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胡維華攝
鳥網網友高手攝
鳥網網友羽衣甘藍攝
生來就是黑嘴巴的國際特別保護鳥類黑嘴鷗、長著修長雙腿的黑翅長腳鷸、生性羞怯的大杓鷸……這些國際瀕危的稀有水鳥,在膠州灣內可能已偷偷安家。7月3日,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根據《 膠州灣生態溼地保護研究》做的普查,膠州灣的動植物物種首次得到確認,其中鳥類有156種,這些鳥類中,有21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錄和國家級重點保護水鳥,灰鶴、蓑羽鶴、丹頂鶴等珍稀國家重點保護候鳥,每年都會在膠州灣內過冬。
溼地水鳥調查持續20年「膠州灣是山東半島面積最大的河口海灣型溼地,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溼地生物資源 ,成為亞太地區水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7月2日,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站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膠州灣生態溼地保護研究》的普查結果,目前該灣已記錄到的生態溼地鳥類有 156種,隸屬12目 26科。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膠州灣生態溼地水鳥的調查始於上世紀 80年代後期的「國際溼地水鳥調查」。每年的隆冬季節(1~2月),在國際溼地組織的協調下組織鳥類專家開展包括膠州灣生態溼地在內的水鳥資源越冬統計,這項工作一直持續至今。
圍繞《膠州灣生態溼地保護研究》項目,他們還開展了夏季膠州灣繁殖水鳥專項調查等一系列普查活動 ,首次摸清了膠州灣生態溼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外來物種、有害生物和生態林等生物多樣性本底數字。
21種鳥類被列為「國寶」156種鳥類中,都是些什麼鳥?工作人員介紹說,包括冬候鳥 34種,夏候鳥 25種,留鳥 7種,旅鳥 90種。其中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錄和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水鳥有21種,溼地猛禽6種,溼地遊禽49種,溼地涉禽92種,溼地鳴禽9種。
膠州灣恰好在亞太地區候鳥南北遷徙的路徑上,是過境候鳥中途停歇、補充能量的「驛站 」和良好越冬地。據調查發現,有10餘種國際瀕危或稀有水鳥,如黑嘴鷗、黑翅長腳鷸、大杓鷸等可能在此繁殖。屬於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水鳥有21種,其中一級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鶴、白鸛、中華秋沙鴨等8種,二級保護水鳥有大天鵝、灰鶴、蓑羽鶴、鴛鴦、小勺鷸等13種。
每年春、秋兩季,遷經膠州灣生態溼地的鷺類、鷸類水鳥有數百萬隻。越冬雁鴨類數量可達20000餘只,越冬鷗類達50000餘只。每年冬季有小群體的灰鶴、蓑羽鶴、丹頂鶴等珍稀國家重點保護候鳥在此越冬遊蕩。記者 陳浩傑
黑嘴鷗黑嘴鷗屬於國際特別保護鳥類,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編寫的《瀕危物種動物紅皮書》中。黑嘴鷗成鳥的嘴巴呈墨色,渾身玉羽銀翎,棲息於河川、湖泊、沼澤地區。黑嘴鷗特產中國,僅2000餘只,並且絕大多數分布於遼寧盤錦 。在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幾十種鷗鳥中,黑嘴鷗被國際鳥類協會指定為瀕臨滅絕的鳥種之一。
牛背鷺牛背鷺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北京及山東威海也偶見。牛背鷺以昆蟲、螞蟻及蜘蛛、娛蚣和青蛙等為食。啄取耕牛和其他牲畜體上的寄生蟲,也吃地上害蟲,故為益鳥。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黑翅長腳鷸 黑翅長腳鷸是身似海鷗、腿似白鷺、嘴似鷸,高挑、修長的黑白色涉禽。喜沿海淺水及淡水沼澤地,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區,印度洋,加拉帕戈斯群島,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等,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同時也是《中日候鳥協定》保護野生動物。
▲大杓鷸 大杓鷸又被稱作紅背大勺鷸、紅腰勺鷸、彰雞。嘴甚長而下彎,繁殖於東北亞;冬季南遷遠至大洋洲。不常見,但遷徙時定期經過中國東部。大杓鷸性機警、甚羞怯,喜歡吃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小魚和蛙類。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