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潮汕菜

2021-01-15 小頁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大凡對我國文學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文豪韓愈曾經因諫迎佛骨而被貶官至潮州。所謂「潮之州,大海在其南」,大致表明了它的環境和方位。歷史上潮州管轄的地域有大有小,多有變化。我們今天說的潮州大體上包括廣爾省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所轄潮語地區,習慣上又稱為「潮汕」。潮州菜便是在這一地域內逐漸累積形成的地方風味菜系或者說地方美食,潮汕是中國的一部分,因而毫無疑義,潮州菜也只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分支。

潮州菜的用料選材、烹飪方式、進食習慣、審美追求,尤其是它蘊藏的文化內涵,離開了中國飲食文化這個大背景,我們便不可能作出較為準確可信的解釋。然而,由於潮汕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條件,潮州菜在中國菜的大同中也有著「小異」,即具備了自己的特色和特點。中國菜的「博大」,就因為它包孕了「多樣」。它一直高唱著「主旋律」,但又容許了眾多的「變奏」,從而達到了最大的也是最高的和諧。

潮汕菜

一般介紹中 國烹飪的書籍中,往往沿襲著本世,紀初才出現的「菜系」的概念,將中國烹飪區分為八大菜系,即魯、川、揚、奧、湘、閩、徽、浙八大菜系。有人再加以簡化,將中國烹飪區分為北京或華北區、上海或華東區、廣東或華南區、四川或華西區四個系統。不管如何區分,潮州菜都被劃到廣東菜一邊,成為它的一族(其它兩種為粵菜、客家菜)。這樣的區分有一定理由,但也有某些不確切之處。從行政區劃看,潮州菜自然是「廣東菜」;可是從飲食文化圈來說,潮州菜的「血緣」,倒是跟閩菜(福建菜)更為親近。比如說閩菜多為海鮮,潮菜也多為海鮮;閩菜重湯,潮菜也重湯,這些地方潮菜便跟珠江三角洲的粵菜不同,也跟毗鄰福建的梅州客家菜判然有別。再如蠔(牡蠣)為沿海一帶的美味食療,蘇東坡在山爾登州作太守時曾經盛稱蠣肉之美「誠不足為外人道也。」

廣東菜

可是好的吃法卻因地而異。美國人食蠔是生吃;山東登州人吃蠔或生吃,或烤吃,或作湯;廣州人多半吃蠔豉。此外還有一種吃法,即是將鮮蠔調以薯粉加上鴨蛋、再以平底鍋用「厚油」煎成薄餅來吃,謂之「蠔烙」、「蠔煎」或者「海蠣煎」。這種獨特吃法為廣東其它地方所無,只有潮汕和福建廈門、泉州一帶才有。要解釋以上這些現象並不困難:潮汕與福建不但毗鄰,人員來往和文化交流一向密切;從歷史上看,潮人的祖先大都為中原移民,他們或經由福建來潮州或在福建居留一段時間後再遷米潮州,不斷浸潤沾濡,便在文化上呈現出「親閩疏粵」的現象。如果我們問一問一個普通人「什麼是潮州菜?」他們可能回答說在潮汕吃到的或者在潮州菜館買到的便是潮州菜。這個答案大致不差,然而並不確切。

蠔煎

比如潮州菜館裡能夠買到「松鼠魚」,明顯是江蘇菜;買到梅菜扣肉,明顯是客家菜;買到龍蝦沙拉,明顯是港式西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是因為,各地的文化總是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的,飲食文化也離不開這個公例。因此,我們要解說「潮州菜」,還得從潮州菜之所以成為潮州菜的獨特處入手。我認為潮州菜由兩個部分組成:1、這種菜在選材用料、烹飪技藝或風格口味上是他處所無潮汕獨有的。比如吃鵝。按吃鵝之風在我國起源很早。先秦婚俗中要行「奠雁」之禮,雁即是鵝《禮記●內則》、北魏《齊民要術》、隋唐時的《燒尾宴食單》,清代的《隨園食單》、《調鼎集》等書都有食鵝的記載。古時吃鵝偏重為炙、為烹;後來吃法更多,如紹興人喜食燻鵝、糟鵝或扣鵝,廣州人喜食燒鵝,《紅樓夢》 中出現了「胭脂鵝脯」與「松瓤鵝油卷」。

胭脂鵝脯

在潮汕一地盛行的卻是以澄海獅頭鵝為原料的滷鵝。張華雲先生有詩云:「名標貢咕出蓮陽,敢與烤鴨論短長。下酒最宜頭腳翅,助餐尤喜爛鹹香」。這種滷鵝,用丁香、肉桂、八角、川椒、桂皮等18種調料作為「滷母」,加水旺火煮沸,置鵝其中,慢火文煮,精製而成。尤其是滷製的鵝頭、鵝腳、鵝翅、用來助餐佐灑、格外香美。潮汕人食滷鵝已有久遠的歷史,如負有盛名的「貢咕滷鵝」,創始人為許松茂,澄海蘇南(蓮陽)許厝村人,最先製作在光緒年間,至今已歷100年以上。現今潮汕各地都有滷鵝,據今年5月9日《汕頭日報》、《潮汕鄉情》版所載,桑浦山下的賴厝村全村1200戶,近七成人家以滷鵝為業,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滷鵝專業村。因而,滷鵝為潮汕獨有,他處所無,成了地道的潮州菜。

貢咕滷鵝

2、吸收外米菜式並且巧妙地使之「潮州化」,靠近潮汕的梅州客家地區多丘陵,也多養牛,那裡的人用厚背刀將牛肉捶成肉泥,做成味道鮮美彈性極好的牛肉丸,成為一道有名的客家菜。潮汕不甚產牛而盛產海鮮,於是運用本地原料,引進客家地區製作肉丸的方法製成了魚丸、蝦丸、蟹丸、豬肉丸等「肉丸系列」,將客家菜變成了潮州菜。福州有一種獨特的食物叫肉燕,它的作法是將捶得極爛的豬肉泥和面為皮,再包上肉餡,做成形如飛燕的餛飩,味道極好。像以上這些引進外來菜式而又根據潮人口味使之「本地化」的菜目,多得不勝枚舉。

豬肉丸

由此看來,我們說的潮州菜即是潮汕獨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口味加工改造了的外米菜式之總和,它構成一個開放體系,既有比較穩定的自我特色,義能夠博取眾長來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它是廣東潮汕地域深受閩菜影響的一種地方菜系,也是中國飲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要真正把握潮州菜這個概念,還得進一步分析和認識潮州菜的-些特點。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特色飲食文化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繫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
  • 中國飲食文化簡介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底蘊的國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飲食文化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向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這樣的口頭語在民間流傳著很多。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的觀念,及學習內容構成
    總之,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獨自的運動歷程,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有其獨自的不斷運動、演化著的生命過程。中國飲食文化在其生命運動與演化進程中形成了自身完備的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
  • 中國的飲食文化之——粵菜
    今天,小編來與大傢伙聊一聊小編的家鄉菜,粵菜。粵菜是中國早期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也是後期現如今的八大菜系之一。粵菜其實是由廣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三種菜系組成的菜系。在全世界粵菜也是頂頂大名的存在,甚至與法國菜齊名。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自然環境的影響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自然環境對民族飲食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是這種影響沒有多少文化成分,儘管我們在討論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時,所討論的現象大多也是由自然環境所造成的。
  •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由來
    朋友們,從今天開始,我就來淺談一下我國的飲食文化。說起飲食文化,就得先從「中國」、「飲食」和「文化」說起了。一、中國名稱的起源從歷史上來看,早在奴隸社會的時候,《詩*大雅*民勞》中就已經有「中國」這個稱謂了,原文是這樣說的: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 《飲食文化》第二章 中國八大菜系漫談
    第二章 中國八大菜系漫談  第一節八大菜系與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菜已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史,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以及各地方菜組成,主體是各地方菜。其品類之繁多、文化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一流。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廣大的多民族國家。
  •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人生不是平凡大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一日三餐以米麵為主食,種植水稻的東南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的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以麵食為主。
  • 中國鵝肝斬獲法國大獎,陳鵬鵬滷鵝推動潮汕美食國際化!
    摘要:來自深圳的陳鵬鵬滷鵝憑藉精湛的廚藝和獨特的配方力壓法國國菜,在法國頂尖賽事「馬士杯」鵝肝大賽中斬獲亞洲首獎,將中國潮汕美食帶向國際舞臺。美食中的「勞斯萊斯」鵝肝,被譽為繼松露和魚子醬後的「世界第三大美味」。在以浪漫聞名的法國,鵝肝是法國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貴族中非常受歡迎的美食。
  • 中國清真美食:飲食對民族文化的承載與詮釋
    中國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這句話詮釋著老百姓口中食品的安全與商家之間誠信的文化理念。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飲食都獨具特色,今天筆者就跟中國清真美食.手機域名的持有人河北穆興齋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 佛教飲食文化,中華文化的精髓
    佛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在華夏子孫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裡。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佛教的飲食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例如,素齋是中國佛教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中國佛教素齋的最大特色,便是都有一個充滿禪意的名字,或者名字乾脆直接與佛相關,如花開獻佛、羅漢全齋、金慄貢佛、慈航普度、南海金蓮等。佛弟子為他們取一個如此充滿禪意的名字,就是為了體現一切皆禪、禪就是一切的哲理。除了不能吃肉,就連食素的食材都要有所講究,取材是佛教素齋區別於天下菜系的另一大特色。
  • 細聊潮俗:紅色是喜慶吉祥的顏色,也是潮汕傳統文化的代表色
    紅色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色,它有著喜慶、吉祥,一切美好的寓意。潮汕人喜歡一切有吉祥寓意的事物,必然也喜歡紅色。在潮汕地區,不同的顏色用在不同的傳統文化習俗當中,那麼在哪些喜慶的場合會用到紅色呢,它有著什麼含義?
  • 廣東汕頭·潮州:用潮汕傳統文化滋養新時代城市魂
    現場,一幅幅極富立體感的粵繡作品,不遠處同場展示的潮州傳統美食,讓觀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一飽口福。以非遺為代表的、極具辨識度的文化標籤,正在成為外界認識和了解潮汕地區的一張亮麗名片。正如汕頭市委書記馬文田所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記憶,也是城市未來的競爭力。「我們要把潮州文化這一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鑄造城市發展靈魂。
  • 潮汕民俗:土地神在多神明文化的潮汕是何等地位,為何要祭拜?
    潮汕是一個多神明的地區,從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化,演變到今日成為了一種地方特色,人人都對神明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人們希望用這種方式,祈禱生活能夠順風順水,土地神是眾多神明中的其中一位,潮人每月初二、十六都會將其祭拜一番,土地神承載著多少潮人對生活美好期盼和祈禱,在當地人的眼中,土地神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摘要】從某種意義上看,《舌尖上的中國》猶如一場文化儀式,讓我們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儀式洗禮。透過日常美食的儀式鏡像,我們看到的是蘊藏在中國文化深處的遺傳密碼和文化圖景,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價值信仰、審美情趣最生動的展現。
  • 韓國吃狗肉傳統的成因與中國文化的影響
    韓國的飲食文化獨具特點,除了複雜的飲食禮節,頓頓少不了的泡菜,最讓人記憶深刻的還是他們愛吃狗肉的習慣。韓國人喜歡吃狗肉,他們從來不迴避這一點,甚至在遭受大量寵物愛好者的抨擊之後,仍舊堅持傳統。其實,韓國人之所以愛吃狗肉,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名食文化,狀元糕等地方特產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狀元糕是一種常用糕點,為我國地方特產名食之一,以南方製作為多。由於其色豔麗,有高中「狀元」之稱,又因與人有聯繫,故名。而此糕多用優質米粉拌以白糖及桂花,經蒸、烤而成其風味別致,清香怡人。
  • 美食主題手抄報模板,走進中國傳統美食的世界,感受中國飲食文化的...
  • 「龜粿印相——閩臺傳統糕餅與米食文化」在泉州展出
    東南網5月18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18日上午,「龜粿印相——閩臺傳統糕餅與米食文化」展覽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出,以館藏自明朝至今的龜粿印為核,以閩臺傳統糕餅與米食文化為面,呈現閩臺緣傳統常民生活的底蘊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