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外出理髮,孩子的頭髮又長又亂,咋辦?
最近有媽媽說,為了預防病毒,不敢帶孩子外出理髮,連孩子的爸爸的頭髮也幾乎長成了長發了……
媽媽們還好,頭髮長了可以紮起來,可是爸爸和小男孩們就難受了。習慣短髮的他們,頭髮越長,感覺越「煎熬」。有些媽媽可能便忍不住操起剪刀或剃刀給爸爸或小男孩剪髮,一個個慘不忍睹的「髮型」出現了,別提有多爆笑了。
今天,幼兒說整理了幾種簡單的髮型,有步驟有方法,媽媽們一看就會,也不會輕易把頭髮剃壞。不僅適合爸爸,也適合男孩女孩,趕快學起來吧:
先端詳孩子臉型
一般來說,臉型大致分為四大類,有長方臉、圓短臉、梨形臉、圓錐臉等。我們以圓錐型臉為標準,因為這樣的臉型,看起來清瘦立體。所以,在這樣的標準下,可以根據不同的臉型進行髮型「調整」。
如果孩子是長方臉,為了讓臉型看起來沒那麼長方,頭頂的頭髮不要長,而是要短;與臉頰平衡的腦後勺部位的頭髮就要短,這樣能讓臉頰看起來小一些;
如果孩子是圓短臉,為了讓臉型看起來沒那麼圓短,頭頂的頭髮應該長(或高)一些,從視覺上會讓人覺得頭型長一些。接著,與臉頰平衡的腦後勺部位的頭髮就要短,會讓臉頰部位顯得沒那麼圓;
如果孩子是梨形臉,梨形臉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梨」,一種是「長梨」。首先,要在太陽穴左右側保留一定厚度的頭髮,以便讓這個部位沒那麼狹小;接著,如果孩子的臉型是第一種的「短梨」,那麼頭頂的頭髮要長一些或高一些,如果是第二種,頭頂的頭髮要短,最終填充成一個相對的圓錐狀。
如果你家孩子的臉型沒在上面的範圍內,也請以圓錐臉為參考標準,給孩子裁剪出一個好看的髮型。
準備理髮工具
電推子、剪刀、扁平梳子、噴壺是常見的必備理髮工具。如果媽媽們幫爸爸或男孩們剪髮,最好準備電推子;如果幫女孩兒理髮,還需要髮夾或牙剪等。
防碎發
剪髮前,給孩子穿上理髮衣,或圍上圍巾或毛巾,以避免剪髮時,碎發掉進衣領,給孩子帶來不適。如果衣物沾上碎發,也不易去除,倘若放進洗衣機與其他衣物一起清洗,還會讓其他衣服沾上碎發,穿在身上會有刺癢感。倘若天氣比較暖,當然孩子們也可以在浴室剃,不穿衣物。
小男孩三款由簡單到複雜的髮型
髮型一,可愛娃娃頭
步驟1,把電推子調至1檔,從耳朵上方,用電推子推至與額前頭髮同等高度。如果不想太高,可以低一些,直至左右清理乾淨。如果媽媽們不想這個位置的頭髮太短,可以在剪之前,把電推子的檔調到2—3檔。
步驟2,以相同的檔,用電推子把腦後的頭髮推至與第一步相同的高度,直至清理均勻;
步驟3,把頭頂頭髮的邊沿,通過電推子傾斜45度的角度進行修邊,直至邊沿與第一第二步位置的頭髮看起來有個自然過渡,而不會太突兀。
髮型二,帥氣莫幹頭
步驟1,與上面「可愛娃娃頭」第一步相似,把左右耳朵上方的頭髮至額頭位置的頭髮剃掉或通過調檔留有一定高度,直至清理平整;
步驟2,沿著虛線位置,把腦後的頭髮剃成v狀或橢半圓狀,其具體高度,媽媽們可以自己把握。v狀會讓髮型較帥氣,媽媽們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
步驟3,媽媽們可以用剪刀和扁平梳子,適當修剪頭頂的頭髮。如果你想孩子頭頂處的頭髮長一些,你就修剪少一些;如果你希望孩子頭頂處頭髮稍短,那麼你就修剪多一些。
髮型三,利落乾爽頭
步驟1,把電推子調至最短的檔次,從脖子上方頭髮,推至虛線位置,兩鬢頭髮也是(圖中位置1);
步驟2,看虛線與實線中間,此處調整電推子比第一步驟的檔大兩個檔次,例如第2檔,然後從虛線處推至實線位置,包括耳朵左右上方的頭髮(圖中位置2);
步驟3,虛線處,即圖中的位置3,用比第一步驟的檔大一個檔,例如第1檔,然後把虛線位置,即不同檔推剪出來的頭髮的接壤處進行修剪,看起來有個自然過渡(圖中位置3);
步驟4,最後頭頂處的頭髮,用剪刀適當修剪一下(圖中位置4)。
女孩子髮型
如果小女孩年齡比較小,可以剪小男孩髮型;如果小女孩要剪齊肩發或長發,可以按照下面步驟來:
髮型一,簡單型
如果小女孩的頭髮比較薄,或媽媽不想過於複雜,可以不分層次,一刀剪齊便可。
步驟1,腦後頭髮,沿著虛線位置,用剪刀修剪整齊;
步驟2,額前的頭髮,先選出三角形的形狀,然後把額前的頭髮一刀剪過,直至修理整齊。
髮型二,有層次的碎發
步驟1,把腦後的長髮按照圖,夾出四個層次,即負1,負2,負3,負4;
步驟2,最底下的那一層,即負1層是決定髮型的長度的,沿著虛線位置剪短;
步驟3,負2層的頭髮,要剪得比負1層的短……以此類推;
步驟4,劉海也是同樣的道理。
溫馨提示:媽媽也可以反過來,即負1層剪得比負2層短……以此類推,負4層最長。
分層的原則:常常是分得多,層次感越好。但較常見的,為3-4層。
上面幼兒說推薦的幾種髮型修剪做法,是新手媽媽們可以輕易掌握的方法,趕快用起來吧。如果暫時用不上,也可以收藏起來備用哦!
關鍵字:剪髮方法、理髮步驟、育兒、親子、養育孩子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