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獅文化之一:獅頭為什麼會有個獨角?

2020-12-04 頭號看客

開頭的話:

在中國的功夫文化中,少不了醒獅的角色。比如我們熟悉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中,南獅可謂被提升到家國情懷的程度。

聊功夫電影,一定要先了解醒獅的文化,本期起,我們來聊聊南獅文化中那些有趣的事情。

南獅,是嶺南人心中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這個「獨特」,體現在方方面面。

其一體現在造型上。南獅並不像現實中的獅子,而是五官誇張,高額突眼、大鼻巨口,頭上還有獨角,氣勢不凡,讓人過目難忘。

其二體現為濃重的英雄情結。南獅按粵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進行設計,常見的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各有鮮明性格,又各有舞動的場合和情景,猶如真正的英雄上陣。

其三體現在獅頭扎作技藝。扎作、裱貼、彩繪、裝配,步步要求嚴苛,極其考究,為嶺南文化和東方美學的集大成者之一,在全國具有獨成一家的地位。

如今,南獅的文化內涵還在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創新和豐富,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記憶。

【南獅造型】

今天我們看到的南獅,雖然與獅子原型相去甚遠,但卻與佛山祖廟裡的石刻獅子有許多相似之處,尤其是面部特徵。

●南獅五官誇張,比例皆放大

額頭高凸,稱「壽星額」;兩眼巨大,位置並非在額頭下方,而是額頭的兩側,距離較遠,外眼角向腦後延伸,上眼瞼外展,稱「虎眼」;醒獅的眼睛雖大,但瞳孔相對北獅而言卻並不大,其「眼球」也並非球狀,接近平面,只有瞳孔凸出,呈半球狀;鼻頭、鼻孔巨大,兩側鼻翼和鼻頭結構明顯,鼻梁根部深凹,稱「杏鼻」;上顎前伸,正面觀察呈曲線狀,中間向上彎曲。

●獨特的「鰲頭」造型

南獅與正常獅子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獨角。這一獨角又稱「鰲頭」,寓意「獨佔鰲頭」。獨角角尖微彎向前,而不是向後,這種造型無損獅子的威猛形象,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南獅為什麼會有獨角?】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時代的皇朝,對於僭用皇帝專用的服飾、儀仗等的民間百姓,均視為「犯上作亂」。罪狀輕者則傾家蕩產,重者則株連九族。因為黃獅子舞曾為李唐皇帝所獨享的專用舞蹈,自唐代以後的五代、宋、元、明等王朝,亦視之為「禁物」,誰也不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敬。獅子舞畢竟是勞動人民所創造,是一種藝術性和體育性相結合的傳統娛樂,人民喜愛它,於是乎想出了避開有關禁忌的良策。醒獅的形象,既是獅子但又多長一角,如遇官府追查,就稱其為「獨角獸舞」,令統治者抓不住把柄。宮廷的黃獅子舞以人手執紅拂作引動,而醒獅舞是以人扮「大頭佛」手執葵扇來引動,且不拘束於什麼「五色」「五方」之類的定法,又有自創一格的敲擊樂和技法。

相關焦點

  • 中國的舞獅文化: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每一隻獅子裡面都有靈魂
    北獅一般成雙成對,一般是雌雄兩獅,有前面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帶領者往前走,北方的舞獅只要是以玩樂為主,雜耍是主流,有時候還會有一個小獅子,二個成年獅子帶著小獅子做著一些溫馨的動作,三獅之間盡顯溫馨。北獅配樂是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給人一種熱鬧歡快的感覺。
  • 「瞌睡南獅」好功夫 央媒也為它點讚
    佛山市國鼎文化武術龍獅團成員黃志浩說,截至12月1日下午4時,該視頻播放量達1209.9萬,點讚數超55.7萬,並陸續被人民日報等大V平臺轉發點讚。 原來,11月29日上午,獅隊在候場時,為了不讓身邊的觀眾無聊,注重南獅禮儀形象,黃志浩便吩咐「獅子」做些動作逗趣觀眾。當時分別擔任獅頭和獅尾的鄭嘉俊和何文永便互相配合做起了南獅打瞌睡的動作。
  • 劉漢庭:「獅頭是獅子的靈魂」
    一隊人馬頂著獅頭,披著舞獅服,伴隨著鑼鼓聲或飛躍高樁,或嬉戲玩鬧,引來眾人圍觀。劉漢庭站在獅隊前,對隊員進行動作指導,有時還上場親身示範。在成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日子裡,他將35年學藝積澱轉化為醒獅精神,推廣起來,傳承下去。他是土生土長的三水人,這是屬於他的故事,與南獅文化的精髓息息相關。
  • 彩扎(遂溪獅頭)
    遂溪獅頭彩扎是湛江市遂溪縣民間傳統藝術之一,相傳起於清代,與當地舞獅相伴而生。清道光《遂溪縣誌》(禮俗卷)中,有「上元張燈結彩,舞獅象雜劇遊戲,作火樹放花炮煙火,打鞦韆猜燈謎,士庶歡遊達旦,曰慶元宵」的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工業品呈報匯冊就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的記載,說明當時遂溪獅頭彩扎已十分受歡迎。
  •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 走進位於獅山大圃顏峰村深處一間工作坊,顏色繽紛、款式各異的獅頭有致擺放;獅頭形態活現,或憨或機靈,這樣低調的工坊正是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佛鶴獅頭扎作工藝傳習所的所在地。
  • 佛山彩獅扎作傳承難:工藝繁瑣僅獅頭就1300道工序
    (實習生熊穎婕對本專題亦有貢獻)    趙志友    扎獅頭最難的地方在於造型,給了尺寸要會看,還要根據自己的審美來做,有些尺寸一樣,但是形狀不一樣的就要靠自己的審美,獅頭的形狀,每一個口,鼻子都要扎出來。」
  • 探尋佛山獨有的「三星獅」舞獅文化
    在電影中,舞動的獅頭不僅威武、華麗,更有噴火、暗箭等利器。一時間,南派舞獅因這部電影一炮而紅,佛山醒獅也因這部電影名聲大噪。佛山醒獅原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是佛山民間獨有的慶祝方式。直到鴉片戰爭的戰火蔓延到南方,因為「瑞」字方言諧音「睡」,具有民族憂患感的佛山人便將其改為「醒獅」,從此,「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
  • 鹽設計 · 她用2000多張紙片做出充滿少女心的紙燈獅頭
    為了有更多精力和機會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紙雕,考慮再三,她還是辭去了這份穩定的工作,創辦了自己的「毛坯紙雕工作室」。《少女南獅》並非溫秋雯的第一個作品,卻是讓她走進更多人視野的橋梁。南獅起源於廣東民間文化的南海舞獅。在大多數人印象中,舞獅是一件極喜慶又極富觀賞性的活動,鮮豔的獅頭以及老師傅們的精湛技藝,總能傳達出悠久文化帶給人們的歸屬感。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他的名號在佛山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每次去表演都是從這訂購獅頭。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
  • 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說起佛山,影視裡的黃飛鴻舞著獅頭與人對打的場面便是歷歷在目。作為佛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的自強不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獅頭也成為佛山的文化名片。2019年12月18日,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一生的獅頭扎作上畫上句號。
  • 舞獅頭製作藝人苦練20年 一天扎三個獅頭(圖)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雲宣、林適芬、石建華  扎獅頭先扎框  舞獅最重獅頭。舞獅頭大致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白雲區扎作的舞獅頭以南獅為主。在白雲區黃石街江夏村的華夏龍獅扎作工藝廠內,師傅李漢標一講起舞獅頭扎作,就滔滔不絕起來。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說起非遺,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到了宋代,彩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2008年,彩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傳承傳統文化80後女教師把「扎獅頭」帶進小學
    獅頭還有一個難點是做眼瞼,獅頭的眼睛要會動,在機關的控制下靈活動起來,但由於都是手工做的,沒有秘訣,所以只能靠經驗來調,歐琦輝經常要調1個小時。「我兒子就說,希望他能夠發明一個小科技,幫助我解決問題。」教學變著花樣教授自費出版教材扎獅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算是比較難學的一種。歐琦輝說,師傅當年從學到自己獨立能扎一個完整的獅頭足足花了8年時間才出師。
  • 春節特輯:舞龍舞獅是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
    舞龍舞獅是中國最有名的傳統舞蹈,至今仍是華人地區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並有趨吉避兇、消災降福的意義。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最早可回溯到漢代,是為了祈求甘雨降臨而衍生的儀式;到了唐宋,舞龍已經是逢年過節,常見的節目。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中國傳統文化——獅頭
    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獅子體型威武,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