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食料文化,野生動物的漁獵和食用

2020-12-05 曉星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由於植物遺存易朽難存,史前遺址中發現的多為動物遺骨,為此人們一度認為史前人都是肉食者。其實不然,從人類的進化源動物類人猿和人類本身的腸胃等生理結構看,人類一直是一種飲食結構偏素的雜食動物。與採集譜一樣,史前人類的漁獵譜也極其廣泛,只要能吃的,而且他們能捉得到的,統統是他們的捕食目標,下面我們按陸棲、水棲、昆蟲三類略加論述。先談談陸棲動物,舊石器時代遺址普遍發現有動物遺骨,常見的種類有鬣狗、象、犀、馬、鹿、虎、羚、牛、豬、貘、狼、狐、河狸、獵豹、大熊貓、獼猴、獅、驢、羊駝、熊、鴕鳥等,這些種類中的許多種進人全新世以後就逐漸滅絕了,如最後斑鬣狗、披毛犀、劍齒象、劍齒虎等,而且從各遺址的出土動物名單中,我們還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最初受工具和技術的限制,人們只能以植物和小動物為食,然而至遲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們更傾向於圍獵鹿猛獁象野牛等大型動物了。

舊石器時代中期

例如,與北京猿人同時代的安徽和縣龍潭洞直立人文化遺址中,就有大量斑鹿、牛、豬、虎、中國犀、劍齒象、腫骨大角鹿等大型野生動物的骨骼。大型動物在一些莫斯特文化遺址的獵物比例中甚至高達80%。新石器時代雖然出現了畜牧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早中期,漁獵仍是其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 例如,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出土的野生動物遺骨,約超過陶片的十餘倍,而且從地層看,越早期這種情況越明顯,「下文化層出土的又比上文化層多,50平方米中,約有獸骨1000公斤左右,特別是在下層的底部,其厚約20一30 釐米全為獸骨堆積」。從考古遺存看,鹿類、野豬、野牛是新石器時代最主要的狩獵對象,因為這些動物的種群龐大而且相對易獵。例如,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就出土了數量特別多的鹿類和豬的遺骨,其中鹿類是各種動物(除魚類外)遺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約有1200件左右,野豬和家豬加起來則有600多件。

大型野生動物的骨骼

野牛包括黃牛(北方)和水牛(南方) ,水牛在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尤其多見,例如距今七八千年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以可鑑定標本數統計,早期有90件水牛標本,佔全部哺乳類的27.86% ;中期有196件,佔38. 97% ;晚期有479件,佔42.05%,除早期略少於鹿科動物的總和外,中期和晚期都多於鹿科動物的總和,成為數量最多的一種被獵動物。圍有趣的是,鼠也是史前人重要的獵捕對象。例如,北京猿人遺址發現有蒙古黃鼠、灰倉鼠、變異倉鼠、擬布氏田鼠、復齒田鼠、上頭田鼠、子午沙鼠、林姬鼠、小巢鼠、紋背倉鼠、倉鼠、小鼠、卞氏鼠、小巢鼠、黑鼠、野原鼠、棕背鮃、絨鼠、山鼠、簡午鼠、簡田鼠、費鼠、翁氏鼢鼠鼢鼠、大丁氏鼢鼠等鼠類遺存,賈蘭坡先生更是明確指出:北京人遺址所有的灰燼層都發現有燒骨和燒石,發現燒骨最多的是第4層,其中尤以鼠蝙蝠和刺蝟等小動物最豐富,甚至成層的發現。

動物遺骸

北京人更多的是採集小動物,因為這些動物的骨骼太多。有時密集成層,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被火燃燒過的,只有少數頭骨和脊椎骨相連,但未見全副骨架,因為在吃的時候都被拆散。發現最多的有兩種田鼠、兩種倉鼠和林姬鼠,齧齒目和食蟲目動物共發現有36種,究竟有多少個體,無人作過統計。此外,廣東陽春縣獨石仔洞穴遺址發現有鼯鼠、家鼠和板齒鼠的遺骨,廣東英德雲嶺牛欄洞發現有姬鼠、布氏田鼠、小巢鼠。針毛鼠、黑鼠和竹鼠的遺骨,雲南元謀大墩子遺址發現有松鼠、竹鼠的遺骨,遼寧彰武平安堡遺址則發現有東北鼢鼠和鼬鼠的遺骨。鳥遺存在史前遺址中也常有發現,但一般認為獵鳥主要是為了取羽,因為許多原始族群都有插羽為飾的習俗。河姆渡遺址就曾發現過一種鏃尖圓鈍的骨鏃,發掘者認為是專用於射鳥的,這種鏃可擊死或擊暈禽鳥,但不會刺破其皮肉而使羽毛被血汙染。

鳥遺存

談談水棲動物,史前人必須傍水而居才能解決飲水問題,因此水域中的魚蝦螺蚌也成了他們撈捕的對象,但如前所述,漁撈業的真正興起是在新石器時代。浙江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就是一個典型遺址,發掘報告是這樣描述的:「在遺址發掘中,魚類、龜鱉類、蚌類等水生動物之多,不勝細數,個體更無法全部區分統計。我們清理了很少一部分龜的遺骸,明顯地可分為龜類個體的就有近兩千件之多。鱉類數量也相當可觀。蚌類因受溶蝕,在現場只見一片晶亮的白色物體分布於地面上。還能看到許多被燒破了的陶釜中裝有魚類、龜鱉類、蚌類等水生動物遺骸。連狗糞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魚骨等碎片。」在一些沿江沿海地區,則生活著大量以貝類為主食的族群,被他們食棄的貝殼,則形成了考古學上獨特的貝丘遺址。

史前水生動物

再談談昆蟲類,人類的體型並不強大,也沒有尖牙利爪為武器,因此和其他靈長類一樣,易於捕捉的昆蟲應該也是他們高質量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昆蟲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特別是人體所必需的胺基酸含量極多。有關資料表明,螞蟻的蛋白質含量為30% ,蠅蛆為50. 4% ,蚱蜢為58.4%,蟬為72%。蠶蛹、蠶蛾的蛋白質含量為鮮雞肉的內含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的比例,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組織所制定的理想蛋白質模譜,且又多為不飽和脂肪、低糖低膽固醇,可謂集動植物食品優勢於一身。

史前昆蟲類動物

昆蟲為軟體動物,極易朽爛,所以考古發掘中基本別指望找到它們的遺存,雖然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曾發現過一個「割半」的蠶繭,但其出土地層受到了質疑,更何況此繭或許只是剖繭佔卜的證據,而非取蛹食用的證明。但大量的民族學資料表明,昆蟲確實是原始民族飲食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宋兆麟先生就介紹過涼山彝族採食蜂子的幾種辦法:人們採集「牛角蜂」和「黃蜂」的幼蟲一般是在深夜,靠近蜂巢後,將長竹竿頂上的火把點燃,用火將蜂巢圍住,燒死成蜂,然後取下蜂巢。取食「黃土蜂」子則在洞口燒火,往洞內吹煙,把成蜂燻死。然後挖開洞穴,取出蜂子。中國的仫佬族和非洲的一些原始民族甚至還有專門的吃蟲節,仫佬族吃蟲節上的主要食品有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蚜米泥鰍等。

參考資料《中國食料文化》

相關焦點

  •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圖)
    一、飲食結構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自然環境的影響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自然環境對民族飲食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是這種影響沒有多少文化成分,儘管我們在討論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時,所討論的現象大多也是由自然環境所造成的。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的觀念,及學習內容構成
    總之,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獨自的運動歷程,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有其獨自的不斷運動、演化著的生命過程。中國飲食文化在其生命運動與演化進程中形成了自身完備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
  • 中國最大高山堰塞湖冬捕傳承漁獵文化
    中國最大高山堰塞湖冬捕傳承漁獵文化 (1/6) "← →"翻頁
  •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由來
    朋友們,從今天開始,我就來淺談一下我國的飲食文化。說起飲食文化,就得先從「中國」、「飲食」和「文化」說起了。一、中國名稱的起源從歷史上來看,早在奴隸社會的時候,《詩*大雅*民勞》中就已經有「中國」這個稱謂了,原文是這樣說的: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潮汕菜
    潮州菜便是在這一地域內逐漸累積形成的地方風味菜系或者說地方美食,潮汕是中國的一部分,因而毫無疑義,潮州菜也只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分支。潮州菜的用料選材、烹飪方式、進食習慣、審美追求,尤其是它蘊藏的文化內涵,離開了中國飲食文化這個大背景,我們便不可能作出較為準確可信的解釋。
  • 韓國吃狗肉傳統的成因與中國文化的影響
    韓國的飲食文化獨具特點,除了複雜的飲食禮節,頓頓少不了的泡菜,最讓人記憶深刻的還是他們愛吃狗肉的習慣。韓國人喜歡吃狗肉,他們從來不迴避這一點,甚至在遭受大量寵物愛好者的抨擊之後,仍舊堅持傳統。其實,韓國人之所以愛吃狗肉,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
  • 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立夏飲食特點和文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立夏飲食特點和文化 立夏之後,氣候會有明顯的變化,在生活中會明顯感受到夏天的到來,中國的傳統醫學認為身體在炎夏中容易造成氣血的虧損,所以在立夏吃的食物一定要注意,那具體在立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什麼飲食?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文化,狀元糕等地方特產
    進士糕為河南頗有聲譽的傳統名點。因最早為進京趕考的舉子所食用,故名「進士糕」。它是以精粉、白糖、蜂蜜、豬油、雞蛋、紹酒和青梅、桂花、桃仁、瓜子仁、冬瓜條等果仁果料製成。造型美觀,形體勻稱,色澤豔麗,風味獨特。由於原料眾多,營養豐富,香甜軟松,質優形美,可謂糕類點心中之上品。
  • 中國特色飲食文化
    2、飲食有哪些特點?我國由於地幅遼闊,地域也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在不同的地區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飲食文化,再經過歷史變遷之後,不斷交流融合,最終會聚成了 中國飲食文化,同時還能保留各地方的傳統飲食。總的來說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
  • 疫情對傳統文化有負面影響?拜年、燒頭香沒了,王八也不能吃了!
    疫情,的確會對傳統文化有影響,不過影響是表面,其實也在去偽存真。哪些對傳統文化沒有敬畏的人,他們的偽善很快就會表露出來。也許,他們不燒頭香、心中沒有善良也能穩穩的,以後可能會肆無忌憚,偽善就很快暴露。而對於不流於形式,表裡如一的人,會更加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拜年燒香,只是暫時的中斷而已。
  • 穿山甲入藥絕非傳統|中國傳統文化MOOC課程(2)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在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其中,6月5日,穿山甲升為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穿山甲,是全球最為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的數據顯示,它也被認為是全球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動物。「對於野生資源枯竭、商品匱乏、存在明顯安全性、倫理等問題(如化石類、人類胎盤類、動物糞便類等),以及基礎研究薄弱的品種從藥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藥典。」愛心捐贈然而,穿山甲入藥,真的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嗎?
  • 中國玉文化發源於哪裡?不是長江和遼河,而是九千年前的黑龍江
    但事實上,幾千年來的北大荒生活著不少漁獵和農耕民族,歷史上誕生過很多古代文化。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之一:玉石。說到玉石,這是我們中國人最喜愛的寶石和製作材料之一。上古中華文明其實是一個玉石文明,古代的很多傳統禮儀、制度、宗教都依託於玉石,比如國家的祭祀要用玉璧和玉琮,諸侯朝見天子要手持玉圭,官員朝見皇帝要舉著玉笏(戶),體現身份的高低要用玉佩,調兵打仗要用玉璋或玉符。可以說,沒有玉石,我們中華文明的很多內容將大大不一樣。但是,我們中國的玉石文化最早發源於哪裡?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致歉
    當我們決定不再吃野生動物後,我們的生活不會受到破壞性的影響,這便是我們拒絕食用野生動物的基礎,也是底氣。況且,食用野生動物,只是個別人的特殊癖好,又何談「剛需」呢?這種話從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分支機構說出來,還是讓人感到幾分錯愕。雖然說「禁食野味」需要一步步來,科學論證、審慎施策,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喊出野生動物產品是人類「剛性需求」,就大可不必了。
  • 淺析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發展的三大影響因素
    《詩經》中提到的植物作為蔬菜食用的就有約20種。據相關資料,漢代的平民一日只吃兩餐,而君主則為四餐。因為階層觀念導致的飲食文化差異,《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可以說是比較細緻入微的描繪了。《金瓶梅》中則反映出了明代時期中等家庭的飲食狀況:以燒餅、饅頭和各種餅類為主。副食方面有煎麵筋、醬菜類和葷食如雞肉、雞蛋等,時令蔬菜的食用也很普遍。
  • 加強對食用野生動物管理和立法的建議
    中國越南邊境有時一天的野生動植物貿易量達到幾十噸。上海市場發現了22種龜,其中9種產自國外,在上海,龜鱉主要是作為食品和寵物貿易。2002年,我國進口的魚翅達4646噸,價值2551萬美元,除去2064噸是來料加工以外,這些魚翅都在國內作為食品銷售。魚翅是用鯊魚翅加工而成,由於魚翅貿易危及了鯊魚的生存。所有這一切意味著由於我國野生動物資源面臨枯竭,通過國際貿易而將消費壓力轉移到其它國家。
  • 中國「羊」的文化
    產生於周代的《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在三百零五篇中提到羊的就有十多篇。《無羊》篇反映周宣王時期的養羊業相當興盛。春秋戰國時期,對羊的繁殖和經濟價值更為重視了,如《禮記》記載:「大夫無故不殺羊」,「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等等。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發生的關鍵是發明植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餵養。人類倘若不會種植植物和飼養動物,將永遠處於漁獵採集的原始階段,文明也就無從產生。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摘要】從某種意義上看,《舌尖上的中國》猶如一場文化儀式,讓我們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儀式洗禮。透過日常美食的儀式鏡像,我們看到的是蘊藏在中國文化深處的遺傳密碼和文化圖景,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價值信仰、審美情趣最生動的展現。
  •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人生不是平凡大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一日三餐以米麵為主食,種植水稻的東南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的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以麵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