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保管的清宮舊藏書畫中,有一描繪各種海洋生物如鱟、螺、貝、蟹、蝦等圖文並茂的44開寫實設色畫冊,封板上以端正的楷書寫著「海錯圖第四冊」。由於缺乏畫家姓字款印,多年以來均被當成作者不明的無款畫作收藏。
響螺化蟹
200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清代宮廷畫譜展」的選件介紹中,提到一套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生物學家兼畫家聶璜創作的《海錯畫譜》,「全套共三冊合計一百二十開」,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第四冊《海錯圖》的關係實在令人好奇。考諸著錄,發現在乾隆五十六到五十八年(1791-1793)編纂的、具有清內府收藏目錄性質的《石渠寶笈續編》當中,記載著原貯於紫禁城重華宮的聶璜畫《海錯圖(四冊)》。而今,這套圖文並茂、趣味盎然,又充滿傳奇色彩的圖譜畫冊以前三後一的形式,分藏於兩岸故宮。
《海錯圖(四冊)》
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一套四冊,第一冊48葉、第二冊37葉、第三冊39葉、第四冊44葉,共畫海錯371種。在第一冊的序文末尾,有「時康熙戊寅(三十七年,1698)仲夏,閩客聶璜存庵氏題於海疆之釣鰲磯」文句,因此得知成畫年代與畫家姓字。聶璜在題字間,敘述自己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客遊臺甌近二十載,康熙丁卯(1687)曾畫《蟹譜》30種。之後客居淮、揚間,訪海物於河北、天津,遊滇、黔、荊、豫,之後客閩,決定將以往所繪的《蟹譜》和所聞所見的諸多海物,集稿謄繪,通為一圖,首以龍蝦,終以魚虎。「繪而名,名而贊,贊而考,考而辨。」除圖以外,還有該種生物的贊文、題詩,與習性、特色、產地、傳說記載甚至日常應用等相關說明,全以工整小楷寫於圖繪四周。
變種蝦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第一冊《海錯圖》以魚虎開頭,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第四冊則以龍頭蝦結尾,若按聶璜對《海錯圖》「首以龍蝦,終以魚虎」的形容,現今所見的《海錯圖》或許因重新裝裱或分冊先後問題,順序有所更動。
《海錯圖》第一冊的內容除鱷魚、海蛇以外,全為各種龍、魚;第二冊除魟、鯊、章魚、鎖管、墨魚以外,還出現了海豹(圖1)、海狗、海馬(圖2)、海鼠、海驢(圖3)等名字與陸生動物相同的物種,此外還有鯊變虎、鹿魚化鹿(圖1)、野豕化奔等傳說情節。
1/ 聶璜,《鹿魚化鹿、海豹》,《海錯圖譜》第二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 聶璜,《海馬》,《海錯圖譜》第二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 聶璜,《海獺、海驢、海鼠》,《海錯圖譜》第二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三冊的第一部分是魚雀互化、鸚鵡魚等魚類和鳥類相互變化的例子,接著有蚌、蛤、蟶、蚶等具有硬殼的軟體動物,紫菜、海藻、鹿角菜等海中植物,數種海中礁石和海龜;第四冊的物種則相對單純,現身畫中的鱟、螺、貝、蟹、蝦都具備帶有甲殼的特色,產地包括澎湖、連江、閩中漳泉,甚至遠到琉球、呂宋,且形貌相對寫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冊畫蟹共計17開34種,內容多述及聶璜客遊滇、閩東南沿海的親身見聞經歷,推測泰半與康熙丁卯所畫的《蟹譜》30種重疊,是《海錯圖》中最早成形的部分。
火焰螺
「海錯」典出《尚書·禹貢》的「厥賦鹽絺,海物惟錯」,形容貢鹽和細葛布的青州海產錯雜紛陳,多種多樣。
其實在聶璜以前,並不是沒有關於水族或海洋生物的書籍。明代孫礦(1543-1613)據王世貞(1526-1590)書畫題跋撰寫的《書畫跋跋》謂「弘治(1488-1505)末年語曰:杜詩顏字金華酒,海味圍棋左傳文。」可見「海味」在當時風靡天下、膾炙人口的數件物事當中即佔有一席之地。不知道是不是「海味」受到重視的結果,從明代中後期開始,即有數例專論海洋生物的專書著作出現。較為重要者有明代動植物學家屠本畯(1542-1622)所著、成書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的三卷《閩中海錯疏》。《四庫全書提要》對此書的介紹是:「是書詳志閩海水族。凡鱗部二卷。共一百六十七種。介部一卷。共九十種。又附非閩產而閩所常有者海粉、燕窩二種……」另浙江鮑士恭家藏明楊慎(1488-1559)四卷《異魚圖贊》時,就敘述該書「凡魚圖三卷,共八十七種,為贊八十六首。附以海錯一卷,共三十五種,為贊三十首。」可見該書除了文字介紹以外,還附有魚類海錯繪本,可惜原圖已佚。此外還有清代胡世安的《異魚圖贊箋》《異魚圖贊補》等,都是較為著名的例子。
聶璜在《海錯圖》序文開頭,闡明了自己製作這套海錯圖的宗旨。序文首先引《中庸》所言,論天地生物繁多,水中生物的種類多過陸地,海是「浮天載地」最大的水體,生活於其中的物種遠遠超過陸地所有。其次提到以往書籍並非不知道這些物種的存在,而是無法盡識盡載。像《昭明文選》中郭璞(276-324)《江賦》提到諸多「鯪鰩鯩鰱」等魚字偏旁部首的水族名稱,雖然讀過該篇文章的儒士頗多,但是儒者也許識字,卻未曾看過形狀;漁夫可能認識形狀,卻喊不出名稱。《說文》韻書和譜錄類書所載的水族名稱雖多,可沒有錄入典籍之內的漏載魚名尤有不知凡幾。此外,因為「昔賢著書,多在中原。閩粵邊海,相去遼闊,未必親歷其地、親睹其物,以相質難;土著之人,徒據傳聞,以為擬議,故諸書不無小訛。」聶璜寫道「海錯自昔無圖」,只有偶爾在類書、方志之中間或看到旁及海錯的零星記載。但這些記載經常圖本失傳,抑或介紹太少,有失完整,因此聶璜決定畫下自己所親見或聽聞的各種水中生物,並參照《爾雅》《本草》等字書、類書,廣搜博採。他因遊歷海濱,往往認識了魚,並且順便認識了魚的名字,也常因為想要認識魚,反得順便認識了古文和各省各地方志中所記載各色物產名稱。
或許是因為野心勃勃,聶璜畫入《海錯圖》中的物類除了真正產自海中的,還混雜了生長在海濱或是淡水的物種。四冊《海錯圖》除了前列諸作的魚蟹麟介,圖冊中還間歇畫有鱷魚(圖4)、海蛇等現今生物學上歸為爬蟲類的動物,海獺、海狗等現在所謂的海中哺乳類動物,昆布、鹿角菜(圖5)等海洋植物,各種礁石(圖6),甚至鋸鯊、魟、鰩、人魚(圖7)、鷹嘴龜、三尾八足神龜、疑似管蟲的海鐵樹等珍奇物種,與鱟負火、響螺化蟹、蝦化蜻蛉等圖繪傳說。
4/ 聶璜,《鱷魚》,《海錯圖譜》第一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5/ 聶璜,《昆布、海膽、鹿角菜、石鱉》,《海錯圖譜》第三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6/ 聶璜,《松花石、荔枝盤石、海芝石》,《海錯圖譜》第三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7/ 聶璜,《人魚、閩海龍魚》,《海錯圖譜》第一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像海豹、海狗、潛牛、海馬、海鼠、海驢等名字與陸生動物名稱相同者,聶璜多半以文字記下自己所聞所知的形容,而圖繪部分則多半照著陸生動物的形態描摹,明顯不一定親自見過該物。此外,在用色方面,也經常使用相當大膽的鮮豔色彩,例如潛牛與三尾八足神龜,大概是因為耳聞的緣故,誇張地使用了大面積的橘紅、鮮綠等高彩度顏色。
對於某些見於書中或是聽人談起的情節,聶璜也多半憑自己的解讀想像繪圖,例如圖1左半《海錯圖》第二冊「鹿魚化鹿」就是一例。此一圖考全文是:
「海洋島嶼,惟鹿最多,不盡魚化也。廣東海中有一種鹿鯊,或即是化鹿之魚乎?詢之漁人,漁人不知也,但云鹿識水性,常能成群過海,此島過入彼島,角鹿頭上頂草,諸鹿藉以為糧。至於鹿魚,雖有其名,網中從未羅得,又焉知其能化鹿乎?予考《匯苑》云:『鹿魚頭上有角如鹿』,又曰:『鹿子魚頳色,尾鬣頭皆有鹿斑,赤黃色。南海中有洲,每春夏此魚跳上洲,化為鹿』。據書雲,在南海,宜乎閩人之所不及見也,考《字彙》,魚部有,為魚中之鹿,存名也。」
1/ 聶璜,《鹿魚化鹿、海豹》,《海錯圖譜》第二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文所述重點有四:
一、聶璜自己聽過鹿魚化鹿的故事;
二、聶璜懷疑這種化鹿的魚是不是廣東海中的鹿鯊,問了漁人,但漁人沒有聽過這種說法,只是提供鹿能遊水的信息;
三、雖然鹿魚這個名字存在,卻從未落網,聶璜因此提出古人如何能夠知道鹿魚可以變化成鹿的疑問;
四、聶璜提出字書與類書的記載與形容,試圖找尋其中的解釋並彌補鹿魚沒人聽過的遺憾。
鱟負火
在聶璜所畫的海洋相關傳說裡,例如鯊變虎、鹿魚化鹿、魚雀互化、蝦化蜻蛉等都是古代傳說中以水陸生物相似的樣貌或特性,發展出海洋與陸地生物相互變化的說法。第四冊第二開「鱟負火」則是畫下了記載中漁人將海中某些生物能夠發出磷光的現象,描述成鱟、蟹、龜、鱉、螺、蚌、蚶、蛤、魚、蝦等物均能背負火焰的奇幻誤會。
撥棹
同樣第四冊第三開的「響螺化蟹」文字寫道:「海中之螺,不但小者能變蟹,即大如響螺亦能變。但不能離螺,必負螺而行,蓋其半身尚系螺尾也。海人通名之曰『寄生』,不知變化之說也……」此開所畫圖樣和描述生物背負螺殼,頭爪如蟹的特徵看起來是寄居蟹,聶璜也引用海濱人士所說的「寄生」情節,但是聶璜仍然深信螺能變蟹的說法,並且以此糾正寄生的說法,可見聶璜極度相信物種之間相互變化的說法,並且主觀地取代了海濱人士的正確說法。
龍頭蝦
雖然在科學昌明的現代人眼中,聶璜《海錯圖》中圖文所述情節未必正確,表現手法稚拙,並且混雜大量迷信。但此套畫冊以圖文形式保存了大量當時的傳說與奇聞,也體現了聶璜出於自己對物種的好奇,以一己之力行旅各地搜羅訪談的記錄,並參照小學、類書,甚至本草醫書所做的整理與探尋,是目前已知最為豐富多彩的古代水中物產綜合繪本。
文丨吳誦芬
圖丨本刊資料室
參考書目:
(清)王傑、董誥、彭元瑞、金士松等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臺北:故宮博物院,1971,第1741-1748頁
賴毓芝,《從康熙算學到奧地利安布列斯堡收藏的一些思考》,《故宮文物月刊》,第276期,1996,第106-118頁
賴毓芝,《從印度尼西亞到歐洲與清宮——談院藏楊大章額摩鳥圖》,《故宮文物月刊》,第297期,2007,第24-37頁
賴毓芝,《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第2期,2011,第1-75頁
李湜,《清代宮廷畫譜》,《東方藝術》,2007年5期
李湜,《清宮舊藏〈鳥譜〉》,《文物》,2005年6期
李湜,《宮廷畫譜上的「動物世界」》,《文物》,2005年6期
本文刊載於《典藏·讀天下·古美術》2016年08月號,原標題為《水中產物繪本:分隔兩岸的四冊<海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