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自然環境對民族飲食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是這種影響沒有多少文化成分,儘管我們在討論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時,所討論的現象大多也是由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因為自然環境在大的方面解釋不了生活在相同地域內的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為什麼會有一些不同甚至是很大的差別,如東北的滿族和朝鮮族的飲食差異,青海、甘肅一帶的幾個少數民族的飲食的不同,以及全國各地回族在飲食文化上的相同。本章著重討論地理和心理與飲食文化的關係。
我們談談自然環境,首先是影響食物的種類,對中國來說就是北方自古以來以粟為主,南方以稻為主。草原遊牧民族的肉食和海邊捕魚民族的肉食不同,也是自然環境使然。自然環境對飲食方面資源的提供和限制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由此而來的飲食方式和習慣。生產力水平越低,這種限制和影響越明顯。
自然環境對飲食的影響還體現在製作和烹調方法的不同。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壓低,水的沸點低,煮東西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氣壓下的透熟,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歡焙炒青稞碾為粉末做糌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藏族如果不是居住在青藏高原,那麼其飲食必定會是另外一種樣子。北方寒冷的氣候是製作風乾肉的有利條件,南方只在西藏地區有這種習俗,這也是青藏高原的地理和氣候的詞語。東北的氣候使土地不能長年提供新鮮的蔬菜,因而人們才有醃製酸菜過冬的習俗。
「南甜北成」基本上概括了中國人的飲食特點。北方氣候較為寒冷,有近半年的時間不能吃到新鮮的蔬菜,人們於是探索製作鹹菜(鹽水泡菜)的辦法,在漫長的冬季裡就吃這些鹹菜,以彌補蔬菜的欠缺。這些鹹菜在營養上已經不能與新鮮蔬菜相比(含有其他成分是另外一回事),卻似乎是對渴望新鮮蔬菜的一種心理補償。南方氣候炎熱,雨量充沛,適宜於作物的迅速生長,人們極易獲得新鮮的蔬菜,而炎熱的氣候是人們喜歡煮粥的一個原因。
南方眾多少數民族中很少有狩獵經濟佔較大比重的。而北方民族尤其是東北的許多民族,因為身處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自然環境中,單純從事農業無法保證食物的來源,因此漁獵和畜牧所佔的經濟成分比重較大,也有兼營農業的,但開始只是蔬菜的栽種,後來也只是種植不需細緻管理的作物,如黍米之類,在他們的生活中肉食還是佔主要地位。而且也只有大量的肉食,才能保證有抵禦寒冷的熱能。
貴州省許多民族都喜歡酸食,人們談到酸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時候喜歡引用漢語謠諺:「三 天不吃酸,走路打轉轉。」「打轉轉」 在當地方言中就是不穩當、不踏實的意思。侗族說:「走不離彎, 吃不離酸。」《苗族簡史》說苗族嗜酸可能是古代缺鹽造成的。但是我們只要把眼界放寬,沿著清水江而下,進人湖南、安徽、浙江,就到處可以看見漢族的酸食習俗。其實貴州各民族的嗜酸是氣候作用的結果。長江中下遊每年的梅雨和貴州省山地氣候所造成的「天無三日晴」均與酸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屈原《招魂》中就提到楚地的嗜酸習俗,說酸食是吸引亡魂回家的佳餚之一。
晉代人張華在《博物志》中說:「東南之 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蛇螺蛤,以為珍味,不覺其腥也;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羶也。」
從現在來看,以奶食品為主的民族與以稻米為主食的民族的分布,從東北到西南,似乎有一條斜線把他們分開,而從東北的朝鮮族地區到雲南和西藏南部,恰好形成一個上弦新月形。以奶食為主的民族基本分布在北方,而以稻米(古代主要是糯米)為主食的民族基本上分布在南方,「北奶」和「南糯」可以概括中國少數民族的飲食特點。而在這兩種地區的交界地帶,則有在奶中加煮穀米的「奶粥」吃法。北奶:現今中國比較典型的畜牧民族可能是哈薩克族和牧區的蒙古族了。
哈薩克族人說:「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又說:「奶子是哈薩克的糧食。」
哈薩克人把吃飯稱為「喝茶」。古代文獻記載中曾說哈薩克族、蒙古族等遊牧民族的飲食特點是「不粒食」,即飲食中沒有一粒糧食。現今在這兩個民族的飲食中,奶和肉還佔較重的比例。他們也食用穀物製品,如哈薩克族的饢、抓飯、「那仁」 (羊肉麵條)、羊肉炸麵團、羊肉麵片。哈薩克人食用的小米儘管是自己種植的,卻不是精耕細作而來:春天牧人騎在馬上把谷種撒下,之後就外出放牧,不再進行管理,等到秋天回來時再收穫。牧區蒙古族的穀物食品,也只是用稷米製作的炒米。
中國飲用奶食的民族還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土族、裕固族、塔吉克族、藏族、俄羅斯族、維吾爾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這些民族所食用的主要是牛奶,其次是馬奶,也有駱駝奶。鄂溫克族有飲用鹿奶的,藏族有的地方飲用犏牛奶,奶食中又可以劃分為純奶食和混合奶食。哈薩克族的純奶食有鮮奶、驕奶(牛羊產羔後第一、二天擠的奶)、酸奶子、奶皮子、乳餅、酥油、酸奶疙瘩、酸凝、馬奶酒、奶油、「霍爾克的克」 (在野外放牧時將燒燙的石子放人有奶的木勺內煮沸而成)等。
小編認為哈薩克族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其先民很早就生息在北疆和中亞草原,公元前7至公元前3世紀遊牧在中亞草原的時候可能就已經開始有了奶食,而比較確切的文獻記載是公元前103年嫁給烏孫的漢朝細君公主在《黃鵠歌》中提到的「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蒙古族在13世紀以前,還沒有完全進人畜牧業經濟,而狩獵、採集和漁撈在其經濟生活中還佔主要的地位。13 世紀之後牲畜才成為蒙古族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蒙古族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山林地帶,當他們進人草原,進入畜牧經濟之後,狩獵還是不可少的經濟活動。
南宋人彭大雅的《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其食肉而不粒,獵而得名,日兔、日鹿、日野彘、日黃鼠、日頑羊,其脊骨可為勺;日黃羊,其背黃,尾如扇大;日野馬,如驢之狀;日河原之魚。」同時記載「其飲馬乳與牛羊酪」。南宋人趙珙在《蒙韃備錄》中也說: 「韃人得饒水草,其生涯,馬乳以塞饑渴,凡-牝馬之乳可飽三人。進出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