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由於植物遺存易朽難存,史前遺址中發現的多為動物遺骨,為此人們一度認為史前人都是肉食者。其實不然,從人類的進化源動物類人猿和人類本身的腸胃等生理結構看,人類一直是一種飲食結構偏素的雜食動物。與採集譜一樣,史前人類的漁獵譜也極其廣泛,只要能吃的,而且他們能捉得到的,統統是他們的捕食目標,下面我們按陸棲、水棲、昆蟲三類略加論述。先談談陸棲動物,舊石器時代遺址普遍發現有動物遺骨,常見的種類有鬣狗、象、犀、馬、鹿、虎、羚、牛、豬、貘、狼、狐、河狸、獵豹、大熊貓、獼猴、獅、驢、羊駝、熊、鴕鳥等,這些種類中的許多種進人全新世以後就逐漸滅絕了,如最後斑鬣狗、披毛犀、劍齒象、劍齒虎等,而且從各遺址的出土動物名單中,我們還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最初受工具和技術的限制,人們只能以植物和小動物為食,然而至遲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們更傾向於圍獵鹿猛獁象野牛等大型動物了。

例如,與北京猿人同時代的安徽和縣龍潭洞直立人文化遺址中,就有大量斑鹿、牛、豬、虎、中國犀、劍齒象、腫骨大角鹿等大型野生動物的骨骼。大型動物在一些莫斯特文化遺址的獵物比例中甚至高達80%。新石器時代雖然出現了畜牧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早中期,漁獵仍是其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 例如,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出土的野生動物遺骨,約超過陶片的十餘倍,而且從地層看,越早期這種情況越明顯,「下文化層出土的又比上文化層多,50平方米中,約有獸骨1000公斤左右,特別是在下層的底部,其厚約20一30 釐米全為獸骨堆積」。從考古遺存看,鹿類、野豬、野牛是新石器時代最主要的狩獵對象,因為這些動物的種群龐大而且相對易獵。例如,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就出土了數量特別多的鹿類和豬的遺骨,其中鹿類是各種動物(除魚類外)遺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約有1200件左右,野豬和家豬加起來則有600多件。

野牛包括黃牛(北方)和水牛(南方) ,水牛在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尤其多見,例如距今七八千年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以可鑑定標本數統計,早期有90件水牛標本,佔全部哺乳類的27.86% ;中期有196件,佔38. 97% ;晚期有479件,佔42.05%,除早期略少於鹿科動物的總和外,中期和晚期都多於鹿科動物的總和,成為數量最多的一種被獵動物。圍有趣的是,鼠也是史前人重要的獵捕對象。例如,北京猿人遺址發現有蒙古黃鼠、灰倉鼠、變異倉鼠、擬布氏田鼠、復齒田鼠、上頭田鼠、子午沙鼠、林姬鼠、小巢鼠、紋背倉鼠、倉鼠、小鼠、卞氏鼠、小巢鼠、黑鼠、野原鼠、棕背鮃、絨鼠、山鼠、簡午鼠、簡田鼠、費鼠、翁氏鼢鼠鼢鼠、大丁氏鼢鼠等鼠類遺存,賈蘭坡先生更是明確指出:北京人遺址所有的灰燼層都發現有燒骨和燒石,發現燒骨最多的是第4層,其中尤以鼠蝙蝠和刺蝟等小動物最豐富,甚至成層的發現。

北京人更多的是採集小動物,因為這些動物的骨骼太多。有時密集成層,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被火燃燒過的,只有少數頭骨和脊椎骨相連,但未見全副骨架,因為在吃的時候都被拆散。發現最多的有兩種田鼠、兩種倉鼠和林姬鼠,齧齒目和食蟲目動物共發現有36種,究竟有多少個體,無人作過統計。此外,廣東陽春縣獨石仔洞穴遺址發現有鼯鼠、家鼠和板齒鼠的遺骨,廣東英德雲嶺牛欄洞發現有姬鼠、布氏田鼠、小巢鼠。針毛鼠、黑鼠和竹鼠的遺骨,雲南元謀大墩子遺址發現有松鼠、竹鼠的遺骨,遼寧彰武平安堡遺址則發現有東北鼢鼠和鼬鼠的遺骨。鳥遺存在史前遺址中也常有發現,但一般認為獵鳥主要是為了取羽,因為許多原始族群都有插羽為飾的習俗。河姆渡遺址就曾發現過一種鏃尖圓鈍的骨鏃,發掘者認為是專用於射鳥的,這種鏃可擊死或擊暈禽鳥,但不會刺破其皮肉而使羽毛被血汙染。

談談水棲動物,史前人必須傍水而居才能解決飲水問題,因此水域中的魚蝦螺蚌也成了他們撈捕的對象,但如前所述,漁撈業的真正興起是在新石器時代。浙江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就是一個典型遺址,發掘報告是這樣描述的:「在遺址發掘中,魚類、龜鱉類、蚌類等水生動物之多,不勝細數,個體更無法全部區分統計。我們清理了很少一部分龜的遺骸,明顯地可分為龜類個體的就有近兩千件之多。鱉類數量也相當可觀。蚌類因受溶蝕,在現場只見一片晶亮的白色物體分布於地面上。還能看到許多被燒破了的陶釜中裝有魚類、龜鱉類、蚌類等水生動物遺骸。連狗糞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魚骨等碎片。」在一些沿江沿海地區,則生活著大量以貝類為主食的族群,被他們食棄的貝殼,則形成了考古學上獨特的貝丘遺址。

再談談昆蟲類,人類的體型並不強大,也沒有尖牙利爪為武器,因此和其他靈長類一樣,易於捕捉的昆蟲應該也是他們高質量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昆蟲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特別是人體所必需的胺基酸含量極多。有關資料表明,螞蟻的蛋白質含量為30% ,蠅蛆為50. 4% ,蚱蜢為58.4%,蟬為72%。蠶蛹、蠶蛾的蛋白質含量為鮮雞肉的內含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的比例,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組織所制定的理想蛋白質模譜,且又多為不飽和脂肪、低糖低膽固醇,可謂集動植物食品優勢於一身。

昆蟲為軟體動物,極易朽爛,所以考古發掘中基本別指望找到它們的遺存,雖然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曾發現過一個「割半」的蠶繭,但其出土地層受到了質疑,更何況此繭或許只是剖繭佔卜的證據,而非取蛹食用的證明。但大量的民族學資料表明,昆蟲確實是原始民族飲食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宋兆麟先生就介紹過涼山彝族採食蜂子的幾種辦法:人們採集「牛角蜂」和「黃蜂」的幼蟲一般是在深夜,靠近蜂巢後,將長竹竿頂上的火把點燃,用火將蜂巢圍住,燒死成蜂,然後取下蜂巢。取食「黃土蜂」子則在洞口燒火,往洞內吹煙,把成蜂燻死。然後挖開洞穴,取出蜂子。中國的仫佬族和非洲的一些原始民族甚至還有專門的吃蟲節,仫佬族吃蟲節上的主要食品有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蚜米泥鰍等。
參考資料《中國食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