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中國童話 學傳統文化

2021-01-21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2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楊振華)讓孩子浸潤在傳統故事中,感受學習中華文化。12月15日,全省首批「漢聲中國童話·故事爸爸/媽媽」實驗園啟動儀式在杭州市德勝東村幼兒園舉行。近200名兒童家長到場,聽漢聲故事老師介紹《漢聲中國童話》的創作背景、繪畫風格及中國童話與西方童話之比較。

  《漢聲中國童話》自1982年出版以來,風靡華人世界,30多年來暢銷不衰。

  作為首個「漢聲中國童話實驗園」,德勝東村幼兒園將培養發掘全省首批故事爸爸、故事媽媽。而北京漢聲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浙江小巷三尋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等將推動該活動逐步進入全國各大幼兒園,家園攜手讓中華傳統文化根植於孩子心中。

  本次活動中,浙江新聞客戶端音視頻欄目《睡前故事》將為故事爸爸、故事媽媽提供專屬展示平臺,面向全網推送他們講的中國童話,讓更多孩子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相關焦點

  • 講中國童話學傳統文化 漢聲故事爸爸·媽媽活動在浙江啟動
    2018-12-16 15:2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楊振華讓孩子浸潤在傳統故事中、感受學習中華文化,12月15日,全省首批「漢聲中國童話·故事爸爸/媽媽」實驗園啟動儀式在杭州德勝東村幼兒園內舉行。
  • 《漢聲中國童話》今日首發 把中國故事講給更多中國孩子聽
    《漢聲中國童話》總策劃黃永松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2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導)362篇童話,講述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843幅插畫,品味地地道道的中華藝術。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今日下午,天地出版社策劃推出的《漢聲中國童話》二十四節氣平裝版全國新書首發式在成都購書中心舉行。
  •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
    一今天的講題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上一次講,文化是一個存在。現在明有一套文化在這裡,豈不是文化就是一個存在。在上一次我又講,一切存在都有一傳統,一宇宙間任何一存在斷無數倏而起,倏而滅,更無時間綿延。一切存在,都有一時間綿延,我們即稱之曰「傳統」。因此講文化,便要講文化傳統。今天大家希望要創造新文化,這是對的,然而同時也不能沒有舊傳統。沒有舊傳統,怎來新創造?
  • 可學、可畫、能講故事,給孩子的傳統文化日曆,超實用!
    它是一本集漢字、古詩詞、國畫、傳統文化於一身的文藝美學之作,用我們的傳統文化,陪伴孩子。、杜甫、蘇軾、辛棄疾等詩詞大家經典古詩+58幅時令民俗的中國木版年畫;+51個古漢字講析;一年過完,孩子們已經跟著春夏秋冬,讀過百餘首詩詞,潛移默化的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裡,藏著無數民間智慧,藏著一代又一代國人的民族氣質。但現在的孩子們,從小接觸西方文化太多,卻不知我們自己有許多有趣的民間藝術和國粹。這本《小日曆》,不僅包含了古韻十足的詩詞,也藏了眾多我國擁有悠遠歷史的經典民間藝術、漢字故事。
  • 讀中國童話傳中華精神:《漢聲中國童話》新書發布會暨社群電商聯合...
    《漢聲中國童話》對中華文化的追尋發布會現場,《漢聲中國童話》總策劃黃永松先生向大家講述了《漢聲中國童話》的創作初衷,"在1970年到1980年間,漢聲雜誌社在採集和探尋民間文化的過程中,發現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衝擊,尤其是大量西方的童話代替了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在當時我們都還年輕的情況下,我們決定擔負起採集和整理中國童話的工作。"
  • 史家騏講姓名學:如果不能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那起碼請尊重!
    其實家騏今天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姓名學、風水學、中醫學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迷信,有沒有科學依據。我們先來說說中醫。中國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直至現在,看病都是以西醫為主的。家騏承認,西醫確實有它的好處,比如外傷,用西醫治療是最快見效的。但是說到慢性病、調理身體這些問題,西醫很難徹底解決,總是治標不治本。
  • 國際友人學做香囊 體驗傳統中國文化
    國際友人學做香囊 體驗傳統中國文化 2020-06-26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間故事 如何「不朽」,「失落」的傳統文化!
    然而在喜悅歡呼之餘,大眾也開始思考:為什麼提起童話故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這些國外的名著,而對中國的民間故事,大眾尤其是孩子卻知之甚少呢?《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是國內很多孩子的必讀「啟蒙教材」,白雪公主、阿拉丁、美人魚也是孩子們耳熟能詳的童話角色,但是對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神筆馬良等中國民間故事和人物卻不甚了解。似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欣賞水平的變化,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正在走出我們的視野,成為「失落」的文化。民間故事逐漸「消失」是因為其內容單一、枯燥乏味嗎?答案是否定的。
  • 這套百年經典童話繪本,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這樣一套專門為中國孩子量身定製的中國童話繪本——百年經典童話繪本·中國篇。剛看到這套繪本時,很難不被它的顏值所吸引,套裝封面採用了漸變橘紅色的背景,很符合我國的傳統特色。展示的十二生肖採用了傳統的紙雕藝術,每個小動物看起來都栩栩如生,讓孩子不由自主地想起很多有趣的畫面。
  • 《漢聲中國童話》──讓人"歡喜讀、長精神"的文化故事集
    《漢聲中國童話》是漢聲第一套自製叢書,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圖書產業在童書界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所做的全國民間文學普查,是學術界走入田野的一次"大採集",那麼《漢聲中國童話》便是將這些民間素材重新帶回到兒童面前的一次大規模"再編輯"。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領域,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已經逐漸成為新趨勢。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鳳城講古第十一回:學悠久歷史 揚紅色文化
    11月23日晚,順德大良文秀社區迎來了一場特別的文化活動——鳳城講古第十一回:古韻悠悠話文秀,紅色精神永傳承。講古嘉賓從文秀社區古老的歷史切入,從文秀社區獨特的紅色文化講起,並穿插孩子們的流行快板和文秀曲藝社的傳統粵曲表演,用多種形式,弘揚與傳承紅色文化。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最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精美圖片插畫,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圖:新書實拍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先生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
  • 讓中國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2018中國文化IP產業發展報告》指出,從消費者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類標籤、文化現象;從運營商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個品牌、無形資產。) 近日,騰訊聯合閱文集團發起「世界文化遺產新文創計劃」,號召中國網絡文學作家以世界文化遺產為原型,創作短篇文學作品,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背後的內涵與故事。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
  • 《中國童話》將出版 被譽為臺灣媽媽的"傳家寶"
    1920年到1931年,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的學者在戰火中搶救了一大批中國民間傳說及童話故事,為傳統文化保留下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1981年,臺灣漢聲出版社繼續深入民間,遍訪民間故事傳人,形成本書最初的故事庫。在不失原有主題和趣味的狀態下,將採集到的資料改寫成為完整、符合現代價值觀的故事。
  •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2019年05月07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潤為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遙遠的迴響——評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
    當今,面對現代化的未來,中國悠久的 歷史 傳統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著成是一種財富,而是一種負擔,我們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間題?飛速 發展 的 科學 技術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對民族傳統的特性造成巨大衝擊,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國際大循環的同時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紀的地平線上,在全球範圍內各種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蕩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重新回顧、審視、反思和定位。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的觀念,及學習內容構成
    總之,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獨自的運動歷程,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有其獨自的不斷運動、演化著的生命過程。中國飲食文化在其生命運動與演化進程中形成了自身完備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