也是站遠遠的拍.害怕自己不經意間會影響到他們的操作。
用幹毛巾將客人的頭髮弄乾一些。
先用刮刀給客人刮頭髮。
頭髮刮完就開始刮鬍須。
直到把臉周圍的鬍鬚刮乾淨才結束這一步。
而這一步在四川稱著修面,就是把臉修乾淨。
五.修面時,如果發現客人的鼻毛長了,也會給你剪去,這步驟俗話叫剪龍鬚。
剪龍鬚,鼻毛長了影響美觀。
如發現客人眼角裡有眼屎,也會用刀角去給掏出來。
六.修完面後,如客人提出掏一下耳朵,他們便會拿出專門掏耳朵的工具,給你把耳朵掏乾淨。
先用專門的挖耳匙輕輕進去掏松,再用小夾子去把耳屎夾出來。
然後用雲刀進去旋轉清理一下。
最後才用細毛刷進去輕輕旋轉幾下拖出來,掏耳便算完成。
七.這是當地的習俗,二月初二剃龍頭;很多家庭也會把小孩抱出來剃頭。小孩只要在今天剃了頭,會保佑一年都平平安安不生病。
由於小孩在剃頭時會不停地擺動,稍有點輕微的失誤,家長也不會在意的。
隨著現代機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傳統手藝人的老齡化,很多傳統的老技藝也終將會慢慢消失;我們無法留住這些技藝,和每一位手藝人都有的傳承故事,只能用鏡頭去拍攝並將其記錄保存。
向僅存的所有傳統手藝人致敬!
劉忠.網名『丹山映雪』,1968年9月生,四川成都邛崍市人,自由攝影師.熱愛攝影多年,喜歡拍攝人文紀實和傳統的民俗。常常去農村的田間地壩和邊遠山區拍攝,多年來拍攝了大量少數民族.農耕紀實和傳統民俗文化圖片,還拍攝紀錄了一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
關注傳統.關注民俗.關注手藝人-我們在路上
已在津門網發表各類紀實作品有
【川西傳統農耕--五月雙搶】
【滎經傳統砂器燒制】
【彝族祭風節】
【傳統老手藝-製作竹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