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已成為這個時代童書的標籤
童書讓人眼花繚亂,真正適合孩子閱讀的並不多
這個時代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童書,已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話題
「類型小說」家、童書暢銷書作家亦農,昨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縱論他心目中的童書
亦農:書是心靈燈 童心不可欺
□本報記者 王平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兒童文學只考慮藝術取向,90年代的兒童文學與市場還是若即若離關係的話,那麼,進入21世紀後,兒童文學已經完全進入一個商業化時代。
當下兒童文學的創作與出版非常熱鬧,但在兒童圖書熱鬧的背後,一些問題卻不斷出現。比如,圖書眾多,具有人文關懷和品質的精品力作不多;出版繁榮,同質化、跟風作品卻頻頻出現;銷售火爆,但形式單一,多年來都是由校園小說主導。那麼,這個時代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兒童文學?記者昨日就此再次採訪了著名作家亦農。
童書本是愛心書
「我的爸爸是一位作家,出版過好多書。他每天都坐在電腦前,不停地寫,從早上八點一直寫到晚上九點多。
爸爸很勤勞。每天我和媽媽不在家的時候,他總是掃地、拖地,讓地面保持乾淨。家裡沒有菜時,爸爸就去買菜。家裡的體力活大都是爸爸幹的,真是辛苦他了……」
這是亦農女兒小時候寫的一篇日記,在女兒的眼裡,亦農是最溫情最有愛心的一位爸爸。
亦農自己也說:「寫作時我是一位作家,甚至在心中認定自己就是一位大師級作家。但是,當我離開書桌步入平常生活時,我就是一平凡居家男人。」
《桐桐的點點狗》讀起來溫馨、溫暖、溫情,寫的就是亦農一家和一隻小狗的幸福生活。看過這本小說的人都有一個感覺:沒有對家庭的愛,對孩子的愛,和對小動物的愛,是寫不出這樣的小說的。
事實也即如此。亦農承認,他寫懸疑小說等類型題材時,會考慮到市場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創作更多是一種技巧,就像好萊塢商業大片,必定會在影片開始後十分鐘左右,發生謀殺、爆炸與死亡等一樣,以此來強烈地吸引讀者和觀眾看下去。然而,寫童書時他完全是另一種全新的狀態。特別是在寫《桐桐的點點狗》一書時,他更深刻地認識到,童書是真誠之書、愛心之書。
亦農說,寫童書時他心目中的第一讀者就是女兒,仿佛女兒就坐在面前,傾聽他講的故事。每次寫作他都在想,女兒是否會喜歡?對她的成長是否有幫助或啟發?「作為父親,我會更注重用規範的用詞造句,更注重小說的思想內涵。我絕不允許自己寫出那種不負責任的垃圾文字來誤導或傷害女兒。」
對女兒的負責,推而廣之,也是對所有兒童讀者的負責。
純真童心不可欺
亦農說,走進新華書店,各種不同類型的兒童圖書令人眼花繚亂,其實真正適合孩子閱讀的作品不多。
他說,很多作家一晚上可以寫一篇甚至數篇小說,卻無法寫一個好故事。孩子天生對故事最感興趣,作家如果不捨得花時間體驗生活,坐在家裡玩文字遊戲,就會導致故事情節薄弱,敘事乏味,散文化傾向嚴重;還有一些作家輕視兒童文學,認為兒童文學隨便寫一寫即可糊弄過去,寫作以成人視角,語言、思維嚴重成人化,表達方式機械呆板,孰不知童心最純、最真、最不可欺,如果作品不能在短時間內觸動孩子心靈,很容易被小讀者拋棄。
說起當下一些兒童圖書內容重複,跟風嚴重,亦農更是言辭犀利:「文學是一種創造性很強的勞動,需要作家全身心投入。某些出版社或書商看到童書好賣,就組織作者一轟而上,進行流水線生產,同一主題創意,換個名字、場景,又是一部新書。很多童書注水嚴重,幾千字能表達的,偏要寫成幾萬、十幾萬字。有的甚至玩曖昧、打擦邊球,充斥不健康因素。不僅毀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毀了兒童文學,還可能使小讀者誤入歧途,貽害終生。」
在不久前的一次兒童題材作品研討會上,亦農就當面批評一位著名兒童作家,因為在這名作家的作品中曾有很大篇幅涉及孩子不該知道的禁區。亦農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家也應該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家生產的是精神食糧,如果粗製濫造、假冒低劣,其危害更甚。
「穿越未來」更美好
亦農告訴記者,除了近期出版的《桐桐的點點狗》和少年懸疑探險系列小說《龍跡》、《怪獸星球》、《功夫女生》外,他又完稿《仙家奇兵》、《天字一號追殺令》、《大秦歷險記》、《網絡大營救》四部少年懸幻系列小說,目前已交付出版社。
說起2012年的創作安排,亦農說,除了完成答應給出版社的一部長篇懸疑小說之外,他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少兒題材小說創作上。目前正在收集素材,構思一個科幻系列小說:「中國作家喜歡穿越到古代,總想活在過去裡,而西方作家則喜歡穿越到未來,對未來充滿想像。我覺得對孩子們來講,更應該關注美好的未來。我進行這個系列的創作,會更有趣和富於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