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國際童書展上,眾多世界著名童書作家來到中國,和孩子們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本報記者也來到現場,將一個個老頑童的故事記下來,帶回給北京晚報的讀者。
李崢嶸
日本「魔女」角野榮子
2018年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魔女宅急便》作者角野榮子已經八十多歲了,可是依然優雅時尚,她對中國孩子介紹了自己的魔法之源。
角野榮子的童年是二戰前後,不但沒有吃的,閱讀也很困難。「在童年的那段時間裡,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書籍對一個人有多麼重要。書籍能給人一種生存下去的力量,因此我一直通過閱讀來成長。」1985年,她創作了《魔女宅急便》。靈感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大學時候看過的一張照片:一個小孩子從樹上往下俯視,視角變得和平時不一樣了,整個世界也因此發生了改變。那張照片給了她非常大的觸動。真正的契機是角野榮子女兒12歲時畫的一幅畫,在這幅畫中女兒畫了一個魔女帶著一隻黑貓騎在掃帚上飛,掃帚上還掛著一個收音機,從收音機裡面傳出了音符。「之後的24年她創作了6卷《魔女宅急便》。魔女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呢?「魔女既快遞看得見的東西也快遞看不見的東西。其實她就是能夠用想像力把看得見的世界和看不見的世界連接起來的一種人。」
琪琪只有一種魔法,就是騎著掃帚在空中飛翔,但她也僅憑著這個魔法一直生活了下來,琪琪她其實就是一個僅有一項特長的普通女孩。角野榮子意味深長地說:「我覺得魔法只有一種就可以了,而且誰都可以擁有這樣的魔法。如何找到自己所擁有這個魔法,就是人一生的任務。」
角野榮子找到了自己的魔法,除了魔女系列,還有《尼斯水怪的上門新郎》《爺爺的肉丸子湯》《外面消失了》《一二一動物園》,都各具魔法。
芬蘭「聖誕先生」庫納斯
毛裡·庫納斯是芬蘭國寶級的圖畫書作者,1981年,他發現聖誕老人是全世界最出名的芬蘭人,可是還沒有人在芬蘭出版過任何與聖誕老人有關的書籍。他就決定寫一本書,在書裡儘可能全面並且準確地介紹聖誕老人和他的工作,於是就有了經典之作《聖誕老人 耳朵山的秘密》。在這之後,庫納斯又創作了兩本書,分別是《聖誕老人 十二件神奇的禮物》和《聖誕老人 魔法鼓》,合為《聖誕老人》系列,被翻譯成近30種語言,孩子們親切又敬重地把庫納斯稱為「聖誕先生」。
庫納斯說,在《聖誕老人》三部曲中他最喜歡的是《十二件神奇的禮物》,講述在距離聖誕節的12天裡,精靈小維特,每天都為聖誕老人準備一份神奇的禮物。那時,庫納斯住在美國洛杉磯,他特別想家,想念芬蘭,就把所有的思念都體現在這本書裡。故事裡面的主人公就是庫納斯自己。書中的場景,如建築房子等都是真實存在的。而很多故事也是庫納斯小時候聽到過的,都存在於他的記憶中。
庫納斯小時候居住的地方,是一個手工業者和小企業者聚居的小村子。他的父親是一名木匠,經常製作各種簡單的木頭玩具,比如小汽車、娃娃推車、撥浪鼓……他們家附近除了木工作坊,還有鞋子作坊,這些作坊為他在《聖誕老人 耳朵山的秘密》中提供了許多靈感。聖誕老人身邊的小精靈們懷有各種高超的技能,在各自的工作坊裡幹起活來得心應手。
除了聖誕老人,庫納斯還創作了一些恐怖的主題,比如海盜、幽靈等,庫納斯用一種全新的、有趣的方式來講述歷史,給老故事和傳說賦予歡樂:《哈卡拉伊寧先生和世界七大奇蹟》《噢喲,好嚇人》《晚安,哈卡拉伊寧先生!》《天哪,海盜來了》……每個故事的結局都讓人意想不到、溫暖而美好,傳達「善良、友誼和幽默」。
美國「熊孩子」大衛
大衛·香農一出現,孩子們就大叫「大衛,大衛!」大衛·香農笑著說:「我不知道中國有這麼多熊孩子。」大衛·香農以無拘無束表現孩童的天真而著名。他的作品《大衛,不可以》系列、《鴨子騎車記》系列都在中國擁有大量的讀者。
他的作品靈感也是來自身邊的觀察,生活中的經歷也被大衛復刻在繪本裡,並賦予新的生命。例如在《大衛,不可以》中,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的是他小時候,打破玻璃的是他哥哥,而光著屁股在街上亂跑的是他的一個侄子,這些「熊孩子」的舉動都濃縮在大衛一個人身上。
《鴨子騎車記》的誕生和他的女兒艾瑪密切相關。當時,艾瑪正在學說話,每天都會興奮地發出各種動物叫聲。有一天,大衛在公園散步,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想法——要寫一本關於鴨子的繪本。「光『Duck』這個詞的發音我就覺得非常有趣,而且鴨子的叫聲也太好玩了!所以我決定把鴨子作為這本書的主角。」《鴨子騎車記》中,書中的自行車是大衛的第一輛自行車,所有動物裡看起來最傻、最沉醉於騎自行車的奶牛原型是大衛·香農的祖母。大衛在上海街頭看到有很多的電瓶車、摩託車,當場畫了一隻騎摩託車的鴨子。也許,下一本就是《鴨子騎摩託》呢。
《小仙女艾麗絲》這本書的原型也是女兒,書中那句「我把餅乾通通變成我的」也源於一次萬聖節女兒穿著艾麗絲的衣服,拿著仙女棒,嘴巴有一圈餅乾屑時對爸爸大衛說的話。
大衛·香農的所有作品都源於他的生活,他的女兒和他的小狗……從這些故事中,全世界的兒童都能看到自己。
法國「魔術師」杜萊
法國童書創意大師杜萊從1994年到現在已出版超過75種國際知名的童書,代表作有《點點點》和《杜萊百變創意玩具書》《哈!不要搞錯》《杜嚕嘟嘟》系列等。因作品的獨特性,他先後獲得包括「博洛尼亞國際童書獎」在內的世界多項童書大獎。
在接力出版社主辦的杜萊的故事會上,很多作品散放在臺子上,未開場便營造出遊戲的氛圍。然後以杜萊式節奏的「Hello」和現場的觀眾打招呼,聲音從小到大,再從大到小。孩子們有節奏地應和著,一下子拉近了和童書大師的距離。
故事會以《杜萊百變創意玩具書》中的《鏡子遊戲猜猜猜》開始,杜萊一直在探索童書新的表現形式,採用新材質、新工藝。這本令觀眾耳目一新的鏡面書,便是用一種特殊的銀銻紙製作的。他將這本鏡面書放在孩子們眼前,書中映出了孩子的臉,孩子驚奇地站了起來,湊近想看看書裡還藏著什麼;杜萊繼續翻頁,太陽光芒四射,星球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頁面之前也映襯出神奇的圖案,孩子們開心地笑起來,杜萊親切地撫摸了孩子的頭。
第二環節魔術變變變開玩了!杜萊四處走動,打著節拍和小朋友互動。杜萊拿著《光線投影變變變》走到舞臺一側,打開手機,將手電筒的光線透過書頁的鏤空圖案。只見鮮花盛開在了牆上,魚兒在水中遊來遊去。現場發出哇哇的驚嘆聲。接著,杜萊請一個小朋友上臺,他給這位小朋友畫了有兩隻眼睛和一張嘴的小人兒,將手指放進書頁中的洞洞,玩起了《手指小蟲馬戲團》,手指小蟲一會兒去跳馬,一會化身玩雜技,竟然還將頭放進獅子的嘴巴。孩子們興致盎然,沉浸在杜萊打造的魔法場景中。杜萊呼啦一下合上書,魔法消失。他悄悄地告訴現場的家長,睡前千萬不要和孩子玩這些書,他們會興奮得睡不著覺哦!《線索迷宮大追蹤》《空間創意4D遊戲書:洞》也都讓全場嗨翻。
杜萊是藏在孩子心底的精靈,孩子天性愛玩,杜萊便將書做成玩具,用觸摸、翻覽、投擲、光照、表演等玩法,將書建造成創意百變的「遊樂場」,啟發孩子玩出想像力、創造力、藝術力、邏輯力和空間感。杜萊的作品顛覆了傳統的互動概念,並將童書這一傳統文學體裁提升到後現代主義的高度。
(原標題:大師們的靈感都來自哪裡?)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9