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摳!摳了會肚子痛!」在小時候,每當我們把好奇的指頭放在小肚子的肚臍上「探索」時,大人們都會這樣警告;一轉眼當我們也為人父母,看見寶寶好奇地摳肚臍,不由也會喝上一句:「別摳!不然肚子痛!」雖然一直這麼說,可在我們心中始終有個問號:摳肚臍真的會讓肚子痛嗎?為什麼呢?別急,今天咱們還是問問有關專家吧。
肚子痛原因多,跟摳肚臍沒啥關係
從醫學角度來說,摳肚臍導致肚子痛並沒有什麼道理。對於這一「老輩」說法,石家莊市婦幼保健院小兒整形外科主任劉召明並不認同。他指出,肚子痛也就是腹痛,是屬於一個可見於多個系統疾病的症狀表現,例如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婦科疾病等都可見到腹痛的症狀。對於兒童來說,出現腹痛的症狀大多是屬於消化不良或腸痙攣、食積、腸繫膜淋巴結炎症等情況。「此外,有時孩子們是因為已經有發炎、疼痛等不適症狀了才摳肚臍,而並不是因為摳肚臍才導致了不適。」劉主任表示。
對於「摳肚臍致肚子痛」這一說法,該院中醫兒科主任李楠也認為摳肚臍和腹痛二者之間並無直接關係。「由於肚臍是相對薄弱的部位,該處皮膚相對薄嫩,如果的確出現了摳肚臍後肚子痛的情況,那麼很有可能是因為著涼受寒或者摳破導致感染所引起的不適。」李主任表示。
肚臍其實是疤痕,應注意適當保暖衛生
肚臍是什麼?其實就是塊疤痕。大家都知道,胎兒在母體內生長發育時,是通過臍帶與母親相連,並通過臍帶獲得營養。當嬰兒呱呱墜地,獨立為人之時,臍帶也隨之被剪斷,留在嬰兒身體上的那截臍帶過幾天便會自行脫落,臍帶萎縮脫落之處,就會留下一個「印記」,那就是肚臍啦。
從肚臍的形成過程不難看出,肚臍其實就是臍帶脫落形成的疤痕,所以肚臍是閉合的,與腹腔並不相通。不過,不可否認,肚臍部的皮膚相對較薄,屬於薄弱之處,所以還是需要精心保護的。劉主任提醒,如果把摳肚臍當成習慣,沒事摳著玩兒,或者摳的太過用力,再加上平時不注意衛生,那麼就很容易感染,出現肚臍部位的紅腫、流膿等,這就可能是臍炎了,需要及時就醫處理。
除了不要亂摳,肚臍處的衛生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為肚臍部位皮膚褶皺較多,容易「藏汙納垢」,所以肚臍部的清潔衛生還是需要做好的。劉主任表示,肚臍部的清潔只需在洗澡時正常清洗即可,並不需要刻意清洗或者用力揉搓,以免破壞肚臍部位的正常環境。
李主任提醒人們,隨著夏天來臨、天氣日漸炎熱,如果睡覺時因為貪涼而不蓋肚子或者睡著後蹬被子,就容易從比較薄弱的肚臍處感受風寒外邪而出現不適。所以,不管天氣多熱,都要注意腹部保暖,尤其在睡覺時一定要蓋好腹部,避免受寒。
一旦發現臍部形狀改變,需警惕疾病
劉主任提醒,如果肚臍部出現形狀改變或出現疼痛等不適症狀時,一定要警惕有疾病的內在原因,需及時就醫治療。
臍疝:在嬰兒期,臍部肌肉尚留有缺損,屬於薄弱之處,當孩子哭鬧、咳嗽時腹內壓力增高,腹腔內容物就會由臍部逐漸向外頂出,形成臍疝。一般在超聲下觀察臍疝直徑在1釐米以內時可以自愈;達1.5釐米時可進一步觀察,若越長越大就得及時手術了;若直徑在2釐米以上,一般也需觀察、手術。總的來說,大部分臍疝可以自己長好,需要手術治療的並不多。
臍茸:胎兒在發育過程中有「卵黃管」的結構,正常來說會隨著發育而逐漸退化,但如果沒能退化,就會在臍部出現卵黃管殘餘組織增生物,像肉芽一樣,表面光滑、呈紅色。臍茸放著不管的話會越長越大,可通過手術切除。
臍竇:卵黃管殘留的話,也出現臍竇,表現為臍部溼疹樣改變,有分泌物。也可通過手術治療。
特別提醒
肚臍雖然「弱」,但也很有用
肚臍屬於腹壁較薄弱之處,因為"弱"所以需要保暖、衛生等精心呵護,但也因為"弱"有其獨特的可利用之處。李主任表示,肚臍處皮膚薄弱,因此在此處放置藥物則更容易被吸收,所以許多兒童疾病的治療都可以通過臍部給藥。另外,中醫認為肚臍處是人體上唯一一個可以直接看到的穴位——神闕,在臍部即神闕穴進行艾灸、給藥等,可以起到很好的經絡刺激作用,對於感冒、支氣管炎、腹痛等疾病症狀的治療改善都有所幫助。因此,家長除了注意孩子腹部保暖外,還可以經常給孩子在臍周做做按摩(繞著肚臍適度按揉即可),也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本報記者 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