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自然環境的影響

2020-12-05 曉星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自然環境對民族飲食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是這種影響沒有多少文化成分,儘管我們在討論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時,所討論的現象大多也是由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因為自然環境在大的方面解釋不了生活在相同地域內的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為什麼會有一些不同甚至是很大的差別,如東北的滿族和朝鮮族的飲食差異,青海、甘肅一帶的幾個少數民族的飲食的不同,以及全國各地回族在飲食文化上的相同。本章著重討論地理和心理與飲食文化的關係。

朝鮮族

我們談談自然環境,首先是影響食物的種類,對中國來說就是北方自古以來以粟為主,南方以稻為主。草原遊牧民族的肉食和海邊捕魚民族的肉食不同,也是自然環境使然。自然環境對飲食方面資源的提供和限制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由此而來的飲食方式和習慣。生產力水平越低,這種限制和影響越明顯。

自然環境對飲食的影響還體現在製作和烹調方法的不同。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壓低,水的沸點低,煮東西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氣壓下的透熟,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歡焙炒青稞碾為粉末做糌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藏族如果不是居住在青藏高原,那麼其飲食必定會是另外一種樣子。北方寒冷的氣候是製作風乾肉的有利條件,南方只在西藏地區有這種習俗,這也是青藏高原的地理和氣候的詞語。東北的氣候使土地不能長年提供新鮮的蔬菜,因而人們才有醃製酸菜過冬的習俗。

藏族飲食

南甜北成」基本上概括了中國人的飲食特點。北方氣候較為寒冷,有近半年的時間不能吃到新鮮的蔬菜,人們於是探索製作鹹菜(鹽水泡菜)的辦法,在漫長的冬季裡就吃這些鹹菜,以彌補蔬菜的欠缺。這些鹹菜在營養上已經不能與新鮮蔬菜相比(含有其他成分是另外一回事),卻似乎是對渴望新鮮蔬菜的一種心理補償。南方氣候炎熱,雨量充沛,適宜於作物的迅速生長,人們極易獲得新鮮的蔬菜,而炎熱的氣候是人們喜歡煮粥的一個原因。

南方眾多少數民族中很少有狩獵經濟佔較大比重的。而北方民族尤其是東北的許多民族,因為身處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自然環境中,單純從事農業無法保證食物的來源,因此漁獵和畜牧所佔的經濟成分比重較大,也有兼營農業的,但開始只是蔬菜的栽種,後來也只是種植不需細緻管理的作物,如黍米之類,在他們的生活中肉食還是佔主要地位。而且也只有大量的肉食,才能保證有抵禦寒冷的熱能。

南方飲食

貴州省許多民族都喜歡酸食,人們談到酸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時候喜歡引用漢語謠諺:「三 天不吃酸,走路打轉轉。」「打轉轉」 在當地方言中就是不穩當、不踏實的意思。侗族說:「走不離彎, 吃不離酸。」《苗族簡史》說苗族嗜酸可能是古代缺鹽造成的。但是我們只要把眼界放寬,沿著清水江而下,進人湖南、安徽、浙江,就到處可以看見漢族的酸食習俗。其實貴州各民族的嗜酸是氣候作用的結果。長江中下遊每年的梅雨和貴州省山地氣候所造成的「天無三日晴」均與酸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屈原《招魂》中就提到楚地的嗜酸習俗,說酸食是吸引亡魂回家的佳餚之一。

晉代人張華在《博物志》中說:「東南之 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蛇螺蛤,以為珍味,不覺其腥也;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羶也。」

貴州省飲食

從現在來看,以奶食品為主的民族與以稻米為主食的民族的分布,從東北到西南,似乎有一條斜線把他們分開,而從東北的朝鮮族地區到雲南和西藏南部,恰好形成一個上弦新月形。以奶食為主的民族基本分布在北方,而以稻米(古代主要是糯米)為主食的民族基本上分布在南方,「北奶」和「南糯」可以概括中國少數民族的飲食特點。而在這兩種地區的交界地帶,則有在奶中加煮穀米的「奶粥」吃法。北奶:現今中國比較典型的畜牧民族可能是哈薩克族和牧區的蒙古族了。

哈薩克族人說:「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又說:「奶子是哈薩克的糧食。」

奶食品為主

哈薩克人把吃飯稱為「喝茶」。古代文獻記載中曾說哈薩克族、蒙古族等遊牧民族的飲食特點是「不粒食」,即飲食中沒有一粒糧食。現今在這兩個民族的飲食中,奶和肉還佔較重的比例。他們也食用穀物製品,如哈薩克族的饢、抓飯、「那仁」 (羊肉麵條)、羊肉炸麵團、羊肉麵片。哈薩克人食用的小米儘管是自己種植的,卻不是精耕細作而來:春天牧人騎在馬上把谷種撒下,之後就外出放牧,不再進行管理,等到秋天回來時再收穫。牧區蒙古族的穀物食品,也只是用稷米製作的炒米。

中國飲用奶食的民族還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土族、裕固族、塔吉克族、藏族、俄羅斯族、維吾爾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這些民族所食用的主要是牛奶,其次是馬奶,也有駱駝奶。鄂溫克族有飲用鹿奶的,藏族有的地方飲用犏牛奶,奶食中又可以劃分為純奶食和混合奶食。哈薩克族的純奶食有鮮奶、驕奶(牛羊產羔後第一、二天擠的奶)、酸奶子、奶皮子、乳餅、酥油、酸奶疙瘩、酸凝、馬奶酒、奶油、「霍爾克的克」 (在野外放牧時將燒燙的石子放人有奶的木勺內煮沸而成)等。

哈薩克人飲食

小編認為哈薩克族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其先民很早就生息在北疆和中亞草原,公元前7至公元前3世紀遊牧在中亞草原的時候可能就已經開始有了奶食,而比較確切的文獻記載是公元前103年嫁給烏孫的漢朝細君公主在《黃鵠歌》中提到的「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蒙古族在13世紀以前,還沒有完全進人畜牧業經濟,而狩獵、採集和漁撈在其經濟生活中還佔主要的地位。13 世紀之後牲畜才成為蒙古族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蒙古族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山林地帶,當他們進人草原,進入畜牧經濟之後,狩獵還是不可少的經濟活動。

南宋人彭大雅的《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其食肉而不粒,獵而得名,日兔、日鹿、日野彘、日黃鼠、日頑羊,其脊骨可為勺;日黃羊,其背黃,尾如扇大;日野馬,如驢之狀;日河原之魚。」同時記載「其飲馬乳與牛羊酪」。南宋人趙珙在《蒙韃備錄》中也說: 「韃人得饒水草,其生涯,馬乳以塞饑渴,凡-牝馬之乳可飽三人。進出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潮汕菜
    潮州菜便是在這一地域內逐漸累積形成的地方風味菜系或者說地方美食,潮汕是中國的一部分,因而毫無疑義,潮州菜也只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分支。潮州菜的用料選材、烹飪方式、進食習慣、審美追求,尤其是它蘊藏的文化內涵,離開了中國飲食文化這個大背景,我們便不可能作出較為準確可信的解釋。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的觀念,及學習內容構成
    總之,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獨自的運動歷程,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有其獨自的不斷運動、演化著的生命過程。中國飲食文化在其生命運動與演化進程中形成了自身完備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
  • 韓國吃狗肉傳統的成因與中國文化的影響
    韓國的飲食文化獨具特點,除了複雜的飲食禮節,頓頓少不了的泡菜,最讓人記憶深刻的還是他們愛吃狗肉的習慣。韓國人喜歡吃狗肉,他們從來不迴避這一點,甚至在遭受大量寵物愛好者的抨擊之後,仍舊堅持傳統。其實,韓國人之所以愛吃狗肉,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
  • 中國特色飲食文化
    1、飲食文化的概念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 「舶來品」:從葵花在中國的傳播,談對中國飲食 、文化的影響
    葵花一經傳入中國,就對中國的飲食方面和文化方面,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且看下文分析葵花是如何傳入古代中國並得以發展的。  二、 葵花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飲食產生了重要影響  葵花自身有非常多種作用和用途,而這些用途被發揚光大之後,就對中國的飲食和文化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在這其中,特別是作為一種食物,被中國人認識的最詳盡。
  • 淺析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發展的三大影響因素
    飲食文化發展到今天,種類豐富、色香俱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體現。筆者不禁想問,古代中國人類的飲食有現在這麼豐富嗎?他們都吃的什麼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這種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早期的飲食文化。飲食出現君民的差別,歷史上有記載皇帝使用銀子打制的酒杯,可見其奢靡,還有著名的晉惠帝詢問大臣鬧饑荒時"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歷史記載,從北齊開始,宮中開始設立專門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到了隋唐時期,甚至出現了又一個御膳機構,稱為殿中省尚食局。主要負責皇帝的飲食。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傳統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濃厚文化內涵,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徵。
  •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由來
    朋友們,從今天開始,我就來淺談一下我國的飲食文化。說起飲食文化,就得先從「中國」、「飲食」和「文化」說起了。一、中國名稱的起源從歷史上來看,早在奴隸社會的時候,《詩*大雅*民勞》中就已經有「中國」這個稱謂了,原文是這樣說的: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 中國清真美食:飲食對民族文化的承載與詮釋
    中國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這句話詮釋著老百姓口中食品的安全與商家之間誠信的文化理念。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飲食都獨具特色,今天筆者就跟中國清真美食.手機域名的持有人河北穆興齋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 淺談:各個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從遠古文明到當代文化實踐,中國文化跨越了五千餘年的漫長徵途,這是一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斷發展、變革、斷裂、進步的過程,是中華民族不斷創造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或文化模式的過程,也是人類整體「自然的人化」的過程,然而在各個時期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對當時的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響。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文化,狀元糕等地方特產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狀元糕是一種常用糕點,為我國地方特產名食之一,以南方製作為多。由於其色豔麗,有高中「狀元」之稱,又因與人有聯繫,故名。而此糕多用優質米粉拌以白糖及桂花,經蒸、烤而成其風味別致,清香怡人。
  •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今天的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正以百倍的信心迎接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這次復興是在經歷了歐風美雨的影響之後發生的,給一些人一個錯覺,似乎是歐風美雨的影響奠定了復興的基礎,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的復興是建基於中國五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和發展。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摘要】從某種意義上看,《舌尖上的中國》猶如一場文化儀式,讓我們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儀式洗禮。透過日常美食的儀式鏡像,我們看到的是蘊藏在中國文化深處的遺傳密碼和文化圖景,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價值信仰、審美情趣最生動的展現。
  •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人生不是平凡大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一日三餐以米麵為主食,種植水稻的東南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的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以麵食為主。
  • 美食主題手抄報模板,走進中國傳統美食的世界,感受中國飲食文化的...
  • 佛教飲食文化,中華文化的精髓
    佛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在華夏子孫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裡。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佛教的飲食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例如,素齋是中國佛教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中國佛教素齋的最大特色,便是都有一個充滿禪意的名字,或者名字乾脆直接與佛相關,如花開獻佛、羅漢全齋、金慄貢佛、慈航普度、南海金蓮等。佛弟子為他們取一個如此充滿禪意的名字,就是為了體現一切皆禪、禪就是一切的哲理。除了不能吃肉,就連食素的食材都要有所講究,取材是佛教素齋區別於天下菜系的另一大特色。
  •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
    一今天的講題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上一次講,文化是一個存在。現在明有一套文化在這裡,豈不是文化就是一個存在。在上一次我又講,一切存在都有一傳統,一宇宙間任何一存在斷無數倏而起,倏而滅,更無時間綿延。一切存在,都有一時間綿延,我們即稱之曰「傳統」。因此講文化,便要講文化傳統。今天大家希望要創造新文化,這是對的,然而同時也不能沒有舊傳統。沒有舊傳統,怎來新創造?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食料文化,野生動物的漁獵和食用
    其實不然,從人類的進化源動物類人猿和人類本身的腸胃等生理結構看,人類一直是一種飲食結構偏素的雜食動物。與採集譜一樣,史前人類的漁獵譜也極其廣泛,只要能吃的,而且他們能捉得到的,統統是他們的捕食目標,下面我們按陸棲、水棲、昆蟲三類略加論述。
  •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2019年05月07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潤為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